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2020北京妇科微创高峰论坛学术周、北京医学会妇科内镜学分会学术年会、首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学术会议、暨京津冀妇科内镜协同发展促进会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妇科微创诊疗理论与实践论坛进入大会第三天议程。大会进入第三天日程,为大家带来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妇科手术实用技术与指南规范基层医师巡讲、规范化诊治与手术操作等专场,妇产科在线继续为您带来会议精彩报道。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221.jpg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妇科手术实用技术与指南规范基层医师巡讲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522.jpg


沈平虎主任:介绍会议相关情况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526.jpg

巡讲首先由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部沈平虎介绍会议相关情况。沈平虎主任说到,今天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妇科手术实用技术与指南规范基层医师第28场巡讲,受疫情影响,今年7月才开始筹备,本次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活动方式来更好的推广妇科手术实用技术与指南规范,达到最终为更多患者服务的目的。今天是本年度第一场巡讲,希望在现场和在云端的医生朋友们都能够学有所得。

 

孙大为教授:腹腔镜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530.jpg

北京协和医院孙大为教授首先介绍了腹腔镜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的适应证,包括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附件肿物需要切除子宫、子宫颈病变、子宫阴道脱垂等。孙大为教授说到,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适应证也在随着变化。临床上可针对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手术类型,不要忽视主治医师所擅长的手术类型。孙大为教授强调,临床手术中影像设备很重要,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手术消毒和铺巾等,他还为大家展示了剪断骨盆漏斗韧带、阔韧带前后叶、下推膀胱折返腹膜,子宫动脉、骶韧带以及切开穹隆取出子宫、阴道残端缝合等多个手术视频,视频中巧妙的细节处理让与会者受益颇多。

 

段华教授:如何规范实施子宫腔整复手术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533.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段华教授提到,了解子宫腔形态、正常与异常的子宫形态,是一个医生可以做子宫腔整复手术的前提,临床医生要会识别IUA异常子宫腔形态。IUA手术中国专家共识中提到,无症状、无生育要求、不需要手术;月经减少、但无生育要求,不需要手术;不孕、反复流产、月经过少且有强烈生育需求,宫腔镜粘连分离手术为首选治疗(推荐等级C)。段华教授提示,TCRA术前需要重视U/S评估与“IUA诊断分级评分”应用,明确粘连范围、性质与残留内膜分布,以此来制定方案,术后需综合管理。段华教授指出同时使用雌激素和其他辅助措施可提高疗效,此外,段华教授还对IUA术后子宫内膜的再生修复、药物和物理治疗对于IUA的作用、IUA术后是否要使用抗生素以及IUA的术后管理等问题进行详细讲解。

 

向阳教授:再议腹腔镜技术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应用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538.jpg

北京协和医院向阳教授首先介绍了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型、基因分型以及治疗方式,指出全面分期手术仍然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GOGLAP2研究证实腹腔镜手术适宜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如果患者没有相关禁忌证,对于I-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应首选腹腔镜手术治疗。而SGO临床声明也推荐腹腔镜手术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标准手术路径(A级证据)。关于子宫内膜癌手术淋巴切除的相关考虑,向教授比较了2018FLGO指南和2020NCCN指南,为大家介绍了前哨淋巴结定位技术在淋巴评估中的作用。他还讲到,肥胖已经不再是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禁忌;子宫标本需要完整取出,避免用粉碎器或分块取出,避免手术导致的扩散。

 

吴鸣教授:宫颈癌手术的北京术式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542.jpg

北京协和医院吴鸣教授本次的报告别出心裁,独具一格,通过一场精彩的手术视频展播与解读,为大家描述了“宫颈癌手术的北京术式”。他讲到,所谓的“北京术式”其实就是根据自己团队的经验来保证宫颈癌手术中神经不受到损失的一种手术方法。结合手术视频的操作,吴鸣教授详细讲解了宫颈癌手术中处理主韧带、膀胱韧带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表示手术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损伤神经,避免出现诸如尿失禁等术后并发症,一定要保证无瘤技术,在宫旁处理要特别注意,尽量不伤及周围脏器。

