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由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主办,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河南省妇女儿童医院协办的“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生殖内分泌与生殖遗传专题研讨会”在郑州隆重召开。

微信图片_20201117140658.jpg


大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生殖、妇产科、遗传专家就生殖青年医师基础知识和技能专题培训、妇科内分泌疾病、不同促排卵方案的临床应用、生殖男科及微创手术、生育力保护保存、 生殖伦理热点问题、高龄女性辅助生殖的评估与治疗、反复着床失败及复发性流产新进展、辅助生殖的遗传学研究及进展等主题进行专题汇报。妇产科在线作为大会媒体支持,全程报道大会盛况!


开幕式

微信图片_20201117140705.jpg


会议开幕式由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管一春主持。她首先隆重介绍了莅临大会开幕式的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谢李广,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处处长武宏,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会长、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张小安,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任琛琛,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兴玲,并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及诚挚的感谢!随后,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兴玲,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会长、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张小安,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谢李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分别开幕致辞,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管一春.jpg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管一春主持开幕式

在这天高气爽的时节,很高兴与大家汇聚一堂交流经验,分享学术信息。本次大会围绕青年医师、基层医师基础及临床实践培训、生殖前沿进展、安全有效促排卵方案的荟萃、生殖免疫复发性流产、生育率保存、生殖伦理、生殖遗传、生殖外科及生殖男科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感谢各位领导、嘉宾及参会代表的关注与支持,希望大家在与会期间可以学有所获,不虚此行。


王兴玲.jpg

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兴玲开幕式致辞

在这初冬的季节,很高兴与大家相聚于河南,共同参加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生殖内分泌与生殖遗传专题研讨会。本次大会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生殖医学、妇产科、遗传学专家进行授课,分设不同的主题,将基础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不断提升我省生殖医学的质量和水平。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同道及线上参会朋友们的关注与支持,祝大家在学期间身心愉快,学有所得!


张小安.jpg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张小安开幕式致辞

首先谨代表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向莅临大会的领导、嘉宾及参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协会工作和医院建设发展的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生殖及妇产科领域的著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的交流方式,助推河南妇幼保健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生殖健康,为健康中原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生育保健的科学力量。希望各位参会代表在会期间能够学有所成,同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李广.jpg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谢李广开幕式致辞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汇聚了国内外生物医学专业、妇产科专业及遗传专业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当今生殖健康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业界同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希望与会代表们能够立足于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吸收新理念、拓展新技术、开发新项目,强化服务内容,让更多不孕不育患者从中获益,为实现优生优育,降低出生缺陷,提高我省出生人口素质做出积极贡献。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黄荷凤.jpg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开幕式致辞

在新冠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很高兴与大家相约线上,本次大会邀请了国内外生殖领域许多知名专家,包括不同主题基础和前沿结合,将基层医生和年轻医生的培训囊括在内,内容丰富且实用性强,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保健康,促发展是妇幼保健工作的初心与使命,期待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在王兴玲主任委员的带领下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妇幼保健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专题一:生殖前沿论坛


黄荷凤院士:新冠常态下的生育管理

黄荷凤院士.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教授在讲座中指出,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没有提前终止妊娠的产科指征,经治疗后母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情未见好转,可考虑终止妊娠;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诊断为重型或危重型,应首先保障孕妇安全,不论孕周,应考虑提前终止妊娠;对于轻型或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是否应当适度提前终止妊娠,尚待商榷。此外,她还呼吁社会各界要关注特殊时期下孕产妇的心理健康,医护人员应对孕产妇做好心理调适指导。 


曹云霞教授:反复妊娠丢失遗传学病因研究及体会

曹云霞教授.jpg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云霞教授在授课中首先介绍了反复妊娠丢失的定义与遗传学研究、复发性流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等,指出在RPL中,连续妊娠非整倍体发生率比预期的高;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其胚胎细胞遗传学正常的可能性越大,病因更大来源于母体因素(非遗传因素);复发性非整倍体流产的夫妇非整倍体活产婴儿风险更高。随后,荟萃大量临床数据,曹教授系统地概述了本中心复发性流产研究平台的建设及相关研究结果,强调识别导致或易导致丢失的基因,对于理解复发性妊娠丢失的机制以及为患者个体化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


