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1日,在深圳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生育健康临床应用(ICG16·RH)会议上,妇产科在线非常荣幸地采访到了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王秋菊教授,王教授就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与耳聋防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解答。


1_副本.jpg


60%耳聋由遗传因素导致


耳聋是一种常见的致残性疾病。王秋菊教授指出,根据欧美数据,每1000名新生儿中会有1名极重度听力损失患儿。而听力损失病因学研究显示,60%以上的耳聋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十聋九哑”,孩子在2~6岁处于语言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耳聋导致小儿语言障碍,甚至智力发育迟缓,造成其心理和行为交往的缺陷,因此遗传因素对耳聋的作用非常之大。


谈及常见的耳聋基因时,王秋菊教授表示,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耳聋的遗传学致病机制,将近20年的历程,目前已知的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有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和后天高频致聋基因GJB3,每种基因都有众多的突变位点。经过大量的遗传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将部分非常高发的突变位点,主要是这四个基因的20个常见位点,纳入常规的新生儿耳聋疾病筛查中,并与听力筛查联合,形成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已进行10余年,在聋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方面效果显著。


扩展耳聋基因检测谱,全生命周期的保驾护航


王秋菊教授表示,常见耳聋基因与不常见耳聋基因是相对概念,一些导致儿童耳聋的基因(如OTOF、PCDH15、MYO15A、TMC1等),虽然突变频率并不高,但仍然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听力障碍和听力损失。


对于扩大耳聋基因检测谱,王秋菊教授指出,最初我们用飞行时间质谱、芯片、PCR等传统方法进行耳聋基因位点的筛查,为临床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推广和升级,新一代测序技术和基因组学技术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优势显著。尤其是在应用二代测序技术以及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测序仪方面,不但能够实现高效,更能够实现自主,也为我们扩大耳聋基因筛查,比如从20多个基因的200多个突变位点,扩展到100多个基因上万个突变位点的规模化筛查,提供了各种可能和可行性。


正是由于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疾病致病基因的测序诊断方面,我们拥有内在的自信,可以按照不同需求随时调整方案,也可以不断完善拓展,使耳聋致病基因的发现率不断提高,更好地指导生育,指导临床诊断、康复及治疗,并逐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保驾护航,临床意义重大。


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可以对全人群在不同阶段进行耳聋基因的筛查。什么阶段筛查最为关键?王秋菊教授表示,筛查的目的是为了干预和避免听力残疾人群的增加,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在有声的世界中成长,是为了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的综合质量。因此,孕前、产前、孕期、分娩后的新生儿期、以及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婚孕期等均是值得关注的关键时间点。


目前,我国已经广泛开展了新生儿期的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便于早期发现耳聋患儿,早期发现耳聋基因携带者,早期发现耳聋的病因,这是在生命的起跑线上的耳聋基因筛查,将指导一生的听力健康保护。对于新生儿的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北京、天津、广东、上海等省市都做了非常好的工作,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同样做了很多相关的工作,形成了规模化的防控举措,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领先度。


尽管如此,对现阶段面临着孕育新生命和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仍然要有进一步的策略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和系统规模化的听力保健。由此,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指导和河北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开展了全省孕妇耳聋基因免费筛查项目,以满足广大孕妇对耳聋基因筛查新技术服务的需求,有效防控了出生缺陷的发生,在全国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河北省政府推动的孕期孕妇免费基因筛查,可以帮助母亲了解其是否携带致聋基因,以避免夫妻双方携带相同的耳聋基因而生育耳聋患儿的情况。


2_副本.jpg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所面临的聋病问题尤为突出。除了孕妇和新生儿这些重点人群外,耳聋基因的筛查能否扩展到全人群?王秋菊教授认为,从技术层面,全人群筛查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希望针对全人群多做一些科学筛查的宣教和科普工作,同时不增加百姓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在技术已经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先针对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可能要从事噪声作业环境的人群)进行早期筛查,相对而言,选择没有致病基因携带的人群来从事这样的工作,则会降低耳聋的残疾率。


因此,可以考虑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在自身负担不重的情况下进行全人群的耳聋基因筛查。最后,王秋菊教授指出,倡导听力筛查与诊断贯穿全生命周期,构建“筛查、诊断、干预、康复”的闭环模式,推行耳聋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的全程服务,这项工作,中国已经或将要领跑领先。


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


3月2日,WHO发布首份《世界听力报告》,报告强调,需要迅速加大力度,通过加大投入和扩大听力保健服务的机会来预防和解决听力损失问题。报告提出了H.E.A.R.I.N.G措施,分别为听力筛查和干预(H)、耳病的预防和管理(E)、技术的获取(A)、康复服务(R)、改善沟通(I)、减少噪音(N)、更多的社区参与(G)。


对于WHO提出的愿景,王秋菊教授表示,许多导致听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可以预防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是能够逐渐实现这一愿景的。(1)构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从整个人口出生质量和素质而言,我们已经形成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的体系;(2)干预体系,一旦发现耳聋的孩子,尽可能查找病因(遗传因素),避免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代代相传,能够解决60%以上的耳聋问题。(3)加强宣教,有20%的耳聋是环境因素导致的,包括各种感染因素。可以通过加强宣教等保障措施,在生活中尽量避免感染、药物以及噪声对人群的影响,从而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


“爱要让你听见”,这是采访最后,王秋菊教授对全社会发起的呼吁。王教授呼吁全社会关注听力保健,关爱听力残疾人群,提高公众预防耳聋、爱耳、护耳的意识。如果我国全面实施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实施孕期无创免费筛查,实施特殊作业环境中的听力保护和易感基因筛查,实施与年龄相关的听力监测和干预,将对于有效预防和减少耳聋残疾的发生、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巨大的作用。


希望未来能与更多临床专家、科研机构和院校携手,持续加大听力损失的预防、诊治和康复的科研力度,积极探索创新耳科学和听力保健整合的全民健康覆盖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提高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在努力与奋斗中,在欢声与笑语中实现梦想。


3_副本.jpg

王秋菊教授

王秋菊教授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政副主任、耳内科及临床听力医学诊断中心主任、教育部聋病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实验室主任,并担任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主席,聋病诊治与防控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军委保健会诊专家。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军队“十二五”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自然重点国际合作等课题22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奖项,国家发明专利30项。荣立个人二等功、军队学科拔尖人才,获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优秀学科带头人等称号。主编/主译论著8部,发表论文1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