 

郝敏教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546.jpg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郝敏教授介绍,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最常见类型为肌壁间肌瘤(约60%)。对于肌壁间肌瘤的治疗,郝敏教授强调了以下几点:1.掌握发病特点及术前诊断要点;2.熟悉解剖特点;3.重视术前评估和准备;4.掌握手术要点及处理策略。她还介绍了腹腔镜下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要点:对无生育要求者,应遵循减少术中出血及创伤、缩短手术时间的原则;对有生育要求,应注意恰当选择器械及切口,应用剥洋葱法剔除肌瘤,掌握缝合技巧,快速止血。此外,郝教授还分享了子宫颈肌瘤和阔韧带肌瘤腹腔镜手术的技巧,强调暴露术野、熟悉解剖和减少损伤。

 

周应芳教授: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552.jp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应芳教授首先介绍了内异症的分型及手术治疗方式,指出内异症术前需要进行手术风险评估,要和患者交流,让患者充分理解、知情同意手术可能的风险和损伤,做好肠道准备和科室协助工作。周教授还对ECO腹腔镜手术、子宫临时悬吊术、DIE相关解剖与手术进行了详细讲解。他强调,对于DIE患者,术前需要注意影像学检查、肠镜和膀胱镜检查以及肠道的准备,术中需要注意尽量保护正常的卵巢组织。最后周应芳教授总结到,内异症早期可使用药物预防,内异症手术要规范化和个体化相结合,术后需要长期管理。


规范化诊治与手术操作专场(二)


高雨农教授:基因检测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557.jp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高雨农教授首先讲述了肿瘤的发生、肿瘤与遗传的关系,随后列举了妇科肿瘤患癌风险相关基因。她介绍,基因突变包括胚系突变和体系突变,妇科肿瘤中已知的突变有林奇综合征、HRR功能异常、BRCA1/2突变等。这些突变的检测可以指导妇科肿瘤的诊断、治疗、预后以及靶向药物的使用。在介绍了几种基因突变产生的机制与检测方式后,高教授总结到,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使基因诊断在临床应用中成为可能,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应用促使基因检测需求更加全面地发展,对指导妇科肿瘤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孟元光教授:荧光显影技术在DIE手术中的应用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601.jpg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孟元光教授介绍,DIE常表现为盆腔疼痛、侵犯特殊器官以及不孕。DIE自出现症状至确诊有4-11年的延迟,通过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其诊断需要考虑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妇科检查的结果,腹腔镜检查仍是诊断的金标准。DIE的药物治疗具有局限性,DIE的治疗以手术为基础,手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DIE患者的症状。荧光显影技术能够清晰的定位病灶范围,弥补既往手术中的不足,有助于发现更多的DIE病灶,指导手术进程。至于荧光成像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善预后,尚需要大样本研究验证。

 

沈平虎主任:如何撰写好一篇病例报告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604.jpg

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部沈平虎主任从医学证据意义的九层金字塔出发,指出病例报告是临床分析类论文的基础。要写好的文章需要找共性、抓重点以及积累病例数量。病例报告有6种形式:1、标准形式;2、短病例报告(已不提倡);3、二例或多例,以短篇论著发表;4、连排数篇病例报告(同类);5、专家点评或编者按;6、特别报道/重要报道/特殊报道。关于病例报告的写法,国际上有CARE声明,具体需要注意:一篇报告应该包括重点、要点、特点与不同点四点要素,摘要、前言(可略)、病历资料与讨论四大部分。此外,还应当注意时间线的阐述、图片的取舍、背景介绍、参考文献等问题。最后,沈主任强调一篇好的病例报告要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尤其要具有准确性、真实性与科学性。

 

