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绝经联盟(Asia Pacific Menopause Federation,APMF)成立于1999年,成员来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5个国家和地区。亚太绝经联盟(APMF)学术大会是亚太地区围绝经期管理与治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活动之一,每两年举办一届。2021年10月14日至17日,由亚太绝经联盟(APMF)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CMEA)联合主办、北京协和医院和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共同承办的“第八届亚太绝经联盟(APMF)学术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

 

1.jpg

 

大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内容聚焦围绝经期管理与治疗的热点,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邀请全球权威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研讨。10月16日,在大会的第一分会场,十余位亚太地区权威专家就绝经相关领域的多个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涵盖了绝经后妇科疾病、绝经激素治疗(MHT)、多学科团队(MDT)、大脑/精神疾病等话题,并设有斯里兰卡绝经协会专场,还有国内外学者口头研究报告,分享领域前沿进展。妇产科在线作为大会媒体支持,为您带来会议精彩报道。

 

学术讲座

 

专题研讨:妇科学

 

王惠兰教授: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诊治专家共识

2.jpg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惠兰教授介绍,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VLS)是一种常见的外阴慢性炎症性非瘤样皮肤病变,最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52.6岁)。VLS以外阴及肛周的皮肤和黏膜萎缩变薄为主要特征,呈慢性进展伴反复发作。不及时规范的治疗可导致外阴萎缩、粘连、瘢痕形成、外阴丧失正常解剖及功能,局部发生癌变的风险亦有所升高,早期诊断和干预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外用保湿润滑剂是VLS长期维持治疗方法,外用糖皮质激素是VLS的一线治疗药物。外阴聚焦超声、点阵式激光、光动力等物理治疗方法也是VLS可选择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失败、外阴粘连和可疑恶变患者。单纯手术切除并不能达到根治VLS的目的,一般术后仍需配合药物治疗。

 

穆玉兰教授: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的诊治探讨

3.jpg

山东省立医院穆玉兰教授介绍,无症状以及绝经后子宫内膜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界值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综合指南及前沿进展认为,无症状的绝经后妇女不应常规进行子宫内膜取样;初次发生的绝经后子宫出血,如果超声检查内膜回声均匀且厚度≤8 mm,不需要进行刮宫,建议严密观察;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厚度>5 mm伴血管增多、子宫内膜不均质、透声差的宫腔积液等,建议行子宫内膜癌筛查;需谨慎处理持续出血或反复发生的绝经后出血患者,尤其是有子宫内膜病变高危因素者;考虑到存在小概率的子宫内膜病变尤其是II型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对于反复发生的绝经后出血,即使子宫内膜厚<3 mm,也建议进行内膜取样病理检查;如果内膜活检组织少无法诊断,仅代表暂无恶性或EIN,并不能完全排除内膜病变的可能,对于这部分患者,建议密切随诊。

 

唐良萏教授:异常子宫出血(AUB-O)的诊治相关问题

4.jpg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良萏教授介绍,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AUB-O)可见于青春期、绝经过渡期和生育期,分为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两类。无排卵型AUB多见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这两个卵巢功能不稳定阶段,有排卵型AUB则见于生育期,表现为黄体功能异常或围排卵期子宫出血。唐良萏教授指出,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子宫出血才能诊断AUB-O。AUB-O的治疗原则是出血期止血并纠正贫血,血止后调整周期预防子宫内膜增生和AUB复发,有生育要求者促排卵治疗。止血的方法包括药物止血,常用孕激素子宫内膜脱落法、大剂量雌激素内膜修复法、短效口服避孕药或高效合成孕激素内膜萎缩法和诊刮止血。调整周期的方法主要是后半周期孕激素治疗,雌孕激素周期序贯治疗。

  

任慕兰教授:围绝经期/绝经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恶变(王艳医生代讲)

5.jpg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任慕兰教授(王艳医生代讲)介绍,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多数是绝经前疾病的持续存在或复发,占所有内异症患者的19.64%,容易被忽视。而内异症是绝经激素治疗(MHT)的慎用证,这与对MHT的担忧有关,包括MHT是否引起内异症复发?是否增加内异症恶变可能?多数指南和共识推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自然绝经后若行MHT,建议使用雌孕激素连续联合方案或替勃龙治疗,雌激素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即使已行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仍建议雌孕激素联合方案或替勃龙治疗至少2年后再改为单用雌激素。当出现疼痛节律改变,卵巢囊肿过大、增长过快,CA125异常升高等情况时,应注意鉴别是否出现内异症恶性病变。

