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中,大会主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产科主任张建平教授讲到,女性生殖免疫及相关疾病研讨会已经走过了十余个年头,今年已是第十三届了,会议主要着眼于复发性流产和早产,关注这两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邀请国内此领域的顶尖专家做报告,内容涵盖产科学、生殖免疫学和生殖医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一领域的问题得到了不断深化,很多临床问题得以解决,很多医生也借此在临床和科研上有了新的突破。张教授对一直以来给予支持的专家与参会者表示了感谢并期望研讨会能继续开展下去!

    广东省医师协会名誉会长王智琼女士在开幕式中表示,流产和早产在围产期的发生很多,待解决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也很多。这一会议专注于此领域,内容丰富、规模大、授课专家均为国内知名专家。参与会议对规范医师临床实践、提高专科诊疗技术有很大帮助,更对推动广东省在此领域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王智琼 会长

张建平 教授


    张建平教授在其讲题“低分子肝素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作用”中,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到低分子量肝素用于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应用,再到其循证医学等方面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多样,其中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需注意“相对”的概念,且已知病因也有相对性,不一定是“真凶”。而使用低分子肝素保胎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可能有效。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中有约60%与免疫因素有关,其病理分类有五种。对同种免疫性流产需关注的有:一般归为不明原因流产;母胎耐受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封闭抗体检测并不能反映是否需要LIT;复发性流产妇女封闭抗体95%阴性;部分封闭抗体阳转后依然流产;低分子肝素在母胎耐受方面有免疫调节作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通过抑制凝血酶Ⅱa及凝血因子Ⅹa来抗凝。此外,LMWH的保胎机制还包括免疫调节和对滋养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它主要用于治疗易栓症和与易栓症无关的病理妊娠(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突发胎儿宫内死亡史等)以及用于促进滋养细胞增殖、分化。LMWH治疗RSA的循证医学研究显示,抗磷脂抗体相关的RSA患者,LMWH治疗效果最佳;不明原因RSA采用LMWH治疗同样也能获得理想效果;肝素或LMWH联合阿司匹林比单用阿司匹林治疗APS相关RAS治疗效果更好。总之,URSA原因复杂,部分可能由于血栓前状态漏诊,LMWH对孕早期的生殖免疫状态有调节作用,LMWH对URSA有益处。

 

    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陈倩教授带来的演讲是“子宫动脉超声监测对流产、早产的防治有帮助吗?”


    陈教授首先对正常妊娠状态下子宫动脉血流变化和血流特征的超声形态进行了介绍,后对子宫动脉血流异常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进行了解读,包括最终导致早期胚胎发育异常、胎盘形成异常,增加母胎风险等。异常子宫动脉血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早期纠正可以改善结局吗?陈教授称,在复发性晚期流产患者中发现,经病因和对症治疗后,可以使75%异常子宫动脉血流得以恢复正常,妊娠丢失率降至16%左右;也有研究发现复发性流产患者,孕前异常血流纠正后,妊娠后发生异常血流的几率也降低。


    目前的主导观点是,反复性流产患者在妊娠前和妊娠早期子宫动脉血流阻力相关指标较正常人群高,而且子宫动脉波形也有变化,与妊娠结局相关;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可以发现子宫动脉血流阻力相关指标有所下降,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之一;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子宫动脉PI对早产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多因素联合预测与单一子宫动脉PI预测价值升高。

陈倩 教授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乔杰教授与大家分享的是“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结局”。

    乔教授在演讲开始就强调辅助生殖及试管婴儿技术面临的问题是提高成功率尤其抱婴回家率,同时还要注意评估安全性,包括对妊娠期母婴并发症、围产期及婴幼儿阶段、儿童期及远期生长发育的评估。通过对国内外多个文献的回顾,乔教授介绍了辅助生殖技术(ART)与妊娠相关围产结局风险的关系。例如,ART术后妊娠分娩结局差于自然妊娠女性,可能不仅与ART技术有关,还可能与导致生育力下降的因素有关;ART术后妊娠分娩结局差于自然妊娠女性,可能不是与ART技术有关,而是与导致不孕症的病因有关;ART治疗女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剥风险高;ART治疗女性低置胎盘风险增加;ART治疗女性剖宫产率增加等。乔教授最后说,生殖医学的医生应与产科医生合作开展大规模随访研究,设计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改进ART技术,提高安全性及有效性。


 

