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1日,2019中国妇产科研究与发展论坛在北京盛大召开。在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研究与转化专场上,六位国内知名专家,包括重症医学,妇产科、感染及微生物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重症感染、HPV感染、阴道镜检查、生殖系统感染等内容进行探讨,内容丰富且实用,与会学员在专家们的精彩分享中汲取所需知识,收获满满。妇产科在线作为大会支持媒体,为您带来会场精彩报道。
【学术讲座】
安友仲教授:知己、知彼、知器—简谈重症感染与临床药理
正确诊断感染目的在于改善治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安友仲教授围绕细菌的特点、临床药理、治疗手段等方面对重症感染进行报告,超说明书用药是ICU(临床)危险状态,抗感染药物治疗需要了解药物的分布、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等,并建议药物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对于ICU的危重病人,比较水溶性及脂溶性抗菌药物的效果。随后对各种药物PK和PD进行分析,表示不同机制,杀菌种类不同;不同PK/PD,病灶浓度不同。最后强调抗感染治疗的关键是控制宿主的炎症反应及其所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
刘朝晖教授:高危型HPV感染女性下生殖道菌群及宫颈鳞状上皮天然免疫状态的初步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刘朝晖教授从研究分组、对象、内容以及实验技术、结论等方面对高危型HPV感染女性下生殖道菌群及宫颈鳞状上皮天然免疫状态的初步研究报告进行解读,研究中对阴道/宫颈菌群分析显示,HPV16/18感染尤其宫颈癌组宫颈菌群中厚壁菌门明显减少,放线菌门、拟杆菌门、梭菌门及衣原体明显增加,宫颈变形菌门在宫颈癌组比例高于正常组,因此,下生殖道微生态紊乱与HPV感染相关。研究结论显示,宫颈菌群在HPV感染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核小体与宫颈癌变的发生相关、HPV感染后鳞状上皮天然免疫发挥受免疫逃逸的限制。
梁旭东教授:妇科重症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梁旭东教授的报告分为盆腔感染、CHINET2018年上半年细菌耐药监测、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治疗原则四个部分。首先讲到盆腔感染发病现状及变迁、PID的最低诊断标准、附加诊断标准及特异性诊断标准。恶性肿瘤创面大,手术后继发盆腹腔感染可导致治疗失败。CHINET细菌耐药监测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借鉴。在介绍盆腹腔感染的分类、临床特点、治疗相关因素、常见病原菌后,重点对脓毒症治疗的指南推荐意见进行剖析,包括在初始液体复苏及随后的容量替代治疗中推荐使用晶体液、不推荐使用羟乙基淀粉。脓毒症患者应用一种或多种广谱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治疗,以覆盖所有可能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和潜在真菌或病毒覆盖),一旦确定病原体和药敏结果和(或)有足够的临床改善,选择相应的窄谱抗生素。可以根据血液降钙素原水平调整抗生素疗程。对于重症感染出现多器官脏器功能衰竭治疗原则进行详细讲解,最后她强调了多学科团队防治妇科重症感染的重要性。
尤志学教授:影响阴道镜检查敏感性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宫颈癌预防上取得成功得益于在癌前病变期对其进行检测和治疗。江苏省人民医院尤志学教授首先讲到,阴道镜下更容易区分2级病变与1级病变,但较难区别1级病变与正常阴道表现,阴道镜医师存在风险没有在异常部位进行活检,而遗漏对疾病的正确诊断。阴道镜检查的精准性面临进一步的挑战,并结合图片和数据分别对子宫颈细胞学、鳞状上皮薄、腺上皮病变生物学特性、阴道镜检查的主观性与HSIL漏诊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介绍了如何提高阴道镜检查的敏感性,表示要确定阴道镜下活检部位,并强调子宫颈管取样是阴道镜检查不充分时的一种补充。
李曙光研究员:常见生殖系统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曙光研究员的报告分为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微生物、常见阴道炎鉴别、生殖道标本的采集培养与报告、盆腔炎症性疾病四个部分。他讲到,对阴道感染,革兰染色比培养、探针检查都更加特异,不推荐培养;同时检测沙眼衣原体、淋球菌和毛滴虫是最佳选择。随后详细介绍了生殖道标本的采集培养与报告。最后总结,生殖道正常菌群复杂、沙眼衣原体与淋病奈瑟菌检测阳性应立即治疗;PCR可作为很多生殖系统感染的诊断金标准;孕35-37周应做GBS筛查;要重视标本的取材、各部位可能病原和结果的解读。
陈美芳教授:妇科疾病中的发热与感染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陈美芳教授首先对发热病因进行介绍,妇科发热原因包括感染、肿瘤和药物热等,感染又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症、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盆腔炎症性疾病抗菌治疗以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四种方案,抗感染总疗程至少14天,可以从体温下降、症状减轻、体征改善和炎症指标改善等方面对抗感染治疗疗效进行评估。最后,她简单介绍了妇科疾病住院期间发热的诊断和治疗。
【精彩花絮】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