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至25日,第六届围产医学新进展高峰论坛在泉城济南顺利召开。本届峰会由《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主办、山东大学省立医院协办。《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总编辑、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山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谢桐教授担任执行主席。会议共设置专题讲座36个,收到自由投稿200余篇,遴选其中20余篇优秀论文进行大会交流。本届峰会参会代表达1 300余人,创历届峰会新高。为改善参会代表的听课条件,本届峰会还为无法进入大会主会场的参会代表提供实况转播。现总结峰会的主要内容,与广大围产医学工作者共享。

一、围产医学发展方向及医疗形势
    杨慧霞教授首先介绍了2013年全球围产领域产科相关指南,并主要阐述了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美国糖尿病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指南及其依据和变迁。杨慧霞教授指出,国外的指南是基于高血糖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及国外的相关数据,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些指南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卫生经济学需要进一步评价,希望国内可以有基于中国国情和现状的数据,并据此修订国外的指南,使之更适用于中国。本刊副总编辑、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朱建幸教授介绍了新生儿方面的指南,并重点对早发型B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败血症抗生素应用指南和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及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指南进行了详细介绍。朱教授指出,可以通过一些网站如美国的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 House 和世界卫生组织协作中心网站获得各种指南。当然,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对临床疗法、技术评估方法的不断改进,许多不断出现的优秀和良好证据(如系统综述、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及meta分析等)正在取代所谓的指南和推荐。
    我国新的医疗改革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即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后,在2个以上医疗机构从事执业活动的行为。本刊编委、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段涛教授对于多点执业进行了解读。段涛教授认为,尽管多点执业实施的许多细节尚不明确,但医生首先要完善自我,做好多点执业的准备。目前,我国医疗纠纷频发,如何规避和处理医疗纠纷是每个临床医师面临的问题。本刊编委、南方医科大学校长余艳红教授认为,尽管医疗形势不容乐观,但医生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避免医疗纠纷。

 

二、围产医学新进展
    1.胎儿医学:王谢桐教授讲述了射频消融在复杂性双胎减胎术中的应用。复杂性双胎指双胎输血综合征、胎儿之一畸形、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和双胎反向动脉灌注系列征,重点讲述了射频脐带消融治疗复杂性双胎的原理、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处理及结局。本刊编委、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彩霞教授介绍了她主持的2014年度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常见高危胎儿诊治技术标准及规范研究的建立与优化。该项目旨在通过建立高危胎儿诊治数据库及相关诊治技术标准和规范,推动高危胎儿的围产期管理水平,预期根据研究数据制订关于双胎反向动脉灌注系列征、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征、双胎早产预防、胎儿气道梗阻性疾病、胎儿膈疝、胎儿脐膨出、胎儿腹裂、胎儿骶尾部畸胎瘤及胎儿宫内治疗相关早产预防的诊治技术标准和规范。  
    2.产前诊断:本刊副总编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边旭明教授从母血胎儿游离DNA用于胎儿非整倍体筛查的思考、快速产前诊断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各种基因芯片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个方面讲授了分子时代的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边教授提出,面对多种分子诊断方法,需积极开展临床转化研究,探索适于我国实际情况的产前诊断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临床应用适应证、标准技术流程和质控方案。本刊副总编辑、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胡娅莉教授认为,产前诊断宫内病毒感染,不但要明确母体感染病原体及感染状态,更要预测围产儿损害的严重程度。并非所有妊娠期病毒感染均需要并且能够采取抗病毒治疗。对于妊娠期抗病毒治疗还存在许多问题待解决,如治疗对象、治疗时机、终止妊娠时机、抗病毒药物对胎儿潜在的不良影响、抗病毒治疗能否改善胎儿预后等需要深入研究。本刊通讯编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杨祖菁教授讲授了胎儿膈疝的产前诊断和评估,产前诊断主要依赖超声和MRI,评估主要依据是超声测量的肺头比,肺头比>1.4的胎儿预后相对较好。  

