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1日,为期三天的海峡两岸第七次围产医学学术会议暨妇产科新进展全国巡讲暨福建省第十六次围产医学学术会议暨海丝核心区产科危急重症培训在有福之州、美丽的西湖畔圆满落下帷幕。会议共进行36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共收到论文稿件一百余篇,大会特设青年论文比赛,全省各地27家医院参加了新生儿窒息复苏比赛,全国各地的近500名妇产科、儿科及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共襄盛会。
学术讲座
胡娅莉教授:子痫前期治疗新进展
来自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胡娅莉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子痫前期治疗的新进展”的精彩学术报告。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是影响子痫前期防治工作开展的掣肘,也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动力。胡教授就目前子痫前期防治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进行详细介绍。临床上结合最新研究证据讲解了阿司匹林、硫酸镁的预防作用及急诊高血压降压治疗方案及时机和目标。基础研究上,通过自身研究证据展示母胎界面的过度炎症反应及免疫失衡是PE发病的始动因素,提出通过抑制炎症、缓解母胎界面的免疫失衡来防治子痫前期的新方向。此外,分享了目前子痫前期防治工作所开展的一些新探索,如他汀类药物预防作用及间充质干细胞的使用等。最后以西地那非治疗PE/FGR的探索实例说明对于子痫前期的防治研究虽然有曲折,但一直在努力。
封志纯教授:Apgar评分65年
八一儿童医院院长封志纯教授带来了“Apgar评分65年”学术报告。封志纯教授讲述了Apgar评分六十五年的应用中,在新生儿快速评估、初步诊断及复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生儿预后与Apgar评分也存在着密切关系,肯定Apgar评分在窒息诊断方面的应用。除了窒息,其他疾病也会出现低Apgar评分,如低胎龄儿、系统器官先天畸形和疾患、创伤性疾病、宫内感染等。实际上只有2%-10%的脑瘫是由于分娩时急性缺氧造成的。封教授指出难产只是加剧了脑损伤,但即使及时进行分娩也是不能避免脑损伤形成。结合Apgar评分的实践变化和最新研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如无法体现新生儿对复苏措施的反应,无法完全反应新生儿的预后情况,建议增加采取给氧、胸外按压、肾上腺素等措施后的动态评估给分。最后结合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我国指南与美国指南的比较,探讨了新生儿窒息诊断松与紧的问题,强调缺血性器官损害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意义。
张建平教授:紧急宫颈环扎术的手术指征及术后管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建平教授分享了题为“紧急宫颈环扎术的手术指征及术后管理”的精彩学术报告。张教授从宫颈的解剖及功能阐述了宫颈机能不全患者采取宫颈环扎术恢复宫颈解剖结构的重要意义及当前一些争议,但由于手术难度较大,风险较高,要掌握手术时机,并非所有中孕宫口扩张都适宜做紧急环扎。宫口扩张有很多原因,只有宫颈机能不全导致的宫口扩张做宫颈环扎术才有效。如早产临产,有宫缩导致的,和因为感染而导致的早产等,都不适宜做手术。张教授针对紧急宫颈环扎术的手术指征和手术要点、术后管理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强调围术期的准备与术后的管理影响手术成功率,术后恢复了宫颈的解剖,但不一定能恢复其屏障功能,紧急术后病人宫内感染的发生率比择期手术要高的多,所以术后一定要注意病人感染方面的监测。最后,张教授还从临床疗效方面全面详细地分析了宫缩抑制剂的选择和临床应用。
林建华教授:心脏病孕产妇恰当终止妊娠的时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林建华教授分享了题为“心脏病孕产妇恰当终止妊娠的时机”的精彩学术报告。林建华教授以临床发生实例,总结经验教训入手,提出应该重视规范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管理工作,妊娠合并心脏病分为结构性心脏病、功能性心脏病、妊娠特有心脏病,林教授从孕前、孕期、分娩期、产褥期系统总结并介绍了管理要点,指出管理的前提与关键是要及时识别合并心脏病的孕产妇,强调对可疑孕妇进行心脏彩超及心电图筛查的重要性,避免漏诊。结合我国“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治专家共识(2016)”详细讲解了心脏病妇女妊娠的分级以及不同级别如何分层管理及分级转诊,并对不同风险分级终止妊娠的时机进行了阐述,最后还通过数例临床实例分析加深了大家对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分级判别的认识,强调妊娠合并心脏病需要多学科协作共同管理,预防心衰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适时终止妊娠。
古航教授:产前胎儿监护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古航教授分享了题为“产前胎儿监护”的精彩学术报告。古航教授结合大量监护图形实例,从胎心监护基本概念(基线、变异、加速、减速、延长减速、基线上升、基线不确定、胎心过缓等)入手,详细讲解了胎心监护的ED、VD或LD几种图形的识别及产时胎心监护三分类方法和处理原则,强调基线变异是胎儿预后最好的预测指标。指出II类胎心监护的处理是难点,应该结合胎肺是否成熟及母亲情况个体化处理。此外,结合FGR的产前监测方案进行举例,提倡产前胎心监护需联合其他如胎动计数、生物物理评分或改良生物物理评分、OCT及超声多普勒检查等多种措施综合评估胎儿宫内状况。产时胎心监护在可挽救阶段及早发现胎儿缺氧及酸中毒,希望大家都能不断的学习,正确解读及时处理,以便更好的运用于临床工作中。
吴斌教授:生命早期肠道菌群与儿童远期健康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吴斌教授带来了题为“生命早期肠道菌群与儿童远期健康”的精彩学术报告。吴教授介绍了人体肠道菌群的种类、分布和构成、定植与演替。在母孕期胎盘、脐血管和羊膜腔中分离出微生物DNA,表明胎儿在宫腔内就开始接触生物菌落,即存在“母亲-胎儿通路”。出生后0-24月婴幼儿肠道种属水平菌群定植遵循先后时间顺序。母乳喂养与婴儿肠道中大量的双歧杆菌密切相关。吴教授指出无论是纯母乳还是部分母乳,都有利于婴儿肠道拥有更多的短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健康的策略提倡自然分娩、母乳喂养,避免生命早期抗菌药物暴露。
【闭幕式】
本次学术盛会邀请两岸三地、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围产医学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产、儿科共同关注的话题,给参会代表带来最新最前沿的围产医学知识。
蔡文红教授主持闭幕式
陈丽红教授作产科学术会议总结
杨斌教授作新生儿学术会议总结
颜建英教授作大会闭幕致辞
下午13时,会场依旧高朋满座
青年论文大赛颁奖仪式
蔡文红教授主持颁奖仪式宣布获奖选手和单位名单
特等奖获奖选手
一等奖获奖选手
二等奖获奖选手
三等奖获奖选手
新生儿复苏比赛颁奖仪式
一等奖获奖单位
二等奖获奖单位
三等奖获奖单位
主持风采
精彩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