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影响下,妇产科和儿科资源需求阶段性上涨。


有卫生计生专家估计,“二孩”政策实施后,上海每年出生人口大约增加2-3万人,即从政策实施前的24万人增加到27万人左右。而每新增一名新生儿,相应的产妇、儿童医疗服务及资源配置需求也将随之增加,但上海的妇产科和儿科资源配置却依然存在不少短板。


为此,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农工党上海市委将向上海市政协递交一份题为《关于合理配置本市妇幼医疗资源的建议》的集体提案,建议上海增加妇产科和儿科医疗资源总量,包括妇产科和儿科床位数、医生数和护士数配置量,并适当调整医疗资源在不同级别、类别机构中的配置比例。


郊区交界地带常现资源配置盲区

“根据我们对上海市妇产科、儿科医疗资源配置供给现状的调查分析,上海的妇产科、儿科医疗资源高于全国水平,但其供给主要集中在三级医疗机构,并主要集中在市区。”农工党上海市委在这份提案中称,基层医疗机构妇产科和儿科的服务质量相对较弱,郊区相对短缺,上海市郊区交界地带常出现资源配置盲区。


此外,通过对上海市育龄妇女和儿童人口预测研究,特别是对上海市户籍人口在“两孩”政策前景下4种不同生育率水平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多方案预测,揭示出上海市面临的人口总量和结构问题:在全面两孩政策影响下短期内出生人口数量将有显著增加,到2020年前会达到顶峰;妇产科、儿科医疗服务床位短缺;妇产科、儿科医疗服务专业人员短缺。


根据上海市妇产科、儿科医疗资源需求预测研究,可进一步预测上海市2020年妇产科和儿科床位和医生的需求配置量,明确上海市在应对“二孩”政策时应当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调整方向:医疗服务需求增长,资源总量不足;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不均衡;患者期望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待改善;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较低。


适当调整医疗资源配置比例

为应对“二孩”政策影响下妇产科和儿科资源需求的阶段性上涨,农工党上海市委建议,上海需要增加妇产科和儿科医疗资源总量,包括妇产科和儿科床位数、医生数和护士数配置量。


同时,调整妇产科和儿科医疗资源结构,针对妇产科和儿科医疗资源结构不均的问题,需要适当调整医疗资源在不同级别、类别机构中的配置比例,并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妇产科和儿科的服务质量,鼓励就近就医,完善分级诊疗机制。


从优化妇产科和儿科医疗资源的空间布局上看,上海市市区医疗资源相对富余,郊区相对短缺。“建议在资源配置时,应当充分考虑布局的公平性,以提高人群医疗服务可及性。”


农工党上海市委还建议,“十三五”期间,上海应当不断提高妇产科和儿科医疗技术水平,努力将上海市打造为国家级妇产科和儿科医学高地,建立全国性的妇产科和儿科医学中心。同时,充分发挥上海市妇产科和儿科医学中心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通过合理规划、能力建设和资源优化等举措,培养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及时做好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转化。


而在改善妇产科、儿科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环境方面,该提案建议,理顺妇产科、儿科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薪酬水平的设定既要体现妇产科、儿科医疗服务特点,又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行业收入水平相协调。此外,建立符合医疗服务机构功能定位、有利于有序诊疗体系构建的梯度工资制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工资待遇,缩小不同级别间的收入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