    3.促进阴道分娩:对臀位单胎妊娠孕妇实施外倒转术,可有效地矫正胎位,降低剖宫产率。本刊优秀作者、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洁教授讲述了臀位外倒转术的方法、优势和影响临床应用的因素,并介绍了外倒转术的实施经验。会阴侧切术在我国的使用率依然较高,本刊编委、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丽洲教授总结了关于会阴侧切的循证医学评价,认为常规会阴切开较限制会阴切开并无优势;相反,常规会阴切开会给孕妇带来更严重的并发症(会阴裂伤、会阴疼痛、尿失禁等)。应遵循爱母分娩行动“无损伤”原则,严格掌握会阴侧切指征及会阴保护技巧,对于无会阴侧切指征的产妇,应在单纯会阴保护下行阴道分娩。本刊编委、北京大学附属深圳医院樊尚荣教授以生动的视频,详细介绍了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1991年)关于肩难产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1)求助,同时尝试轻柔牵引,如膀胱膨胀者需排空膀胱;(2)足够的会阴切开;(3)McRoberts法,能够解决多数肩难产,如果失败,可以尝试耻骨弓上加压法和Wood旋肩法。上述方法失败者,可以尝试前锁骨或肱骨骨折或Zavanelli法。多数肩难产无法预测和预防,对估计胎儿体重达到或超过4 250 g者,有必要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中国的剖宫产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再次剖宫产的问题更不容忽视。本刊编委、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时春艳教授认为,临床医生必须权衡前次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的利弊。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 section,TOLAC)绝对危险性很小,自然临产者的子宫破裂率为0.5%,引产者的子宫破裂率增加2~3倍,围产儿病死率<0.2%。而有阴道分娩史的前次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患者,子宫破裂发生率明显下降。因此建议,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充分与孕妇沟通,帮助其树立阴道分娩的信心。产程中要密切监测母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如果需要引产,应该避免使用前列腺素制剂。催产、引产是临床常见情况,本刊编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贺晶教授介绍了催引产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及临床特殊情况如瘢痕子宫、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分娩时机。恰当的催产、引产对于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具有积极意义。双胎妊娠并非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剖宫产也并不能改善第1胎为头先露双胎的围产期结局,对于头先露/头先露及头先露/非头先露双胎妊娠应尝试阴道分娩。本刊编委、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马玉燕教授介绍了双胎阴道分娩产程处理中的注意事项,包括第1产程要严密监测宫缩及产程进展,宫缩乏力时可给予低浓度缩宫素;第2产程注意第1个胎儿不宜娩出过快,以免发生胎盘早剥,第1个胎儿娩出后立即断脐,并钳紧胎盘侧脐带,以防止第2个胎儿失血,并注意第2个胎儿胎产式的变化;第2个胎儿前肩娩出后,给予缩宫素20 U预防产后出血。恐惧分娩疼痛是许多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原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曲元教授介绍了该院开展分娩镇痛的经验和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目前我国分娩镇痛的比例低于1%,也是剖宫产率过高的原因之一,尽管分娩镇痛会延长产程,但未超出允许范围,也并不增加婴儿死亡率和不良反应,且提高了母婴安全性,值得推广。  
    4.围产期感染:本刊编委、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曹云教授讲授了国内外围产期GBS感染的流行趋势及防治措施。孕妇应于妊娠35~37周进行GBS筛查,阳性者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预防GBS可显著降低新生儿早发型GBS感染,但不能预防晚发型感染。本刊编委、陕西省妇幼保健院李占魁教授以GBS为例讲授了产前细菌感染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宫内感染不但增加流产、胎儿畸形、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新生儿黄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损伤、早发型败血症等风险,也是远期发生脑性瘫痪和精神发育指数较低的危险因素。

 5.新生儿复苏:新生儿复苏项目在我国开展10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和心脏学会出版了第6版新生儿复苏培训教材。本刊第三届编委会副总编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叶鸿瑁教授介绍了新指南的改进之处及国内的实施策略。我国2011年新生儿复苏指南的流程图对快速评估仍保留原来4项,未修改。对呼吸困难和持续紫绀者增加了“常压给氧”。采纳了国际指南关于矫正通气及气管插管正压通气配合胸外按压等修改意见。新生儿复苏成功不代表救治的结束,复苏后新生儿依然面临许多威胁,本刊第三届编委会副总编辑、清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虞人杰教授重点阐述了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缺氧性心肌损害及多器官损害的诊断标准、监测及治疗方法。

