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在线:罗教授,您好!据悉由您牵头主办的妇产科天河论坛即将成立,请您谈谈成立这个论坛的初衷和意义。


  罗教授:各个城市都会有相应学科的学会组织,并以继续教育的形式开展各种学术活动,这种方式固然很好,但是在邀请专家方面经常会受到地域和时间等因素限制,达不到良好效果。所以我提议,选择广州这个学术氛围相对活跃的地区,将一小范围内的妇产科领域专家汇聚一起,围绕一定的话题经常性进行交流探讨,促进学术的及时交流和推广。

  天河论坛的特色在于:时间短、规模小、学术精,传播快。天河是广州新发展的一个商业中心,吸引了一些很不错的三甲医院落户,有暨南大学第一附院,中山大学第六附院,中山大学第三附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院,广东省武警总队医院,以及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这些医院很有必要经常性进行学术交流,既可以开拓医师们的科研及临床就诊思路,又可以给年轻的医师提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让病人更大程度的受益,这是我们创办论坛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天河论坛初步设定每个季度举办一次,由六家医院轮流牵头开展,论坛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广新医药或者新技术,使参会医生学会一项新的手术技术或者几种新药使用。因为一个新药要发展到市场当中,至少需要7-10年,并且需要花费相当大的资金和科技投入,所以学习新医药和新技术很重要。并且希望参会者能够学会将其他学科的医药用到自己的科室中,如抗高血压药物,泌尿科治疗尿频尿急的药物,止血用药,化疗过程中一些副作用处理,例如缓解胃肠道症状的药物、治疗便秘等的药物等。另外,要学会一些老药新用的方法。

  第二、分享近期各个医院遇到的少见病例、罕见病例,提高医生们的诊疗经验。

  第三、推广规范化的诊疗。运用诊疗常规和某些病种的诊疗指南,以及针对某些复杂疾病,通过论坛能够商讨出一个专家共识性结论,给临床医生平时的诊疗作为参考和指导。

  第四,开展腔镜学习班,各个医院之间相互邀请技术过硬的医生来讲解方法、经验和技巧。
我们希望将天河论坛这个培训项目一路推向广州市、广东省、华南地区以至全国,让更多的医生了解并熟知天河论坛,传播并壮大这个项目的规模和影响力。


  妇产科在线:自古以来,医药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但不知从何时起,医生开始忌讳谈药,避免别人误解自己和某种药物有联系,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罗教授:这个问题从表面上来看,是媒体介入之后的后遗症,例如医生拿回扣之类的报道,引发了广大群众的质疑和关注,所以很多医生都忌讳谈药,但是我认为,至少在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拿回扣一定是极个别的现象,绝不是医生整体的主流趋势。
出现这种不和谐现象的原因归纳主要有以下三点:1、政府投入的资金不够,医院的压力很大,为了扭转自负盈亏旗帜下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医院只能采用例如以药养医的手段维持生存和发展;2、国家对于药品审批的太多,导致同类药品间的激烈竞争,继而产生“医生拿回扣”等不良现象;3、医生的个人收入还是处于偏低水平,个人生存因素加之额外利益的驱使造成不和谐因素的产生。

  卫生部为了控制医院以药养医的不良现象,出台了“药差比”政策,药差比在45%-49%。何为“药差比”?就是例如整个看病过程中花销1000元,药品花费不能超过总体的45%左右。2010年的医改中增设了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种医保模式,似乎这些举措使广大群众有了一定的保证,但对医生个人收入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以药养医的局面实际也并没有得到真正改善。
今年温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讲到,医保政策对于政府和个人的投入比例标准会逐渐的由4:6变为6:4,也就是政府投入占到了60%,争取到2015年,这个比例要达到7:3,也就是政府投入要占70%。如果能够真正施行,政府的投入充足了,就不会再有一些不良的现象出现。

  另外从药品本身来讲,国家政策规定三甲医院只能包含1500种药品,抗生素只能包含50种,并包括一品双规类药物(一个品种的药物有两个规格,例如口服和针剂),用这种方式也可以慢慢调整不和谐的医患局面。


  妇产科在线:医用合成材料在妇产科领域里的应用改变了盆底修复手术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也较迅速,请罗教授就目前用于妇科盆底手术的医用合成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其临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介绍。


  罗教授:任何医用合成材料和医用先进设备的产生永远都在其他学科技术发展成熟之后才开始发展的,比如说,只有在化学工业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医用合成材料才能够有所发展;只有光电学科发展成熟之后,医院才会有内窥镜技术等等。
就中国现状而言,近年来中国各项新技术的发展与国外同行业的差距越来越小,比如试管婴儿技术,晚于国外同行业10年,腔镜技术大概晚于国外同行业7年,盆地TPT技术大概晚于国外同行业7年,而全盆腔修复技术只晚于国外同行业2-3年,后来发展的几种应用补片技术,只比国外同行业晚1-2年。

  下面介绍一下我国盆底技术的发展历程。50年代,由于有很多老年子宫脱垂和尿瘘患者,很多医生  被派到全国各地免费救治,直到80年代初进行病情诊疗总结的时候才发现,重度脱垂和尿失禁患者的复发率高达29.8%。复发包括主观复发即病人感觉到的,和客观复发即病人虽没有就诊,但经过医生查体发现的。子宫组织松弛之后,没有了组织代谢,必须经过修复,所以才有了网片。刚开始是合成网片,成分是聚四氯乙烯,后来发展为聚四氟乙烯,现在即将应用于临床的是聚丙烯,弹性很好且无毒害,对术后功能的恢复最有利。

  另外,子宫的脱垂和松弛实际也是由于老化引起的。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解决脱垂和松弛的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其相应的医疗也必须跟着进步和发展。但当对盆地脱垂进行网片补救的时候,由于它是依靠瘢痕粘连连结的,所以会使阴道壁变得很厚,患者术后的性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目前此项技术只针对于年龄大的患者,基本在55岁以上。而在国外如德国,他们开展此项技术只针对65岁以上的患者。但对于较年轻化且有这种手术需求的人群,还是需要诊疗和重视的,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更为成熟的手术技能及更为先进的医用材料。手术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种极软的网片材料,将网片填充进去之后,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原有生活状态。

  我正在研究一种纳米仿生技术,要求网片的材质类似于蚕在一片纸上吐出的一片丝,就是一个膜,很软,再配合完善的干细胞技术,将这个膜放到女性尿道阴道中,既起到兜着的作用,又可和生物细胞、血管融为一体,这样能使盆地修复变得很完美。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我也正在积极努力的研究当中,希望在我退休前后,能够将这项技术向全国广泛推广。


专家采访视频:http://www.cogonline.com/Video/zjft/11384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