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为大家带来6月3日红房子论坛暨第四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中妇科微创分论坛和宫颈癌前病变分论坛的精彩内容。


【妇科微创分论坛】


Chyi-Long LEE教授: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新一代手术

Chyi-Long LEE教授,台湾基隆长庚纪念医院副院长,长庚大学医学系教授,担任亚太妇产科内视镜暨微创治疗医学会理事会主席,台湾妇产科内视镜暨微创医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更年期健康学会执行长等。Chyi-Long LEE教授教授是国内首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完成者,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机器人手臂協助下自然孔道子宮切除术。

作为此次妇科微创分论坛的开场嘉宾,Chyi-Long LEE教授教授展示了目前国际微创治疗的最新进展—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众所周知,目前三代手术方式分别为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及机器人手术,自然孔道手术作为第四代手术方式,其发展趋势也已如星星之火。

李教授介绍了台湾2004-2014年之间达芬奇手术的进展,其中仅2014年手术量占了总量2/3,达芬奇手术应用最多在泌尿外科,其次为妇产科。达芬奇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修复快等优点,那究竟哪类患者适合用达芬奇手术呢?李教授通过一达芬奇辅助腹腔镜部分膀胱切除术的案例,从细节处介绍了达芬奇的优点,但李教授同时提出了疑问,难道这样的手术传统腹腔镜不能完成吗,这就涉及到到底是医生还是患者需要达芬奇手术,毕竟达芬奇手术的费用远高于传统腹腔镜。

在美国,达芬奇手术的费用由医院支付,而在亚洲该费用则由患者支付,所以是否真正需要达芬奇手术,这是一个医生需要为患者思考的问题。那么,这时候经自然孔道腹腔镜手术应运而生,它作为传统腹腔镜和达芬奇手术的折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手术方式在1970年就已有学者实践,但其发展被传统腹腔镜手术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掩盖,直到近十年才被海内外学者重新实践,并对手术操作器械进行了创新。李教授通过一例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视频,向大家直观展示了其与传统腹腔镜手术不同的视野,自下向上,更有利于术中子宫动脉的结扎,减少术中出血及对输尿管的损伤几率,且恶性肿瘤手术也并非其禁忌症,即使中转传统腹腔镜手术也不会带给患者太多伤害,因此李教授对这种看不见切口疤痕的灵活手术方式寄予了厚望,并预测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将成为将来微创手术治疗的主流方式。


王育教授:单孔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关键技术

王育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实用妇产科杂志》、《上海医学》、《中华妇产科临床杂志》编委。王教授是上海市首批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及妇科盆底疾病手术的妇产科专家,完成单孔腹腔镜下妇科微创手术300余例。

此次演讲中,王教授采用丰富的图片、视频及数据全方位展示了单孔腹腔镜技术。单孔腹腔镜是由一个1-4cm的小切口,建立多个操作孔道,通过操作孔道置入腹腔镜手术器械完成的手术操作,有别于传统腹腔镜三角分布的规律,它由传统的“孔适应人”变为“人适应孔”。它起源于1970年代,最初应用于输卵管结扎术,1991年,Pelosi首次报道了单孔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2000年后陆续有学者进行了更多的单孔腹腔镜手术实践。2010年全国腹腔镜与内镜外科会议达成专家共识:单孔腹腔镜技术是对传统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有益补充,结合国内外现状,该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优势主要在于减少切口带来的美容效果及术后快速康复的效果。其适应症与禁忌症和传统腹腔镜手术基本相同。其主要的设备包括可弯曲镜头,柔软有袖带的单孔入路平台及安装“关节”或使用弯曲操作杆的器械。

王教授指出:单孔腹腔镜手术绝不仅仅是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的改进和变通,其在手术视野、器械使用及缝合技巧方面均有很大不同。王教授重点介绍了这三方面的技术难点及解决策略,运用大量单孔与传统腹腔镜的手术对比图片和视频,清晰、直观地向大家展示了诸多操作的细节处理,包括从延长手术时间的“筷子效应”到左右平行效应再到左右上下效应的手术练习技巧、八分之五弧度缝合针的应用、助手的配合及举宫的角度等细节都引起了在场学者的讨论,王教授总结出“从易到难,逐步探索,熟能生巧”的手术练习宗旨。

