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是一种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影响着6%~7%的育龄女性,以慢性无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症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多样。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不同程度的月经异常(月经稀发、量少、闭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不孕、多毛、痤疮、肥胖、脱发、卵巢多囊性改变等,并常伴有随年龄增长而呈现日益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脂血症[1-2 ]。
    有关PCOS最早的报道可追溯到1845年, Chereau首先描述这种卵巢的形态学改变, 1904年Frindley称之为囊性退化卵巢, 1935 年Stein2Leventhal将其归纳为肥胖、多毛、不孕和卵巢囊性增大的一种综合征,由于病因不清楚,当时就称为Stein - Leventhal综合征。20世纪50年代,人们注意到这类患者尿黄体生成激素(LH) 升高,以及Stein- Leventhal综合征具有许多非典型征象,并且发现雄激素增高是其主要的特征,因而自60年代开始逐渐改称为多囊卵巢综合征。20世纪70年代,下丘脑2垂体2卵巢轴模型确立之后,明确了其LH、卵泡刺激素( FSH)水平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之间的关系。糖尿病与雄激素的关系,虽早在1921年就已见报道,但直到1980年才被认识到可能与该综合征相关,现在已经知道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是PCOS的又一重要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还发现, PCOS异常的激素环境被认为可能使这些患者对与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有关的几种疾病易感,这些疾病有2 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睡眠窒息、非酒精性脂肪肝、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及一些恶性病变,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卵巢癌,这使PCOS越来越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超声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无创的方法了解卵巢多囊样改变,这也为PCOS的诊断提供了新的辅助检查方法。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虽然没有学者制定统一的PCOS诊断标准,但多数学者依据此病的临床表现(包括月经改变、多毛、痤疮、肥胖等) 、血激素变化(如睾酮、雄烯二酮、LH /FSH比值升高等)及超声检查(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对本病进行诊断。
    PCOS的每一项临床表现,如月经不规律、多毛、高雄激素血症、多囊卵巢( PCO)等,都不是其所特有的,同时也不会表现于全部PCOS患者中,这些症状在PCOS人群中都有各自不同的发生率,即PCOS是一种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的疾病,也正是由于PCOS的这一临床特点,使PCOS的诊断标准很难统一。文献报道, PCOS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不仅仅因采用诊断标准不同而有差异,即使应用统一的诊断标准,由于高雄激素血症或高雄激素症的人种表现不同差异较大,也使PCOS患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2-5 ]。超声PCO一直是PCOS诊断标准之一,但研究发现, PCO在不同年龄段发生率不同,在189名20~45岁健康志愿者中,总的PCO发生率为14.2%。按年龄分组后, ≤35岁组, PCO发生率为21.6% (19 /88) , > 35岁组发生率为7.9% ( 8 /101) [ 6 ] 。
虽然与正常卵巢组对比, PCO 组卵泡期血睾酮水平和LH /FSH比值均显著增高,但不可否认,仍有许多PCO妇女的内分泌功能是正常的。而且PCO妇女中月经不规律者仅占20%~44% , PCOS患者也并非都有典型的超声PCO表现,有些PCOS患者可有正常的卵巢形态,同样高雄激素血症妇女也可有正常月经[ 6-9 ]。有学者研究, 当以超声PCO作为依据时,PCOS患者中43%有高雄激素血症,36%有LH升高;但当以高雄激素、慢性无排卵为依据时,84%有PCO,而LH /FSH > 2仅占28%[ 10 ]。因而,相比之下,不明原因的月经不规律和高雄激素表现可能是更准确的PCOS诊断指标,而无需超声PCO和LH /FSH比值增高[ 10 ] 。在绝大多数研究中,月经不规律和多毛的发生率在PCO妇女显著高于正常卵巢妇女。
