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22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妇产学会主办,北京市昌平区产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协办的《第七届高危妊娠多学科诊治(MDT)及助产技能培训会议》在京成功举办,此次大会共有26位知名专家为学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来自全国各地近200名学员参加了会议,其中有30余人参加了助产技能培训班。妇产科在线作为大会合作媒体,为您带来会议精彩报道。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558.jpg

 

开幕式

 

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妇产科部主任、产科主任蔺莉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09.png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12.png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院长致辞


梁军院长对参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成立十周年之际,产科举办“第七届高危妊娠多学科诊治(MDT)及助产技能培训会议”向蔺莉教授及各位同仁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他特别提到妇产中心在医疗、教学、科研上的显著进步,并感谢各位专家的支持。作为肿瘤科医生,梁军院长高度肯定了MDT诊疗模式在疑难复杂病例诊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有利于疑难复杂病例的治疗和多学科的发展,鼓励大家继续支持妇产中心的发展,并欢迎大家加盟其中共创医院的美好未来。最后,梁院长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15.pn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幼保健院

刘凯波主任致辞

 

刘凯波主任指出,分娩量的持续下降给产科带来了挑战,但国务院下发的生育支持政策文件为产科发展带来新机遇。这些政策包括加强自身健康服务综合防治能力计划、生育保险政策的调整等。同时,刘凯波教授也指出了产科转型期所面临的考验,呼吁大家思考如何推动科室发展,提供全流程、有温度的服务。最后,她肯定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妇产科的发展,期待在新的一年里大家能够共同努力,为产科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19.png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蔺莉教授致辞


蔺莉教授首先回顾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产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产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也是北京大学医学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在各方努力下,2022年成为北京为数不多的产前诊断机构之一。蔺莉教授借会议机会感谢了各级领导、专家和同道对北大国际医院产科发展给予的支持和肯定。最后,蔺莉教授对专家和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希望大家能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主题讲座


刘凯波教授:北京市孕产期保健状况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21.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幼保健院刘凯波教授在讲座中首先介绍了北京市孕产期保健状况,并指出早产的发生与忽视高危因素评估、产前门诊沟通检查不足、早产儿分娩前准备不充分等问题密切相关。为此,刘教授提出了早产防治策略,包括高危人群识别与干预、产儿科合作加强宫内评估、处理先兆早产、实施产儿一体化管理模式以及加强早产分娩和产后的管理等。同时,强调应注重关口前移,关注孕前保健,加强产科精细化管理,制定可操作的管理措施,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化管理及利用,共同提升北京市孕产期保健水平,确保母婴健康。


胡娅莉教授:2024版早产指南的解读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24.png

南京大学医学院鼓楼医院胡娅莉教授指出,《2024版早产指南》在多个关键领域进行了更新,首先强调了胎龄准确评估对于早产诊断的重要性,推荐孕早期超声测量胎儿顶臀长作为最佳评估方法。针对孕中期宫颈缩短的情况,指南提供了关于阴道孕酮与宫颈环扎的选择建议,紧急宫颈环扎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推荐应用,以及四大类宫缩抑制剂在早产的应用策略。此外,早产分娩时的脐带处理,特别是延迟结扎脐带的方法,也被纳入新指南进行了推荐。这些更新和细化反映了早产防治领域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指导,旨在进一步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苟文丽教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进展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26.png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苟文丽教授指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疾病。在诊断方面,苟教授强调了准确评估病情的重要性,并对血管生长因子等生化指标在评估胎盘功能上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治疗上,苟教授详细介绍了HDP的处理原则,包括住院评估、降压治疗以及适时终止妊娠等。她特别指出,降压治疗应针对所有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并给出了具体的降压药物选择。同时也强调了掌握终止妊娠的指征和时机的重要性。

