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由河北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河北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河北省肿瘤防治联合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主办,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承办的2021年河北省妇科肿瘤年会暨第五届“太行论坛”进入第2天议程。
12月11日,第二分会场邀请到了国内妇科肿瘤领域众多知名大咖,结合最新指南共识,就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内容既前沿又实用。妇产科在线作为会议合作媒体,为您带来精彩会议报道。
朱笕青教授:晚期卵巢癌超根治手术的现状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笕青教授指出,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是晚期卵巢癌独立的预后因子,一般认为术后残留灶<1cm(R1)即为满意减瘤术,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R0切除才是满意减瘤术的标准。他表示,目前而言,彻底有效的手术是晚期治疗卵巢癌最重要的基石,仔细的术前评估,对于晚期卵巢癌超根治术获益的患者至关重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临床结果。晚期卵巢癌采用超根治手术可以显著提高R0切除率。此外,能否真正改善患者的生存,还需要积累更多的证据支持。
曲芃芃教授:高危型子宫内膜癌腹腔镜VS开腹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曲芃芃教授提到,治疗子宫内膜癌手术的路径可以选择腹腔镜、机器人、阴式或开腹开手术,然而微创手术低部位感染,低输血率、低静脉栓塞率、住院天数少、费用少,而肿瘤结局无变化。她表示,对于病灶局限在子宫(早期、低危)内的患者微创手术是标准路径,也是首选治疗方式,但仍有少部分患者不适合微创手术,如高龄、子宫过大或合并症等。对于病灶局限于子宫的高危型内膜癌患者微创手术较为安全,但其有效性有待高级别证据评估。此外,也要注意在取出子宫时,避免肿瘤组织溢出,且手术不宜使用举宫装置,对于晚期子宫内膜患者建议行开腹手术。
吴令英教授:复发卵巢癌治疗中去化疗的探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令英教授展示了多项研究,旨在表明,含铂化疗+手术+PARPi维持治疗仍是铂敏感复发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而在BRCA突变的铂敏感复发卵巢癌中,PARPi单药或联合贝伐珠单抗或联合西地尼布表现出显著活性,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治疗中,PARPi单药联合抗血管药物+免疫治理均显示一定疗效。免疫治疗是目前复发卵巢癌的研究热点,但也仍需进行优势人群筛选,此外她还讲到,未来需要更多研究探索卵巢癌治疗取代化疗的方法,同时,也需要在分子标志物、治疗模式等方面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并探索新型靶向药物,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周先荣教授: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选择与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周先荣教授讲解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等热点问题,众所周知,传统子宫内膜癌分型的局限性,在临床中越来越被大家所认知,他列举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讲解了分子分型命名、分子特征、组织学特征、临床特征及预后等,其中超突变型(POLE)预后较好、微卫星不稳定型(高突变型)预后中等、低拷贝数(内膜样癌)预后中等、高拷贝数(浆液性癌)预后较差,也为临床医生在治疗子宫内膜癌进行了合理化的指导,但分子分型和临床实践契合度还需要继续完善,此外对未来如何更好的运用分子分型也指引了明确的方向,令与会人员对分子分型相关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周琦教授:宫颈癌免疫治疗现状与未来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琦教授谈到,宫颈癌已成为15~44岁女性第二常见的妇科肿瘤,然而对于晚期复发和转移宫颈癌的患者治疗方法有限,基于顺铂的联合化疗方案是晚期一线治疗中最常用的选择,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是复发性宫颈癌的首选,加上PD-L1抑制剂的免疫治疗可以增加疗效。多项研究表明,免疫治疗为晚期肿瘤患者带来获益。此外还介绍了双免疫治疗,她强调免疫联合治疗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扩大免疫疗效窗口、精准筛查获益人群、也是肿瘤免疫治疗探索的方向。