    6.母乳喂养:西澳洲大学Leon R.Miroulas博士讲述了母乳的泌乳机制:即胞外分泌、脂质合成、顶膜转运、转胞吞作用和细胞旁路途径。母乳是不断变化的液体,反映婴儿不断变化的需求。不但满足婴儿的营养需要,更能满足免疫和发育的需要。本刊通讯编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何振娟教授从不同时期母乳的成分特点、母乳中生物活性成分,以及储存和巴氏消毒对母乳成分的影响方面讲述了母乳成分的研究进展。本刊优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王来栓教授介绍了国外母乳库的建立历史、运作模式及人母乳库工作流程,提出我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母乳库,但需要政府的支持及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于早产儿来说,单纯的母乳喂养不足以满足其生后的生长发育需求,本刊编委、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贲晓明教授分享了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喂养策略,早产儿出生后第1周是过渡期,需采用基础营养策略[能量>40 kcal/(kg·d),1 kcal=4.184 kJ],生后第2周至纠正胎龄52周是追赶生长期,需要采用强化营养策略[>100 kcal/(kg·d) ],早产儿纠正胎龄52周至3岁,是平行生长期,需要采用适度的营养策略。

    7.其他:不同国家或组织对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的筛查流程及指标选择有所不同。应该常规筛查还是高危人群筛查,妊娠前筛查还是妊娠早期筛查,是单纯筛查促甲状腺激素,还是联合筛查。面对这些问题,本刊编委、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孙伟杰教授解读了我国的筛查指南,即国内有条件的医院应对妊娠早期妇女开展甲状腺疾病筛查,筛查指标选择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游离甲状腺素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筛查时机选择在妊娠8周以前,最好是妊娠前。本刊编委、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青教授讲解了Rh阴性血型女性孕产期管理,所有妊娠28周仍未致敏的Rh阴性妇女都应该使用抗D免疫球蛋白。已产生Rh抗体女性妊娠期应规律检查(每月1次),抗D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止母体同种免疫,妊娠18周后每月评估胎儿状况,妊娠34周前严重贫血者可选择宫内输血治疗。
    本刊编委、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陈超教授介绍了国外新生儿数据库的建设及会员单位情况。我国新生儿数据库自2010年建立,目前成员单位有72家,试运行的结果可以提供早产儿发生率、围产期情况及疾病谱的相关数据。希望各医院积极加入数据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国性的新生儿数据库平台。目标是发布《中国新生儿年度报告》,为医疗决策提供依据,更可以利用该协作网平台,进行专项多中心调研。本刊副总编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朴梅花教授讲解了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及益生菌的作用。肠道菌群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促进微生态平衡及保护宿主健康的生态作用,微生态制剂有助于维持新生儿肠道菌群平衡,对于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本刊通讯编委、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汤泽中教授以丰富的示例和图片讲解了颅内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包括连续腰穿、药物治疗(利尿剂、纤溶药)、外引流(直接、头皮下储液囊、帽状腱膜下引流)、脑室-腹腔分流及内窥镜Ⅲ脑室底造瘘术,拓展了广大围产医学工作者对于脑室内出血的治疗方法。
    本刊编委、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漆洪波教授介绍了改善子痫预后的10个最新循证推荐,包括:加强产科医师对子痫的早期发现与及时处理的认知;子痫发生时,不要使用口服镇静药;一旦母体复苏,胎心率会好转,胎心率持续改变15 min 以上才考虑剖宫产;降压治疗的前提是不能减少胎盘灌注;严重头痛或心动过速降压禁用肼屈嗪和硝苯地平,心动过缓禁用拉贝洛尔;无凝血障碍或血小板计数下降,使用锥管内麻醉较安全;子痫不是剖宫产指征,妊娠34周以上可阴道分娩;50%产后子痫分娩前并无子痫前期;要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鉴别;多次抽搐或未得到良好控制的严重高血压者可能出现远期脑白质病变。本刊编委、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雁玲教授从基础研究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对研究发现的子痫前期特异标志物进行鉴定及功能研究。胎儿生长受限临床比较常见,除针对病因的治疗外,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补充母体营养、药物治疗等,本刊编委、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刘兴会教授从循证医学角度评价不同方法在治疗中的价值及效果,认为这些治疗方法缺乏确切的效果,尚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证实和检验。

 

三、循证医学与围产医学
    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游苏宁主任进行了如何正确看待循证医学的讲座。他认为,真正质疑的并非循证医学体系本身,而是其正在被不恰当地利用,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不等于循证医学,而只是外部证据的体现,循证医学的真正含义是将最佳的外部证据、医生自身的经验和患者的意向结合起来,进行临床决策,3者同等重要。本刊优秀作者、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余章斌教授介绍了meta分析创新选题的流程化方法,即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检索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纳入研究合并定量分析、对结论进行分析及明确因果关系的强度。

