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海南省汕头市各级医疗机构多方筹措资金增强“内功”,提升服务能力,有效缓解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标志着汕头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再次迈上新的层次。
一手抓改扩建一手提升服务
地处老市区的市中心医院原门诊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建筑结构及就诊流程比较落后、医技科室过于分散、院内停车位紧缺,这些都给患者就医检查带来不便。去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的市中心医院新门急诊医技综合楼总建筑面积将达到6.7万平方米,建成后每日可接待门诊患者5000名、急诊患者400名,将成为粤东规模最大、设施齐全、流程合理的门急诊医技综合楼。
医院规模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折射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以汕大二附院为例,随着近年来汕头市城市人口的东移,汕大二附院发展迅速,近十年来病床数翻了3倍多,病床使用率更是经常保持在120%右。在市委市政府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汕大二附院筹建的医疗中心大楼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将进一步扩大现有的门急诊并新增病床640床。另外,总规模8000平方米的市第四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获得中央投资950万元补助,该工程项目已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现正由市设计院抓紧完善工程方案图、施工图并准备报规划局直属分局审批;南澳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潮阳区关埠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续建项目、潮阳区谷饶镇中心卫生院改建项目等也正按程序有效推进,其中,获得中央投资1200万元的南澳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在今年8月进行三通一平工程,有望于今年底开建。
有意思的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反映到各医院新楼的规划设计上。垂直电梯、自动扶梯等设计屡见不鲜,就连停车也出现了机械立体停车及仓储停车等多种方式。汕大二附院医疗中心大楼的地下两层停车场可停车近200辆;中心医院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可容纳520多个车位;汕大一附院三期大楼设计停车位500个……更加人性化的设计让老百姓看病更加方便。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医院
除了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调整公立医院布局,改善就医环境,我市同时还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医。目前,全市已有6家规模较大的民营医院,包括潮南民生医院、潮阳大峰医院、潮阳耀辉医院、汕头妇产医院等。此外,分布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5个(中心22个、站13个),村卫生站496个,其中1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纳入社保定点医疗机构,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下来,我市还要利用汕头侨资、民资丰富的优势,积极鼓励民营医院参与汕头高端医疗服务的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部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重组改制,或者直接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相互促进、良性竞争、多元发展的格局,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