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14日,由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社主办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一届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化疗及副反应防治研讨会”在北大人民医院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小平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会议演讲嘉宾阵容庞大,有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北京航空总医院曹泽毅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徐丛剑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盛修贵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廖秦平教授、浙江大学妇产医院谢幸教授、湖北省同济医院王世宣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向阳教授等国内妇科领域的诸多顶尖级专家,参会医生有近300人。会议除了妇科肿瘤规范化化疗和副反应防治的学术内容,还包括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妇科肿瘤网络协作平台建设启动会环节。妇产科在线作为独家媒体支持为大家报道此次会议。

 北大人民医院医务处赵越处长、乔杰教授及大会主席王建六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共同祝愿会议顺利召开,并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使更多单位加入到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妇科肿瘤网络协作平台中,一起促进我国妇科肿瘤的临床研究。

赵越 处长

乔杰 教授

王建六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郎景和院士为大家带了前沿的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妇科肿瘤的演讲。郎院士的演讲使大家从多个角度重新认识子宫内膜异位症。
 郎院士提到卵巢癌发生的“二元论”中有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相关的内容。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显示,不典型内异症有DNA非整倍体群且与卵巢癌有共同的基因异常,这些均提示不典型内异症可能是癌前病变或类似于“交界性”或“过渡状态”。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并非为内异症恶变的唯一途径,研究发现,卵巢透明细胞癌与子宫内膜样癌可能是内异症过渡而来。
  随着对内异症恶变认识和相关文献的增加,一般文献报告的0.7%-1%的恶变率可能是个保守的数字。因此,对于卵巢内异囊肿过大、直径大于10cm或有明显增大的趋势、绝经后又复发、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腹痛者、CA125过高等应提高临床警惕。可疑患者常规检查标本外必要时送冰冻切片,影像学检查发现卵巢囊肿内有实质性或乳头状结构或病灶血流丰富者也应多关注。
  手术是内异症的基本和首选治疗,特别是腹腔镜手术。内异症恶变的术前诊断困难,因此不主张“试验性治疗”,尤其是“长期试验性治疗”,特别是对于绝经期患者。

郎景和 院士

 

  曹泽毅教授的报告为“妇科恶性肿瘤淋巴处理的商榷”。妇科肿瘤常见的转移方式为淋巴系统扩散,妇科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的治疗尚未取得明显进展,晚期肿瘤发生淋巴转移,无论何种处理,均不能改变患者生存率;妇科恶性肿瘤淋巴转移,已成为国内外妇科肿瘤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手术清扫淋巴利弊兼有,如提高手术技巧利于清扫,但也难免有并发症发生,同时书中出血和损伤更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
  淋巴转移的放射治疗可减少淋巴结阳性患者复发率,但不能降低淋巴结阳性率,对生存率也无明显影响。目前的一个主要观点认为,卵巢癌初次手术时的淋巴结切除的弊大于利,卵巢癌的淋巴结切除应个体化考虑。对于术后化疗指征的患者是否不必做清扫依然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应该对淋巴转移进行精准医学的处理。
  常规化学治疗到达淋巴结的药物剂量很少,多数情况对淋巴结转移癌作用不大。腹膜后置管淋巴化学治疗是经过反复探索后找到的较理想的给药途径,具有多个优点。目前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如何在治疗前确定淋巴是否已经有癌转移、如何确定在治疗后转移淋巴结中的癌细胞是否已经被彻底破坏、杀灭等。

曹泽毅 教授

 

  魏丽惠教授与大家探讨的是“宫颈癌化学治疗进展”。魏教授首先对宫颈癌的流行病学变化、国内外化疗进展进行了讲解。
  魏教授对宫颈癌放化疗不同的模式进行了讲解,她指出,目前应用NACT存在较大的争议,NACT+根治性手术与单纯手术或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比较,是否有优势,能否改善总生存率还不是很明确;另外,这种新辅助化疗能否联合保守手术用于保留年轻女性生育功能仍不能确定。2014年NCCN指南仍未将NACT应用于宫颈癌的治疗。
  早期宫颈癌放化疗的相关问题是需要探讨的,例如早期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价值、手术为主联合放化疗、同步放化疗为主综合治疗等。晚期/复发宫颈癌治疗进展的GOG研究包括三个阶段:确定最佳铂类给药方案;寻找可延长生存的铂类方案;寻找铂类耐药后的化疗方案。
  现在宫颈癌的热点研究包括分子靶向研究、干细胞研究、免疫治疗和抗体治疗。魏教授称,宫颈癌的治疗模式也开始多元化了,但在化疗方案多样化时也应个体化。

