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副本.png


新冠疫情下,中国母胎医学逆境前行,勇立潮头


新冠疫情暴发后,湖北武汉成为我国疫情的“震中”。早在2020年1月底,杨慧霞教授团队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元珍教授团队将来自于武汉地区孕妇和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合当时可收集到的临床标本,包括羊水、脐血、新生儿咽喉部核酸检测,于2020年2月12日第一时间在《柳叶刀》在线发表了新冠肺炎孕妇临床特征及宫内感染传播文章,该研究是全球第一篇有关妊娠期新冠病毒感染的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随后,杨慧霞教授与我国的产科专家们受众多国际同行的邀请,陆续完成了多篇英文文章,包括《新型冠状病毒与妊娠》、《妊娠合并COVID-19感染的研究进展》、《COVID-19妊娠资料:基于116例临床病例报告》、《SARS‐CoV‐2的宫内垂直传播:现有的证据》等,这些文章陆续发表在《美国妇产科杂志》,《国际妇产科超声杂志》及《国际妇产科杂志》等国际权威杂志上。此外,杨慧霞教授及其团队还撰写了多篇妊娠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中文文章,发表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母胎医学杂志(英文)》等妇产科领域的权威杂志上。

 

新_副本.jpg


2020年1月底,杨慧霞教授作为《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的总编辑,与陈敦金教授一起组织国内专家启动撰写《妊娠期与产褥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建议》,2月份发布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上。为了让中国经验能够为国际同行们所借鉴,又将其翻译成英文版,在《国际妇产科杂志》刊登。


随着全球新冠疫情不断暴发,国外也开始撰写妊娠期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专家共识或者指南。杨慧霞教授受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的邀请,作为共同第一作者与全球另外两位专家共同执笔了《FIGO关于妊娠和产褥期COVID-19管理的全球临时指南》。

 

众所周知,新冠病毒的流行对全球造成极大威胁的时候,我国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下,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在这场疫情的阻击战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与此同时,我国母胎医学领域的专家们也及时地将中国妊娠期和产褥期新冠病毒感染管理的经验进行总结,刊登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杂志及平台,与全球同行分享。

 

这些研究不仅为国内外的产科同道们研究新冠病毒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学者在此方面引领国际的学术地位。2020年多个国际母胎医学学术会议的在线交流中,都设置了中国的主题发言。

 

除了国际上的发声,围绕新冠病毒和妊娠期的诸多问题,杨慧霞教授和我国母胎医学领域的专家们为指导特殊时期产科临床工作的开展,紧跟疫情防控的步伐,撰写并发布了一系列专家建议,如《妊娠期应用辐射性影像学检查的专家建议》、与新生儿科专家共同完成的《新生儿科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专家建议》。及时发布《孕期和哺乳期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建议及依据》等。

 

在应对新冠病毒这种突发事件外,我国母胎医学领域的专家们还根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更新了诸多产科疾病的临床诊疗路径、指南及专家共识,包括杨慧霞教授牵头撰写的《正常分娩指南》、《前置胎盘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20)》、《双胎妊娠临床处理指南(2020更新版)》、《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2020)》、《产科抗磷脂综合征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终止妊娠时机的专家共识》,以及杨慧霞教授团队参与编写的《地中海贫血妊娠期管理专家共识》等。这些指南及共识均是母胎医学领域的专家们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利用大量节假日休息时间,反复进行线上讨论、修订后完成的,为广大产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建议。

 

回顾2020,新冠疫情下母胎医学领域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临床工作开展和保障孕产妇安全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胎盘植入性疾病诊疗竿头日上,中国经验再获肯定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有剖宫产史的女性再孕比例日益增加,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这类疾病使得分娩时胎盘难以顺利剥离,会出现一系列围分娩期急危重症,造成子宫破裂、临床手术处理中瞬时大量出血、临近脏器损伤等。国际上一直将直接子宫切除作为推荐的处理方案。


近些年,经过我国专家不断的积累和研究,总结出了针对不同个体的最佳治疗方案,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在尽量减少出血的情况下保留子宫。我国在胎盘植入性疾病诊疗方面积累的经验也使得我们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不断提升。

 

2020年12月12日,杨慧霞教授受国际胎盘植入性疾病学会主席等的邀请,在我国举办了国际母胎医学进展暨胎盘植入性疾病专题的线上研讨论坛。

 

会议期间还邀请到国际母胎领域著名专家,包括《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主编、著名母胎医学专家Roberto Romero 教授;被誉为“胎儿医学之父”,伦敦国王学院胎儿医学研究所的Kypros H. Nicolaides教授;《Journal of Maternal Fetal and Neonatal Medicine》主编、FIGO前秘书长Gian Carlo Di Renzo 教授;WHO西太平洋区域办公室妇幼健康安全处处长HowardL Sobel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医学系妇产科部Liona Poon教授等国际著名的专家参与了此次论坛。

 

杨慧霞教授作为论坛主席,还邀请到王海滨教授、王雁玲教授、王红梅教授、陈敦金教授、王志坚教授等国内多位该领域的知名专家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母胎医学最新国内外进展及胎盘置入性疾病诊疗的最新观点和研究进展。该国际胎盘植入性疾病论坛在中国的举办,也再次印证了中国在胎盘植入性疾病诊疗方面的研究与经验备受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关注。

 

无论是妊娠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方面的研究,还是胎盘植入性疾病的诊治,我们都能够看到,我国母胎医学的发展正在专家学者们的锐意进取中蒸蒸日上。