    Diamenti2Kandarakis等[11]以月经不规律和高雄激素临床表现为观察指标,研究了群体中PCOS妇女的临床和代谢特征。来自希腊Lesbos岛的192名17~45岁育龄妇女,根据临床Feuiman2Gallwey评分≥6分和月经稀发特征分为4组:月经规律、无多毛108例;月经规律、有多毛56例;月经稀发、无多毛10例;月经稀发、多毛18例。根据月经稀发和游离睾酮值≥正常妇女的95% ,定义为PCOS,则患病率为6177% (13 /192) 。月经稀发和多毛组的游离睾酮显著高于月经规律无多毛和多毛组,而月经规律多毛组和月经稀发无多毛组的游离睾酮又显著高于月经规律无多毛组。进一步说明月经不规律和高雄激素表现可能是更准确的PCOS诊断标准,但不论采用何种诊断标准,在正常妇女和PCOS妇女之间,都存在过渡型,或者中间类型妇女,又可称为亚临床PCOS表现的妇女,只不过有些标准的采用,使这种中间类型妇女的存在更加明显。
    由于PCOS的病因不清、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特征,使本病的诊断标准一直难以统一, 1990年美国卫生组织/美国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组织(N IH /N ICHD)制定了第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PCOS诊断标准。即包括: (1)高雄激素血症和(或) 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 2 ) 稀发排卵。
    PCOS诊断还应排除这些症状的其他相关疾病。但对这一诊断标准各国科学家有许多争议,各国PCOS研究仍沿用自己的一些诊断标准,使各国PCOS研究资料难以进行比较和meta分析,直到2003年PCOS国际协作组成立,并制定了“PCOS鹿特丹诊断标准”。PCOS国际协作组是由欧洲人类生殖和胚胎学会( ESHRE)和美国生殖医学会(ASRM)在鹿特丹成立的,经过讨论确定了PCOS诊断标准为以下3项中存在2项,即: (1)稀发排卵或无排卵。(2)高雄激素血症或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如多毛、痤疮等) 。(3)超声检查在月经周期或黄体酮撤退后出血的3~5d进行,显示双侧卵巢均有≥12个且直径2~9mm的小卵泡,即卵巢多囊样改变,和(或)卵巢体积增大(每侧> 10mL,卵巢体积=0.5 ×长cm ×宽cm ×厚cm) 。此外,诊断时还需除外高雄激素血症的其它原因(如高泌乳素血症和甲状腺疾病、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库欣综合征、雄激素分泌性肿瘤、21-羟化酶缺乏性非典型肾上腺皮质增生、外源性雄激素应用等) [ 12 ]。在这一诊断标准中,高雄激素血症这一项标准可采用高雄激素症来替代,这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得出来的,这也意味着在没有实验室检查的条件下,也可对PCOS进行诊断,这无疑对发展中国家更为适用。
近20年PCOS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均显示,胰岛素抵抗发生于50%以上的PCOS患者中,同时改变生活方式或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对于治疗PCOS也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胰岛素抵抗也见于10%~25%的正常人群,另外目前尚无国际统一的胰岛素抵抗的诊断标准,且不同年龄人群中胰岛素敏感性相差较大,所以暂未将此项列入PCOS诊断标准中。PCOS患者血清LH绝对值或LH /FSH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LH水平升高可以影响卵子质量,使PCOS患者的卵子受精率下降、胚胎着床后流产率增高,但由于LH测定结果易受排卵、体重指数(BMI)及检测系统等因素的影响,也未被列入此项诊断标准中。虽然此2项未被列入PCOS诊断标准中,但不等于在PCOS患者中,没有这种改变。
    国际PCOS协作组在发布“PCOS鹿特丹诊断标准”的同时,客观地指出由于这一标准刚刚制订,尚缺乏循证医学的有力证据,需要经过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其准确性[ 12 ]。另外,在“PCOS鹿特丹诊断标准”中,月经稀发和(或)无排卵已有很清楚的定义,超声检查卵巢多囊样改变也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但何谓高雄激素血症及高雄激素临床表现则未给出明确定义,应该测定血清的哪些指标来诊断高雄激素血症? 如睾酮、雄烯二酮、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SHBG)等,另外是否应该常规测定172羟孕酮、雌二醇、FSH、LH、促甲状腺激素(TSH)和泌乳素水平等,以除外其它引起高雄激素血症的原因? 对于高雄激素相关的临床表现也难以界定,如多毛、痤疮、肥胖等。亚洲人由于其种族特点不同于欧美白色人种,所以2000年WHO 西太平洋地区官员、国际肥胖研究协会( IASO)和国际肥胖工作组( IOTF)共同制定了“对亚太地区肥胖及防治的重新定义”,将亚太地区人员超重与肥胖的切点下调为23和25[ 13 ]。另有文献报道,由于新的PCOS诊断标准的确定使以往诊断为原发性多毛的发生率有所下降。2006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在重庆召开“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研讨会,指出目前推荐的使用于我国人群的高雄激素性痤疮特点为复发性痤疮,常位于额、双颊、鼻及下颌等部位;多毛特点为上唇、下颌、乳晕周围、下腹正中线等部位出现粗硬毛发;高雄激素的生物化学指标包括总睾酮、游离睾酮指数[游离雄激素指数( FA I) =总睾酮/SHBG浓度×100 ]或游离睾酮高于实验室正常参考值等,这些规定的细化主要为方便临床应用。所以有学者指出3选2同时排除其它疾病的一个诊断标准,是否使得PCOS的诊断变得过于容易、宽泛,需要排除的引起高雄激素血症或高雄激素症的其他疾病如何除外?
