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办的“红房子论坛暨第五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的第二天开始了,会场上学员们的学习热情依旧高涨,妇产科在线继续为大家带来生殖内分泌与遗传免疫分论坛今天的精彩内容。


女性的一生均需要生殖内分泌相关医生的呵护,本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生殖内分泌与遗传免疫分论坛包括女性生殖内分泌及不育诊治、围绝经与慢性盆腔痛、妇产科临床遗传、生殖免疫共四个学习班。分论坛精选58个专业热门议题,是一场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共聚的学术盛宴。


今天将为大家带来的是围绝经医学与慢性盆腔疼痛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和全国生殖内分泌及不育诊治进展学习班的精彩内容,真的是流光溢彩,名家风姿应接不暇,大家一睹为快吧!



【围绝经医学与慢性盆腔疼痛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


张绍芬教授:STRAW+10分期系统——评估生殖衰老进程的金标准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绍芬教授作为本次论坛的开场嘉宾,在围绝经医学与慢性盆腔痛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上发表了主题为“STRAW+10分期系统——评估生殖衰老进程的金标准”的报告。会上,张绍芬教授指出,STRAW+10分期系统是国际第一个标准化但仍在构建的绝经过渡期分期系统,被广泛视为评估生殖衰老进程的金标准。据介绍,STRAW + 10分期系统除主要指标外,还增加了支持指标包括内分泌激素(FSH、AMH、抑制素-B)与窦卵泡数及描述性特征指标(症状:如血管舒缩症状、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此外,STRAW+10建议应用本标准不必考虑妇女年龄、种族、体重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已经报告的生殖衰老进程,虽然受人口学因素、生活方式和BMI的影响,但都遵循一个固定的、可预期的模式,不会改变与生殖衰老相关的出血模式的变化轨迹或激素水平。


徐苓教授: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治

北京协和医院徐苓教授在围绝经医学与慢性盆腔痛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上发表了主题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治”的报告。徐苓教授以2017版《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为依据,从骨质疏松的定义、危害、病因、高危因素、进一步评估、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概念。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受损,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绝经后骨质疏松是原发性骨质疏松中的重要一类。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缺乏,骨吸收加速,导致骨量快速丢失,因此比男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邹世恩教授:AMH生理基础与临床应用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内分泌与生殖医学科副主任邹世恩教授作了主题为“AMH生理基础与临床应用进展”的报告。邹世恩教授着重指出,AMH由小窦卵泡和窦前卵泡分泌,昼夜变化不明显,在月经周期中分泌水平稳定,检测不受月经周期和激素避孕药影响,可更早更准确的反映卵巢功能,比起目前常用的其他性激素和窦卵泡计数有较大的优势,是评估卵巢储备功能的良好指标,可用于监测妇科手术和肿瘤治疗后卵巢功能的保存情况。此外,AMH与年龄密切相关性,结合临床表现和年龄等因素,AMH可以用于绝经预测。同时,AMH可协助POF、PCOS等疾病的诊断,尤其与PCOS病情密切相关,提高PCOS临床确诊率,并对PCOS患者子代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AMH在辅助生殖领域也有较多应用,可以预测卵巢高反应、低反应和妊娠的结局,应用于卵巢刺激方案决策及并发症预测。


任慕兰教授:绝经女性与阿尔兹海默病

东南大学医学院系主任慕兰教授为大家作了主题为“绝经女性与阿尔兹海默病”的报告。任慕兰教授指出,目前AD病因不明,传统病因包括年龄增长、性激素(雌激素)下降等,目前研究发现病原体感染、免疫系统相关因素可能是导致AD的重要病因,脑膜淋巴管或是潜在治疗靶点,但仍需发散性研究,目前AD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任慕兰教授表示,女性AD患病率为男性2-3倍,发病后6-12年死亡,校正年龄因素后女性患病率仍旧高于男性,并通过总结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女性生育史、雌激素水平影响AD风险。女性生育期长、妊娠周数多的人AD风险降低,晚绝经女性,AD风险降低。