吴小华教授: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解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解读了2021版《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的更新要点,该指南于2021年6月正式发布,与旧版指南相比,主要更新了遗传基因检测时机,要求在初始阶段或是复发诊断时,进行明确的基因检测,做好风险管理思路转变,强调逐级检测,以提高检测效能;更新了卵巢肿瘤组织病理分类,也紧跟WHO最新版本;分析了初始治疗、新辅助化疗、一线化疗方案的要点,要严格遵守循证依据;一线靶向药物与维持治疗内容,汇总最新药物进展;更新了复发卵巢癌的处理原则及治疗,可采用多种手段联合治疗,常规治疗、药物治疗,新增首选治疗方案:环磷酰胺(口服)+贝伐珠单抗;随访间隔、随访内容,强调要根据需求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
华克勤教授:达芬奇手术在生殖道畸形生育力保护治疗关键技术及其视频集锦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教授讲解了单角子宫、残角子宫的分类,她表示,Ⅰ型残角子宫有宫腔,并与单角子宫腔相通;Ⅱ型残角子宫有宫腔,但与单角子宫腔不相通;Ⅲ型为实体残角子宫,直接与另侧宫腔宫壁相连。此外,还介绍了三种阴道斜隔综合征的类型,包括无孔斜隔型、有孔斜隔型和无孔斜隔合并宫颈瘘管型。分析了生殖道畸形异常的类型,以及不同的生殖道畸形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可分为早期流产、早产、足月产,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最后结合多个手术视频阐述了自己对手术的独到见解。
尹如铁教授:2021 ICO HPV和相关疾病报告之子宫颈病变——中国大陆数据解读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尹如铁教授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关于HPV感染和HPV感染相关疾病的大数据,列举了多项研究,总结了中国女性发病率。讲解了目前现有的HPV疫苗类型及接种方案等,也倡导男性使用避孕工具。她表示,希望采用固定的检测方法,进行全国流行病学相关数据的调查,并呼吁适龄女性尽早接种HPV疫苗,同时,要加大规范化宫颈癌筛查的力度,也希望可以早日建设子宫颈病变诊治MDT团队,始终坚持人群健康宣教,最后希望“妇瘤人”在消除宫颈癌的道路上继续努力,早日将HPV疫苗普及中国。
杨佳欣教授: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手术策略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具有期别多数为早期、发病年龄较年轻、化疗敏感、有敏感的肿瘤标志物等特点。其治疗目的是治愈疾病并保留生育功能。北京协和医院杨佳欣教授以两例病例强调了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规范化疗的重要性,她表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化疗需要正规、足量和及时,手术治疗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但术后仍需化疗,如未及时给予化疗则可能引起多部位复发。杨教授还强调,对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来说,正确的决策远比手术重要,切勿盲目治疗,以决策布局为重,争取手术机会,谨防因不规范引起的复发,多学科协作可提高治疗预后。
潘凌亚教授:基因检测在妇科恶性肿瘤临床中的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潘凌亚教授谈到基因检测对于妇科肿瘤的临床意义,包括遗传风险评估、指导治疗、预后及辅助诊断;基因检测还可助力妇科肿瘤的科研探索,识别新的治疗靶点,鉴定新生标记物、研究患者治疗响应的机理等;目前基因检测的主流方式为二代测序,根据检测基因数目不同可分为,全外显子测序和多基因Panel测序,全外显子测序适用于深度挖掘和科研探索,多基因Panel测序在临床中主要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此外,临床实践中可根据癌症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靶向、免疫治疗),并可根据检测结果指导妇科肿瘤精准治疗,从而带来临床获益。