刘国成教授:现代家化产房建设与管理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28.jpg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产房作为迎接新生命降临的神圣之地,其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母婴安全与医疗服务的品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刘国成教授深入剖析了产房向现代化转型的迫切性与实践路径。他强调,一个标准的现代化产房应集先进设备、人性化设计、高效管理、严格质控及前沿信息技术于一体。此外,还着重介绍了无痛分娩技术的推广、家属参与度的提升以及孕妇心理健康关怀的重要性。同时,他展望了未来产房信息化建设的前景,如AI交互系统在产前指导、产后护理中的应用,预示着智慧医疗将成为产房管理的新趋势。


陈倩教授:绒毛膜下血肿的临床管理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31.pn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倩教授表示,绒毛膜下血肿(SCH)是胎盘形成早期,由于滋养层细胞侵袭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受损导致的血管脆性增加,进而在胎盘出血时,血液在绒毛膜与外部蜕膜间积聚形成的。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阴道流血。超声是诊断SCH的主要方法,表现为宫腔内无回声暗区,形状多样,但需注意漏检率。对于无大量出血、胎儿情况稳定的患者,保守治疗伴超声动态观察是必要的。同时,还需要关注与流产、早产的关系,以及不同大小、出现早晚的SCH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

 

赵扬玉教授:产科危急重症诊治思维训练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33.png

产科危急重症的处理是临床工作中的一大挑战,对产科医师的专业能力和应急反应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扬玉教授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展示了在处理产科危急重症时的冷静判断与迅速行动的重要性。赵教授强调,面对危重孕产妇,临床医师需具备快速准确的诊断能力,以及有条不紊的急救思维,及时采取有效救治措施,防止并发症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她也指出了中国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但仍需关注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产科出血,并积极探索新的救治措施,以更好地保障母婴安全。

 

李刚教授:ECMO在危重孕产妇救治中的应用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36.png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李刚教授讲解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危重孕产妇救治中的应用。ECMO作为一种循环辅助手段,可用于多种情况,包括心脏手术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爆发性心肌炎、心肺复苏、脓毒症休克、肺栓塞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此外,ECMO还适用于ARDS和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围产期相关的心力衰竭等情况。对于孕产妇,ECMO能改善机体供氧和心输出量,但由于妊娠期的生理特点,如心肺、血液和免疫系统的变化,需特别注意把握ECMO的应用时机和终止妊娠的时机选择。

 

严智强教授:胚胎遗传病诊断联合HLA配型技术在脐带血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38.pn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严智强教授对胚胎遗传病的诊断方法进入了深入研究。他表示,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出胚胎是否携带遗传性疾病。严智强教授还探索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技术与脐带血临床治疗的结合应用。HLA配型是确保移植成功和减少排斥反应的关键步骤,通过与脐带血治疗的结合,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找到合适配型供体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福音。

 

陈蕾教授:妊娠晚期促子宫颈成熟与引产指南的解读及病历分享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41.png

解放军总医院陈蕾教授解读了《妊娠晚期促子宫颈成熟与引产指南(2024)》,并分享了临床病例。新版指南调整了引产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强调促宫颈成熟、严密观察宫缩和胎心、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在减少引产并发症方面的重要性。根据每个孕妇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引产方法,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引产过程,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姚兰教授:分娩镇痛新进展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43.png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姚兰教授就分娩镇痛的新进展进行了讲解,内容涵盖分娩镇痛的历史回顾、相关并发症及处理、以及镇痛方法。她提到,分娩镇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而现代则有多种镇痛方法,包括情感陪伴分娩、连续硬膜外镇痛等。关于分娩镇痛相关并发症,她强调,以预防为主,麻醉医生需要定时查看患者,及早发现问题。此外,发热、尿潴留等并发症也需要早发现、早处理。最后,姚兰教授指出,多学科协作对于提供优质的舒适化分娩服务至关重要,产科医生、麻醉医生和产房助产团队需要紧密合作,实现分娩全程镇痛仍需继续努力。

 

