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健康管理的概念与行为
自我健康管理泛指个体每天进行的一系列用来管理自身慢性健康问题的行为。这些行为被认为是一种对于不良健康状况的预防性策略,与“健康”个体的行为有所不同。可以用现有的几个定义和概念对自我健康管理进行概括,自我健康管理包括以下三项任务:
①药物治疗或行为管理(如坚持一种慢性健康问题要求特殊的饮食);
②职责(如调整自己以前的职责或任务以改善症状);
③情绪管理(管理因慢性健康问题产生的愤怒、恐惧、沮丧或情绪低落)。
这些任务围绕着个人观点的转变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问题。某些疾病(或者症状)是偶发性的、且在严重程度上有所不同,所以适用的自我健康管理任务也不同。其他一些定义将心理和社会管理更加集中地合并在一起。自我健康管理是由多种行为组成,不仅包括对症状的认识和响应、控制急性发作以及用药;还包括管理亲属关系以及向重要人物寻求帮助。自我健康管理受到多种情境因素的影响,如社交网络、家庭支持、医疗保障以及物质环境。同样的,自我健康管理是个体通过维持良好生活质量所需的认知、行为和情绪反应管理自己症状的能力,包括个体管理慢性健康问题带来的身体和社会心理后果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自我健康管理是-种动态和连续的自我调节过程。
有关慢性健康问题自我管理的规定主要是针对复杂症状的病例管理,对于有中长期并发症风险的症状的疾病管理和低风险、长期健康状况的自我管理方案。专家团队提供自我管理的支持和技能,帮助个体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病情和生活质量。自我健康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让个体自己明确目标、负责自己的治疗以及提高他们自主性的方式帮助促进个体的一些行为,如合理饮食、运动、用药、症状管理和疼痛管理。利用适当的心理学理论可增强个体的信心和动力,发展个体沟通、解决问题和计划行动的能力。
自我健康管理的一个关键理论是自我效能,即“相信自己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自我效能信念与个体在动机、行为和健康状况调节方面的目标相关,衡量方式是对一个人在实现一个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方面进行评估,例如成功管理某特定健康状况引起的疼痛。自我管理干预促使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妇科病(乳腺癌、宫颈癌),以及关节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得到改善,带来自我效能的改变,以及行为和健康状况的改变。自我健康管理涉及的其他理论还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它的目标是改变人们对自身的慢性健康问题的想法以及这些想法对行为的影响。釆用这一理论的自我管理计划对心理健康问题以及肌肉骨骼疾病如持续背痛尤其有效。
绝大部分慢性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自我健康管理得到改善,从而延长工作寿命,改善生命质量。关节炎的自我健康管理实现了疼痛和身体机能以及运动、自我效能和积极的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改善;哮喘的自我健康管理减少住院治疗、急诊就诊和夜间哮喘;糖尿病的自我健康管理可有效控制血糖;慢性心力衰竭的自我管理也证实了某些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以及住院治疗的减少。妇科病人可以通过自我健康管理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女性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乳腺癌病人可以通过自我健康管理改善心理状态,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自我管理的一个主要障碍是个体在开展自我管理活动方面的坚持度较低,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对慢性健康问题的接受度、心理调适能力不佳、共患抑郁症、将自我健康管理当做负担以及很难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此外,大量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相互作用,影响那些慢性健康问题患者的健康结果。因此,自我管理应采用一套更加完整的生物心理社会方法,从而对自我管理干预进行优化。自我健康管理支持活动如果结合工作场所的综合因素将更加有效。
由于预计未来20年慢性健康问题在职业女性中发病率将会持续上升,将自我管理干预与现行工作场所措施进行整合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在将自我管理计划整合进工作场所之前,需要先了解目前女性如何在工作场所内管理她们的慢性健康问题,哪些心理社会及工作场所因素影响她们管理自身健康的能力,以及她们需要什么支持来有效管理慢性健康问题和她们的工作要求。
二、自我健康管理是社会控制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与医学领域,个体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作出明智的选择,是维持良好健康状态、减少医疗支出的重要途径。个体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无疑是一种最有效地实现某一具体目标、有目的性的自我管理。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健康的社会性,个体的健康总是与社会共同体有着种种的关联,因此,个体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是对社会共同体的基本义务,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责任。