  

专题研讨:MHT

 

舒宽勇教授:MHT之禁忌耳硬化症解析

6.jpg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舒宽勇教授指出,耳硬化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病理上是由于骨迷路原发性局限性骨质吸收,而代以血管丰富的海绵状骨质增生,故称"硬化"。当侵犯卵圆窗时,可引起镫骨固定,失去传音功能,使听力进行性减退。根据《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18)》,耳硬化症属于MHT禁忌证。数据显示,耳硬化症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其比例约为1.4:1~2:1,这是该病纳入禁忌证的主要原因。但关于MHT与耳硬化症的风险关系的证据十分缺乏,为了明确这一问题,舒宽勇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评估雌孕激素和耳硬化症的关系。结果提示妊娠和口服避孕药与耳硬化症症状的关联并不强,MHT采用低剂量雌孕激素可能影响会更小。

 

谢梅青教授:围绝经期女性性激素治疗个体化

7.jpg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谢梅青教授讲到,从围绝经期开始,由于卵巢分泌的性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可能导致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绝经严重影响到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绝经激素治疗(MHT)是治疗血管舒缩症状(VMS)、绝经生殖泌尿综合征(GSM)最有效的方法,并且可以预防骨质丢失和骨折。但是,不合理地使用MHT也可能增加一些疾病甚至是恶性肿瘤的风险。要将MHT的获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首先要有MHT适应证且没有禁忌证。MHT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和替勃龙。根据绝经女性的症状、基础疾病情况、治疗需求等,个体化选择用药方案、药物种类、用药途径、用药剂量、用药时间,才能力争达到治疗效果最好、副反应最小。

 

雷小敏教授:围绝经期避孕药的应用

8.jpg

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生殖中心雷小敏教授讲到,计划生育的需要随着人的一生而变化;避孕的方式随着生育愿望和趋势、两性结合的形成以及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雷小敏教授回顾了避孕药50余年的发展,避孕药的特点及应用以及避孕药的应用风险,总结了妇女围绝经期的特点。通过对有关证据的回顾分析,雷小敏教授阐述了40岁以后避孕的必要性和身体面临的风险,指出对于大于40岁的妇女,各国指南均建议在没有临床禁忌证时可以继续使用到绝经。建议向40岁及以上的患者提供关于生育率、怀孕风险、血管、代谢和癌症风险的信息,结合与年龄有关的风险因素,建立一个低风险的平衡。不能仅根据年龄就禁止避孕。

  

口头报告

 

9.jpg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符书馨教授分享了她所在团队开展的一项绝经过渡期及绝经早期妇女血管舒缩症状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研究。研究发现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早期妇女血管舒缩症状与骨质疏松症具有相关性;中-重度血管舒缩症状与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显著相关;血管舒缩症状有可能成为筛查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早期预测指标之一。

 

10.jpg

潮热是更年期最常见的特异性症状,可见于85%的围绝经期女性。北京大学医学部孙艳荣博士分享了她所在团队开展的一项低雌激素致视前区功能紊乱引发更年期潮热的机制研究,从视前区差异基因的高通量分析、视前区内部的调控机制和视前区外部的调控机制3个角度揭示了更年期潮热的发生机制。

 

11.jpg

首都医科大学平谷教学医院高凤霞教授分享了她所在团队开展的一项围绝经期晚期闭经患者孕激素撤退性出血200例临床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对绝经过渡期晚期闭经患者,利用血E2水平联合子宫内膜厚度能够可靠预测孕激素撤退试验结果,该方法方便快捷,有助于临床诊疗。对于截断值以下闭经且有血管舒缩症状、排除禁忌证患者,可直接给予MHT,能够尽快缓解患者症状,减少等待孕激素试验结果过程中拖延治疗的时间,还可以避免孕激素无撤退出血带来的心理压力,减少反复就诊次数。

 