朱晓勇教授:脂肪组织免疫自稳与内分泌代谢紊乱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朱晓勇教授带来了主题为“脂肪组织免疫自稳与内分泌代谢紊乱”的报告。朱晓勇教授引经据典,指出近年来全球女性BMI不断增加,肥胖率的上升明显,其中中国变化最为显著。肥胖容易导致肿瘤,且女性比男性尤甚,肥胖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致癌或促癌因子,多发性骨髓瘤幕后黑手有可能是叛变的脂肪细胞。而围绝经期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下降甚至缺失,伴随脂肪组织增加以及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因此如何维持免疫、内分泌和代谢的稳态,对维持女性健康和肿瘤的预防尤其重要。朱晓勇教授着重强调内分泌系统紊乱,局部脂肪组织和全省免疫系统失衡,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等的存在,会打破免疫、内分泌、代谢的“稳态”,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


张淑兰教授:绝经激素补充治疗与妇科肿瘤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张淑兰教授带来了主题为“绝经激素补充治疗与妇科肿瘤”的报告。张淑兰教授指出中国绝经女性人数逐年增加,并罗列了相关权威指南推荐围绝经期尽早使用HRT,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其应用仍存在一定顾虑,如血栓风险、乳腺癌、女性生殖道肿瘤相关问题。张淑兰教授主要从妇科三大恶性肿瘤分别阐述激素补充治疗在妇科肿瘤应用中的安全性,通过列举相关研究及Meta分析指出MHT治疗期间卵巢癌风险增加,尤其是浆液性与内膜样卵巢癌,接受MHT时间越长明卵巢癌风险增加,卵巢癌死亡风险增加。然而,目前关于MHT是否增加卵巢上皮性癌发生的的风险目前仍有争议,仍需前瞻性、随机性、大样本的研究。


吴洁教授:MHT与乳腺癌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吴洁教授作了主题为“MHT与乳腺癌”的报告。吴洁教授从MHT到指导原则出发,围绕MHT到潜在风险——乳腺癌展开介绍。她提出,中国乳腺癌发病高峰在40-49岁,与围绝经期部分重叠,而MHT增加了此期雌激素或孕激素等暴露,因此MHT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是MHT中待明确的关键点。吴洁教授总结强调,50岁以上MHT相关的乳腺癌风险复杂,存在多种因素,与MHT相关的乳腺癌风险很小,不会高于不良生活方式等的风险,与加用孕激素和用药时间有关,高危妇女注意筛查和随访,必须明确乳腺癌一直是MHT的禁忌症。


李斌教授: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诊治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李斌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诊治”的报告。李斌教授表示,POI病因复杂,约50%以上POI病因不明,其他相关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医源性、免疫相关因素及感染等。POI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的改变(闭经或月经稀发)、不孕、雌激素缺乏的症状,远期症状有骨质疏松、血脂异常、血压波动及心血管疾病等。POI诊断标准包括年龄<40岁,月经稀发或停经至少4个月以上,fsh>25U/L,同时也要关注POI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卵巢抵抗综合症、PCOS、中枢性闭经等。POI长期管理及转归包括骨健康问题、心血管问题、神经功能相关问题、泌尿生殖系统问题。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恢复卵巢功能,激素补充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对于POI引起的无排卵性不孕,不建议使用诱导排卵药物,而应采用基础窦状卵泡计数等预测卵巢功能,积极监测人工周期,使用捐卵的卵母细胞体外受精。