魏丽惠 教授

 

  湖北省同济医院王世宣教授的讲题为“宫颈癌新辅助治疗”。他对子宫颈癌流行状况与变化趋势、我国宫颈癌治疗现状做了回顾,同时介绍了新时期宫颈癌特点。随后非常详细的讲解了新辅助化疗,包括新辅助化疗的概念、理论依据、影响因素等。他的演讲还提到保护女性器官功能的重要性,并从多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王世宣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向阳教授带来的讲题是“滋养细胞肿瘤化疗的规范化管理”。向教授先对葡萄胎的相关理论知识做了梳理,包括分类、细胞遗传学假说、症状与体征变化等。他称,由于诊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尚未出现典型症状或仅有少量阴道流血时便得到临床诊断和治疗,所以典型的葡萄胎已越来越少见。对于葡萄胎,清宫后随访是其处理的原则之一,虽然预防性化疗存在争议,但预防性化疗能减少高危葡萄胎恶变的几率。向教授接下来对滋养细胞肿瘤化疗的规范化管理进行了充分讲解,包括对低危与高危患者有不同的化疗方案与疗效。最后,他还就滋养细胞肿瘤耐药与复发的治疗策略与原则进行了解读,对于耐药与复发者,应采取包括化疗在内的多途径、多手段的综合治疗策略。

向阳 教授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妇瘤科吴令英教授带来的是“复发耐药卵巢上皮癌治疗”。卵巢上皮癌即使一线治疗达到CR,仍有50%-70%复发,通常初治6月内复发者会出现耐药,此次讲题主要针对6个月内复发耐药的卵巢癌的治疗。
  对于难治性及耐药复发卵巢癌的治疗,目前没有统一治疗方案,也无法治愈。单药的化疗有效率约为10%-20%。化疗药物应选择未用过的,特别是作用机制不同的单药或联合化疗作为挽救治疗,并鼓励患者进入临床研究。用药中要全面权衡药物的疗效和毒性、患者的耐受性、特别要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等,做出较为合理的选择。
  吴教授还对多个化疗药物如贝伐珠单抗等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享了针对一些特殊病例的临床经验。

吴令英 教授

 

  王建六教授演讲的是“子宫内膜癌辅助化疗”。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术后辅助化疗或辅助放化疗,可改善早期子宫内膜癌合并高危因素患者的预后,降低复发率;化疗在子宫内膜有一定必要性和临床价值,但一定是辅助治疗且作用有限。哪些情况下需要辅助化疗呢?包括特殊类型、复发患者、晚期患者术后盆腔有残存病灶、分化差雌孕激素受体阴性者、腹膜后淋巴结癌转移者、LVSI(+)、放疗增敏、无法行手术和放疗的患者。
  化疗药物有一线和二线化疗药物,其中单药有效率均较低,为20%-40%,联合化疗方案优于单药方案,国内多主张阿霉素或表阿霉素联合DDP为子宫内膜癌初始化疗的一线方案。王教授提到了“夹心疗法”,即化疗+放疗+化疗,北大人民医院的研究也显示,“夹心疗法”模式辅助治疗应用于晚期子宫内膜癌有效并可良好耐受。

  徐丛剑教授报告的是“卵巢癌的靶向治疗”。徐教授依次对血管生成抑制剂、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免疫靶向治疗进行了非常详实的讲解,为大家展示了各个药物的相关研究证据。最后他提出在妇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诸多困惑,如手术范围到底应该多大、早期淋巴该不该清扫、晚期淋巴该清扫到多高的水平等。这些问题引起在场参会者的深思。

徐丛剑 教授

 

