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卵巢畸胎瘤是唯一与抗NMDAR脑炎明显相关的肿瘤。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抗NMDAR脑炎的神经精神症状,治疗原则及预后。方法2011年6月~2014年10月共收治10例卵巢畸胎瘤合并抗NMDAR脑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剥除术,术后联合免疫治疗。结果:9例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为术后13.7±5.5天,1例患者症状持续存在,本研究结束时仍住院治疗;7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28天症状复发,另1例术后9月疑似肿瘤复发。结论:卵巢畸胎瘤相关抗NMDAR脑炎临床表现复杂,护理困难,经手术切除肿瘤和免疫治疗,效果良好。


前言


脑炎被定义为脑实质的炎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症状取决于病因及病变的部位[1,2],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昏、意识不清,记忆障碍,癫痫发作,甚至出现幻觉。抗NMDAR脑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3],是由NMDAR特异性抗体引发的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PLE),2007年Dalmau首次报道卵巢畸胎瘤患者伴发心理和行为障碍[4],2010年中国报道首例抗NMDAR脑炎,该疾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易误诊为精神疾病而延误治疗[5]。


多项研究描述了抗NMDAR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病理生理学,该疾病多见于成年女性,通常与肿瘤相关,也可发生于未患肿瘤的男性和儿童,治疗经验有限,重点关注肿瘤的处理和免疫治疗,但危重患者的处理仍非常棘手[6]。


资料和方法


2011年6月~2014年10月共收治10例卵巢畸胎瘤合并抗NMDAR脑炎患者,经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切除术联合免疫治疗后,病情缓解。现将该类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进行汇总分析。


围手术期护理 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备皮,禁食12小时并肠道准备,返回病房后由护士详细评估病情,去枕平卧6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免疫治疗


丙种球蛋白 静脉注射20-25g/d,连续4-5d,需2–4疗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如患者出现皮肤红斑,需停止治疗,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分别给予1,0.5,0.25g/d,连续5d)。用药过程中需控制滴速,监测过敏症状、血糖及肝肾功能,警惕血栓发生。


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冲击疗法为强的松1g/d,连续5d,逐渐减量至60-80mg/d。为防止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尽量避免空腹服用激素,并预防性使用胃粘膜保护剂。长期大剂量激素治疗可导致电解质、蛋白质、脂肪代谢失衡,出现库欣综合征(即:向心性肥胖、痤疮、多毛、乏力、低血钾、水肿、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为避免骨质疏松,可口服维生素D和钙剂[8]。


其他方法 4例患者接受血浆置换;2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 375mg/m2,每周一次,连续4次;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和氨甲喋呤,注意评估意识状态和瞳孔反射,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危重患者的处理


癫痫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频率和强度反映疾病是否改善[9],癫痫发作时需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保障患者安全。


防窒息 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


预防舌咬伤 在患者上下磨牙间填塞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来避免舌咬伤,为避免损伤,不要在阵挛期强行放置。


预防骨折及脱位 抽搐期间避免过度用力和挤压,防止关节损伤和骨折。


气管切开及人工气道的管理  敷料每日至少更换1次,保证导管固定牢固,并放置支架,防止气管受压坏死;气体温度维持在32~35°C,可使用温热加湿器。


正确吸痰 严格无菌操作,首先进行气管吸痰,其次是口腔,吸引压力为40-53Kpa,并预防呼吸道感染。


机械通气监测 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血氧饱和度。


镇静药 可选择咪达唑仑、咪唑安定、异丙酚和吗啡等。


安全护理 病床要有栏杆,周边需移除硬物和尖锐工具,观察发作和持续时间并认真记录,包括有无意识,眼睛是否上翻凝视,有无大小便失禁。


其他辅助治疗


患者苏醒后容易产生焦虑、孤独和害怕[10],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安抚;对于卧床时间长,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每间隔2小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当病人不能进食时,应注意吸痰,保证口腔粘膜干燥,预防真菌感染;保持各种管道通畅,静脉留置针每3天更换,深静脉穿刺敷料每周换药,气管插管每月更换,胃管每45天更换,持续导尿者尿袋每周更换一次,注意消毒会阴。


定期复查血清抗NMDAR抗体和肿瘤标志物,指导患者出院后按时服药,特别是强调激素药物的减量及停药事项,注意补充钾和钙剂,做好安全防护,预防突发事件。对于12岁以上有症状的患者,每半年复查盆腔MRI,连续随访4年[11]。