最后,王教授在同期320例单孔腹腔镜与350例传统腹腔镜病例的回顾性研究中,通过大量数据总结出,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相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在伤口疼痛程度、术后住院天数及血小板损失上均优于传统腹腔镜,进一步证明单孔腹腔镜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妇科良性疾病的诊疗中,并提出单孔腹腔镜新的发展方向,包括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3D技术及机械臂辅助单孔腹腔镜的应用。


陈必良:DIE与机器人手术

陈必良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主任。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性学会妇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母胎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智能装备技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人子宫移植(ISUTx)始创理事。“达芬奇机器人妇产科临床手术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中国首位“妇产科达芬奇机器人百例和千例手术医生”,全球妇产科学领域首个“达芬奇手术特殊贡献奖”获得者。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分为腹膜型、卵巢型、以及深部浸润性(D.I.E.)。目前对D.I.E.的认识还存在“盲点”,例如:其发病率无明显数据,治疗困难,手术风险大,药物治疗不满意等。因此D.I.E.成为了当前妇产科研究的热点。但在目前的D.I.E.研究中,尚存在众多疑问:1、D.I.E.的病灶中,子宫内膜腺体多,平滑肌多,神经末梢多,炎性介质多,间质少,和普通子宫内膜异位症存在差异,是否可以用传统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探究D.I.E.的发病机制?2、MRI在诊断D.I.E.中存在明显优势,另外腹腔镜是否真的可以成为D.I.E.诊断的“金标准”?3、D.I.E.的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包括协和分型、Charpron解剖分型,如何统一值得进一步探究?4、D.I.E.的治疗策略:是解决疼痛?还是彻底切除病灶?目前的共识是肠道受累的D.I.E.,可选择病灶削除;膀胱受累的D.I.E.,推荐彻底切除;输尿管受累的D.I.E.,推荐“该切切,该留留”。总的来说,D.I.E.的治疗需“因人而异”。

陈教授会上展示了2015年机器人下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视频。他表示,对于膀胱、输尿管、肠道同时受累的D.I.E.病灶,可选择像广泛手术一样,精确的解剖,暴露病灶界限。最后陈教授谈了自己对D.I.E.手术的思考:手术要考虑D.I.E.病灶的深度及广度,尽量做到术前充分评估,术中尽量恢复解剖,保护功能,正确决策,术后密切随访。至于D.I.E.手术行根治手术还是保守手术,行开腹手术或微创手术;腹腔镜手术或机器人手术,需要结合术者的经验。


华克勤:生殖道畸形的微创诊治策略

华克勤,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上海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主委、卫生部4级妇科内镜培训中心主任等。《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编委。曾获“中国最美女医师”称号。今天华教授主要向大家介绍了3种生殖道畸形的微创治疗,包括双子宫、先天性无阴道及先天性宫颈闭锁。

首先,华教授带领大家了解了生殖道畸形的各类分型及其不同妊娠结局,其中单角子宫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最大。并非所有生殖道畸形均需手术治疗,华教授针对各类残角子宫畸形的治疗方法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华教授讲到,双角子宫占子宫畸形的13.6%-25%,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约40%。双角子宫和纵隔子宫在外形和影像学的不同可方便医生区分。基于众多临床案例的分析,华教授详细讲解了双角子宫的微创治疗,指出双角子宫患者妊娠结局不良而无其他原因者才考虑手术治疗,大部分双子宫孕妇都能孕育健康的宝宝,并结合精彩的手术视频向大家指出手术的重点在于将两个狭窄的宫腔融合成一个正常形态的宫腔,对于完全性双角子宫,应楔形切除子宫内肌性隔并缝合两侧宫腔。会上,华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一位完全性双角子宫的患者在术后成功孕育了两个非常可爱的双胞胎宝宝,引起在场学者的强烈反响。

接着,华教授带领大家了解先天性无阴道(MRKHS)的发生过程,介绍人工阴道成形的多种方法,包括(1)异体物植入法:①胎皮植入法;②羊膜移植法;③新近发展的生物网片代人工阴道成形术;(2)自体物植入法:①皮瓣代阴道成形术;②外阴前庭及粘膜阴道成形术;③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④盆腔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等。其中华教授对新型材料—高端组织再生修补材料给予了高度认可,此种高端生物材料具有携带生物信号、超强抗感染、组织完全塑形以及再生组织强度持久的四大特点,但华教授也指明其目前随访时间短,样本量有限,客观效果仍需要评价。