  浙江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谢幸教授所讲为“低危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化疗策略”。
  低危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治疗总原则是以化疗为主,结合手术、放疗等其他治疗,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分期和评分,实施分层治疗,分层治疗是滋养细胞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化疗策略主要包括单一药物化疗(又分多疗程、单疗程)、联合化疗、延迟化疗和联合手术。谢教授对各个化疗策略做了非常详细的解读,他强调单药、多疗程化疗是推荐的治疗方案;初次单药化疗失败后,可再次选择单一药物化疗;单药单疗程化疗、延迟化疗及联合化疗尚有待更多的证据;正确掌握适应证,适时联合手术,可使部分患者获益。

谢幸 教授

 

  山东省肿瘤医院盛修贵教授带来的是“子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研究进展”。盛教授从五项子宫颈癌的相关研究入手,对每项研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这些研究的疑惑。通过对研究的总结,他提出了四个点,包括:放化疗如何配合才能最合理;有些研究不是常规的治疗方法,因此其临床意义值得商榷;开展多中心研究仍有一定困难,如何拿出我国的随机研究结果是大家面临的一大课题;一些新技术并没有及时运用到有关同步放化疗的研究中,这也是大家将来努力的方向。

盛修贵 教授

 

  廖秦平教授为大家带来的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和性、心理帮助”。廖教授在演讲开始就指出,临床医生应该是很好的心理医生,应该关心患者的性生活问题。激素替代治疗具有多个优势,除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改善泌尿生殖道低雌激素症状、预防骨质疏松等,其中还包括提高生活质量和性生活的能力。为缓解症状,妇科肿瘤患者可以应用HRT药物,但必须综合考虑、个体化,目前我国对HRT还缺乏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
  妇科肿瘤患者治疗后会出现焦虑与抑郁交替、性器官丢失后的自卑感等的状态,医护人员因此要给予特别的、贴心的关注,对生存者关于性的问题予以仔细解答,可以组织患者外出郊游,组织患者间的交流等。

廖秦平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万希润教授的讲题为“妇科常用化疗药物规范化使用”。
  由于肿瘤异质性,包括不同和同种肿瘤的差异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因此要综合各种手段与个体化结合,为患者带来最大的利益。化疗要关注肿瘤的细胞动力学,例如考虑疗程间隔与倍增时间等。如何提高化疗疗效,以滋养细胞肿瘤为例,提倡肿瘤化疗中心化管理,对药物选择和方案应实现规范化,同时重视化疗毒副作用的认识与处理,最后还要保证团队化,总结而言就是细节与团队决定成败。

万希润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李小平研究员与大家交流的是“化疗药物肾毒性反应的防治”。
  妇科肿瘤化疗相关性肾功能毒性中,目前具最明显肾毒性的有DDP、MTX、IFO,长期用药易发生肾毒性的有MMC、亚硝脲类,轻度肾毒性的有卡铂、奥沙利铂、5-FU、紫杉醇、吉西他滨等,未报道肾毒性药物包括多西紫杉醇、阿霉素、表阿霉素、脂质体阿霉素、CTX、CPT-111、拓普替康等。对合并肾脏疾病的患者,进行化疗前需评估,关注治疗目的、药物肾毒性、剂量和透析效果。顺铂肾毒性为剂量依赖性毒性,常规剂量多为可逆,剂量过大或过频可致肾衰。MTX肾毒性与高浓度药物在血中持续时间呈正相关。李教授在随后报告里对多个化疗药物肾毒性的注意事项做了一一介绍,并强调化疗时要及时监测药物肾毒性,积极预防和治疗肾毒性,合并肾功能不全者要慎重选择化疗、保护残留肾功能。

李小平 研究员

 

  其他精彩内容有: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高雨农教授带来的“有关卵巢上皮性癌化疗问题探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杨林教授分享的“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解读”,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马慧教授的“化疗期间肝毒性的防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癫痫中心刘献增的“化疗药物所致周围神经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孔为民教授带来“妇科恶性肿瘤化疗骨髓抑制的防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肿瘤病房李秀琴教授讲解的“化疗药物皮肤的副反应及药物外渗的处理”,北大人民医院疼痛麻醉科冯艺教授的“妇科癌痛规范化治疗”,北大三院妇产科郭红燕教授的“妇科肿瘤化疗期间生育功能的保护措施及进展”,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妇瘤科曲芃芃教授报告的“子宫肉瘤化疗进展”。

讲者风采:

 

会场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