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两性知识,大家总觉得自己都懂,自以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其实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存在着误解,了解的知识也未必科学。趁今天时光正好,专业的性教育小讲堂开课啦,看看这些女性必备的性知识,是否击中你的盲区了呢?赶快上车!污污污……


误区一

性是洪水猛兽

有了欲望就该遮遮掩掩?


孟子云,“食色性也”。大自然赋予人类性的需求并给予性愉悦的体验,本质上是为了推动人口的生产,达到延续物种的目的,所以人们有这个需求是非常正当的,并没有错。但现实是,女性的欲望往往被压制,“性欲望”这件事不仅上不了台面,也总被质疑。


其实我们不需要为此而感到羞愧或焦虑,大大方方地面对自己的欲望,并向伴侣提出自己的需求,在反复沟通和试错中找到彼此都喜爱的方法,达到灵与肉的高度结合,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总之,谈性不可耻,乱性才可耻!


误区二

私生活不检点的人

才会得妇科病?


总有人认为得妇科病就是女生不检点、爱乱搞。


害,这就是你们对妇科病的不尊重了!它远比你想象中更常见,不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会得,有固定性伴侣的可能得,甚至那些没有性经历的也可能得!


据统计,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会得一次妇科疾病。好比说阴道炎,不管你有没有性生活,如果不注意私处卫生,使阴道长期暴露在潮湿温热的环境中,很容易滋生细菌:例如和患阴道炎的人共用坐便;又或者被广告洗脑,坚信“洗洗更健康”的标语,把那些维护阴道健康的好细菌也冲洗出去,让坏细菌有机可乘……


此外,感染HPV、自身免疫力降低、内分泌失调、激素紊乱等都是其他各类妇科病的始作俑者,和乱不乱性可没有绝对关系哦!


误区三

打了HPV疫苗

就一定不得宫颈癌了吗?


最近几年HPV疫苗爆火,有的人已经在朋友圈打卡,有的人却还在苦苦等待。截止目前,宫颈癌是唯一一个找到病因的癌症,研究显示超过84%的宫颈癌由HPV感染引起,因此具有预防癌症效用的HPV疫苗在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目前虽然已经上市四年,但依然一针难求。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小姐妹误以为只要打了疫苗便可以一劳永逸。


事实是,打过HPV疫苗也不代表万无一失,虽然它有预防癌症的效果,但现有的HPV疫苗尚未覆盖所有高危型HPV,无法做到100%预防宫颈癌。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无论是否接种过疫苗, 21~65岁的女性每三年进行一次TCT检查及HPV检查。


误区四

避孕药太伤身

会影响生育?


许多人一听“避孕药”心里就会咯噔一下,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会把紧急避孕药和短效避孕药搞混。


不同于紧急避孕药的副作用较多,短效避孕药(如优思明)则相对安全,其中包含的人工雌、孕激素会让身体误以为怀孕,使卵巢进入休眠状态,不再排卵。它不仅是一种高效的避孕药(成功率高达99%),还能调节月经周期、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降低卵巢癌以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同时安全性也极高,代谢快,不会储存在体内。如果你打算怀孕,把每日服用的短效避孕药停掉即可,不会影响生育能力。


所以,不只有“大猪蹄子们”会让你吃药,医生也会在需要的情况下建议你服用短效避孕药来避孕或治病。毕竟戴套全靠男方,而吃药却可以让女性掌握主动权,这样即使姐妹们不幸遇到渣男,也能将伤害降到最低。


误区五

产后妈妈只要不来月经

就不用避孕?


非也!


妈妈们产后即使不来月经也不代表着机体就不排卵,只要排卵就可能怀孕,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排卵恢复时间最早为产后14天,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喂养情况不同,恢复排卵的时间也有差异。由于排卵发生在月经来潮前两周左右,所以我们不能根据月经来预测是否会怀孕,应该在产后开始性生活后就要注意避孕。


研究显示,产后性生活恢复的主要时间段在产后4~6个月,但是相对应的同期避孕率则分别为20.95%、66.09%、75.95%、93.24%,说明有一部分产后妇女在恢复性生活后未及时采取避孕措施,故应至少在产后3个月内(产后恢复性生活前)及时完成对产妇相关避孕知识的普及和相应避孕方法使用的指导。


新妈妈们如果避孕失败或未采取避孕措施而意外怀孕,那么人工流产(包括药物流产和手术流产)是唯一的有效补救措施,因哺乳、生殖系统尚未完全恢复等因素影响,人工流产将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同时也增加了医疗风险,所以做好产后避孕格外重要。


其实,所有女生在准备好迎接爱情时,不论你的年龄或大或小,都应该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懂得怎么保护自己。我们在学着爱别人之前,一定要先学会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