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光虽小,但能照亮四周,如今这根火柴熄灭了。


8月2日,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扎根西藏十年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毕业生,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血液内科原副主任周南,在四川苍溪县因车祸去世,年仅37岁。



“你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刚毕业人脉也有限,能带来多大的改变?”10年前,刚毕业的周南决定去西藏行医时,有人这样劝她。周南把自己比作一根火柴。


“刚开始,我可能只是一根火光微弱的火柴,火柴光虽然很小,但能慢慢照亮四周。而且通过成长,我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别人。”


高考数学满分,本可选择北大清华,钟情医学进入协和;协和八年制毕业,因热爱西藏放弃北京工作扎根十年……周南的“逆行”选择让人再次看到理想主义,认识和不认识她的人都在缅怀她。


 想对更多生命敞开可能


2018年7月20日清晨,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东单三条九号院举行,刚刚获得2017年度“最美医生”的周南作为优秀校友代表发表演讲。


2009年毕业时,周南所在的班级一共90名学生顺利毕业,在协和这所百年医学学府的光环下,他们成为中国医疗一线的佼佼者。在他们中间,有60人留京工作,剩下的同学中有人去了上海、广东、四川,也有人出国继续深造。而选择到西藏从医的,多年来只有周南一人。


9年之后再次回到母校,高原的风雨让36岁的周南早已褪去学生时代的青涩,面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学弟学妹,她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以下内容节选自周南演讲:


2007年暑假,我第一次去西藏旅行,亲眼目睹了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当时很多村子甚至连一个卫生所都没有,那儿老百姓得病只有自己扛着,听天由命。


北京有那么多医院,有那么多医生,可能有我和没我差别不大,但是在西藏,在那么缺医生的一个地方, 我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多生命因我的存在可能得到挽救,而我又是一个对很多生命敞开可能性的人。


如果我去西藏,固然会有很多未知的挑战,但也可能会有精彩的发现,而当时如果我不去的话,年老时回顾自己的青春有可能会感到后悔。我不想后悔,不想留遗憾,于是我2009年毕业以后就去了西藏。


2014年,在协和医院张奉春、李永哲教授的帮助下,我们成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风湿免疫专科。从那以后,大量的患者不出西藏就能得到规范的诊疗,我觉得我们的努力能够造福一方百姓,特别为当初我的选择骄傲。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当医生,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职业,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医生可以在患者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他们最直接的帮助,所以我希望师弟师妹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一定要有底气,有自信,以我们的职业为荣!


我也希望我们每一位师弟师妹都能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勇敢地追寻你们的梦想。我们每个人都做最好的那个自己,这个世界一定能变得更好。


斯人已逝,当初现场聆听那场演讲的人,如今面对周南的突然离去更觉其不凡。


 援藏医生,值得被记住的群体


周南曾说:

“如果留在北京,我会成为一名呼吸科大夫,我会做科研、评教授、退休、在院子里散步。可是,这样的未来能一眼看穿……而西藏有无穷的未知和无限种可能,我热爱未知。”


10年间,周南建立起西藏第一个风湿免疫血液科,填补了西藏自治区风湿免疫病的治疗空白,承担起西藏大学医学院风湿内科的教学任务,培养了当地一批得力医生。2016年,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场评估专家组来到西藏检查,周南的科室代表医院演示教学查房。评估专家检查后说:“在全国查了这么多医院,最规范的教学查房是在西藏看到的。”


选择西藏、能够长时间留在西藏绝非易事。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海拔在3600米以上,自然环境恶劣,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左右,日常工作需要克服巨大的身体不适。在这里,恶心、乏力、头痛、失眠、胸闷乃至记忆减退是家常便饭,很多人会出现慢性高原性心脏病、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高原病。


 

如今,我们已不知道是什么样强大的能量,能够让周南在这里待上十年,而且爱上这里。


38岁的上海市儿童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赵坚、37岁的周南、41岁的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赵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援藏医生,他们做出了共同的选择——把生命留在了雪域高原。


对于“未来者”,西藏是个令人神往的净土。另一方面,西藏环境恶劣,这里也是生命的禁区。


一批又一批的医务工作者来到西藏,来到最需要医生的地方。2015年,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国家政策下,7省市65家医院对口帮扶西藏自治区“1+7”医院,选最好的医院、建最好的团队、派最好的医生,4年来600多名医疗专家先后赴藏工作。


团队已经起来,周南本想去中东地区担任医疗志愿者,可惜这个愿望不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