在对先天性宫颈闭锁的微创治疗介绍中,华教授重点谈及其团队于2012.01-2013.03期间对8位患者进行的生物网片宫颈成形术及阴道成形术的成果,手术皆顺利完成,后效仍需随访评价。华教授相信,虽然SIS生物网片价格昂贵,但应用它进行宫颈和阴道重建,并保留患者子宫的治疗办法具有一定应用前景。演讲最后,华教授带来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双角子宫微创手术视频,并指出如果使用达芬奇手术方式来治疗类似案例,效果将会更好。 


程文俊教授: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思考

程文俊,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妇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

此次演讲中,程教授从多方面提出了自己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思考。子宫内膜癌为女性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40岁以下的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逐渐增加,约70~85%患者尚未生育,因此如何治疗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相关问题受到广泛重视。程教授首先从子宫内膜增生讲起,其作为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已被广泛接受,从单纯增生、复杂增生、不典型增生到癌是一个长时间缓慢进展的过程。对于无不典型性增生的患者,可考虑只进行定期观察和组织学随访,但与单纯的观察相比,孕激素治疗能获得更高的缓解率,因此,程教授指出,对于随访中没能自发缓解或存在异常子宫出血症状的病例,建议应用孕激素治疗;对于不典型性增生的患者,其发展为子宫内膜腺癌的几率为23%,对孕激素治疗反应率达35%,故目前孕激素应用广泛,疗效肯定。

那么什么样的患者可以选择保留生育功能呢?目前2016年NCCN指南已明确给出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各项指征。在能否保留生育功能的问题上,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类型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目前认为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G1级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因此病理学诊断应更加慎重。另外,对合适的患者进行遗传咨询或基因检测也是必要的。2016年NCCN指南推荐进行内分泌治疗,程教授强调,治疗目的是病情缓解、期待生育且不影响生存,无论何种情况下,治疗安全都是最重要的!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作用最早发生在治疗第10周,初次组织学评估应在治疗后12周,NCCN指南推荐:治疗期间每3~6个月分段诊刮或取子宫内膜活检。若6个月后评估病变完全缓解,鼓励患者受孕,孕前持续每3~6个月进行内膜取样检查,若患者暂无生育计划,予孕激素维持治疗及定期监测。如6~9个月规范化治疗无反应/内膜取样发现疾病进展,建议立即手术。

在生育时机选择问题上,程教授讲到,若患者多有不孕病史,应尽早行不孕相关检查,必要时辅助生育技术助孕,若无不孕病史,排卵期同房争取自然妊娠,如6个月仍未受孕,进入上述不孕检查和治疗流程,争取尽早受孕。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内膜癌激素治疗后复发患者中几乎没有成功妊娠的报道。

最后,程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分娩后的处理,保守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复发率在30%~40%,中位复发时间为15个月,因此她建议分娩后均需手术及密切随访监测,并分享了其在目前几个热点问题中的看法和思考。程教授在结语中总结到,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在慎重选择及充分知情后采取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治疗期间需密切随访,缓解后可以行辅助生殖,分娩后需进一步手术治疗。


王玉东教授:妊娠合并卵巢癌的治疗策略

王玉东,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业务副院长。现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青年分会副主委、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委、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编委等。王教授也是老红房子人,本次演讲中,王教授通过大量数据、图片和手术视频与大家探讨了孕期合并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问题。作为妊娠合并疾病,它关乎一个家庭的命运,因此其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妊娠合并卵巢癌的发病率非常低,上海市近年来每年仅有1-2例病例,因此缺乏大量临床经验,其治疗策略仍不尽成熟,需要大家继续探索。

对于妊娠合并卵巢肿块,重点是肿块的性质而非大小,孕期合并附件肿块中1-3%为恶性。由于一些肿瘤指标的预测价值和可信度在孕期受到干扰和影响,其监测及随访难度也加大,但王教授指出,不唯上、不唯书,反复比较及动态监测才是硬道理。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有其一定的规律,王教授把这些规律精炼总结为“四多”:多发生于低产次或无妊娠史的年轻妇女,多属早期,多为低度恶性、分化程度好,多预后较未孕者佳。妊娠与卵巢肿瘤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各期别卵巢肿瘤会影响妊娠结局及胎儿发育,反之,妊娠也会促使卵巢肿瘤的发生及转移。  

