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两种不同剖宫产术治疗前置胎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前置胎盘且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112例,按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6例。实验组采用改良式剖宫产术,对照组采用胎盘缘切口剖宫产术,比较两组产妇术中的临床指标及两组产妇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总手术时间(41.3±5.5)min,少于对照组总手术时间(83.6±6.1)min;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妇术后首次下床时间(18.2±2.6)h vs(27.3±3.2)h;肛门首次排气时间(19.8±4.1)h vs(23.5±4.6)h;恶露持续时间(13.2±2.6)d vs(17.3±3.4)d;月经复潮时间(48.1±8.6)d vs(63.7±8.4)d;实验组术后子宫恢复情况94.64%优于对照组的87.5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式剖宫产术更加适合于前置胎盘的治疗,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改良式剖宫产术,胎盘前置,临床效果


前置胎盘是指胎盘附着在子宫下段或覆盖于宫颈内口,位置低于胎儿显露部位,常发生于怀孕28周后,易引发孕妇妊娠晚期出血,对孕妇的身体健康及生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1]。但是其发病原因很复杂,疤痕子宫、过度刮宫、高龄妊娠等都有可能成为前置胎盘的发病原因,且会导致产后出血、母体贫血、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2]。为了规避前置胎盘对母婴造成的不良影响及产后大量出血的情况,临床上常采用剖宫产来进行分娩[3]。为了提高本院对前置胎盘患者的诊治水平,本研究对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患者中应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前置胎盘患者112例,按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6例,实验组采用改良式剖宫产,对照组采用胎盘边缘切口剖宫产。其中实验组患者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8.6±3.5)岁;怀孕周期35+1~40+4周;其中初产妇21例,经产妇3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6~35岁,平均年龄(27.7±3.1)岁;怀孕周期37-1~40+1周;其中初产妇18例,经产妇38例。两组间临床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确诊为前置胎盘患者,且患者及患者的家属已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精神异常及有精神疾病史的产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胎盘边缘切口进行剖宫产手术,术前通过B超确定胎盘位置,再于下腹正中作正中纵切口,逐层切开进入腹腔,探查子宫情况,根据B超反映的子宫及胎儿情况,将宫颈内口正中定位一直线(a线),以 a线左右4 cm各作一平行线(b线和c线),三条线与前置胎盘最上缘的交叉点分别为a点、b点和c点,将3点连接成线,将该直线上 2 cm 处作为子宫切口,逐层切开肌层,进入宫腔,将羊膜刺穿,吸出羊水,打开羊膜取出胎儿,进行后续处理。


实验组采用改良式剖宫产手术,将横向切口开在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至3cm左右处,横向将皮肤切开13cm左右,对正中部皮下脂肪切开3cm左右,使腹直肌前鞘暴露出来,将出血及时寻找出来且及时止血处理,子宫下段暴露出来。 把下段肌切开,对腹膜进行反折,在子宫下段与子宫体交界处下约2cm处将子宫浆膜层横向切开3cm左右,用食指向两侧撕开10cm左右,呈斜形,对下缘进行剥离将其推开。操作过程中保持轻柔的动作,从而有效避免胎盘在切口处分布等造成剥离过早的现象的发生,将术中出血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将羊膜刺破,羊水吸引出来,待产妇娩出胎儿后即刻对胎盘进行剥离,随后对子宫肌层及浆膜层单层连续缝合,且吸收线在此时得到充分吸收,用大网膜覆盖,对腹直肌前鞘进行连续缝合,对皮缘进行3min左右对合钳夹,术后约6d拆线。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产妇的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时长、住院时间、术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②比较两组产妇术后的恢复情况,③观察记录两组产妇的子宫术后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1566970422(1).jpg)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手术完成情况  实验组产妇的出血量及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的手术完成情况(1566970422(1).jpg

1.jpg



2.2  两组产妇的术后恢复情况  实验组产妇首次下床时间(18.2±2.6)h,首次肛门排气的时间(19.8±4.1)h,恶露持续时间(13.2±2.6)d,月经复潮时间(48.1±8.6)d;对照组产妇首次下床时间(27.3±3.2)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3.5±4.6)h,恶露持续时间(17.3±3.4)d,月经复潮时间(63.7±8.4)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产妇的术后子宫情况对比  实验组产妇术后子宫的切除率、感染率以及子宫恢复良好率均比对照组产妇术后子宫情况好,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术后子宫情况对比(%)

2.jpg



3  讨论


前置胎盘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完全性前置胎盘、中央型胎盘及部分型胎盘。其常引发胎盘错位,导致大量出血,随着出血量的增加,给产妇及胎儿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反应,如贫血、胎儿缺氧,甚至导致胎儿死亡,因此在临床上剖宫产术作为治疗前置胎盘的主要手段[4-5]


胎盘边缘式切口的剖腹产术避开了胎盘附着的子宫壁,减少血量,同时避免了胎盘早剥的情况,但是胎盘是附着在子宫后壁的边缘线前置胎盘,在手术时,胎儿的头下降,会导致胎盘受胎儿头部的及骶骨的挤压,会出现胎盘血流受压而引发胎儿缺氧的症状[6]。同时在侧推困难的情况下,增加了子宫被切除的风险[7]。而在赵金梅[8]的研究中表明,改良式剖宫产术是以简单便捷的开腹操作为特色的剖宫产术,适用于各种情况下的剖宫产。


改良式的剖宫产术开腹,将筋膜切开,直接将腹直肌前鞘暴露出来,将出血及时寻找出来并用纱布止血,有效的控制了出血量。在术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了最适合患者的切口方式,这样避免了因推动膀胱造成的剥离面出血。娩出胎儿后用手剥离胎盘,进而缩短了第三产程,且尽早的将血窦关闭,是为将手术出血量降低到极限[9]。改良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且让盆腔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缩短,使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良好,下床时间早,避免了子宫粘连情况。缝合方式减轻了伤口疼痛,有利于伤口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身体恢复情况均明显比实验组差,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经不同方式的剖宫产术,实验组子宫恢复情况94.64%优于对照组术后子宫恢复情况87.50%,说明改良式剖宫产能有效的降低出血量同时降低子宫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改良式剖宫产术相较于胎盘边缘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效果更好,能极大的降低产妇的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产妇的并发症减轻产妇痛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清芳,梁旭霞,邬华.凶险性前置胎盘43例临床资料分析[J].广西医学,2018,40(4):454-455.

[2]农金芳.浅析前置胎盘发生的原因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0):105-107.

[3]李青,汪艳,王婧,等.宫颈子宫下段环形缝合术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33(7):734-737.

[4]石宁,穆燕,柏义萍,等.介入治疗用于预防和治疗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的手术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63-64.

[5]蒲才秀,刘明博,李秀泉,等.30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宫颈管难治性出血渐进式缝合术的观察[J].重庆医学,2017,46(22):3083-3084.

[6]陈小庆.不同胎盘主体附着位置的凶险型前置胎盘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7):1409-1411.

[7]佚名.胎盘边缘切口与子宫下段切口剖宫产术在中央型前置胎盘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1):90-92.

[8] 赵金梅.改良式剖宫产术治疗前置胎盘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3):125-126.

[9]顾彩凤.对前置胎盘孕产妇使用改良式剖宫产手术协助其分娩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