潘虹教授:全外显子测序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47.jp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潘虹教授指出,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在产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潘教授展示一例胎儿头颅形态异常和脑结构异常超声图像,通过WES检测出的ARX基因移码变异,具有很高的致病性变异。潘教授还建议,如果孕妇再次怀孕,需要进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以排除之前检出的ARX致病性变异。此外,潘教授强调,WES检测在产前遗传学病因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应用时需要先排除染色体和CNV异常,并认真分析病史和遗传检测的指征。对检测结果的解读需要多位专业人员合作完成,以避免临床过度解读。

 

裴秋艳教授:产前超声诊断在MDT中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49.jp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裴秋艳教授指出,产前超声诊断经历了从知识匮乏到探索和认知,再到如今快速发展的历程。裴教授强调,产前超声诊断在MDT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提供关键的影像学信息,产前超声能够辅助判断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同时,也指出了产前超声诊断面临的挑战,包括更精准的产前咨询和更好的围产期管理方案。这要求产前超声医生不仅要掌握不同类型、不同亚型的胎儿先天性畸形的超声特征,还要了解影响预后的因素以及和染色体异常相关的超声特征,做到产前细化危险分层诊断。

 

魏瑗教授:探索新时代背景下胎儿医学诊疗模式——胎儿医学多学科会诊的流程和质控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52.jpg

新时代背景下,胎儿医学作为产科的重要分支,正快速发展以满足健康生育需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魏瑗教授指出,胎儿医学涵盖遗传学、影像学等多个领域,强调多学科合作的必要性。然而,胎儿医学也面临挑战,如出生人口下降、生育年龄后移等。多学科会诊(MDT)模式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提高诊断准确性,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但MDT实施中也存在政策支持不足、沟通与协作障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加强胎儿医学整体构架,如建立个性化胎儿生长曲线、全周期随访网络等。

 

李智教授:剖宫产再孕阴道分娩重点相关问题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55.jpg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李智教授指出,剖宫产再孕阴道分娩(TOLAC)需考虑既往剖宫产次数,1~2次者可尝试,超过2次者不建议。疤痕形成与恢复影响TOLAC成功率,术后2~3年子宫肌肉性最佳,之后逐渐退化。疤痕子宫妊娠再次剖宫产需考虑指征与禁忌症,如无阴道分娩禁忌且疤痕状况良好,可考虑TOLAC。TOLAC成功要素包括孕产妇同意、专家判断、团队观察、快速处理及产后护理。然而,TOLAC面临孕产妇选择少、学界要求高、医疗护理制度挑战等困境,未来还需通过专业客服、专家鉴定、医疗护理合作及产房手术室建设等措施加以改善,确保TOLAC安全有效。

 

蔺莉教授:降低剖宫产率产房之行动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658.jpg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蔺莉教授首先强调了剖宫产作为产科最常见手术在产科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我国剖宫产率存在的问题,尤其应关注无医学指征和指征掌握不合适的剖宫产术。应对孕妇宣教剖宫产和阴道分娩的利弊,提高广大孕妇对此的认知。蔺莉教授提出了一系列产房控制剖宫产的措施,包括加强产前准备、提供分娩镇痛和陪伴分娩服务,提升助产技能、正确识别胎心监护和对产程的综合管理和判断能力。

 

王静教授:地贫的筛查和产前诊断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701.jpg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王静教授指出,妊娠合并贫血有多种类型,其中地中海贫血(地贫)需特别关注。地贫由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孕前需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及铁负荷,以避免重型地贫患儿出生。孕期管理需根据贫血程度进行,必要时输血治疗,并预防深静脉血栓。产时和产后需加强贫血管理,检测Hb水平,并考虑输血治疗。此外,夫妇同型地贫需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孕期监测胎儿贫血情况。

 

刘国莉教授:妊娠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筛查与管理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704.jp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国莉教授强调,妊娠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早期识别与治疗对改善妊娠结局至关重要。然而,当前诊断“金标准”PSG难以普及,且缺乏便捷有效的筛查工具,导致诊断率和治疗率低下。关于筛查时机,专家意见不一,但建议将OSA筛查纳入常规产检。当前研究聚焦于开发更精准的筛查工具,如量表、预测模型及家庭监测等,旨在建立最佳预测模型。总之,家庭睡眠呼吸监测有望成为未来筛查首选,早期干预OSA可改善母儿健康和结局。