邓成艳教授:卵巢抵抗综合征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608.jpg

卵巢抵抗综合征(ROS)的是一种罕见的高促性腺激素性的性腺功能减退,容易被误诊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和卵巢早衰(POF),要注意其鉴别诊断。北京协和医院邓成艳教授介绍,ROS在临床可表现为:原发性或继发性闭经,或快速进展的月经周期延长;第二性征正常或发育不良,可通过症状和体征、性激素水平、卵巢状态、试验性治疗来诊断ROS。邓教授表示,抑制素B水平与AMH水平是诊断ROS的重要指标,其中AMH是鉴别ROS和POI的最佳生物标志物。ROS不孕女性,可以寻求IVM技术的帮助。在IVM和其他治疗失败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接受赠卵。

 

米鑫教授:盆底解剖与重建手术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709.jpg

首都医科大学顺义妇幼保健院米鑫教授介绍,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封闭骨盆出口,承托并保持盆腔脏器于正常位置。盆底外层包括浅层筋膜与肌肉,中层包括泌尿生殖隔,内层是盆底最坚韧的一层,包括肛提肌和筋膜。沿垂直结构盆底又可分为前盆腔(阴道前壁、膀胱及尿道)、中盆腔(阴道顶部、子宫)以及后盆腔(阴道后壁及直肠)。在整体理论的解剖学中,盆底存在肌性,是一个弹力系统,涉及到筋膜、韧带和肌力。在该理论指导下,盆底重建强调盆底的整体性,强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强调保留器官、减少创伤以及技术安全和手术方法的适当。

 

杨欣教授:压力性尿失禁的评估与处理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931.jp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欣教授指出,对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在初次尿道中段悬吊术之前,对患者最基本的的术前评估应包括六步:1、询问病史;2、尿常规检查;3、体格检查;4、验证压力性尿失禁症状;5、评估尿道移动度;6、测量残余尿量PVR。对于单纯性SUI,计划初次抗尿失禁手术前不必行多通道尿流动力学检查。此外,杨教授还讲解了尿流率、膀胱功能、尿道功能的测定和评估标准。杨欣教授提示当确诊SUI后,患者治疗应从相对保守的方案开始考虑如盆底肌锻炼,不适合保守治疗或者治疗失败可考虑手术治疗,尿道中段悬吊术如TVT是SUI的金标准术式。此外,杨欣教授还对盆底肌训练及Burch、TVT、TVT-O手术进行了简单介绍。

 

廖秦平教授:阴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健康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936.jpg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廖秦平教授讲到,阴道是对外开放的环境,寄生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主要的益生菌是乳杆菌,有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如若阴道微生态被破坏失衡,会导致阴道不同的感染疾病。廖秦平教授指出,阴道炎(AV、BV、 TV 、VVC)与宫腔感染、盆腔持续感染有关;阴道乳酸杆菌的减少,缺失与HPV感染、CIN及宫颈癌相关。此外,她还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需氧性阴道性(AV)、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V)、混合型性阴道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强调在临床实践中要重视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和重建。

 

李斌教授:宫颈癌腹腔镜手术:优势与争议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940.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斌教授介绍,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的优势是手术质量高(术野清晰、器械先进、操作精细)、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疼痛轻)、具有美容效果、可培训。但也存在几个问题:没有特定的指征、没有特殊的操作规范、没有经前瞻性研究评价其效果。而两大研究LACC研究和SEER研究也使宫颈癌腹腔镜手术遭到极大的冲击。对此,李教授提到新形势下的改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改进无瘤技术(非举宫、不接触、低气腹);2、审慎选择手术指征(肿瘤直径小于2cm,腺癌)3、加强医患沟通4、严格培训医师;5、改进无瘤技术后的的前瞻性研究。此外,李斌教授还对宫颈癌手术Q-M分型中子宫切除范围及淋巴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白文佩教授:子宫肌瘤剔除术要点分析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943.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白文佩教授主要从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注意事项这几方面来展开。她提到,在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前需要对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剖宫产史、肌瘤剔除史;患者是否合并有贫血,有无预处理;是否合并子宫腺肌症,附件实性肿物与浆膜下肌瘤的鉴别;术者的熟练程度,尤其是缝合技巧这些方面来进行评估。手术时至少备有双极电凝和好用的针持,要做好中转开腹的准备,最好有血液回输设备,碎肌瘤时注意遵循无瘤原则。在手术后需要注意生命体征、引流量,要及时复查血常规、警惕血肿形成,警惕远期瘢痕妊娠、子宫破裂等风险。