自我健康管理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的支配,因为健康与疾病的定义不能仅仅以生理机能失调为依据,而必须考虑人们依存的社会文化环境,比如说流动女工,她们处于较差的生活与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行为往往发生于群体中,而非个体行为,在工作场所群体中进行干预,教育她们掌握自我管理的技能,这样效果会更明显。与其说健康与患病是个体的一种状态,不如说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评价与约定。将个体健康与社会系统的维持与运行联系起来,极大地强化了预防医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权威与权力,扩大了公共卫生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由于无论置身于何种文化价值体系中,个体都渴望主流社会的认同与奖励。而生病作为一种社会偏离行为的亚类是社会不期望的。因此,人们有保持健康的动机和祛病康复的愿望,个体的健康责任其实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责任。虽然有人认为,个体有权保护或不保护甚至危害自己的健康,但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视生病者为社会另类,对维持健康或努力康复者的奖励,赋予了病人免除某些正常社会角色职责的权利,为康复者提供的条件,寻求技术上的适当帮助、与医生合作、支付医疗费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公共卫生体制与医疗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主要得力于国家政治权力的推动。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与医疗社会保障体制各有特点,但社会个体的广泛参与和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是基本的前提。
三、个体应承担自身健康的责任
从慢性健康问题的成因看,诸如吸烟、吸毒、酗酒、不洁性行为等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它们不仅危害了个体自身的健康,而且也可能对社会与他人的健康带来危害。因此,个体承担的健康责任广义上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对自身健康的责任;其二是个体对他人健康的责任。一般来说,个体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有相互关联的两层含义:一是指个人在维护自己健康时,由自己自主选.择和采取预防、保健、治疗措施,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二是指由个人承担在维护自身健康时所付出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代价。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个性的由不得不顺应客观规律,对个体本能有所节制,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择。研究表明,有效干预自身生活方式与行为,增进健康行为的频度、减少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是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本途径。否则个体健康将受到损害。因此,个体对生活方式选择以及在医疗保健、临床治疗过程中作出的种种选择所导致的结果负有直接责任。目前,个体对健康责任的承担方式具体反映在为健康维护或疾病治疗支付必需的费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医疗保障体制对此有明文规定。
事实上,如果个体因不良生活方式而导致疾病,他所付出的代价绝不仅是经济上的。由于医疗客体与疾病的复杂性、医疗客体的个体差异性、医学理论的相对性与医疗主体知识结构的欠缺、医疗仪器设备的局限性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医疗活动是一种高风险性活动。一旦个体无奈进入临床治疗过程,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承担医疗风险。在医学领域,许多时候健康不是用经济的代价就可以置换的,即使患者支付了巨额的医疗费用,疾病也未必能够康复甚至还会因难以避免的风险而恶化。因此,对任何社会个体而言,回避医疗风险的最有效途径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疾病的发生。
四、从家庭保护到社会互助,女性是健康保护的主要载体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家庭成为相对稳定的基本社会单位。它集生产、分配、消费、教育以及老、弱、病、残人员的保护等职能于一体,被社会学家称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医学史与医学社会学家们的研究表明,古代东西方的医疗活动基本是依托家庭展开的。女性在人口再生产以及对家庭成员及自身健康保护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旦家庭成员中有人生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便请医生上门就诊、开方抓药,照顾与护理家庭其他成员成了女性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对弱者尤其是年长者的保护,实际上是以亲情和代际之间的互惠为伦理基础的,其目的是增进家庭内部的和谐,提高家庭的整体功能。实践证明,没有女性的家庭健康状况差于女性承担健康保护者的家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家庭经济功能弱化是一种趋势。在健康领域,家庭防护机制逐渐被社会互助机制替代。从17世纪开始,伴随着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化的兴起,社会生产方式与劳动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家庭不再是基本的生产单位。由于工业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与专业分工起来越细,社会劳动者尤其是城市化后的城镇劳动者大多依附特定的工厂或企业,并主要靠工薪维持生计。工业化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女性外出就业,成为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尤其是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大批流动女工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她们的配偶往往也是打工者,同样遭受职业病与工伤的危害,面临健康风险。由于工伤与职业病使流动女工及其家人丧失工作能力与工薪,从而陷入贫病交加的境地。
女性自身抗拒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需要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其工作单位与同事、专家提供帮助对于改善存在慢性健康问题的女性的健康状况是十分有益的。目前工作场所的健康管理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认识与重视,自我管理是工作场所健康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
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