对于不同妊娠时期的卵巢肿瘤患者,王教授指出,妊娠早期需严密随访,妊娠中期可进行简单的分期手术及活检,术后可进行辅助化疗,妊娠晚期可在剖宫产同时行卵巢恶性肿瘤全面分期手术,术后辅以足疗程化疗。接着,王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丰富的临床案例和手术视频,分享了自己在孕期患者中手术方式选择的经验和术中操作技巧,并对术后化疗的必要性提出见解。最后,王教授总结道,如何在胎儿和肿瘤中作出准确的决定,为每一位渴望成为妈妈的女性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仍需要各学科团队共同合作。


孙静教授:剖宫产憩室的治疗策略

孙静,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副院长,担任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妇科内镜微创技术推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本次演讲中,孙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于剖宫产憩室治疗策略的思考和见解。切口憩室是剖宫产术后的远期并发症,很多患者对于此病的发生仍缺乏足够的了解。目前医学界关于剖宫产憩室的治疗仍存在很多困惑:瘢痕缺陷是否都需要手术—目前手术指征扩大化?手术后效果如何—复发人群比例不少?瘢痕缺陷部位病理改变—是缝合不佳还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的难点在何处—何种治疗方式有效?

会上,孙教授分别详细讲解了剖宫产切口憩室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临床分类及诊断,并着重分析了瘢痕缺陷部位的病理改变及残留肌层的计算。最后,关于治疗方式,孙教授强调了憩室治疗中预防的重要性,小的憩室可以通过口服避孕药来减少出血,甚至使小于3mm的憩室消失。但是大的憩室引起的症状多较明显,往往需要手术修补憩室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宫腔镜、腹腔镜、开腹手术都可以作为手术的手段,尤其是宫腔镜和腹腔镜作为微创的手段,越来越成为剖宫产瘢痕憩室的首选治疗。但这些方式的治疗效果目前仍缺乏术后随访的大数据研究。对于术后复发反复阴道流血的患者,若近期无生育要求,孙教授认为放置曼月乐环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接着,孙教授通过大量手术视频资料向大家详细展示了各类手术方式中的操作技巧及要点。演讲最后,孙教授再次强调,避免不必要的剖宫产、提高手术技巧是剖宫产憩室可能的预防措施。


姜桦教授:基于生育要求的早期宫颈癌的质子重离子治疗

姜桦,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秘书、上海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秘书等,复旦大学医院后勤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会上,姜桦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报告题目为“基于生育需求的质子重离子治疗早期宫颈癌的全程管理 ”。红房子医院的宫颈癌诊治数量占到全上海的45-48%,其中大部分为早期宫颈癌,且集中在30-40岁年龄段。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保留生育功能成为部分早期宫颈癌患者的追求。姜教授首先介绍了FIGO2014宫颈癌分期,全面的盆腔检查、触诊、视诊;阴道镜、宫腔镜、CT/MRI/PET-ET评估淋巴或全身扩散在术前显得尤为重要。NCCN2016指南指出,对于IB1以前的宫颈恶性肿瘤,均有机会保留生育功能。

姜教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早起宫颈癌现状,质子重离子概述,质子重离子治疗宫颈癌的现状,基于生育要求的早期宫颈癌的质子重离子治疗。

一、早期宫颈癌现状:

1. 宫颈锥切术:2016年的一篇meta分析结果表面:宫颈锥切后术后妊娠早产率、胎膜早破发生率增加;不随术后至妊娠间隔而降低;LEEP和冷刀对预后的影响无差异。

2. 宫颈根治性切除术后,可发生子宫峡部狭窄,文献报道发生率在10.5%-15%不等,是术后不孕的重要原因。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后复发率3.8%,死亡率0.4%,妊娠率约为38%-44%不等。腹腔镜、机器人手术,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段,但妊娠率稍低于开腹组。所以,目前早起宫颈癌治疗后妊娠率和活产率并不尽如人意。目前对于早起宫颈癌,是否一定需要手术?值得进一步思考。

二、质子重离子概述

质子重离子的作用可简单概括为“立体定向爆破”,姜教授简单介绍了质子重离子发展的简介,2014年上海有了第一台质子重离子设备。质子重离子的治疗有赖于激光定位系统、影像定位及验证系统、治疗床、束流应用监视系统。