王红梅博士:胎盘结构与胎盘功能

王红梅博士.jpg

胎盘对于母体和胎儿孕期和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研究人类胎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小鼠胎盘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红梅博士结合大量图片展示,首先对胎盘的发生过程与结构组成进行了系统概述。随后,通过展示研究中心建立的细胞融合模型,王教授比较了胎盘细胞正常融合和病理性融合的不同,并详细介绍了她们团队对孕酮低导致习惯性流产机制进行的研究以及基于人的胎盘复杂性而进行的单细胞测序,强调“人工”胚胎的体外构建和人造胎盘未来可期。


专题二:安全有效超促排方案荟萃


李蓉教授:如何运用拮抗剂方案“游刃有余”

李蓉教授.jp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在讲座中主要阐述了以下三部分内容:控制性卵巢刺激(COS)的个体化精准调节、拮抗剂方案的临床应用、拮抗剂方案在高反应人群中的应用。她表示,合适的卵巢刺激是取得COS成功的关键;个体化精准调控可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合适的卵巢刺激,从而优化妊娠结局、降低相关风险;拮抗剂方案使高反应人群明显获益,可降低取卵率、降低OHSS风险;高反应人群在选用拮抗剂方案时,建议个体化选择Gn启动剂量,使用GnRH激动剂扳机代替HCG扳机;对于预测可能是卵巢高反应的患者应使用GnRH拮抗剂方案+低剂量FSH刺激。


王瑶教授:高孕激素下超促排卵机制与经验分享

王瑶教授.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王瑶教授主要围绕孕激素在HPO轴中的调节作用、PPOS方案的诞生与发展、PPOS方案的临床应用、PPOS的实战病例等内容展开讲解。她表示,结合大样本回顾性研究数据发现,PPOS方案对于正常排卵患者、PCOS患者、DOR患者、内异症患者、高BMI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且适用性广的促排卵方案。随后,通过多个临床案例分析,她总结道:PPOS方案就整体人群而言,不同的超排卵方案获得的卵子质量以及胚胎发育潜能无明显区别;针对不同个体而言,每种超排卵方案可能具有不同的适用人群;患者失败后可尝试不同的促排卵方案。


管一春教授: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的临床应用关键环节的总结与思考

管一春教授.jpg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管一春教授在授课中重点围绕启动、超排、扳机、移植等环节对早卵泡期长效方案关键节点予以阐述。她表示,早期卵泡长效长方案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可作为正常反应及高反应人群的主导方案;降调节天数超过40天时,启动日最大卵泡直径≤3mm,临床结局较差;扳机时间和既定目标卵泡个数无关,应考量目标卵泡簇占比,16-20mm目标卵泡占比=50%卵子成熟度好,临床结局好;早卵泡期GnRH-a长长方案着床率高,新鲜周期囊胚培养、单囊胚胎移植,降低高反应患者中OHSS和多胎发生率。


王兴玲教授:如何让高龄患者助孕更加个体化

王兴玲教授.jpg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兴玲教授在授课中表示,临床约有1/5的IVF周期在>40岁的患者中进行,但目前对高龄IVF患者年龄没有统一定义。新鲜胚胎移植后有冷冻胚胎保存的患者,累计活产可能性显著增高;对于45岁以上患者,妊娠率及活产率低,应提前告知;对于40岁以上的患者,移植数增加妊娠及活产率增加,依旧易出现双胎、三胎的可能,相反地,对于40以上的患者,其活产率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下降此外,生长激素、DHEA、E2、OC、中药等处理,对临床结局有获益,但仍需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


李真教授:超促排期间激素的解读

李真教授.jpg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真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对于FSH和LH严重不足的患者,有少量研究表明,与应用hMG相比,添加小剂量的LH获得的妊娠率更高;对于LH水平、慢反应、高龄、卵巢低反应的患者可考虑适时添加r-LH;长长方案或黄中长方案中,“促排第5天E2”有一定参考意义,可据此进行相应的Gn剂量调整;超促排过程中E2下降幅度较大可能影响临床妊娠结局;扳机日血清E2是评估卵巢刺激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数值升高是影响妊娠结局的不利因素。此外,孕酮升高天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和卵泡数也有一定的关系。


主持&花絮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