杜洪灵教授: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与三级保健网

同济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的杜洪灵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与三级保健网”的报告。杜洪灵教授从围绝经期的本质出发,从月经出血模式改变、生育能力下降、绝经症状出现和慢性疾病的危险性上升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围绝经综合征的相关临床表现。杜洪灵教授详细介绍了通过饮食、运动、心理调节、定期健康体检等方式进行个人家庭管理,结合社区和医院双向诊疗,建立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和保健网络,优化更年期保健流程,规范MHT应用和围绝经门诊管理,加强多学科合作交流和科普发展。最后,杜洪灵教授着重强调个人家庭管理、社区管理和医院管理相结合的三级管理模式在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史颖莉教授:NK3R拮抗剂: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新思路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史颖莉教授发表了主题为“NK3R拮抗剂: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新思路”的报告。史颖莉教授指出,下丘脑弓状核内的KNDy神经元网络由神经激肽B(Neurokinin B, NKB)、吻素(Kisspeptin)和强啡肽(Dyn)神经元共同组成,位于GnRH神经元上游,调控LH的脉冲分泌,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相关。NK3R拮抗剂AZD4901近期研究发现在治疗围绝经期潮热的临床II期试验获得显著成果。中枢NKB/NK3R表达对能量变化敏感,可能与糖脂代谢密切相关。


花琪教授:MHT的药物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花琪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MHT的药物选择”的报告。花琪教授从围绝经期的临床表现和机制出发,指出女性绝经综合征相关临床表现由于性激素含量的减少导致的一系列精神及躯体表现,明确指出激素补充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花琪教授重点比较分析了雌、孕激素的种类,不同剂量的换算、用药途径和药物选择。她着重强调需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即使低于标准剂量的剂量也可维持大部分妇女的生活质量,并对骨指数产生积极的影响,且对子宫内幕刺激更小,出血更少。


张治芬教授:围绝经与绝经后期妇女内膜病变的防治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治芬教授作了主题为“围绝经与绝经后期妇女内膜病变的防治”的报告。张治芬教授从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明确排卵情况、评估盆腔器官及子宫内膜等几个方面简单阐述了围绝经期AUB的评估流程,主要介绍了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常用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及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方法。此外,她还指出,阴道超声是评估绝经后阴道流血的有效首诊方法,无出血的绝经后妇女不应该常规行子宫内膜取样,子宫内膜厚度超过5mm可作为有出血的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取样的证据,但不适用于无症状的患者。这些都为临床围绝经与绝经后期妇女内膜病变的处理提供了基本思路。


陈蓉教授:2018我国MHT最新指南解读

北京协和医院陈蓉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2018我国MHT最新指南解读”的报告。陈蓉教授重点分析了《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18)》的更新和细化之处,指出指南首次了纳入了证据水平和建议等级,增加了绝经的STRAW+10分期系统,综合了本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也借鉴了近年来全球各大绝经学会的相应指南中重要信息,保留了2012版指南中的规范绝经激素治疗(MHT)诊疗流程并有所改进。指南强调MHT的适应证,慎用情况和禁忌症,介绍MHT药物类型和剂量的选择、使用时间以及管理方式。MHT应该依据现有最好的证据个体化进行,以获得最大收益并将风险降至最低,需定期重新评估继续或停止MHT的受益和风险。同时,指南指出,只要没有禁忌证,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应给予激素补充治疗至普通女性自然绝经的平均年龄,之后按照绝经后MHT的原则进行治疗。


华克勤教授:围绝经期子宫出血病诊断及治疗原则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教授发表了主题为“围绝经期子宫出血病诊断及治疗原则”的报告。华克勤教授初步介绍了AUB定义、“PALM-COEIN”病因分类,指出卵巢排卵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排卵功能障碍(AUB-O)的诊断步骤、诊断要求及流程,重点阐述了AUB-O的治疗原则:控制急性出血、调整月经周期、保护子宫内膜、避免再次的异常出血和重度出血。华克勤教授表示,AUB治疗方法包括孕激素止血,低剂量COC、雌、孕激素序贯法,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和全周期疗法,以及LNG-IUS法等。她详细介绍了临床常用药物达夫通及曼月乐的应用原则及优势,为临床上女性患者平稳渡过围绝经期及绝经期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基础。


