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六月晶莹的露珠里滚动着出现。“国际第七届慢性盆腔痛大会暨妇科肿瘤与生育相关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拉开帷幕。本次大会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办,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北医三院病理科、全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盆腔痛医师协会共同协办。



由大会主席郭红燕教授主持开幕致辞。郭教授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感谢,对各位参会代表热烈欢迎,并一一介绍了前来参会的领导、专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教授发言:各位医学同仁,大家好,感谢各位百忙之中莅临这次大会,不知不觉慢性盆腔痛大会已经是第七届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相互之间的学交流,来提升学科的发展,开拓视野,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同时感谢各个学员关注这个问题,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身体健康。


       

美国妇产科协会主席Stanley J.Antolak 教授大会致词:非常感谢乔院长及郭主任邀请我参加这个会议,希望通过我的演讲,能够丰富各位慢性盆腔痛方面的知识,能够给各位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主编张小为致辞:尊敬的各位教授、尊敬的在座各位,对于各位的到来表示感谢、欢迎,今天莅此次会议开展讲座的几位专家教授,都是学术领域的带头人,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现的权威专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大众在对慢性盆腔痛有了更深的认知,更高的关注,肯定此次盛会将会提高大家在此领域的诊疗水平,张教授还介绍了《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的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最后祝此大会圆满成功。



下面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学术交流:


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主任 段华教授—剖宫产切口诊断与微创手术治疗


段华教授介绍了剖宫产子宫切口憩室是剖宫产手术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从国际趋势上看,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已经超过足月分娩率的三分之一,目前国内剖宫率高达40%-60%,PCSD逐年升高,已成为妇产科临床关注的焦点。讲解了PCSD形成的原因及临床表现,利用影像学检查,宫腔镜检查,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来明确分型与制定手术方案,并现场播放手术视频同步演讲手术方法的选择及依据,指出子宫切口瘢痕厚度>3mm可以作为愈合良好的指标。最后介绍了PCSD宫—腹腔镜手术的优势。


美国妇产科协会主席 Stanley J.Antolak 教授—慢性盆腔痛:改善结局 区分神经性vs非神经性疼痛


Stanley J.Antolak 教授介绍了非神经性疼痛与神经性疼痛的成因和区别,告诉大家使用最简单的方法缓解疼痛,带来自己的首选诊断工具‘别针’充分利用术前体检改善结局,减少不必要的诊断、治疗和手术,为此可以省下不少费用。讲解了对于神经性疼痛在CPP的手术治疗之前的评估及3个区域的查体可以界定问题的所在,CPP的女性疼痛可能由多发的神经病变导致,而主要疼痛原因则是阴部神经病变,描述了CPP中的4个疼痛部位,简单的讨论慢性盆腔痛‘次要的’疼痛原因。最后与大家互动,大家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Stanley J.Antolak 教授还简单介绍了用两种神经物理学检查确认阴部神经病变,神经痛的发生机制并不复杂,告诉我们只要记住在CPP女性的身上不要忘记鉴别神经性疼痛。利用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缓解疼痛,在腹壁神经表面轻按可以诊断周围神经病变,要更好的了解这些神经能产生的影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妇科主任 郭红燕教授—慢性盆腔痛相关神经解剖与阻滞治疗


郭红燕教授简单的讲解了慢性盆腔痛的定义、疼痛的神经传导,80%的患者对于疼痛的治疗不满意,60%的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有的疼痛均可归因于神经,原有正常的刺激(不产生疼痛的刺激)被认为是伤害性刺激从而产生疼痛的感觉,关注疼痛的致敏机制,莫以‘痛’小而不为。神经阻滞治疗是指使用药物和物理措施阻断局部疼痛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通路,以达到缓解或者消除疼痛的目的。对脊神经、盆腔神经、躯体神经、腰丛的分支神经而引起的盆腔痛进行详细的讲解。最后介绍了慢性盆腔痛的介入治疗,强调了CPP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神经解剖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 贺豪杰教授—慢性盆腔痛临床评估、特殊查体方法及综合治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贺豪杰教授分享了《慢性盆腔痛临床评估、特殊查体方法及综合治疗》,通过表格及问卷调查捕捉患者的信息,对患者进行筛查、判断,做出一些特异性检查和相应的治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疼痛中心副主任 贾东林副教授—慢性盆腔痛的药物治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疼痛中心副主任 贾东林副教授为大家带来了《慢性盆腔痛的药物治疗》,讲解了疼痛的定义、慢性盆腔痛的分类及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


