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大出血可能危及孕产妇围术期的生命安全,其高效管理涉及多个学科,是一项复杂的临床紧急事件,需要团队协作才可完成。麻醉医师作为产科大出血救治团队的关键成员,通过仔细监测危重产妇病症、做好出血评估及制定麻醉管理策略,可以有效规避各类不良事件,确保孕产妇围术期安全。 

 

产后出血概念

 

产后出血是最常见的孕产妇死亡原因,占全球孕产妇死亡的27%,也是导致产妇发生并发症及转入ICU的主要原因。全球产后出血指南众多,各指南对产后出血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大多都以500 ml为最低标准。中国《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将产后大出血定义为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000 ml。

 

各指南对产后出血的最新定义

1.png

注:2016年美国“产后出血孕产妇安全管理共识”已将产后出血重新定义,即出血量>1000 ml,或任何可引起低血容量表现的出血量。

 

出血量的计算

 

孕末期总血容量=非孕期体重kg×7%×(1+40%)=非孕期体重kg×10%。

 

常用的估计出血量的方法有:(1)称重法或容积法。(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尿量和精神状态。(3)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Hg),休克指数为0.5提示不存在休克、1.0~1.5提示存在休克、2.0提示存在严重休克。(4)血红蛋白(Hb)水平测定,Hb每下降10 g/L,出血量为400~500 ml。但是在产后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Hb值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出血量。值得注意的是,出血速度也是反映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重症产后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速度>150 ml/min,3 h内出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50%,24 h内出血量超过全身总血容量。

 

休克指数与估计出血量

2.png

 

产后大出血的麻醉管理策略

 

1.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维护循环稳定。

 

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特征、术前全身状况、血循环容量状态等指标,采取个体化补液方案,并坚持“按需而入,控制补液总量及补液速度,重视患者心肺基础病变,结合围术期患者症状体征,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的基本原则。此外,维持患者血压不低于正常血压的20%,心率不超过正常心率的20%,中心静脉压4~12 mmHg,尿量>0.5 ml/h,血乳酸<2 mmol/L,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65%,每搏变异度≤13%。最终达到优化心脏前负荷,维持有效血容量,保障微循环灌注和氧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的目的。

 

2.合理适时地使用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

 

《2013年欧洲创伤后大出血及凝血管理的更新指南》中提到的创伤后大出血管理理念与产后大出血管理理念相通,指南提示:当出血量>2000 ml,40%患者会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当出血量>3000 ml,50%患者会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当出血量>4000 ml,70%患者会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此外,在整个孕期当中,孕产妇凝血功能发生改变,一直处于高凝状态,一旦发生产后大出血,极易出现不凝血的情况,危险性极大。这要求我们在进行容量治疗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凝血功能保护。因此,在产妇的救治过程中,麻醉医生应重点关注以下9个要点。

 

(1)红细胞压积(HCT):HCT受静脉输液及血液浓缩影响,对于急性出血,HCT不能如实地反映出血量,因此不推荐使用HCT单独作为出血量的实验室评价指标。但有研究表明,患者HCT<30%的天数与神经系统预后直接相关。

 

(2)红细胞&Hb:Hb携带O2,Hb减少会导致组织缺O2,建议目标Hb维持在70~90 g/L。多项研究显示,红细胞与失血性患者死亡率、肺损伤、感染率增加及肾功能衰竭相关。当输注储存时间>14 d的红细胞时,以上不良反应更为显著。目前,大出血时维持凝血所需的最佳HCT或Hb浓度尚不清楚,临床上多认为每输注两个单位红细胞悬液可使Hb水平提高约10 g/L。因此,建议维持Hb水平>80 g/L。若未获得检查结果,建议先给予4 U红细胞,如果出血仍然存在,按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FFP)=2:1继续输注,直到获得凝血结果。

 

(3)纤维蛋白原(FIB):FIB是早期预测严重产后出血风险的最有效的监测指标。多项研究显示,在大量失血过程中,FIB是第一个严重降低的凝血因子。当发生产后大出血时,FIB的浓度是唯一与严重出血进展独立相关的凝血参数,且FIB每减少1 g,出血风险增加2.63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输入1 g FIB可提升血液中FIB 0.25 g/L,1次可输入FIB 4~6 g。