张绍芬教授:GnRHa 与反加疗法在我国内异症治疗中的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绍芬教授发表了主题为“GnRHa 与反加疗法在我国内异症治疗中的应用”的报告。张绍芬教授指出,GnRHa又称假绝经疗法,利用GnRHa治疗内异症与子宫肌腺症可导致低雌激素血症与骨丢失。研究发现,由于促使内异灶生长的雌二醇浓度大于稳定骨密度所需浓度,因此采用GnRHa与另一种或几种药物(如甾体激素、降钙素、双磷酸盐等)作用,可以预防绝经症状与骨量丢失。张绍芬教授总结道,GnRHa可有效缓解EM相关疼痛。联合反加治疗可缓解绝经症状,减少骨丢失,延长GnRH-a使用时间,但是治疗剂量应个体化,有条件应监测雌激素水平。



【全国生殖内分泌及不育诊治进展学习班


Richard H Finnell教授:叶酸转运异常导致的胚胎结局

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长江学者Richard H Finnell教授讲述了叶酸转运异常导致的胚胎结局。Richard H Finnell教授表示,全世界每年有800万出生缺陷儿童出生,因此预防出生缺陷对家庭和社会意义重大。世界上每年大约有50万神经管畸形儿出生,其中,中国每年有大约13万神经管畸形儿出生。异常的叶酸转运和代谢可造成胎儿神经管发育畸形,叶酸是预防神经管畸形的有效药物。他介绍道,在美国,进行了叶酸补充后,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为0.5-0.8/1000。从小鼠模型动物研究及人类的临床研究中,他的团队发现并证实了人类叶酸转运基因CIC基因组位点发生突变与神经管发育畸形有关。


Peter Leung教授:激活素在卵巢的自分泌作用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Peter Leung教授讲述了激活素在卵巢的自分泌作用。Peter Leung教授介绍道,激活素可增加雌激素的生成,抑制孕激素的生成,上调FSH受体表达,下调LH受体的表达,并能上调抑制素B的生成,进而调节卵巢的功能;卵泡膜细胞分泌的BMP4、BMP7可调控颗粒细胞中激活素的生成;卵母细胞分泌的GDF9可逆转激活素对孕激素的抑制作用,并加强激活素对抑制素B的上调作用。另外,Peter Leung教授发现,排卵期卵母细胞分泌的GDF9,能促进颗粒细胞抑制素B的生成,进而可降低激活素,可抑制早发性黄素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Jacquueline Parchem教授:胎盘生长因子在子痫前期中的应用

美国敦得克萨斯大学的Jacquueline Parchem教授为大家带来了胎盘生长因子在子痫前期中的应用。子痫前期及子痫是导致新生儿及孕产妇发病的重要产科疾病之一。由于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了解有限,且无法识别那些有不良后果的高风险女性,成为目前无法攻克子痫前期的难关。而sflt-1的升高和PIGF的下降与子痫前期有关。Jacquueline Parchem教授发现,PIGF敲除的小鼠中sflt-1的升高与子痫前期临床表现无关,PIGF的缺失可影响胎盘形态,增加糖原。临床研究也发现,降低的PIGF与新生儿发病率和孕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相关。Jacquueline Parchem教授提出,PIGF可用于对可疑子痫前期妇女进行风险分层,在选择合适的监测、护理级别,对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及减少医源性的早产有重要作用。


夏萍教授:人卵母细胞及胚胎选择

John Hopkins的夏萍教授为大家带来了有关人卵母细胞及胚胎选择的精彩内容。夏萍教授首先讲述了卵泡的正常发育过程,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二级卵泡、三级卵泡和四级卵泡。四级卵泡为成熟卵泡,其余各级为生长卵泡。她按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形态和卵周隙大小将卵细胞分为4级,其中当第一极体结构正常且卵周隙大小正常时,卵母细胞的质量最好。在IVF-ET中,质量好的卵泡对胚胎的选择、成功妊娠有重要作用。夏萍教授的讲课引起了许多临床医生的关注,课下,她与很多与会医生就IVF-ET中常见的卵子选择问题上展开了精彩讨论。