 12.jpg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吴燕菁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系统回顾研究,以探讨MHT对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提示,MHT可显著改善阴道萎缩、骨密度(BMD)、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和生活质量。MHT可能对体重指数(BMI),腹部脂肪含量和肌肉量有积极地影响,但本研究未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作用。MHT对更年期健康状况的积极作用可能与激素治疗起始时间有关 (又称激素治疗窗口期假说)。

 

 13.jpg

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包晓燕医生所在团队开展了一项探索低剂量与超低剂量绝经激素治疗对围绝经女性糖脂代谢的影响的研究。研究比较了不同剂量绝经激素治疗对糖脂代谢的影响,评估了超低剂量绝经激素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认为,超低剂量绝经激素治疗可作为有症状围绝经期患者的一种备选方案。

 

14.jpg

杭州市妇产科医院陈怡洁博士分享了她所在团队开展的一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纤维蛋白原(Fib)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研究中,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Fib和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r=-0.153,P=0.005),Fib和骨代谢指标碱性磷酸酶呈正相关。Fib可能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活化影响骨重建,同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调节炎症因子从而影响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15.jpg

北京协和医院唐瑞怡博士分享了她所在团队开展的一项单中心、基于社区、前瞻性、开放队列的研究。研究建立了首个通过MENQOL评价中国女性绝经症状困扰情况的纵向队列。研究发现,血管舒缩症状(VMS)是最常见的严重绝经症状;性生活方面的困扰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明显。临床医生应当充分了解女性生殖衰老过程中绝经症状的变化情况,从而更好地保护女性健康。

 

 16.jpg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颖博士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探讨了人卵泡液来源的外泌体对化疗相关卵巢损伤的治疗作用。研究发现,人卵泡液外泌体可被颗粒细胞摄取,促进颗粒细胞增殖,对顺铂损伤的颗粒细胞有保护作用,能够改善顺铂诱导的颗粒细胞凋亡。

 

专题研讨:MDT

 

张雪玉教授:MDT在更年期综合征诊治中的重要性

17.jpg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张雪玉教授介绍,MDT即多学科联合诊疗,指由两个或以上的多个相关学科,组成固定的工作组,针对一系列疾病通过定期会议的形式,提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国内外指南共识均推荐激素补充治疗是缓解绝经相关症状最有效的办法。但更年期妇女症状多样,涉及多个学科,单一激素补充有所不足,需要MDT的必要支持。针对相应可能出现的症状,更年期MDT团队应由内分泌科、心内科、心身医学科、骨科、乳腺内外科等组成,由固定的人员建立群组,妇科医生提供病例并邀请相关科室医生发表意见,补充检查(筛查对应学科疾病),最终总结各科意见,提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俞丽丽教授:基于“一日门诊”围绝经期MDT持续性管理模式分享

18.jpg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俞丽丽教授讲到,绝经已成为现代女性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何诊疗和管理绝经女性这个特殊群体也是当今妇产科医生们必须面对的值得探索的热点问题。在“千人千面”的绝经相关症状面前,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考验。因此,改进传统诊疗方法和探索新型诊疗模式势在必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除了开展传统的更年期“专病门诊”,同时开展了线下“一日门诊”多学科健康宣教、线上7周团体式“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性干预和线下半日焦点团体访谈,创新性构建了基于“一日门诊”围绝经期MDT持续性管理模式。该模式增加了针对共性问题集体宣教,可有效消除误区、更新理念,然后通过线上团队式持续管理巩固并强化保健知识、促进健康四大基石,有效降低绝经激素治疗的副作用,减少老年性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专题研讨:大脑/精神疾病

 

陶敏芳教授:(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管理

19.jpg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陶敏芳教授讲到,睡眠障碍是绝经后人群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过早觉醒和睡后无恢复感,并可引起躯体功能障碍或明显不适感。睡眠障碍除了导致近期的日间不适感、乏力等,影响生活质量,远期还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不一;绝经其他相关症状对睡眠障碍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绝经后女性、更年期保健人员对绝经相关的睡眠障碍的认识也不一致。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世界范围内,睡眠障碍仍是一个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和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陶敏芳教授详细阐述了绝经相关睡眠障碍的发病发生、临床特征、临床评估以及治疗,提高了大家对绝经相关睡眠障碍的认识和重视。

  