 

杨慧霞教授:妊娠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MA)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707.jp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指出,妊娠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妊娠相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产后溶血尿毒综合征(pHUS)、重度子痫前期和溶血、HELLP综合征等,临床表现相近但鉴别困难,需尽早明确诊断。TMA发病机制涉及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微血栓等。产后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应考虑妊娠相关TMA,如病情持续加重,需排除HELLP综合征,考虑pHUS。妊娠相关TMA诊断和治疗仍棘手,需多学科团队共同诊治。HUS治疗方法包括血浆置换、血液透析等,特异性抗补体治疗——衣库珠单抗已证实对该类疾病长期治疗有效。

 

王谢桐教授:低分子肝素的应用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812.jpg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王谢桐教授指出,低分子量肝素(LMWH)是妊娠期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首选抗凝剂。然而,在遗传性易栓症的妊娠期应用中,LMWH的使用仍存在争议。对于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LMWH的应用可以获益,有效预防死胎和胎儿生长受限(FGR)的再次发生,但对于遗传性易栓症相关的死胎和FGR,LMWH的治疗效果尚存在争议。


高劲松教授:妊娠合并肾脏疾病的多学科救治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816.png

慢性肾病(CKD)指肾脏损害持续超过3个月,评估肾功能主要通过血清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和白蛋白尿。北京协和医院高劲松教授详细阐述了妊娠合并肾脏疾病的多学科救治策略。高教授指出,妊娠期肾脏的生理变化,如体积增大、血流量增加等,可能加重肾病,导致低蛋白血症,子宫胎盘血流减少,增加子痫前期、早产和胎儿生长受限(FGR)等风险。然而,能否妊娠需根据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情是否稳定综合评估。孕期管理需多学科协作,加强产检,监测母儿病情,治疗合并症,预防感染,并提供营养支持。适时终止妊娠是确保母婴安全的重要措施。


顾莹教授:妊娠期用药的产前咨询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819.jpg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顾莹教授指出,大约1%~2%的出生缺陷与妊娠期药物暴露有关,而70%~90%的孕妇在孕期会使用药物。妊娠期药物暴露常在未知怀孕情况下发生,增加了药物使用的风险。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随发育阶段而异,致畸作用与器官形成顺序紧密相关。因此,PLLR新规要求药品说明书详细阐述药物相关信息,包括作用机制、系统作用、半衰期、血浆浓度,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和生殖毒理风险。在咨询时,医生需询问孕妇用药情况,明确用药时间与孕龄关系,结合剂量效应、胎盘穿透性、半衰期、血浆蛋白结合率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对于孕前用药,需保证生殖细胞质量,避免遗传损伤,并会同专科制定方案。风湿免疫类疾病、抗抑郁症药物及中草药的使用也需谨慎评估。


陈奕教授:异常胎心监护的识别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822.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陈奕教授强调,在识别异常胎心监护时,必须考虑产妇的整体病情,包括病史、主诉及查体结果。面对胎心监护中的突发减速,应迅速判断是否存在不可逆的产科危急事件。同时,不应仅看现在正在做的胎心监护图,还应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动态评估。陈奕教授特别指出,基线变异与减速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基变异线更为关键,因为它反映了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最后,陈奕教授强调了评估和处理时限的重要性,在发现异常后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以保障母婴安全。


马玉燕教授: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处理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825.jpg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马玉燕教授指出,未足月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包括不良孕产史、感染、产科并发症、宫颈因素以及环境和遗传易感性,由此引发的并发症包括早产、感染、胎盘早剥和胎儿窘迫等。诊断未足月胎膜早破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如阴道流液,同时辅以阴道液pH值测定和涂片检查等检查手段。在处理未足月胎膜早破时,需综合考虑孕周、母胎状况、本机构的医疗水平及孕妇和家属意愿,制定个性化的处理方案。马玉燕教授还强调,优化未足月破膜的处理方案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证据,特别是关于极早早产儿的远期预后和随访时间等问题,并希望各医院对早产儿的预后进行远期随访,以优化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处理策略。