    由于这些情况的诊断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治,是否应该细化诊断标准以及对其表型进行分组诊治,国内外尚有争议。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的研究PCOS已经建立了国际统一的诊断标准,尽管这一标准还有不完善之处,但仍不失为目前诊断PCOS的金标准。同时也不等于我们不需要进一步完善它,我们仍然急需了解我国的具体情况,如各地区PCOS患病率、临床及代谢特征,找出更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相关判断标准。
    对于亚洲特别是中国汉族妇女来说,我国有近5亿育龄女性,按国外报道的5%~10%的PCOS患病率,则有接近5千万PCOS妇女,正确诊断这些妇女进而给予适当的治疗和预防,对于提高女性健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只有根据我国人群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适合我国人群特点的PCOS诊断标准,才能更好地进行PCOS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改善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近些年来,有学者提出胰岛素抵抗诱导心血管疾病,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提示PCOS可能与慢性炎症存在一定的关系。测定血清炎症2抗炎症因子水平,研究其相关性,对进一步了解PCOS发病机制十分有益。当然,今后可能还会有一些血清标记物来协助诊断及治疗PCOS,这些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参考文献
[ 1 ]  Azziz R, Woods KS, Reyna R, et al. The p revalence and fea- tures of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an unselected population[ J ]. J Clin EndocrinolMetab, 2004, 89: 274522749.
[ 2 ]  Adams J, Polson DW, Franks S. Prevalence of polycystic ovaries in women with anovulation and idiopathic hirsute[ J ]. BrMed J,1986, 293: 3552359.
[3 ] Polson DW, Adams J, Wadsworth J, et al. Polycystic ovaries a com-mon finding in normalwomen[ J ]. Lancet, 1988, 16: 8702872.
[ 4 ]  Clayton RN, Ogden V, Hodgkinson J, et al. How common are polycystic ovaries in normalwomen and what is the insignificance for the infectility of the population? [ J ]. Clin Endocrinol,1972, 37: 1272134.
[5 ] Farguan CM, BindsallM, Manning P,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poly-cystic ovaries on ultrasound scanning in a population of randomly se-lected women[ J ]. AustN Z J Obstet Gynecol, 1994, 34: 67272.
[ 6 ]  Michelmone KF, Balen AH, Dungen DB, et al. Polycystic ova-ries and associated 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features in young women[ J ]. Clin Endocrinol, 1999, 51: 7792786.
[ 7 ]  Koivunen R, Lantikainen T, Tomas C, et al. The p revalence of polycystic ovaries in healthy women [ J ].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al, 1999, 78: 1372141.
[ 8 ]  Fox R. Transvaginal ultrasound appearances of the ovary in nor-malwomen and hirsute women with oligomennorrhea[ J ]. AustN Z J Obstet Gynecol, 1999, 39: 63268.
[ 9 ]  Carmina E, Lobo RA. Do hyperandrogenic women with normal menses hav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 J ]. Fertil Steril,1997, 71: 31923221
[ 10 ]  Solomon CG. The ep idemiology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 revenlance and associated disease risk [ J ]. EndocrinolMetab Clin North Am, 1999, 28: 2472264.
[ 11 ]  Diamenti2Kandarakis E, Kouli CR, Bergiele AT, et al. A survey of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the Greek island of lesbos; hormone and metabolic p rofile [ J ].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9, 84: 400624011.
[ 12 ]  The Rotterdam ESHRE /ASRM2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 Revised 2003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crite ria and long2term health risks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2
drome ( PCOS) [ J ]. Hum Rep rod, 2004, 19: 41247.
[ 13 ]  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 Asia Pacific perspective: redefining obesity and its treatment[ C ]. Western Pacific Region,Sydney, Australia, 2000: 156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