乔杰 教授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教授在其“胰岛素抵抗与自然流产”的报告中讲到,美国与中国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显示自然流产率并没有太大降低,甚至还出现了升高的情况。流产常见病因中有一项是涉及内分泌因素,包括黄体功能缺陷、甲状腺功能减低、高分泌LH多囊卵巢、未能控制的糖尿病等。其中,约不明原因流产中,有50%为母胎界面调控异常,但对此国内外的研究不多,也没有明确的治疗推荐。对于胰岛素抵抗与自然流产相关的研究,国内外研究也很少,可查阅的数个文献其发表机构及收录杂志的权威性并不高。在我国即将出台的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中,也没有足够证据支持二甲双胍治疗可降低RSA患者的流产率。


    据杨教授介绍,我国将母胎界面免疫调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纳入重大疾病课题研究,是想通过基础研究(母-胎互作关键生理环节)和临床研究(特异性预测/诊断策略)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探索,通过大型产科临床研究数据资源库建设和多中心协作来实现临床转化,推进临床工作。


 

杨慧霞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刘俊涛教授报告的是“复发性流产的遗传咨询”。复发性流产的遗传学因素有非整倍体、结构重排、单基因异常、拷贝数改变、单核苷酸多态性、父系遗传因素。其中,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是早期流产染色体分析中排在第一位的异常类型。


    流产组织的遗传学诊断可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寻找可能的遗传学因素,并利于下次妊娠采取有针对性的孕前优生措施。刘教授的演讲中对流产组织遗传学分析方法做了很详细的介绍。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多重链接探针法、染色体微阵列分析、BACs-on-Beads。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临床最常用的遗传诊断技术,可以发现各种染色体数目及大片段的异常,但面临培养失败、污染、流产组织核型分析难以达到高分辨水平、培养周期长所致出报告迟的难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王子莲教授所做报告为“双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处理”。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发生率为2%左右,约占早产原因的1/3,占围产儿死亡原因的20%-30%;约1/3的PPROM是能够找到感染证据的;PPROM并发症包括早产、感染、胎盘早剥、胎儿窘迫;PPROM保胎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大。


    PPROM 的处理主要有卧床休息;监测感染征象,除外临床感染;评价胎儿状况,了解胎儿的成熟情况;除外胎盘早剥和脐带受压导致的胎儿窘迫;检查是否临产;有临床表现的羊膜腔感染、胎儿窘迫、脐带意外、胎龄不足26周的宜终止妊娠;胎龄35周以上不主张期待处理,应与足月胎膜早破相同。PPROM期待者的常规处理应包括:监测有无羊膜炎;监测孕母体温、心率、WBC子宫压痛、分泌物及胎儿心动过速情况;胎儿监护、胎儿BPS和脐血流的监测不是必须的;超声检查是必要的。PPROM时进行羊水穿刺有一定作用,诊断为亚临床感染后可进行有目的的抗生素治疗,但不推荐常规羊水穿刺诊断有无宫腔内感染,只建议在专业的中心开展。抗生素和皮质激素的应用为A级推荐应用。对于宫缩抑制剂,它对PPROM的价值仍不确定,可短期内应用以延长孕周,使促肺治疗完成。但长期宫缩抑制剂应用反而增加感染几率,不利于新生儿结局。同时,宫缩抑制剂应用大于1周,羊绒炎感染增加,胎儿感染反而抵消了由延长孕周带来的益处。对于妊娠何时终止的问题,对孕周≥34周者,处理与足月胎膜早破相同,不必期待,及时引产证据尚不足,晚期早产也有很多问题;对孕周32-34周者,如果有证据确认胎肺已经成熟,则不必等待,否则延长孕周处理同28-31周;对孕周28-31周者,则延长孕周。


 

王子莲 教授

 

    本次会议讲题非常丰富精彩,除上述妇产科在线为大家呈现的部分讲题撷萃,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林羿教授讲解的“免疫性流产的发病机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马润玫教授介绍的“双胎一胎早产,另一胎还能保多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主任李瑞满教授带来的“宫内感染的早期诊断”、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东院产科张惠欣报告的“晚断脐对早产儿结局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仁济临床医学院副院长赵爱民教授分享的“流产的黄体支持”、张建平教授带来的包括“早产预测与胎膜早破诊断进展”在内的多个讲题等。
明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会议次日的部分学术内容,敬请期待!

 

会场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