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提示,骨质疏松症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我国50岁以上女性中低骨量人群庞大,且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


北京协和医院徐苓教授接受妇产科在线的专访,解答了关于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相关问题。


徐玲.png

专家简介

徐苓,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临床硕士学位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专业领域:女性生殖内分泌。



50岁以上女性的骨质疏松需要被关注

不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50岁左右,绝经女性除了出现各种绝经症状,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显著提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率约为15%,80岁以上的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率达36%~40%,低骨量人群中椎体骨折发病率更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也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MHT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

绝经的本质是卵巢功能衰竭,伴随着卵巢功能的衰竭,雌激素水平快速下降。由于雌激素缺乏,骨转换增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量丢失加速,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于2018制定的《中国绝经管理和绝经激素治疗指南》,将低骨量及骨质疏松症列为绝经激素治疗(MHT)的三大适应证之一。同时指出,对于绝经前后启动MHT的女性,可获得骨质疏松性骨折一级预防的好处。


研究发现,对于骨量流失已经发生、进入到骨质疏松阶段的绝经后女性而言,任何时候启动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都能改善预后。但是,在绝经早期,特别是绝经3~5年内骨量丢失的速度最快,绝经10年内骨量丢失一直在持续,在此阶段使用MHT最有效。


全面权衡MHT的利弊

MHT在临床上经历过几次风波后,学术界对MHT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数据已经表明,对年龄<60岁或绝经10年内、无禁忌证的女性,MHT用于缓解血管舒缩症状、减缓骨量丢失和预防骨折的受益/风险比最高。


徐教授告诉我们,在适用人群中规范使用MHT,做好定期随访,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有效规避风险。对于有子宫的女性,在使用雌激素的同时补充孕激素,基本上可以控制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风险。


而对于MHT是否增加乳腺癌的风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依然没有定论。由此可见,哪怕是有风险,也是非常微弱的。临床上,在激素选择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可有效防范乳腺癌的发生。徐教授告诉我们,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是小概率事件,如WHI研究显示,每千例增加0.8例发病。


MHT强调个体化,针对患者的年龄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切除子宫者可单用雌激素治疗;希望有人工月经的女性,使用雌孕激素序贯方案。而对于不希望有人工月经的女性,可以使用雌孕激素连续联合方案或替勃龙。


替勃龙是一种选择性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它的活性主要依赖于组织局部酶的活性和组织特异性代谢机制,在不同组织中发挥不同效应。在骨骼中,它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骨吸收,降低骨折发生风险。而在乳腺和子宫中,它发挥拮抗雌激素的作用,不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另外,徐教授强调,对已经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其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加,需要继续使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预防骨折。对不能使用雌激素治疗的人群,可以使用双磷酸盐如阿仑膦酸钠等抗骨质疏松的药物,也可以将它与雌激素联合使用,全面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

全球人口统计数据表明,到2050年亚洲是发生髋部骨折最多的地区,其中,中国因为老年人口基数最大,患病人群占据亚洲首位。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尽早识别高危人群,采用运动、营养、补充维生素等预防措施,是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键。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积极防治骨质疏松,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以降低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的发生及发展。徐教授强调,绝经期妇女是最高危的人群,绝经期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最好窗口期,全民关注此阶段人群的健康,做好骨质疏松的预防,对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非常重要。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