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由《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第七届围产医学新进展高峰论坛”在参会者高涨的热情中继续。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妇幼司秦耕司长受邀参会,他表示围产医学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我国在此领域也做出了不少的成绩,但仍有较多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因而对围产医生也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围产医生共同参与到防建工作中来。

 

  会议伊始,来自大阪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的Masayuki Endo教授反复播放EXIT视频并详细讲解整个手术过程,同时简要介绍了国际上EXIT的开展情况,为参会者带去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叶鸿瑁教授就“中国新生儿复苏的进展和展望”进行了阐述,叶教授指出通过培训确保每家医院的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复苏培训、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卫生工作人员,提高新生儿复苏水平,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叶教授强调降低中国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伤残率,任重道远,需继续努力!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张建平教授阐述了复发性流产诊治的若干问题。他在讲题中表示,早、晚期流产的诊断思路不同。对于早期自然流产,病因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应尽可能一次性全面筛查。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的主要原因,但夫妇染色体正常也成为潜在危险因素。相反,临床观察到胚胎染色体出现结构异常,无论为亲代遗传或突变所致,胎儿却可能健康存活,这可能与胚胎染色体结构异常并非致命因素有关,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张教授称,对于抗磷脂综合征所致流产应注意抗凝药物用药量,避免用药过少。此外,淋巴细胞主动及被动免疫治疗仍具有争议,近年来的观点认为其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有作用。


  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新生儿科陈超教授对超早产儿的国内外抢救现状做了描述。2012年,WHO第一次提出早产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2000年美国对早产儿积极抢救的界限做了规定,胎龄<23周,出生体重<400克可以不用复苏;胎龄22~24周,出生体重400~500克,根据家长决定是否抢救;胎龄>24周,体重>500克应该积极抢救不能轻易劝家长放弃。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提高,与国际研究的接轨,以及高龄产妇、试管婴儿的增多,对于早产儿的定义是否需要修订?如果修订围产科医生又需学习与提高的技能有哪些?陈教授最后抛出这一开放性问题引发了参会者思考。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刘兴会教授围绕围孕期体重管理与妊娠结局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刘教授认为需要关注1、正常结局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模式随孕前BMI的增加而缺乏明显规律性;2、高BMI是GHD、GDM、巨大儿的危险因素;3、孕期BMI增长过多是GDM、巨大儿的危险因素;4、孕期BMI增长过多是LBW、早产的保护因素。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王谢桐教授针对非标准产科APS的诊断与处理做了详细讲解,从APS定义、分类标准、不同疾病中APS发生率及临床表现等进行了阐述,王教授讲到,单纯产科APS妇女发生血栓的几率很小,非标准产科APS诊断临床标准包括1、两次不明原因流产;2、分三次非连续流产;3、晚期子痫前期;4、胎盘早剥,晚期早产;5、两次或以上的不明原因的体外受精失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时春艳教授报告的主题是胎膜早破规范化处理,内容概况为:≥35周PPROM处理同足月胎膜早破;34~34+6周根据当地医疗情况和母胎状况及知情原则选择引产或期待;28~33+6周无保胎禁忌者则期待保胎;24~27+6周应评估风险、权衡利弊、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决定;<24周引产,建议有条件者胎儿娩出后胎盘送病理检查。< p="">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漆洪波教授就产科中“选择性”的使用和滥用做了报告,他称“选择性”更多用于产科手术和干预手段,“选择性”预示着不着急、无关紧要等,这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干预,因而产科应规范使用“选择性”这一术语。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急救中心陈敦金教授对胎盘植入诊治指南(草案)进行了讲解。从胎盘植入的定义,分娩早、中期的难点及处理等方面做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1、胎盘植入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胎膜植入是导致产后出血、早产的主要原因;3、分娩前诊断可以降低母儿并发症发生率;4、有指征选择保守治疗方法可降低产后出血量;5、综合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在产后出血分会场,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范玲教授演讲的为产后出血的综合管理。她讲到产后出血救治的重要环节包括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止血、及时的输血输液、紧密的团队协作与良好的沟通技巧。每一个环节都需围产医生仔细思量并充分保证。术前要全面细致的讨论,充分预见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的措施;在术中止血中迅速准确的做出决断;关注输血时间、输血量、输凝血物质的比例等;此外,密切的团队协作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决定产后出血治疗成功的关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医院贺晶教授所做的报告是羊水栓塞的早期识别。临床医生应对以下几方面多加思考:早期AFE往往仅表现为前驱表现或典型表现的某一个方面,因此要意识到临床表现的重要性;临床中可交替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和过敏休克、DIC引起的出血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AFE的早期诊断依然非常困难,目前国际公认的肺血管内找到胎儿有形成分只是支持诊断,诊断AFE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对不典型病例仍需通过排除其他原因后确定诊断。


  26日,仍有较多精彩讲题。例如: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Masayuki Endo教授所传达的子宫内基因治疗的理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海滨教授阐述的妊娠建立和维持的分子机制;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边旭明教授对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试行)的介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余加林教授在新生儿早发GBS感染诊治的讲题中对GBS流行病学、高危因素、临床表现、特殊类型、早期识别、预防与治疗等做了详细介绍;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崔世红教授的演讲内容为大家关注的再妊娠风险,这对目前医生应对生育政策改变带来的病源变化有重要意义;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刘敬教授报告的是胎儿生长受限脑损害及产前干预,他称产前干预是促进胎儿生长受限患儿脑发育的根本措施,如产前给予N-乙酰-5-甲氧基色胺、产前补充牛磺酸;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孙瑜教授对胎儿肺部肿物的妊娠期检测及预后评估的报告等等。


  大会执行主席崔世红教授在闭幕式中对《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社》主编杨慧霞教授及其团队表示了感谢。会议召开促进了更多河南省参会代表了解围产医学新进展、新知识,很大的促进了河南省医学的工作,此次会议参与医生达1600余人,是历届人数最多的一次,且场场爆满的场面也充分说明了会议的成功。


  大会主席杨慧霞教授对会议的顺利完成表示祝贺,并对超出预期的会议规模予以了很高评价,她希望参会者能将所学到的新知识用于临床实践,她也很期待在明年4月为大家提供一个更加高水准的围产医学新进展高峰会。


  更多学术内容敬请关注妇产科在线的后续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