三、质子重离子治疗宫颈癌的现状

质子重离子治疗适应症:肿瘤体积<30cm的中枢神经系统、颅底、头颈部、胸部、盆腹腔的各大实体肿瘤。日本最先报道质子重离子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2014年的一篇文献报道碳离子治疗局部晚期宫颈鳞癌的预后,5年的局部控制率54.5%,总生存率大38.1%;2级及以上毒性反应者8例。对于这些患者而言,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保护。< p="">

四、基于生育需求的质子重离子治疗早起宫颈癌治疗

质子重离子对肿瘤细胞强大的杀灭效应、有效保护周围正常组织,这两大特性使得质子重离子治疗对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成为可能。对于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治疗,需要全程管理,包括:诊断、治疗、助孕、孕期监护。首先需要评估患者卵巢功能,包括卵巢体积、血清学激素水平等;其次也需要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宫颈机能评估。有循证医学研究表明,IVF、促排卵技术,均未增加其肿瘤复发的风险。

质子重离子技术的出现,对宫颈癌患者带来了新的诊疗方案及思路,为早期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提供可能。



【宫颈癌前病变分论坛】


Ashfaq M Khan教授——宫颈疾病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英国惠廷顿健康中心下生殖道疾病主要负责人,UCL医学院高级临床讲师Ashfaq M Khan教授为大家讲解了有关宫颈癌的生物学标记的研究进展。Ashfaq M Khan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是医学分子生物学,曾发表多篇关于HPV、宫颈癌筛查、癌症预防等相关领域的论文。Ashfaq M Khan教授主要从生物学标记的作用,有关生物学标记的新进展以及未来生物学标记在基于风险评估中所扮演的角色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其中重点介绍了与HPV相关的生物学标记,并指出HPV mRNA检测与DNA检测相比,可减少ASC-US和LSIL病人阴道镜的转诊率。Ashfaq M Khan教授还介绍了免疫染色如P16的临床意义。在表观遗传生物标记物领域,他重点讲解了DNA甲基化的意义和临床应用。Ashfaq M Khan教授认为随着生物学标记研究的不断发展,生物学标记可能取代细胞学检查,并可用于预测高危人群HPV类型,他的讲解为宫颈癌的筛查提供新的思路与手段。


Tay Sun Kuie教授——应用HPV基因筛查宫颈癌时代下阴道镜检查面临的挑战

新加坡中央医院的妇产科部门高级顾问,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家癌症中心 Tay Sun Kuie教授对目前HPV作为筛查的时代,阴道镜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Tay Sun Kuie教授坦言:虽然宫颈细胞学筛查存在较长的历史,但灵敏度有限,且对预防宫颈腺癌无效。2014年,美国FDA批准HPV初筛用于原发性宫颈癌筛查,阴道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转诊阴道镜数量激增,活检激增,HPV的阳性率依赖于检测技术,筛查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检测疾病非HPV。除此之外,Tay教授还介绍了各种情况下发生宫颈癌前病变的概率,分享了新加坡中央医院的阴道镜活检情况。最后他总结了基于HPV的筛查是宫颈癌筛查的优选,但由于阴道镜转诊率上升,活检率下降,HPV筛查方法对阴道镜诊断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钱德英教授——宫颈腺癌早期诊断的几点思考

广东省人民医院妇产科资深阴道镜专家、曾出版专著《阴道镜技术难点与对策》的钱德英教授,在此次论坛中,不仅对国内针对宫颈癌筛查中的难点----宫颈腺癌的阴道镜检查进行了独到的解析,还为参会学者展示了大量通过多年临床积累所碰到的典型的腺上皮病变的阴道镜图像表现。钱教授细致地介绍了宫颈腺上皮瘤样病变的命名和发病情况,多易与鳞状上皮内病变同时存在,虽然发病率没有鳞状上皮病变高,但缺乏标记物,阴道镜表现缺乏特征性改变,非常易漏诊。所展示的图片非常清晰,不乏一些在临床上较为罕见的图样,罕见病例经过钱教授的讲解,让参会医师豁然开朗。除此之外,钱教授还概括了阴道镜腺上皮病变的特征性表现和检查要点,临床处理宫颈腺体病变的思维,钱教授的讲解为广大临床医生、特别是阴道镜医生带来了显著的提升。