结果


临床资料 发病年龄10~31岁,平均24.3岁;7例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发热、流涕和咽喉疼痛,潜伏期大约9天;患者均有典型的神经精神症状,初期表现包括:精神和行为障碍(n = 9,90%)、认知异常(N = 4, 40%),记忆障碍(N = 1, 10%),语言障碍(N = 1, 10%),运动障碍(N=1, 10%)和意识障碍(n=1, 10%),所有患者均有癫痫发作,9例出现口腔咀嚼或肢体不自主运动,5例有中枢性通气功能障碍,2例心率加快,2例口腔分泌物增多。5例患者出现昏迷和呼吸衰竭:4例行气管插管,1例气管切开;3例患者出现中枢性发热,使用阿司匹林赖氨酸,1例使用冰毯物理降温;7例患者因进食困难使用胃管。


9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NMDAR阳性,脑脊液标本细胞学和生化变化与病毒性脑炎相似,脑脊液压力增高,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多核或单核细胞比例增加,蛋白质含量正常或稍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范围。6例患者术前CA125和/或CA19-9轻微增加。


脑电图 10例患者均行脑电图检查,4例有局部或扩散慢波,其中3例为额叶和/或颞叶慢波,1例为癫痫波;1例患者有D波和H波,其余患者呈非特异性改变。


头部MRI  9例患者行颅脑MRI检查,5例异常:4例发生在侧脑室后角,额叶、颞叶呈T2和/或FLAIR高信号,1例患者软脑膜信号增强。


卵巢肿瘤 10例患者术前均行盆腔CT或TV-US检查,均行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剥除术,肿瘤平均直径为4cm,1例为双侧畸胎瘤,9例为单侧(5例左侧,4例右侧);9例为成熟畸胎瘤,1例为未成熟畸胎瘤,4例肿瘤内查见成熟脑组织,1例呈多核巨细胞反应;从最初症状到肿瘤切除平均间隔89.3天。


免疫治疗 10例患者接受一线免疫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7例患者行糖皮质激素治疗,4例血浆置换,1例患者接受二线免疫治疗-利妥昔单抗。有1例患者接受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肿瘤切除术、利妥昔单抗治疗、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和氨甲喋呤等,但症状没有缓解,至研究结束时仍住院治疗。


预后 除1例患者仍住院治疗外,其余患者平均随访14.2个月,症状缓解时间为术后13.7 ± 5.5天,没有死亡病例。7例患者无症状或肿瘤复发,1例患者出院后15天症状复发,影像学无异常,经免疫治疗后好转;另1例患者术后9个月超声检查提示左侧附件3.9*3.5cm混合回声,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


讨论


近5年来边缘性脑炎才被视为副肿瘤现象,常伴有肺癌或睾丸癌[12],与神经元抗原抗体反应有关,影响海马和小脑髓细胞功能。这些脑炎与控钾通道抗体,NMDAR[13-17],AMPAR有关[18],抗NMDAR脑炎可观察到神经元的异常外观[19]。抗NMDAR脑炎分类较多,神经精神症状多样,妊娠与分娩后患者大多出现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20],成人前驱精神症状多为情绪低落和焦虑,儿童则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21]。


抗NMDAR脑炎的确切发病率尚未知,继2007以来世界各地报道已超过600例[22],高于其他副肿瘤性脑炎[9,23-24]。抗NMDAR脑炎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大约81%为女性。Dalmau分析了501例患者,发现38%患者合并肿瘤,其中94%为卵巢畸胎瘤,2%为卵巢外畸胎瘤[25]。


本研究中10例患者经卵巢肿瘤切除术和免疫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而且症状缓解与疾病发生顺序相反:最初是意识恢复,接着是自主神经功能,癫痫发作频率减少,异常运动幅度减小,通常需要几个月时间。参考生命评估量表,10名患者入院时为0 - 3分,出院时可达40 - 75分。麻醉镇静药应谨慎选择,某些药物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的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中枢性通气不足。


Dalmau[25]研究207例卵巢畸胎瘤合并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患者均存在神经组织损伤以及NMDAR受体表达。卵巢畸胎瘤是抗NMDAR脑炎目前唯一密切相关的肿瘤[11],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成人大多表现为行为异常,儿童以癫痫和运动障碍为特征。后来Dalmau又进一步分析了501例抗NMDAR脑炎患者的进程及临床信息,发现53%患者在发病后4周内行肿瘤切除和一线治疗,效果理想,97%患者随访2年预后较好[25];一线免疫治疗后无明显好转的患者,57%经二线免疫治疗后预后良好,80%患者随访2年预后良好。因此,及时切除肿瘤对于预后至关重要[24]。

结论


对于卵巢畸胎瘤患者,如果有神经精神症状、脑脊液和血清抗NMDAR抗体检查阳性即可诊断为抗NMDAR脑炎。治疗上应尽早切除卵巢畸胎瘤,并行免疫治疗。正确认识疾病,准确诊断,有助于改善预后。卵巢畸胎瘤合并抗NMDAR脑炎表现复杂,相关护理困难。

 

Bai Y,et al. Treatment principles of ovarian teratoma with anti-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 encephalitis. Arch Gynecol Obstet. 2016 ,294(3):623-629. doi:10.1007/s00404-016-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