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很多女性体检查出子宫内膜增生,就非常惶恐不安,觉得离癌变不远了。而且这种病容易复发,患者经常抱怨反反复复,治来治去总是治不好,给其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下面小编结合中国子宫内膜增生管理指南,来谈谈这种妇科常见病,希望大家切莫谈“增生”色变。

 

 一、什么是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增生是妇科常见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其定义是子宫内膜增生程度超出正常增生范畴,分为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异常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绝经前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频率、规律性、经量和经期的改变,以及月经间期出血;绝经患者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

  

 二、哪些人容易患子宫内膜增生? 

 

(1)合并生殖相关高危因素的女性,如排卵功能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未育或不孕、初潮早或绝经晚、绝经过渡期等;

(2)有医源性因素的女性,如长期应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或他莫昔芬;

(3)合并代谢相关疾病的女性,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

(4)合并分泌激素的肿瘤,如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等;

(5)有遗传因素者,如包括Lynch综合征在内的遗传性子宫内膜癌。

  

 三、如何评估子宫内膜增生患者? 

 

对疑似患者应进行包括妇科检查在内的系统性检查。即使身体检查可能无异常发现,但也可能发现代谢异常的相关表现,如超重、肥胖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特征。临床上常常进行影像学检查、子宫内膜活检。

  

 四、如何诊断子宫内膜增生? 

 

经阴道超声检查是评估子宫内膜增生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对无性生活的女性推荐经直肠超声检查。怀疑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均应进行子宫内膜活检以明确诊断。有效的组织学确诊方案包括诊断性刮宫、宫腔镜下定位活检以及负压吸取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五、如何管理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患者? 

 

(1)去除高危因素,如切除分泌性激素的卵巢肿瘤、管理体重、控制代谢性疾病、遗传性肿瘤咨询等。

 

(2)期待观察,对于存在明确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并能够去除这些高危因素,则可考虑期待观察并严密随访。

 

(3)药物治疗,孕激素是首选治疗药物,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是孕激素治疗的一线方案,缓解率高(85%~92%),其他药物可以选用口服孕激素、复方口服避孕药等。口服孕激素至少使用3~6个月,LNG-IUS可以长期使用,定期更换。治疗期间每6个月行超声检查和子宫内膜活检以评估疗效,直到连续2次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未见病变。

 

(4)手术治疗,子宫全切除术并非首选治疗。手术指征包括随访中进展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或子宫内膜癌;药物治疗12个月后仍未获得完全缓解;药物规范治疗后复发、不愿再接受药物治疗;治疗后仍有持续异常子宫出血;拒绝随访或药物治疗等。不推荐子宫内膜去除术。

  

 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的管理要点有哪些? 

 

这类患者的治疗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选择取决于年龄、是否有生育要求以及疗效等因素。

 

(1)手术治疗,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是无生育要求患者的首选方案。对保留生育功能、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在规范治疗后病灶持续存在、进展或复发,症状持续存在、不能随访或不能坚持用药者,仍然建议行子宫全切除术。手术方式首先考虑经阴道或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推荐同时行双侧输卵管切除术。

 

(2)药物治疗,适用于有强烈生育要求、年龄小于45岁及不能耐受手术者。药物可选择LNG-IUS、口服醋酸甲地孕酮、口服醋酸甲羟孕酮,同时推荐生活方式干预,积极去除高危因素,每3个月评估一次子宫内膜病理情况,直到连续2次活检病理未见病变。

 

 七、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复发患者,要怎么治疗? 

 

对这类患者首选子宫全切除术,对于有强烈生育要求者也可再次进行药物保守治疗。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加强患者教育。

  

 八、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建议何时妊娠? 

 

对于那些还想要小宝宝的患者,应充分告知进展为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待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完全缓解后再尝试受孕。推荐采用“试管婴儿”辅助生殖技术,活产率更高。

  

总结

 

总之,绝大多数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可逆性病变,或保持一种持续性良性状态,仅有少数病例在较长的时间间隔以后可能发展为癌,常见于35岁以上的女性。子宫内膜增生一旦确诊,患者应按照给出的分类,积极配合医生规范治疗,采用合理的方法,不怕麻烦,按时随访,相信能逆转病变,获得完全缓解!

 

参考文献:

1. 李雷, 陈晓军, 崔满华, 等. 中国子宫内膜增生管理指南.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2, 57(8): 566-574.

2.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妇幼健康产业分会生殖内分泌学组. 中国子宫内膜增生诊疗共识. 生殖医学杂志, 2017, 26(10): 957-960.

3. 王刚, 陈捷, 邓凯贤, 陈琼华. 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长期管理专家建议.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2, 14(7):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