罗敏教授:绝经健康管理中的情绪和认知问题

20.jpg

北京协和医院罗敏教授讲到,随着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及全身组织器官衰老,中年女性在更年期除了出现血管舒缩症状、绝经生殖泌尿综合征、绝经后骨质疏松等躯体症状疾病,还将出现程度不同的精神心理症状。在更年期门诊,以焦虑、抑郁为代表的情绪障碍和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力下降是更年期女性的常见症状之一。抑郁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表现为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持续至少2周。焦虑体现为急躁易怒、紧张、有压力、争吵。认知方面主要体现在记忆减退、语言、行动能力变差等。妇科内分泌医生需要及时识别、筛查更年期情绪和/或认知障碍,多学科协作管理患者的一系列情绪和认知问题。

 

斯里兰卡绝经协会专场

 

Sanath Lanerolle教授:代谢综合征

21.jpg

斯里兰卡绝经协会前任主席Sanath Lanerolle教授讲到,绝经后妇女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率(32%~55%)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危险因素,包括增加心血管疾病(CVD)和2型糖尿病风险的中心性肥胖、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和高血压。低雌激素水平激素环境的改变及其与睾酮比率的改变被认为是绝经过渡期MS发生的一个原因。有报告称,绝经后状态独立于正常年龄与MS风险增加相关。绝经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但绝经是否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的问题尚未得到回答。绝经过渡期与腹部肥胖增加相关,与年龄和全身肥胖无关。腹部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增加、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和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与个人的全身脂肪含量无关。激素替代治疗的开始时间和心血管健康状况可能决定激素治疗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

 

MDP Gooneratne教授:南亚女性缺血性心脏病

22.jpg

斯里兰卡绝经协会创始人、南亚绝经联盟前任主席MDP Gooneratne教授介绍,缺血性心脏病(IHD)是全世界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南亚女性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这是因为IHD女性患者具有不典型症状如疲惫、呼吸急促、不典型胸痛等,普遍可见微血管功能障碍疾病,因此许多患者诊断较晚。南亚女性更易患有IHD,预后较差,介入治疗会导致更高的再梗塞率或其他并发症。南亚女性因IHD死亡的相对风险高于男性,且远高于其他种族的男性和女性。代谢综合征、低体力活动、城市化、饮食习惯是导致IHD发病率增加的原因,也因此南亚女性更多出现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IHD相关危险因素。尽管存在遗传易感性,但针对运动、饮食等可改变因素采取措施将降低南亚女性IH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Piyusha Atapattu教授:绝经后女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生命周期管理方法

23.jpg

斯里兰卡绝经协会候任主席Piyusha Atapattu教授讲到,年龄增长和雌激素水平下降相关的变化都会导致老年女性患非传染性疾病(NCD)的风险增加。NCD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遗传、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与医疗条件相关的因素和社会人口因素,贯穿于女性的整个生命周期,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预防绝经后NCD的最佳方法是在生命过程中的适宜干预时间,特别是在产前、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提早解决风险因素,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促进积极的态度,直至整个成年期。采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将优化绝经后女性NCD的预防和管理。

 

口头报告

 

24.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郑颖馨医生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探讨宫腔镜术前雌激素治疗对子宫内膜代谢的影响。研究发现,雌激素通过戊糖磷酸通路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殖。采用 UHPLC-MS代谢组学技术,可能可以在不孕症的临床研究中发现新的病理机制。

 

25.jpg

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张红艳医生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探讨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同型半胱氨酸(HCY)、CRP、血脂水平和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认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的HCY、CRP和血脂水平与睡眠质量显著相关;HCY和CRP是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睡眠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26.jpg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林小娜教授分享了一例诊断为直肠癌的年轻女性的生育力保存治疗历程。林小娜教授为患者实施了卵巢组织移位冻存手术,待肿瘤缓解可考虑生育后,进行卵巢组织移植,移植后患者各项性激素指标逐步向好,月经恢复,现继续随访,为生育做准备。

 

 27.jpg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丽副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探索建立基于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参数的绝经后出血(PMB)女性子宫内膜癌预测模型。研究发现,PMB女性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的超声参数不同。基于子宫内膜FI和VI的超声预测模型在临床上对于鉴别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和内膜癌是有用的,特别是对于子宫内膜厚度小于5 mm的绝经后出血女性具有重要意义。