陈子江教授: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新进展

山东大学的陈子江教授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新进展。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存在异质性,既是生殖内分泌疾病,也涉及了血管、代谢性疾病、肿瘤、皮肤科、心理等范畴,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在PCOS病因方面,陈子江教授团队首次报道了PCOS的易感基因,另外也提到雄激素相关、代谢、炎性细胞因子等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和表观遗传的改变、宫内环境的异常(如宫内高雄)在PCOS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由于对PCOS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也对PCOS的诊断和治疗的不断完善、更新,PCOS中国诊疗指南在2018年1月发布,建立起了各年龄段的PCOS患者的诊疗标准。陈子江教授尤其强调PCOS作为慢性病,对症治疗应与长期健康管理相结合,并提倡育龄期的规范化三线治疗,表示对IVF需求的PCOS患者来说,全胚冷冻更适合。


林金芳教授:基于人体成分测定的生活方式干预在PCOS治疗中的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林金芳教授讲述了基于人体成分测定的生活方式干预在PCOS治疗中的作用。林金芳教授团队的近期一项临床研究--基于体成分分析对PCOS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研究中发现,超重和肥胖型PCOS患者的IR与体成分中的体脂率增加相关,以减脂为目标的生活方式干预使患者体脂率降低后IR明显改善,提示超重和肥胖型PCOS患者的IR主要是由于体脂率的增加。同时,研究也首次发现瘦型PCOS患者骨骼肌含量减少和体脂率增加均与非肥胖PCOS患者的IR相关,以增肌为主要目标的饮食和运动生活方式干预使患者骨骼肌含量增加后,患者IR改善伴随排卵功能的恢复。


田秦杰教授:《AUB-O的新指南》

北京协和医院的田秦杰教授为大家讲述了《AUB-O的新指南》。田秦杰教授介绍道,异常子宫出血(AUB)按出血病因分为两大类九个类型,即PALM-COEIN,其中排卵功能障碍的异常子宫出血(AUB-O)在临床上最常见,约占AUB的50%,主要由无排卵、稀发排卵与黄体功能不全所致,临床上可通过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明确诊断。田秦杰教授表示,在治疗方面,青春期的AUB-O患者推荐孕激素撤退法或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COC);生育期的AUB-O患者各种常用的止血方法均可使用;绝境过渡期的患者应警惕内膜病变,对怀疑有内膜病变的患者,推荐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对于内膜病理检查未见异常的患者,不必反复刮宫。他还表示,止血推荐孕激素内膜脱落法、高效合成孕激素内膜萎缩法。


徐丛剑教授:与时俱进,不忘初心认识PCOS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教授作为全国女性生殖内分泌及不育诊治进展学习班下午第一场的演讲嘉宾,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与时俱进,不忘初心认识PCOS”的精彩讲演,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PCOS。徐丛剑教授以生动、诙谐的语言,把对PCOS的认识过程比拟为信息时代的G1-G4,提出未来G5时代是遗传背景与内分泌代谢模式的交互对话,认为PCOS的本质是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发生代谢性综合征后的继发性内分泌疾病。由于PCOS存在临床异质性,徐丛剑教授提出,对PCOS诊断的细化分型比诊断标准更重要,同时指出对PCOS的临床治疗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在治疗方面徐丛剑教授强调,所有的PCOS患者,无论是否有生育要求均需治疗,对于有些患者来说,仅仅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最后,徐丛剑教授指出,对PCOS的认识还要不忘初心,并首次提出生殖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恢复的滞后,可能与PCOS的发病相关。


孙晓溪教授:PCOS的辅助生殖技术策略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集爱生殖遗传中心的孙晓溪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PCOS的辅助生殖技术策略“的精彩讲演。孙晓溪教授从几个临床上的热点问题入手,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分别给出了利于PCOS不孕患者的解决策略。由于BMI越高,PCOS患者的妊娠结局越差,所以他建议对所有的PCOS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他提出,PCOS助孕前用孕激素预处理可改善妊娠结局。在自然周期的患者中,二甲双胍可提高活产率、临床妊娠率及继续妊娠率。在IVF或ICSI患者中,二甲双胍可改善临床妊娠率,降低OHSS的发生率。最后,孙晓溪教授指出,对PCOS患者来说,移植冷冻胚胎可得到较高的活产率,并降低OHSS的发生,但可增加子痫的风险,故强调应对PCOS患者妊娠安全性的评估。