胎儿医学发展迅速,亟需规范建制度


近十年来,我国胎儿医学发展迅速,在胎儿出生缺陷的筛查、诊断、处理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步。随着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无论在胎儿取样还是遗传分析方法以及胎儿手术等技术方面均日臻完善,如对于超声提示结构异常的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无异常,进一步筛查可以进行基因微缺失、微重复及全外显子的检测;对于致病基因及位点更为复杂的单基因遗传病,也已实现检测方法的突破,能够针对单基因遗传病的一些特殊位点进行检测。


随着分子诊断学检测的不断发展,临床对于一些胎儿疾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在此基础上,下一步能否进行宫内治疗以及治疗的时机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020年11月,《中华妇产科杂志》邀请杨慧霞教授团队完成了一项关于胎儿宫内手术相关的述评性文章,该文章对我国胎儿手术治疗的指征和种类进行了梳理。

 

目前,国内开展的胎儿宫内手术主要包括:可用于TTTS和巨大绒毛膜血管瘤等治疗的FLP术;用于减少多胎妊娠的胎儿数目和减去异常胎儿的选择性减胎术;针对胎儿宫内重度贫血的宫内输血技术;通过引流管的通道作用,将液体从胎儿体内引流至羊膜腔,在改善羊水量的同时,缓解液体在胎儿重要器官积聚而导致的对周围器官的压迫作用,从而促进胎儿重要组织器官的发育的体腔内积液引流术;针对先天性膈疝的胎儿镜下气管内球囊封堵术和针对大动脉狭窄或闭锁的介入性球囊导管扩张术等宫内介入性球囊导管手术;针对没有胎儿宫内死亡危险但出生后影响新生儿自主呼吸建立的严重畸形,如高气道梗阻、颈部巨大肿物或巨大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等的EXIT手术;以及开放性胎儿手术等。

 

杨慧霞教授认为,这些都是当前以及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此外,胎儿医学的发展还需规范建制,重视胎儿宫内手术的伦理学,严格掌握宫内手术指征,建立规范化胎儿医学手术的技术准入,成立多中心的胎儿医学数据库平台。


关注全生命周期,正确引导,积极干预,守护母婴健康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战略思想,通过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强化干预措施,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健康,即全生命周期健康。


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需要聚焦对生命早期1000天的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是指从受孕开始,包括了宫内9个月以及出生后前两年,基本就是1000天。在这重要的1000天中,如果胎儿在宫内所处的环境不好,那么成年以后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会就会明显增加。这些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 

 

因此,育龄期女性在受孕前应将自身健康调整到最好的状态,进行计划怀孕,有准备地怀孕。对于已经存在一些高危因素的女性,如肥胖的孕妇人群,医生需要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以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已经发生妊娠并发症的人群,如并发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也应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和管理来控制疾病的发展。

 

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管理及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养、运动以及合理的孕期体重增长三个方面是医生需要关注的管理内容。

 

新-_副本.jpg


在孕期营养方面,杨慧霞教授认为,孕期营养补充需要科学、合理、均衡的搭配,注重食物的多样性及每日摄入总能量。正常的孕妇进行孕期营养补充可以参考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备孕期、孕期、哺乳期的膳食宝塔;患有糖尿病孕妇,应由专业的健康教育人员根据孕前体重指数、运动和饮食习惯等为孕妇提供个体化的饮食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如果血糖继续升高,则需要及时加用药物干预。

 

杨慧霞教授及其团队目前正在准备《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的更新,与2007年以及2014年的两个版本相比,新版的指南将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细化产科管理相关推荐,使新版指南更具临床实操性。新版指南预计于2021年上半年发布。


展望2021,母胎医学未来的发展之路

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临床工作也陆续恢复如常,母胎医学未来的发展之路,需要思考的是,对于临床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如何提升全国各地的诊疗水平;对于危急重症,继续推进实施分级诊疗,建立有序的转诊机制,使危重孕产妇能够得到最佳的诊疗方案。

 

杨慧霞教授表示,未来,应从加强各地区基层单位母胎医学队伍的培训着手,提升其诊疗水平,使母胎医学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各地区得到规范的救治。这也是专家们不断制定和更新诸多指南,并且强调将培训落到实处的重要目的。

 

2020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周边省市的胎盘植入性疾病的病例。杨慧霞教授分享到,能否做到及时地分娩前诊断,适时转诊至胎盘植入性疾病管理经验丰富、由多学科组成的上级医院以及术前充分预案是改善围产期母儿结局的关键因素。

 

总之,不同级别的医疗单位及不同级别的医生对于疑难疾病的处理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分级诊疗和转诊机制的建立,能够让危重患者得到最优的诊疗方案。作为拥有高年资诊疗经验的医生和具备多学科诊疗团队的单位,应做好学术以及科普等多方面的宣传教育,这样既能够对基层单位起到很好的帮扶作用,也能够让更多的病患了解到更多正确的信息,从而得到最优的诊疗处理。


微信图片_20210204102926_副本_副本.jpg

杨慧霞教授


杨慧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全国产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兼任围产营养与代谢学组组长,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副会长、兼母胎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任母胎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命早期发育与疾病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母胎医学专家组专家,国际健康与疾病发育起源(DOHaD)学会理事成员,世界卫生组织(WHO)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专家组专家,FIGO“关于青少年及育龄女性妊娠前和妊娠营养”区域特使,《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总编辑,创建《Maternal Fetal Medicine》并担任杂志共同主编,《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产科急救杂志电子杂志》副总编,《AM J Obstet Gynecol》副主编。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