  

28.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晓程医生团队开展了iPSc向卵巢颗粒细胞定向分化的机制研究。研究发现,共培养条件下可诱导iPSc向卵巢颗粒细胞分化,颗粒样细胞具有fshr表达。培养上清液蛋白质谱分析后发现D1与D3之间差异蛋白表达明显增多,可能是分化的关键时期。培养上清液蛋白质谱分析后发现D1、3、5、7天培养液中共有16个因子持续表达,可能参与了分化诱导的过程。

 

29.jp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苏会娜博士团队开展了一项观察性研究,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血液病后卵巢早衰(POF)妇女绝经症状和生活质量。研究发现MRS评分用于评估性生活相关问题时更加敏感;MRS可能是反映HSCT后POF妇女绝经症状严重程度更好的选择;血液病患者在治疗之前,应尽早进行肿瘤生育学咨询。

 

30.jpg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刘丹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以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雌激素对受损子宫内膜形态恢复的潜在治疗作用。研究发现,BMSCs联合雌激素治疗明显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促进子宫内膜腺体再生,改善了子宫内膜的损伤修复。同时BMSCs联合雌激素治疗通过抑制EMT发生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生,为宫腔粘连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31.jpg

印度尼西亚日惹加札马达大学Ilham Mandala Putra博士分享了一项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绝经后女性跌倒风险的概括性评价研究。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衰老、医疗条件、药物和跌倒史、生活方式,都与绝经后女性跌倒风险相关。在发展中国家,衰老是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因此,跌倒的发病率更高。生活方式和跌倒干预策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绝经后女性跌倒发生率中扮演着同等的角色。

  

32.jp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慧玲医生分享了GnRHa在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育龄期女性患者中保护卵巢功能的应用研究。研究发现,GnRHa不能降低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育龄期女性患者中卵巢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但GnRHa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清髓化疗后的促性腺激素水平,减少患者的围绝经相关症状,可能具有一定的卵巢保护作用。GnRHa在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女性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仍需要更加规范、更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33.jpg

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大学Irwin Lamtota Lumbanraja博士分享了大豆异黄酮对更年期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症状阴道成熟指数、女性性功能指数的影响研究。研究认为,大豆异黄酮持续治疗90天可以减轻更年期女性的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改善性功能,而不影响阴道成熟指数。

 

34.jpg

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大学Muhammad Fidel Ganis Siregar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探索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对围绝经期妇女使用褪黑素的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睡眠质量方面,给予褪黑素并不比对照组更有效,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35.jpg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刘梓含硕士分享了一项探索SARC-F-calf评分筛查中老年女性肌少症的横断面研究。研究中未发现未绝经的可疑肌少症患者,绝经后女性可疑肌少症患病率为12.5%。年龄是可疑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正常组相比,可疑肌少症组中有躯体、心理和泌尿生殖系统严重症状的女性比例更高。与正常组相比,可疑肌少症组的生活质量更差。可疑肌少症组肌少症患病率与绝经时间长短存在正相关,绝经时间越长,可疑肌少症患病率越高。

 

 36.jpg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贺永艳医生团队探索了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女性的内膜厚度的评估及临床意义。研究认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女性的内膜厚度8 mm是预测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最佳界值)。子宮内膜厚度对子宮内膜癌具有中等诊断价值。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萎缩性子宫内膜,其次为子宫内膜息肉,内膜恶性病变较少。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女性的子宫内膜厚度是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37.jpg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王艳医生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IGF2AS在去卵巢大鼠认知功能下降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卵巢切除后,大鼠认知功能下降。雌激素补充治疗可以改善去卵巢大鼠的认知功能。推测IGF2AS在去卵巢大鼠的认知功能损伤中可能有重要调节作用,可能通过BDNF/TrkB/Akt信号通路对IGF2的调节起作用。

 

38.png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周伊贝医生分享了一项中等强度规律运动和运动时间对绝经症状的影响个单中心研究。研究中,研究组与对照组间绝经症状发生率以及症状严重程度存在差异,提示运动可改善绝经症状。研究发现,运动对睡眠有改善作用,但对其他症状井无明显改善,可能与症状多样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且未涉及到具体运动类型,具有一定局限性,有待后续进一步完善。

  

主持&花絮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