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阴道是月经和白带的通道,阴道分娩的经路和性交的主要场所。阴道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本意是“剑之鞘”,或“阴茎之鞘”。在原始社会,阴门和阴阜三角区频频被绘制或雕刻在岩洞上,以象征神圣土地,生命之门,可悲的是我们的文化歪曲了阴门和阴道的含义,曲解为女性身体下方的孔穴――阴道,只是具有分娩、繁殖、性交、排泄功能的部位。实际女性的阴道是女性人体构造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不应予以诋毁或任意损伤,应予以保持其完整性和正常功能。

  阴道结构和微生态变化
  
  女性阴道呈管状,上接子宫,下连处女膜,前后扁平,通过阴道前庭与大小阴唇与外界相通,前为膀胱、尿道及尿道口;后为直肠及肛门,所以可因外环境、尿道口、肛门口的改变而影响阴道的环境。阴道壁黏膜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受卵巢激素变化、细胞内糖原、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因素影响。阴道壁有皱襞也可存留病原体,阴道内的白带也可称为病原体的培养基使阴道发生变化。
  阴道黏膜可变化,女婴出生时,阴道上皮较厚,呈多层,数天后激素水平下降,上皮可脱落;性成熟期,雌激素增多、阴道上皮层次增加及增厚,阴道黏膜上皮可于月经周期第14天左右高达45层,于月经周期第24天减至22层左右;接近绝经期,阴道上皮变薄,细胞内糖原减少;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不降,阴道更变薄,抵抗力下降。
  阴道内存在G-和G+球菌及杆菌及其他微生物(如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酵母菌等)共计29种之多,一般至少可检出7~8种。正常阴道菌群中数量最多的是乳杆菌,占95%,可达8x107/mL,与其他菌群共生和拮抗。健康阴道内寄生的菌群检出率:乳杆菌68%,表皮葡萄球菌53%,类杆菌52%,非溶血性链球菌37%,棒状杆菌31%,肠球菌及消化链球菌26%,肠道加德纳菌25%,梭杆菌21%,大肠杆菌20%,梭状芽孢杆菌12%,金黄色葡萄球菌8%,其他如乳链球菌、肠球菌、变形杆菌等也在阴道下段常见,少数人上有少量念珠菌。一般健康妇女阴道内有如此多的病菌,但并不致病,处在微生态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互相制约作用消失,氢离子浓度下降,乳杆菌失去优势,致病菌得以繁殖,则产生相应的炎症或临床症候群。
  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阴道分泌物检查是最方便而快捷的重要检查手段。阴道分泌物是阴道渗出液、宫颈分泌物、子宫内膜、输卵管等分泌物的总称。阴道本身不会分泌,只有渗出液。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时阴道分泌物的性状、色泽、气味、PH值、菌群均发生病理性变化。

 正常情况下,阴道的微生态和免疫功能平衡,阴道pH值在正常范围之内不易发生炎症。影响阴道微生态的因素有:1.阴道pH值;2.激素活性;3.女性一生中不同时期菌群的变迁;4.月经周期;5.妊娠;6.阴道壁生物电势;7.避孕工具(避孕套、子宫帽、阴道隔膜、阴道橡皮圈、宫内节育器的尾丝等);8.月经用品;9.性交(精液润滑黏液的强碱性、性交后8 h阴道pH值不能恢复正常,性交频度等);10.阴道或宫颈手术;11.阴道消毒剂和阴道冲洗;12.药物(全身或阴道局部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13.维持阴道平衡的乳杆菌减少,乳杆菌维持阴道酸性环境和可产生H:0:及其他微生物因子;14.贫血;15.甲状腺机能减退;16.感染因素等,均可影响阴道微生态和免疫功能。
  阴道也有免疫学研究,阴道是全身共同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有全身免疫和局部免疫的功能和相互影响。生殖道黏膜下层有淋巴组织及散在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此外中性粒细胞、补体以及一些细胞因子均在局部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可发挥抗感染作用。也形成免疫应答网络,一处阴道黏膜受病原体攻击,除受攻击部位产生免疫反应外,血液和其他黏膜部位很快产生免疫应答。月经周期变化、外源性雌激素和孕激素,其他疾病或AIDS等对阴道免疫功能均有影响。

  阴道的自然防御功能包括:
  1.盆底肌肉作用,使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紧贴,减少外界微生物侵入;
  2.阴道分泌物中的粘蛋白可形成网状非特异性物理屏障,防止微生物损害阴道上皮细胞;
  3.胜利情况下雌激素是阴道上皮变厚,细胞内含有糖原,增加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4.阴道乳杆菌可使糖原分解为乳酸,维持阴道PH值在3.8~4.5之间,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此也称为阴道的自净作用。 {NextPage}

