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20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COGA)主办的“2017中国妇产科医师大会”在成都召开,会上,来自全国各地两千多名妇产科同仁一起见证并参与了第六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颁奖典礼。


我的导师张绍芬教授获此殊荣,做为学生,倍感骄傲,也为张老师喝彩!谨以为红房子130年院庆撰写的张老师小传记表达对导师的感激之情,祝贺张老师!

张绍芬教授


据悉,“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以我国妇产科奠基人林巧稚教授的名字命名,是国内妇产科领域的最高荣誉。该奖项从全国几十万余妇产科医生中推选产生,奖励为中国妇产科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学工作者,今年全国共有25位医师获此殊荣。



医者如花 馨芳生命


记第六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奖得主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绍芬教授


躬身践行,用医德诠释医者仁心


197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合并三届毕业生进行统一分配,张绍芬作为被留在上海的40名毕业生之一,来到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对于最初的日子,张绍芬是这样回忆的:

当时我还是个很稚嫩的女孩,为走上工作岗位兴奋而忙碌,有时候也会有点寂寞和想家。我来自南京一个普通人的家庭,父母都不在身边。虽然现在从上海去南京很方便,可那时是只有节假日才能享受到的“天伦之乐”,一年最多也只能回家1—2次。然而红房子医院用她母亲般宽容仁爱的手臂接纳了我,我也逐渐融入了红房子、融入了上海,在这里成了家,立了业,一辈子无怨无悔地投入了红房子的“事业”,自豪地成了一名“红房子人”,并继续用红房子“博爱、崇德、传承、创新”的传统方式教书和育人、治病和救人。


来到红房子医院,在前辈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中成长,张绍芬感到很幸福。当初,张绍芬第一轮到妇科门诊就被安排在郑怀美教授旁边的座位上,跟着郑怀美老师合着一张台子学习。初来乍到的张绍芬,对于这位和蔼可亲、一点不端架子的教授打心底里有着一种亲近感,每每有疑难问题都及时请教,而老师的耐心指导至今让她感怀不已。从郑老师那里,她听到很多新闻,尤其难忘的是国外试管婴儿技术的相关信息,这项在当时国内还是闻所未闻的新技术,让年轻的张绍芬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她看见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张绍芬回忆说:“郑怀美教授是我初至红房子医院的启蒙人,她一直用一颗母亲般的胸怀,温暖着我这个异地来沪的游子。她在医疗、教学、科研乃至生活各方面都影响着我的一生”。

 

在当时那个特殊时期,由于人手紧缺,张绍芬在住院和总住院医师的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每天清晨她都提前半小时进病房,先巡视一圈病人,完成拆线、换药的工作;然后和上级医师一起查房、手术、术后收新病人、安排出院,下班时经常伴着天上的星星回家。周末还需来病房查房,完成日常工作。每一个看似简单而流程式的细节,她都力求做到最好,而对两个子女,周末常常匀不出时间来照顾他们,至今仍对他们抱有歉疚的心情。她总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工作永远应该是第一位的。由于认真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深得上级医生黄敏丽教授的喜爱,一有重要的手术,就亲自带着张绍芬上台,悉心指导和培养。她主管床位的病人也对她充满信任,还戏说自己都是成熟的西瓜,开刀下来个个都是“大红釀”,保证质量,患者的信任使她在前进的路上更增添了无限的力量。

 

1974年是张绍芬难忘的一年。当年她克服困难,将仅两岁的孩子全托给上海一户无亲缘关系但亲如一家的老两口,之后便响应号召,参加奔赴江西的上海医疗队。28岁的她来到泗溪公社卫生院工作了一年。一年里,她和赤脚医生一起,走村串户,巡回医疗,把党的温暖送到寻常农户的家中;她也和卫生院医师一起成功抢救不少妇产科急诊患者。最令张绍芬记忆犹新的是当年她参加医疗队计划生育巡回手术队的场景。大约3个月里,她们走了一个公社又一个公社,每到一处,“上海医疗队”来了的消息都激励着当地要求绝育的农民妇女前来手术。“我们每天都可完成100多例输卵管结扎手术,每人大约完成20—30例。从上午7点左右开始,午饭吃完馒头后接着手术,直到晚上8点以后才吃晚饭、休息。每天当我们刚刚进入梦乡,清晨熟悉的敲锣打鼓声又会将我们唤醒,告诉我们又一批要求上海医疗队手术的妇女来了,新的一天工作又要开始了。我们很自豪,医疗队胜利完成了计划生育任务。我也很自豪,因为自己的绝育手术患者手术都很成功,未有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回忆时,张绍芬自豪地说。