范玲教授:胎盘增厚的母儿预后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827.jpg

胎盘增厚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可能与胎儿水肿、染色体疾病、严重感染、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多种并发症相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范玲教授表示,当胎盘厚度超过40 mm时,即可诊断为胎盘增厚,超过50 mm则为胎盘肥厚。范玲教授指出,胎盘增厚反映了胎盘绒毛血管数量、母胎血氧交换面积和营养交换效率,可能与胎盘发育异常或功能障碍有关。高血糖、妊娠合并感染、前置胎盘等因素均可导致胎盘增厚。特别是高血糖,可能是诱导胎盘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范玲教授强调,尽管胎盘增厚不能诊断任何特定疾病,但可能是多种合并症、并发症的重要表现,及时诊断、寻找病因和关注胎儿发育对母儿预后极其重要。


于峰教授:补体介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CM-TMA)的诊治新进展——透过现象看本质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830.jpg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于峰教授通过病例回顾,深入探讨了补体介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CM-TMA)的诊治新进展。他指出,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发病机制涉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而与妊娠和产后相关的TMA疾病谱包括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a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以及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APS)的TMA等。妊娠相关TMA患者体内存在补体系统的活化,且补体相关的遗传背景缺陷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于峰教授还介绍了TMA的最新分类,并强调产后48-72小时内TMA持续存在强烈提示为aHUS。补体检测对CM-TMA患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精准分型、治疗方案选择、预后判断以及指导肾移植的时机。由于肾脏是TMA重要且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肾内科医生必须站在该类疾病诊治的第一线。


蔺莉教授:妊娠期铁缺乏(IDWA)的诊治与管理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832.jpg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蔺莉教授指出,妊娠期铁缺乏(IDWA)是妊娠期缺铁的主要形式,其患病率至少是缺铁性贫血(IDA)的两倍,且容易被临床忽视。无论是否贫血,组织缺铁都可能导致器官功能障碍,而缺铁的症状在贫血发生前就已存在,因此预防补铁至关重要。在妊娠期不同阶段,母体ID可能导致后代严重心血管缺陷,而早孕期补铁具有预防该缺陷的积极作用。蔺莉教授建议孕早期及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应进行铁蛋白检查,以明确铁储存状态。对于IDWA的管理,口服铁剂是治疗的一线方法,且每日常规补铁作为妊娠期IDWA的一级预防措施,符合国内外临床共识。

 

助产技能培训班

 

讲座结束后,本次会议的第二个主要内容——助产技能培训班,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何逸雯教授的主持下拉开了序幕。齐全的操作器械、逼真的产伤模具、先进的分娩模型,为学员们提供了最佳的模拟操作条件。培训共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围绕特定的助产技能进行教学。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835.jpg

 

模块一:产后出血止血技术,指导老师为蔺莉教授。她不仅为学员系统阐述了产后出血的紧急处理流程,包括初步评估、快速干预和后续监测等关键环节,还亲自演示了包括子宫动脉上行支缝扎、球囊填塞、宫纱填塞、B-lynch缝合术等实用止血技术。

1.png

 

模块二:腹膜外剖宫产与会阴裂伤缝合术,指导老师为李智教授。李教授将复杂的手术步骤逐一拆解,通过视频演示和现场操作,让学员们直观看到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快速完成每一步手术操作。李教授还特别强调了手术中的细节处理,这些宝贵的经验分享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模块三:难产处理技术,指导老师为何逸雯教授。何教授不仅为学员详细讲解了臀助产、肩难产处理和产钳助产等技术的操作要点,更强调了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临床思维与人文关怀。学员们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作为产科医生和助产士应该具备的综合素养。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924.jpg

(培训班盛况)


21&22日 主持风采

 

 

精彩花絮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746.jpg

微信图片_20241227103933.jpg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