  阴道分泌物

  女性通常从初潮开始出现白色黏液样白带,可能会持续好几年。随着月经周期的建立,青春期女性可能会注意到阴道分泌物的周期性变化:在月经中期呈多量的黏液样或水样分泌物,之后变稠,在月经周期后半期,随着孕酮水平的升高,分泌物逐渐减少呈白色。此时若作白带检查,只能见上皮细胞,而无炎症的证据。不能将生理性阴道分泌物代表生殖道的感染,即用药物治疗而造成过度治疗,反而破坏了正常阴道的生态环境平衡,反而易引起真正的炎症。
  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常由阴道或子宫颈病变所致,其中炎症占有很高的比例,阴道分泌物异常首先应询问病史,包括分泌量、有无异味、其色泽、有无瘙痒;也应了解有无其他并发症,如糖尿病或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近期口服药物,如广谱抗生素或口服避孕药;既往有无相同的外阴阴道症状发作及治疗情况等。若有广谱抗生素服用史或糖尿病未得到控制,都是怀疑假丝酵母菌阴道炎(VVC)的重要线索,即使VVC或细菌性阴道病(BV)按正规治疗,也常会复发。患者近期性生活情况也与阴道分泌物异常密切相关。此外,还要注意和考虑是否有合并感染存在,若仅针对一种病原体治疗,而合并感染的其他病原体仍会引起症状和体征,易误认为药物无效或效果不佳或使病程迁延,增加治疗困难。


  阴道炎的种类

  
阴道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不同疾病引起的多种阴道黏膜炎性疾病的总称,一般教材和参考书均只提及常见的数种,而实际阴道炎根据其病因和病原体的不同有十余种之多:滴虫性阴道炎;假丝酵母菌(原称念珠菌)阴道炎;老年性(或萎缩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婴幼儿性阴道炎;病毒性[人乳头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HSV)]阴道炎;淋菌性阴道炎;阿米巴性阴道炎;脱屑性阴道炎;药物性阴道炎;气体性阴道炎;结核性阴道炎;非特异性阴道炎;阴道溃疡(急性、慢性);放射性阴道炎;过敏性阴道炎;蛲虫性阴道炎等,临床上50%以上的阴道炎为混合感染。

  阴道用药的剂型及使用问题

  各种阴道炎的治疗中阴道用药是主要治疗手段。妇科范畴阴道用药也是给药途径之一,包括药液冲洗、灌注、涂擦、粉剂、喷雾、喷洒、泡腾片、膜剂、凝胶、片剂、栓剂等十余种。阴道途径用药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但阴道剂型必须符合如下要求:适应妇女特殊生理结构;使用方便;在阴道内能滞留时间长;药物涂布面广,能扩散至整个阴道及黏膜皱褶;除对阴道表面上皮细胞有作用外,能深入阴道黏膜壁,因阴道是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除作用表层的病原体外,还能作用于其表层下受累的病原体;能帮助恢复正常阴道的生态环境(pH值、清洁度等);站立或活动时药物不会被排放或脱落;对阴道、宫颈无刺激及损伤。
  阴道冲洗因易破坏阴道生态环境,引起上行性感染,增加盆腔感染性疾病,间接影响输卵管功能,破坏输卵管纤毛上皮等,故不提倡。阴道泡腾片药物涂布面积广,起效时间快,但不适合干燥性阴道炎者;栓剂及片剂使用方便,但不同药物其药物崩解及溶化度不一。各种阴道用药均是由医务人员放置比患者自行放置效果好,因与有无擦去阴道内及阴道皱褶处的病理性分泌物及放置深浅有关。{NextPage}

  纠正阴道炎治疗的不规范现象

  目前临床上治疗阴道炎还有许多不规范现象,具体表现:
  1.出现阴道炎各种症状后未及时治疗;
  2.许多患者因多种原因自行随便购药治疗,以对症为主;
  3.医生对阴道炎的病原学、发病相关因素、药物学等认识不一;
  4..医生取标本的方法不一;
  5.实验室检测方法不一、检测内容和检测水平各异;
  6..治疗未针对病原体治疗,仅为对症处理,使用多种混合性药物,虽有针对病原体的药物,但药量不足;
  7.忽视调整阴道生态环境(pH值、清洁度等);
  8.个人卫生、性卫生等不重视;
  9.用药后的定期复查、随访问题;
  10..未重视妊娠期阴道炎的诊治及其对母婴的影响;
  11.未重视各种阴道炎的相关因素;
  12.忽视阴道炎过度治疗对阴道生态平衡破坏问题。

  同样,妊娠合并阴道炎在治疗上也会有独特之处,除要考虑母婴影响外,有关药物使用、给药途径、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妊娠期用药A、B、C、D和X级分类问题,又是在诊疗过程中必须牢记和思考的问题。

  乳杆菌在恢复阴道微生态、替代治疗中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乳杆菌占阴道内寄居细菌的95%以上,通过酵解阴道黏膜上皮内糖原产生乳酸,以维持阴道内较低的pH值,而致病菌在此酸性条件下难以存活,乳杆菌与病原体竞争对阴道上皮的黏附,可产生H:0:,本身也是广谱抗菌因子,同时乳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可以刺激阴道黏膜细胞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抑制其他细菌的生存繁殖,从而达到阴道的自洁作用。
  中国近年有关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商品名定君生)在临床的使用已获好评,此为中国唯一的阴道乳杆菌活菌制剂,适用于菌群失调引起的阴道阴道炎,其成分为乳杆菌DM8909活菌及乳糖,对阴道黏附力强,能抑制其他细菌对阴道上皮的黏附,抑制致病菌的定植和繁殖,有利恢复阴道生态平衡,无毒无不良反应。各地临床应用均取得满意效果,其他乳酶生胶囊为致病性的肠链球菌制剂,不适合阴道使用。

  制定常见阴道炎的诊治规范

  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各种阴道炎的诊治规范(目前中国仅有VVC的诊治规范),对规范诊断、合理用药、控制疾病、提高治愈率有所裨益,对妊娠期阴道炎的治疗也应统一,对保护母婴,防止医患纠纷均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