刘嘉茵教授:非医疗原因卵母细胞冷冻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刘嘉茵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非医疗原因卵母细胞冷冻”的精彩讲演。刘嘉茵教授指出,目前高龄妇女面临着严峻的生育问题,其助孕结局不良。卵母细胞的生理衰老随着年龄而增加,因此,她提出,适龄生育是合理的。目前,临床上对卵母细胞老化的治疗和改善是困难的,对于大于45岁的女性不再建议考虑采用自己的卵母细胞助孕,对于大于50岁的女性则不建议生育。现行对大于45岁的女性建议实施卵母细胞冷冻分享的助孕策略,但目前仍需对卵母细胞冷冻技术进行优化及普及。


孙赟教授:代谢异常对PCOS患者IVF结局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孙赟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代谢异常对PCOS患者IVF结局的影响”的精彩讲演。孙赟教授介绍道,研究发现糖脂代谢异常、雄激素代谢异常在PCOS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相互作用、调节,共同参与了PCOS的发生及进展。代谢的异常可能影响PCOS的IVF结局,其中糖脂代谢及代谢综合征可降低PCOS的活产率;高雄激素可降低PCOS活产率,增加流产率;另外,糖皮质激素的代谢异常对PCOS的IVF结局尚需进一步研究。孙赟教授提出,代谢异常可能是通过影响了卵子质量、颗粒细胞及子宫内膜局部的能量代谢,促进局部氧化应激,促进局部炎症反应,最终影响PCOS 的IVF结局。


李昕教授:PCOS来源子宫内膜癌变的逆转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李昕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PCOS来源子宫内膜癌变的逆转”的精彩讲演。李昕教授介绍道,PCOS由于其存在高雄、胰岛素抵抗、无排卵或稀发排卵等病理特点,其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较正常女性升高4-11倍。尽管PCOS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高,但大多数为预后较好的高分化肿瘤,临床转归好,故该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意义较重要。随后,李昕教授又讲述了其团队在PCOS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发现,研究结果显示,PCOS患者子宫内膜雄激素受体表达增多,GLUT4表达下降,在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PCOS患者中这种差异会更明显。她表示,雄激素可通过增加的雄激素受体起作用,促进PTEN失活,进而诱发子宫内膜癌。


张炜教授:PCOS患者的妊娠并发症及风险因素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张炜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PPCOS患者的妊娠并发症及风险因素”的精彩讲演。张炜教授表示,多项循证医学证据显示,PCOS患者流产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引产及剖宫产率明显增加,其可能高危因素为肥胖、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及高半胱氨酸血症等。张炜教授提出,对PCOS患者的孕前评估在预防该类患者发生妊娠期并发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活方式干预及或针对性药物治疗可改善PCOS孕前不良因素,进而可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陈蓉教授:绝经管理的理念和方案

北京协和医院的陈蓉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绝经管理的理念和方案”的精彩讲演。陈蓉教授指出,绝经是一个在进化中被忽略的问题,绝经给女性带来的问题广泛而深刻,可多方面影响女性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她表示,绝经期的管理需要逐步完善,激素替代治疗(MHT)不是绝经期管理的全部,要注意窗口期、用药适应症及禁忌症。她提出HRT可选择的药物之间无本质区别。最后,陈蓉教授建议,应正确认识绝经,重视绝经管理、规范治疗措施及随访,判断MHT禁忌症及慎用情况,更需要关注患者主诉,选择适宜治疗方法。


【精彩瞬间




作者:郭路 苏椿淋

文字审校:陈琳

声明:本文由组委会供稿,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