子宫内膜息肉

【专家简介】 冯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生计生委妇科内镜诊疗技术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内镜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科内镜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华人妇产科医师协会常务委员,世界华人妇产科医师协会NOTES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科分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委会宫颈病变分会委员。


一、概述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子宫局部内膜过度增殖形成的,由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数量可为单个或多个,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可分为有蒂和无蒂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常见于35岁以上妇女,患病率为7.8%-34.9%,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绝经后妇女发病率最高。其高危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他莫昔芬的使用、子宫内膜异位症、PCOS、激素替代疗法等。子宫内膜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其中1.3%为癌前病变,3.5%会发生恶变。

病因:子宫内膜息肉由多种因素引起,主要有遗传因素、炎症刺激、ER/PR分布不均、细胞增殖凋亡失衡和细胞因子表达失调等。

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孕、异常子宫出血和腹痛,但是一部分患者在临床上也可以无症状。其中异常子宫出血可见于包括幼女在内的任何年龄患者,绝经前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及经间期出血。腹痛常见于息肉较大者。

诊断:主要方法有B超、宫腔镜和子宫声学造影,其中宫腔镜是诊断金标准。

分型

1、功能型息肉:来源于成熟内膜,常见于育龄期有月经紊乱的女性,尤其是PCOS和不孕的患者;

2、非功能型息肉:来源于未成熟内膜持续增生,常见于青少年;

3、腺肌瘤样息肉:内含平滑肌成分,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患者;

4、绝经后息肉:腺体和间质呈萎缩性改变,宫腔镜下易识别。

 

二、治疗原则


观察:适用于直径<25px的功能型息肉且无症状的部分育龄期女性患者。因其来源于成熟的子宫内膜,可随体内性激素的变化发生周期性改变,有可能随月经血脱落,1年内自然消失率约为27%,恶变率低。< span="">

手术:息肉直径>25px有症状的患者推荐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TCRP)或刮宫。

 

TCRP需切除息肉下方部分基底层和周围部分内膜,如合并其它异常如子宫纵隔可一并处理。年轻未生育女性可行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

 

刮宫术主要在盲视下操作,是既往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方式,但不易刮到宫底及两侧宫角部,故残留率和复发率可高达50%-60%。

 

无生育要求、多次复发的患者可采取子宫内膜切除术或子宫内膜消融术。伴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者恶变风险大者可采取子宫切除或者放置LNG-IUS。

 

术后处理:近期有生育要求者术后采用COC 1-2个月,COC可通过抑制HPO轴,抑制子宫内膜的增殖,从而预防术后复发。近期无生育要求者术后可放置LNG-IUS,其可对抗雌激素,抑制子宫内膜增生,萎缩内膜腺体。

 

三、子宫内膜病变与生育

 

子宫内膜息肉常见于肥胖型PCOS不孕患者,其治疗原则为纠正生殖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等综合治疗,找时机促其怀孕。


R/PR术主要在盲市化痛。女在内的如何期女性,

相关文献指出子宫内膜息肉影响妊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抑制因子分泌增加,影响精子运输,影响受精卵结合;

2、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常伴发内分泌紊乱;

3、息肉表面局部内膜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对性激素反应不良,影响着床和胎盘蜕膜发育。

 

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增生的管理

消除危险因素:如雌激素的刺激、感染和免疫抑制等。

 

随访观察:

非不典型增生:每6个月随访一次,直到连续两次子宫内膜活检阴性才可终止随访;

不典型增生:每3个月随访一次,直到连续两次子宫内膜活检阴性才可终止随访。

随访观察未见疾病消退及有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应采取药物治疗,首选孕激素治疗

 

生育时机:准备妊娠的女性,应保证至少有一次内膜活检为阴性,怀孕前应咨询生殖专家,了解最佳妊娠方式、后续评估和治疗。辅助生殖可提高活产率,且比自然受孕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辅助生殖前应保证子宫内膜增生消退,从而提高着床率和妊娠率。

 

综上所述宫腔镜是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后的综合管理对子宫内膜息肉非常重要。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积极的治疗和消除相关危险因素等综合管理是促其怀孕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