 

(4)FFP:FFP是由抗凝的新鲜全血于6~8 h内分离出血浆并快速冰冻形成的血液制品。FFP几乎保存了血液中所有的凝血因子、血浆蛋白、FIB,应用剂量为10~15 ml/kg。早期、积极地输注血浆及血小板可以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无需等待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一般建议严重大出血患者使用FFP,FFP是FIB和凝血因子的直接来源,约占所有凝血因子正常水平的70%。产后大出血时,尤其是对合并酸中毒患者凝血功能的不利影响尤为显著,特别是Ⅶ因子活性。

 

(5)血小板:血小板<50×109/L或FIB<0.5 g/L是微循环出血最敏感的实验室预测指标。一般建议维持血小板计数在50×109/L以上,初始剂量输注为4~8 U血小板。

 

(6)氨甲环酸:氨甲环酸是一种合成赖氨酸类似物,是纤溶酶原竞争性抑制剂,具有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一般建议大出血患者越早输注氨甲环酸越好(最好在3 h内)。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早期使用氨甲环酸可降低产后出血患者的死亡率,而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该研究使用氨甲环酸的剂量是1 g,出血仍然存在时追加1 g,但该研究未体现出血量和氨甲环酸剂量之间的关系,产后大出血能否反复多次给药还有待研究。因此,推荐产后出血尽早使用氨甲环酸,但不推荐预防性给药和大剂量使用。

 

(7)Ca2+pH值下降,导致Ca2+浓度下降,进而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建议Ca2+>0.9 mmol/L。

 

(8)乳酸&碱剩余:建议将血清乳酸和碱剩余作为测定、评估和监测进一步出血风险及休克的敏感指标。血清乳酸一直被作为诊断出血性休克的标志物,是氧负债、组织灌注不足和出血性休克程度的间接指标。碱剩余是动脉血气分析中获得的机体碱储备值,是反映组织因灌注不足或受损而导致的组织酸中毒的间接指标。建议pH>7.2、碱剩余<-6 mmol/L、乳酸<4.0 mmol/L、Ca2+>2.15 mmol/L、K+3.5~5.5 mmol/L。

 

(9)体温:体温过低与患者酸中毒、低血压、凝血障碍相关。低体温会导致血小板功能改变、凝血功能受损、纤维蛋白溶解。研究显示,即使轻度低体温,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所以低体温是出血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建议维持患者体温>36 ℃。

 

3.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保护各脏器功能。

 

为保证循环稳定及重要器官供血正常,应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在产科麻醉中关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单一用药较少,更多是针对不同的药物特点联合用药,以下是产后出血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作用特点如下。

 

麻黄素:具有升压作用,其升压作用是通过兴奋心脏ß1受体,加快心率,增加心排血量实现。

 

甲氧明:是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通过增强外周血管阻力和提高回心血量升高血压。

 

多巴胺:①兴奋ß1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大剂量使用易导致心率增快。②兴奋α受体:影响收缩压和脉压差,对舒张压无影响。③小剂量使用能够兴奋多巴胺受体:舒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去氧肾上腺素:纯α受体激动剂,不通过胎盘,可通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和心排量减少。

 

去甲肾上腺素:是α、ß受体激动剂,除收缩血管和激动ß受体外,还可兴奋心脏ß1受体,提高心率,增加心排量。

 

肾上腺素:①兴奋ß1受体,加快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②兴奋ß2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支气管痉挛。③兴奋α受体,使皮肤、黏膜血管及内脏小血管收缩,肾脏血流减少。

 

3.png

 

其中,去氧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产后大出血常用药物,特别是在严重大出血甚至休克状态的产妇中,联合应用较多。由于去氧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药理作用不同,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使用,如大出血或休克状态下,40%外周血液沉积在内脏,需要通过血管活性药物使其回到体循环(无论是否输血),而去甲肾上腺素是α、ß受体激动剂,作用于内脏和下腔静脉,可以产生压力梯度,使沉积在内脏的血液回到体循环,保障体循环的血液回到心脏。

 

专家介绍

 

4.jpg

车向明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麻醉科副主任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疼痛协会中国疼痛分会分娩镇痛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