 

吴玉梅教授:卵巢癌诊疗现状及瓶颈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946.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吴玉梅教授讲到,卵巢癌转移形式以腹膜种植转移最为常见,肉眼不可见微小病灶,无法彻底清除的腹腔残留灶,是导致卵巢癌复发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关键因素。目前手术+化疗是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模式,但效果欠佳,缺乏能够控制腹腔病灶的有效手段。而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作为一种治疗腹腔表面肿瘤的手段,其作用机制主要有3个方面:热效应+机械冲刷+腹腔化疗。虽然HIPEC在腹膜表面肿瘤治疗中有突出表现,在治疗卵巢癌的腹腔转移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逐步得到证实,但仍存在许多争议。对于其安全问题,吴教授表示严格掌握温度和药物剂量是十分关键的,有研究显示,43℃是人体腹腔能够耐受的最高温度,高温可能导致严重热损伤,使用中要警惕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王世军教授:TVM手术泌尿系统损伤的处理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950.jpg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世军教授介绍,与传统的自身组织修补手术相比,经阴道网片(Transvaginal Mesh,TVM)手术具有较好的解剖学复位,复发率低等优势。并且随着临床医师和科技工作者对这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推动,TVM盆底重建手术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采用和认可。但要注意的是,TVM手术的执行需要严格把控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注意对并发症如网片暴露、疼痛、出血、感染、肠道损伤和泌尿系统损伤的预防和处理。针对其泌尿系统损伤这一并发症,王教授结合不同的病例及手术视频分享了输尿管损伤处理(输卵管膀胱再植术)和膀胱暴露处理(膀胱网片暴露取出术)的手术技巧,使大家对TVM手术的认识更加充分,获得了十分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会议总结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954.jpg

大会主席段华教授致辞

北京医学会妇科内镜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段华教授首先代表大会组委会对线上、线下的同道表示感谢,随后对会议14-16日三天的议程进行总结。她讲到,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预期进行为期一周的云端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到今天,会议线下的议程将告一段落。大会始终传承学术创新的理念,旨在努力办成内容丰富、高端实用、富有成效的学术盛会。为保证大会防控防疫安全,本次大会组委会特别成立防疫防控专家工作组,对会场环境、参会人员进行了严格的专业防控检查和指导。

 

本次会议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惠及各地妇科同道。以京津冀地区学员为主,遍及香港、澳门等地区,到场学员约200人,三日累计在线观看人次达4.9万次(A会场)和3.5万人次(B会场)。妇科微创论坛聚焦妇科微创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交流,护理论坛除聚焦妇科微创护理领域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方法外还增加了疫情常态化管理以及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心理干预等新内容。会议14日全天直播21台手术,15-16日设置10个专题,90个讲座,50多位北京专家线下授课、80余位专家线上授课。17-21日还将有持续5晚的线上授课,以及22日的“奥”意“镜”取中青年学术论坛、北京医学会妇科内镜分会青年委员会论坛。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学习,同时也感谢大家这几天的参与。


主持风采


微信图片_20200826144959.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04.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11.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14.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19.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23.jpg


精彩花絮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29.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32.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34.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38.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41.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45.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49.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52.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56.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058.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102.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106.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109.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112.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115.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119.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122.jpg

微信图片_20200826145126.jpg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会务组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