张绍芬教授在看门诊


年轻时的张绍芬也曾饱受女性病之苦。曾患有卵巢囊肿的她,因忙于工作实在无暇顾及。有一天,刚为患者做完剖腹产手术,她顿觉腹痛难忍,检查提示是囊肿破裂,需要急诊手术。直到躺在手术台上,她身上穿的仍是医生的手术服。手术结束后,她躺在病床上回忆和思考自己手术前的工作经历,仍然觉得都是需要做的,并不后悔。因为自身的患病经历,张绍芬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等女性病深有体会,心怀救世之心的她,在以后的临床及科研中,逐步将内异症和绝经医学作为自己的重点研究方向。

 

众所周知,更年期的妇女易怒和暴躁,治疗这些患者对医生而言是莫大的挑战,需要具备更多的耐心。令人敬佩的是,张绍芬以自己的医者仁心,实实在在地获得了更年期患者的青睐和好评,病人之间彼此交流,对张绍芬的医德医术口口相传。有的患者大老远来挂张绍芬的门诊号,手里还拿着从好大夫网站上打印来的好评资料。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各种疼痛、不孕等问题往往对女性的日常生活,甚至婚姻品质带来很大影响。由于其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给广大育龄妇女的生育和身心造成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众多内异症患者在张绍芬的妙手治疗之下,恢复健康,家庭生活也重归和谐,很多病者都说:“我们现在的满意指数、幸福指数是大大提升了!”张绍芬还在患者术后举办内异症讲座,继续关爱病者,给予及时心理和医疗知识的指导,为她们提供术后巩固服务,使得患者真正地摆脱了长期病魔困扰所带来的心理阴影,在生理、心理彻底康复之后投入崭新的生活中。

 

2013年圣诞节,张绍芬也意外收到老病人的短信祝贺,这是一位大型子宫腺肌症经过保守治疗成功保留了子宫的患者。她写道:“认识您6年多了,终生不能忘记您对我的鼓励,耐心细致的治疗,帮我摆脱了痛苦。现在控制得很好,谢谢你给我手术和药物治疗”。另外还有大型子宫腺肌症患者治疗后妊娠并顺利分娩的好消息传来,这些疑难杂症的解决,也给张绍芬无限的信心和力量。“这也是对我极大的安慰,证明我们所做的事情还是很有意义的。”张绍芬笑道。

 

张绍芬从医40多年,除了对上述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绝经综合征的诊治有卓越贡献,在妇科肿瘤、生殖道畸形、月经失调、不孕不育等妇科疑难杂症处理过程中都能刻苦钻研并颇有建树。她积极支持中青年专家并一起参与腹腔镜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成功完成红房子医院首例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手术及首例全腹腔镜下结肠代阴道手术。由于不断创新,她获得复旦大学巾帼建功创新奖、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特殊贡献奖。


杏林春暖,用无私彰显师者大爱


张绍芬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成就卓越却淡泊名利。她坚持德才兼备的教育风格,善于激发团队成员探索科研的灵感、启迪学术的智慧。她特别重视学生的研究选题,每每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动态,以及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寻找有意义的问题,探索其中的奥妙与真谛。她先后指导博士生6名,硕士生10余名,培养选拔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桃李遍天下。学生毕业后往往都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并申请了新的课题,成为学术骨干。

 

张绍芬的学生邹世恩,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省福清市人民医院工作,当时医院内科的一位主任医师,恰是她的大学同学,当得知邹世恩准备报考妇产科研究生时,便很郑重地向张绍芬推荐了他,“至今想来,这仍是我人生中极其幸运的一步,这是我医学生涯最重要的一个起点。”邹世恩如是说。2003年,邹世恩经复旦大学研究生招考,只身来到上海。从硕士到博士,求学5年间,在工作、学业和生活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张绍芬的辛勤培育,作为她的门生弟子,念及师恩,他感触良多。至今他仍不能忘记张绍芬在台灯下为他仔细修改开题报告和论文,经常在深夜邹世恩放松下来的时候,接到张绍芬的电话“小邹,我正在看你的文章,有些问题需要再讨论一下……”,每每这时,张绍芬的几句话都让他的心中满是暖暖的,还带着一丝丝惭愧。如今,邹世恩已升任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他继续博士期间有关植物雌激素与骨质疏松症机制的研究,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的资助。

 

张绍芬对学生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要求十分严格,既是严师,也是慈母。作为严师,她总是就学生的论文不依不饶地提出一些反面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这种逆向思维大大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作为慈母,她处处为学生着想,从不用自己的事情去占用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同门师兄妹们私下会敬爱地称她为“张妈妈”。张绍芬有事远去大洋彼岸,心中仍牵挂学生的开题,有时越洋电话一谈就近一个小时。正是在她的鞭策和关心下,她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突出,外院评审组给予他们的盲审成绩无一例外都是优良,SCI论文发表也是源源不断。