沈铿教授——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根治术的临床决策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沈铿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其课题组对子宫颈癌保留生育和生理功能治疗的研究成果。随着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子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成为可能,治疗的方法也不断更新。目前,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的治疗主要有宫颈锥切术、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及根治性全子宫切除术后辅以助孕技术等手段。沈教授首先介绍了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定义和处理。对于CIN III级而且切缘阳性者,宫颈锥切后切缘阳性者可随诊,对内口受累者,随诊过程中不能忽视宫颈管诊刮且复发可能性大。对微小浸润癌切缘阳性的处理,协和医院的资料表明:对切缘微小浸润癌灶阳性行全子宫切除,术后子宫标本上30%残留有CINIII或癌细胞,故强调再次锥切的重要性,而再次锥切后标本病理的具体指导意义,仍需进行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确定。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的最大优点是治宫颈癌的同时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最后,沈教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子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应注意的问题: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手术要按照步骤和程序依次进行,治疗效果与并发症防治,高危患者的处理,术后妊娠的问题,宫颈癌保留卵巢功能等。沈教授的研究,提高了妇产科医师对宫颈癌切缘阳性患者后续处理的认识,有助于正确处理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中的问题,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大有裨益。


隋龙教授——宫颈LEEP锥切对发现隐匿性宫颈癌的价值-基于红房子医院6654例LEEP术的总结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宫颈疾病中心主任,中国阴道镜宫颈病理学会(CSCCP)副主任委员兼阴道镜学组组长隋龙教授在此次论坛中与大家分享了宫颈leep术对发现隐匿性宫颈癌的价值这一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隋教授阐述:阴道镜引导下活检虽然在宫颈浸润癌诊断中很重要,但在早期宫颈癌的诊断上存在缺陷。隋教授向大家分享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一项大型回顾性临床研究 ,6654例因宫颈病变LEEP术,术后6.13%诊断为早期隐匿性宫颈癌。其中,5786例LEEP术前阴道镜引导下活检组织学诊断为HSIL,LEEP术后6.76%病理诊断为早期隐匿性宫颈癌,50例患者术前阴道镜引导下活检组织学诊断为AIS,术后30%病理诊断为早期隐匿性宫颈癌;818例术前阴道镜引导下活检组织学持续2年及以上为LSIL,术后0.24%病理诊断为早期隐匿性宫颈癌。细胞学敏感性高达88.19%,HPV阳性95.82%。隋教授总结到:阴道镜活检诊断癌前病变患者中,隐匿性宫颈癌并非小概率事件,宫颈LEEP锥切在精准诊断和治疗隐匿性宫颈早期浸润癌(IA和IB1)中起关键作用。


魏丽惠教授——中国宫颈癌筛查现状与思考

中国阴道镜宫颈病理学会(CSCCP)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她对于中国宫颈癌筛查现状和思考。宫颈癌曾是威胁中国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随着宫颈癌筛查的推广和技术的进步,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大大下降,但目前仍然不容乐观地成为威胁广大女性健康的热点问题。宫颈癌发病率以每年8.7%速度增长,农村发病率更高。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至关重要,目前最常用的是细胞学筛查,但细胞学对于宫颈高级别病变的敏感性较低,中国正常细胞学的HPV年龄标准化感染率为9.2%,地区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在正常细胞学HPV阳性的中国女性中,最常见的高危型是16、58、52,感染在小于25岁和40-44岁之间的女性中出现高峰。北大人民医院和三院7406名患者的筛查结果显示,细胞学检查在CIN2/3和宫颈癌中的敏感性分别为84.6%和86.71%,TCT合并HPV检测的敏感性则达到令人满意的99.27%和98.10%。HPV阳性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罹患高级别病变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但与鳞癌不同,腺癌和老年患者中的HPV感染常为阴性。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已经逐步成熟的自取样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展开了研究与应用。最后,魏教授为大家详细解读了CSCCP专家共识中细胞学、HPV筛查结果异常的处理流程,以及组织学结果为HISL及原位腺癌的处理原则,为宫颈癌前病变的处理理清了思路,为正在探索宫颈癌防治的妇产科同道带来了深刻启发。


以上内容由周奇、陈丽梅、章艺群、杨静、郑韵熹,卫国倩等人整理,特此感谢各位老师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