刘开江教授:子宫内膜癌TCGA分子分型及临床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开江教授提到了子宫内膜癌传统分型存在重复性低、对应性差、未考虑肿瘤异质性、指导性差等问题。他表示,TCGA分子分型意味着将疾病从宏观形态学转向以分子特征为基础的微观分类体系,揭示了肿瘤发生基因变化特征,展示了肿瘤更多生物学信息。子宫内膜癌传统分型不能完全指导临床诊治,应该重视TCGA分子分型的对临床应用的价值。TCGA分子分型可用于对子宫内膜癌补充诊断、指导治疗、风险分级和预后判断,也为探索子宫内膜癌的新治疗模式奠定了一定基础。此外,对于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研究,有望真正实现子宫内膜癌诊疗中的精准化、个体化和规范化。
李宁教授:ADC药物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宁教授首先讲到,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通过特定的连接头将靶标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与高杀伤性的细胞毒性药物偶联起来的靶向生物药剂,以单克隆为载体将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以靶向方式高效地运输至目标肿瘤细胞中。作为ADC药物需要具备针对靶向有更特异和亲合力的抗体或多肽,以及新的小分子细胞毒物和适合的连接,通过该药物使卵巢癌的治疗到达更加高效、安全的效果,并结合其他靶向类治疗药物,从而带给我们更加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
韩萍教授:宫颈高级别病变的处理及关注要点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韩萍教授重点强调了不同人群的HSIL的处理,普通人群阴道镜检查不满意者推荐诊断性锥切术,子宫全切术不应作为CINⅡ、Ⅲ的初始治疗;年轻女性当指定为CINⅡ时,首选随访观察,当指定为CINⅢ或阴道镜不充分时,首选治疗;妊娠期女性阴道镜检查的目的主要是排除浸润癌,妊娠期CIN一般不需要治疗,可推迟产后6周做细胞学和阴道镜评估其安全性;绝经期女性阴道镜的特点是病变容易被漏诊和低估。宫颈锥切术是治疗CIN的主要方法,宫颈锥切术分为诊断性锥切和治疗性锥切,此外,还讲解了宫颈锥切术的要点,术前常规进行阴道镜评估,确定转化区类型、病变大小、累及范围、是否向颈管内延伸等,所有治疗必须有完整规范的记录,应记录锥切的类型、切除长度、厚度及周径。
韩新彦教授:脉管内平滑肌瘤诊治探讨
邯郸市中心医院韩新彦教授讲到脉管内平滑肌瘤病(IVL)是一种罕见的以特殊方式生长的良性平滑肌细胞肿瘤,多发生在生育期,她讲到,手术治疗是首选,尽可能切除子宫外肉眼可见病灶,从而降低复发率,对于有生育要求而无宫旁广泛浸润的Ⅰ期患者,可行肿瘤剔除术、术后给予药物抗雌激素,年龄≤45岁且无子宫外脉管浸润者,无生育要求,行全子宫切除术;年龄>45岁或有子宫外脉管浸润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同时切除子宫外肿瘤。对于病变累及大血管或病灶广泛,无法手术者可术前术后采用抗E2药物(GnRH-a、芳香化酶抑制剂),肿瘤体积缩小后再行手术。对于激素辅助治疗的干预时间、有效性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梁义娟教授:外阴阴道黑色素瘤的治疗妇瘤之“扫黑除恶”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梁义娟教授展示了两例病例,讲到了对于阴道粘膜黑色素瘤,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外阴阴道黑色素瘤发病率低较为罕见,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规范的取材活检对临床分期至关重要,目前,黑色素瘤的治疗进入了快速更迭的时代,她表示,干扰素治疗不再作为首选推荐,疾病早期多以手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晚期黑色素瘤可进行化疗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进行联合治疗,此外联合治疗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加持,待进一步考证。
刘世凯教授:上皮性卵巢癌上腹部手术
沧州市中心医院刘世凯教授主要讲解了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定义,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残余病灶的大小与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他表示,初次手术的残存病灶大小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无论术前肿瘤负荷如何,R0切除同样重要,R0切除可显著改善转移至上腹部卵巢癌的预后。刘教授介绍了上皮性卵巢癌的R0手术涵盖改良的后盆腔切除术、膈肌腹膜的剥离或切除、肝表面肿瘤的切除和/或胰尾部切除、大网膜动脉、大网膜与结肠血管、肝十二指肠韧带与小网膜、脾脏韧带、脾脏脏面、脾脏与周围血管切除等,并结合相关手术视频详尽讲解了上述部位的手术操作技巧,最后强调了要做到清清楚楚解剖,明明白白手术。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