 

蒋竞是异地申请硕士学位的在职学员,每每谈起这位导师,总是心怀感激。2005年,即将毕业的蒋竞因单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毕业论文,张绍芬主动打电话给她。之后,师生两人分别在两地,通过电脑对着文稿,在电话中交流修改。蒋竞最终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得答辩老师的一致好评。最值得张绍芬欣慰的是,蒋竞还成功申请到宁波市及浙江省级科研项目,是其所在医院历史上第一次申请到省级项目,她还成为科室的医疗骨干,并成功晋升主任医师。

 

“心里最牵挂的,还是学生。”张绍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即使是毕业了、出国了,她仍然记挂于心。有些学生从上海毕业后转至外省工作,张绍芬常会电话问问情况:“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吗?生活上有没有困难?”而每每大家在工作中有困惑和疑问,第一个想要倾诉的对象仍是张绍芬。张绍芬在临床医生毕业后的继续医学教育实践中也成绩斐然,她负责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围绝经医学基础与临床”已成功地连续举办14期。由于注意每年内容新进展的更新,学习班办得越来越兴旺。2013年正式注册学员已超过300人,成为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的“绝经相关问题”专题学习班与高峰论坛。

 

张绍芬求学期间曾读过居里夫人的传记小说,其中描写的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任教时穿过校园时神圣而激动的心情,让张绍芬印象深刻。当张绍芬从医若干年后又兼任教学工作,穿过上医校园,走上讲台给医学生讲课时,心情既神圣又凝重,对教学工作倍感珍惜。她的授课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她曾多次担任妇产科学临床医学本科及七年制教学组长,并获得复旦大学华藏奖教金。


孜孜以求,用钻研描绘学者精神


张绍芬是一个很有韧性、很执著的人,从医40多年,就是她孜孜不倦、追寻临床科研梦想的40多年。

 

从当住院医师开始,张绍芬就喜欢思考,结合临床工作,萌发科研思想。在各类科研资料和材料都很缺乏的80年代,许多课题和研究都是白手起家。在产科轮转期间,看到不少临床医生对宫缩负荷试验的临床意义还有争论,当时还是总住院医师的张绍芬就暗暗下决心,希望能够为解决这个问题做点事情。于是,张绍芬整理了整整两推车的病史,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仅仅靠着论文资料小卡片,整理资料、查阅文献,完成了繁重的临床病例分析。在撰写论文期间,因为长时间用眼,患了两次红眼病。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劳的付出,张绍芬第一篇论文《宫缩负荷实验的临床意义——附365例临床分析》终于成功刊登上了《上海医科大学学报》,成为红房子医院当时数量不多的论文之一。科研成果带来的喜悦,坚定了张绍芬继续从事临床和科研的信念,树立了为解决妇女疾患而探索真理的决心。

 

90年代初,张绍芬在朱人烈教授任指导的妇科病房中任大组长。在朱人烈教授策划指导下,张绍芬组织病室医师出色完成了我国卫生部首批继续教育录像片中“子宫内膜异位症”部分的编导与现场录制。从基础到临床,生动的内容、清晰的画面,博得卫生部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评为A级教学录像片。

 

在陆湘云教授的支持与鼓励下,克服重重困难,由张绍芬担任主编、陆湘云担任副主编的《绝经—内分泌与临床》2005年出版,全书96万字,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绝经的专著。

 

张绍芬逐渐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绝经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由她带领的学科团队与研究生团队相继申请到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卫生部科研项目,上海市科委课题项目等,并在许多妇科内异症新药及骨质疏松新药的临床研究领域作出贡献,参与并见证我国不少临床新药的诞生。至今,她和她的团队仍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攀登着,一项骨质疏松新药的国际多中心上市前临床研究已连续进行4年多,严格按照GCP规范要求进行研究,质量获得好评。近期有关内异症反加疗法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成果,论著已在《中华妇产科》发表2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发表1篇、SCI论著2篇。此外,NGF与内异症疼痛的研究、植物雌激素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HRT与免疫功能的研究、绝经妇女肥胖、代谢综合征与HRT干预研究等均已取得累累硕果,并仍在继续中。不断努力进取所取得的成绩也逐渐奠定了张绍芬在国内妇产科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人之所中,莫大于生死。“催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此谓时势英雄;而“侠之大者,仁之尽者,义之先者”,此乃真英雄。侠医仁心,杏林春暖,亘古如斯!“医者如花,馨芳生命”,为着呵护女性生命之花,提高妇女生活质量、减少更年期之痛楚,张绍芬用其一生践行着医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