 

四、临床科研与写作
   本刊副总编辑、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李笑天教授介绍了转化医学的4个层次,即转化至人类、转化至患者、转化至临床实践及转化至人群健康。本刊编委、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雪迎教授一直担任本刊统计方面的审稿专家。她结合日常审稿中发现的问题讲授了论文撰写中的统计学常见问题。主要强调样本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对照组的设置要遵循平衡、同期原则,样本量的估计需要根据初期研究结果。

 

五、锵锵六人行
    “锵锵六人行”是围产医学高峰论坛的特色和保留环节。本届峰会的“锵锵六人行”由杨慧霞教授和朱建幸教授主持,来自山东省立医院的王谢桐、靳有鹏、彭文、孙正芸、于永慧和左常婷教授就宫内感染的围产期处理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产科、新生儿科医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加强并密切产儿合作,共同致力于促进母婴健康。

 

六、与编辑部面对面
    为加强本刊编辑部与读者、作者的沟通,本届峰会特举行了“与编辑部面对面”的活动。编辑部主任高雪莲编审介绍了编辑部的工作流程,参会代表就投稿过程中的问题与编辑部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杨慧霞、封志纯、胡娅莉、朱小瑜、曹云、孙伟杰教授也就自己在科研及写作方面的体会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

 

七、公益先行
    费用减免,支持西部地区围产医学的发展,是历届峰会坚持的原则。本次峰会对济南地区和山东省内二级及二级以下医院的300多名医生免除了注册费,对来自西部地区如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甘肃、山西等地的9名代表实行注册费优惠。希望借助于会务费减免,吸引更多基层、偏远地区医生来参会,学习更多的围产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最终能更好的完善临床实践,为提高母婴健康服务。

 

八、微信平台
    本刊的微信平台于2013年6月开通,定期发送每期杂志的目次和优秀文章导读,还组织了“经典重读”栏目,将既往刊登的优秀论文推送到微信平台。自开通以来,微信平台关注人数不断增长,会议期间,关注人数更是突破了2 000人。编辑部决定为第2 000位关注本刊微信平台的参会代表进行奖励,为其免除下一届即第七届峰会的注册费。希望通过微信及微博平台的开通,能够加强编辑部与读者、作者的沟通,并进一步扩大本刊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
据初期研究结果。

 

九、《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工作会议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本刊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工作会议。详见本期“《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

 

十、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委会会议及新生儿复苏学组成立会议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于2014年4月26日在济南召开了2014年度第1次全体常委会会议。主任委员杨慧霞教授、前任主任委员段涛教授、候任主任委员朱建幸教授、名誉主任委员叶鸿瑁教授、医学会组织部胡俊以及全体常委参加了会议,青年委员会4位副主委列席会议。会议由杨慧霞主任委员主持,主要讨论2014年度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工作安排。内容包括:(1)中华医学会正式批准了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委员名单。(2)定于2014年12月初在天津召开“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围产医学专题研讨会”,会议主题为“新生儿复苏和胎儿医学,及围产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新进展”。(3)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包括网络平台和微信平台,进行会议讲座、科研协作、病例分享、专家会诊等交流。(4)建立围产医学临床相关规范:包括对GBS感染、未足月胎膜早破、病毒感染、胎心监护、钙缺乏与补充等诊疗规范进行讨论和修订。(5)开展多中心科研合作项目:将对甲状腺功能筛查与诊治、剖宫产相关问题、产后出血等内容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多中心科研合作。会议期间还召开了新生儿复苏学组第1次全体会议。详见本期“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成立及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本刊主办的围产医学高峰论坛参会人数从第1届(2009年4月,武汉)的300多人,发展到本届的1 300余人,创下了历届峰会的最高水平。会议规模不断扩大,杂志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离不开广大围产医学工作者的支持和努力。峰会将继续秉承跟进学术前沿、突出围产特色、创造青年医师成长平台、惠及当地、打造品牌的理念,借助于杂志的平台,为助力围产医学发展,促进母儿健康不断努力!
  
  2015年4月“第七届围产医学新进展高峰论坛”再见!

 

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济南第六届全国围产医学新进展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