河北省二院妇科主任 黄向华教授—有生育要求子宫内膜病变的保守治疗

主要针对子宫内膜息肉及恶变问题;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前驱病变(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AH/EIN)与癌的关系;AH/EIN与早期癌的治疗策略;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可保留暖巢;子宫内膜及暖巢癌的双问题,这几部分进行讲解,并分享了病例与文献进行论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 梁华茂教授—儿童青少年慢性腹痛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对青少年慢性腹痛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功能性病因及器质性病因的的介绍,诊断性腹腔镜探查是儿童及成人慢性复发性腹痛的一个重要诊断工具。子宫内膜异位症应被看成一种慢性病,需制定终身管理计划。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 华克勤教授—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策略

宫颈癌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对于妊娠期宫颈病变的诊断与非妊娠期是相同的,需遵循细胞病理学,阴道镜及活体组织病理学的三阶梯。妊娠期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样病变,48%—62%会消退,29%—38%不会发生变化,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样病变,消退率低,为27.4%—34.2%,如无侵害性宫颈癌,妊娠期不需要治疗,可待产后在处理。决定妊娠合并宫颈癌能否保留胎儿主要取决于肿瘤组织学类型、淋巴结是否转移、肿瘤的播散程度(肿瘤分期和大小)、及胎儿的孕周。妊娠合并宫颈癌具有特殊性,既要考虑疾病治疗本身,又要考虑孕妇及胎儿,临床处理需要兼顾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最后播放了妊娠宫颈癌相应手术视频,与会场互动交流。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儿部部长 廖秦平教授—盆腔炎性疾病及不孕症


廖秦平教授讲解了盆腔性疾病的诊治,常见病原体的鉴定,PID合并不孕的治疗措施。引起PID的致病微生物多数是由阴道上行而来的,且多为混合感染。治疗原则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行手术治疗,所有的治疗方案都必须对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有效,子宫内膜和子宫颈的微生物检查无阳性发现并不能除外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所致的上生殖道感染。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 马彩虹教授—子宫腺肌病与不育的治疗策略


马彩虹教授:子宫腺肌病常见于40—50岁的妇女,越来越多的妇女有流产史,生育年龄推迟,因此许多不孕妇女合并子宫腺肌病,1%-14%合并不孕症。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产科主任 康山教授—如何看待子宫内膜癌的全面分期手术


康山教授: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包括年龄、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侵润、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峡部和宫颈受累。提出低危患者不可以切除淋巴结,至少不可以切除腹主动旁淋巴结,或依照2016年NCCN指南只切除盆腔淋巴结。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 向阳教授—妇科肿瘤医师如何正确理解病理


向阳教授提出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妇产科专家,务必懂得病理学的重要性,首先提高妇科肿瘤医师的病理理解能力,正确阅读理解病理结果对疾病有效处理至关重要。随后分享了FIGO卵巢癌、输卵管癌、腹膜癌每一个版本的分期变化及临床意义,最后谈了如何提高术中识别大体病理标本及正确阅读快速病理结果的能力。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妇产科主任 梁志清教授—妇科肿瘤手术中盆腔神经的辨识与保留


梁志清教授讲解了盆腔内神经的分布及相应神经的作用,同时分享了病例图文,播放视频为大家一一讲解。学员们受益颇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  王建六教授—应重视宫颈癌患者术后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


王建六教授首先提出几个问题:“有人说术中保留神经很好?有人提问留下的神经有功能作用吗?”现场气氛热烈。随后王建六教授讲解了宫颈癌术后如此高并发症的原因,宫颈癌患者手术治疗后生活质量较差,同一患者可有多种并发症。与我们分享了术后尿潴留,术后5年继发尿失禁,神经源性膀胱的案例。最后经过研究实践,明确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因素,确定宫颈癌患者术后盆底功能电刺激康复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妇科主任 冯力民教授—子宫内膜性病变的生育问题和治疗策略


冯力民教授简单介绍子宫内膜性病变的保守治疗、阴道出血的病因分类及症状描述。讲解了子宫内膜增生诊断、癌变率、宫腔镜检查、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机制、病因、治疗等相关知识。冯力民教授又提出绝经后妇女的EP间质中类固醇受体表达降低,对周期性激素水平变化不敏感,以至子宫内膜不能随便之改变并脱落,从而导致息肉的形成,并举例说明。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 张璐芳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后治疗方法的选择


张璐芳教授强调的本次大会的主题—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问题:70%-80%以慢性盆腔痛为首,40%为复发。统计了EMS高发病率与高复发率。复发的原因、诊断及治疗原则。


精彩花絮



声明:本文为中国妇产科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