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4日,由广东省医师协会母胎医学医师分会、广东省健康教育协会妇产科健康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承办,木棉花生殖连锁协办的“第21届全国女性生殖免疫及相关疾病学习班”在广州圆满落幕。为期3天的会议干货满满,异彩纷呈,线上线下的专家和学员均反响热烈,表示收获颇丰。
培训班自举办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内生殖免疫及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及学术交流,促进生殖免疫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多年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业界饱受好评。妇产科在线作为大会的技术和媒体支持,与众多专家同道共襄盛举、分享盛况,为这项全国权威学术盛事贡献绵薄之力!
学术讲座
尹爱华教授:分子遗传学进展在复发性流产病因研究中的应用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尹爱华教授在讲座中首先介绍了遗传学技术在胎儿诊断中的应用进展,梳理了过去几年复发性流产(RSA)定义的演变与遗传学的相关因素,随后讲解了遗传性RSA临床处理方案,包括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展示了本院CNV-seq的临床应用率,总结了各类流产物临床检测方法,可分为染色体(非整倍体)、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单基因、表观修饰等项目。她表示,测序的解决方案是未来遗传检测的方向。
罗颂平教授:中医药防治卵巢功能减退(DOR)的思路与方法&滋肾育胎丸在复发性流产及反复种植失败中的应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颂平教授围绕DOR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展开演讲,其中重点针对DOR的中医药治疗进行了详细阐述。罗颂平教授总结到,中医药防治DOR有一定疗效,宜早期干预,辨证论治,针药并用,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亦可用于IVF-ET的取卵前、胚胎移植前后,以提高卵巢反应性和子宫内膜容受性。接着,罗颂平教授还分享了保胎中成药物在RSA中的应用,建议女性在孕前1~3个月开始调理,服用至妊娠12周以上,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采用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共同治疗。
陈敦金教授:早产诊治Update是良心活也是产科重大问题
早产是重大临床问题,孕周、宫腔内环境以及医院处置水平都会对围产结局产生影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敦金教授针对早产的预测和诊治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关于早产的预测,陈敦金教授建议根据早产病史、宫颈长度、生物标记物及其他因素综合建立预测模型,多指标多次评估。针对早产的治疗,陈敦金教授从医源性早产的预防、宫颈管长度检测、宫缩抑制剂、激素、抗生素、硫酸镁的使用、综合性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张建平教授:松康泉与Shawkea DE-T1在反复生殖障碍中的应用&虾黄素和姜黄素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张建平教授首先阐述了反复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并表示松康泉可以改善子宫环境、预防流产,分析了服用Shawkea DE-T1与促排卵药物联合对女性IVF-ET的疗效。接下来,张建平教授阐述了虾黄素和姜黄素改善卵巢储备功能的作用机制,并以真实病例为引,介绍了虾黄素和姜黄素在多襄卵巢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张睿教授:生化妊娠的诊治与流产有何不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睿教授通过分析研究数据讲到,生化妊娠、流产与胚胎种植失败均属于胚胎丢失的范畴,只是发生在受精卵、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反复生化妊娠与RSA、RIF在病因和发病机制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主要影响因素不同,临床应根据患者病史进行有重点的筛查。此外,反复生化妊娠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同种免疫、激素水平及解剖等)、胚胎种植能力关系密切。她强调,临床要重视RSA患者自然受孕时出现生化妊娠的可能,加强监测,提前干预。
杜涛教授:几种流产绒毛染色体检测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
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最常见的原因,比例高达50%~60%,POC染色体检测对明确流产原因、制定再次妊娠的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杜涛教授比较了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荧光定量PCR技术(QF-PCR)、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CNV-seq五种流产绒毛染色体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及检出的染色体异常情况。
郭仲杰教授:子宫动脉血流参数与反复不良妊娠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郭仲杰教授从子宫动脉的解剖、技术发展脉络、多普勒技术分析子宫动脉血流以及临床应用这四个方面展开讲解。他表示,子宫动脉血流联合妊娠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在子痫、FGR乃至不良妊娠的预测和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作为临床辅助手段可以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有助于更加准确地预测不良妊娠结局,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郭仲杰教授呼吁,希望未来可以更多地展开子宫动脉血流联合血清学检测对不良妊娠的中国人群多中心研究,以便找到适合中国人群的参考范围,全面提高中国女性妊娠质量。
李艳秋教授:慢性子宫内膜炎的诊治及与RSA的关系
近年来,慢性子宫内膜炎(CE)与不孕症、RSA及反复种植失败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广东省生殖医院李艳秋教授依据多篇临床研究数据同大家阐述了CE与RSA的相关性,其中的可能机制包括CE病原体促使炎性细胞因子增多、相关免疫抗体产生以及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随后,李艳秋教授针对CE的诊断、高危因素、病原体、治疗及持续感染治疗分别进行了讲解。
戴冽教授:羟氯喹在风湿免疫疾病合并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戴冽教授首先在讲座中介绍了风湿免疫病与RSA的关系,随后分析了羟氯喹(HCQ)对抗磷脂综合征(APS)血栓、子痫前期(PE)和RSA、产科抗磷脂综合征(OAPS)等的潜在作用机制,最后结合国际指南及最新临床研究,阐述了HCQ在风湿免疫疾病合并RSA中的应用,并探讨了HCQ对血栓事件、妊娠结局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孕产妇病情的影响。
王慧颖教授:中医药及卵巢PFC新技术应对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策略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王慧颖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医药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作用及策略,分享了中药、膏方、针灸法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的真实病例,随后针对PFC新技术的背景、机理、优缺点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多个病例展示了PFC内膜灌注技术、PFC卵巢组织激活技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疗效。
闭幕式
大会主席张建平教授闭幕致辞
张建平教授表示,为期3天紧凑而充实的学习班圆满落下帷幕,感谢会议期间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同道的积极参与。生殖免疫及相关疾病学习班已连续举办了21届,在每一届学习班的持续更迭中,生殖免疫学科涌现出许多新的疗法、理念及经验,希望这些创新理念和技术能够辐射到全国,促进国内生殖免疫学科的发展,为不孕不育妇女带来福音,同时为提高国家人口生育率奉献一点微薄之力。明年再会!
主持风采
精彩花絮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