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png

美国生殖医学会(ASRM)年会是生殖医学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之一。10月22日至26日,2022年ASRM年会在美国加州安纳海姆召开。今年年会的主题是“基因、配子和遗传学(Genes, Gametes and Genetics)”,内容涵盖了生殖医学与技术的前沿资讯,日程包括全体大会、特邀讲座、专题研讨会、互动会议、圆桌讨论、口头交流以及电子壁报等特色内容,为广大同仁提供了与全世界同行交流的平台,与业内顶尖大咖互动的机会和了解领域内前沿研究的途径。

 

妇产科在线携手雅培(Abbott)邀请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魏兆莲教授,针对ASRM 2022年会上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享,帮助各位同道通过专家的视角在第一时间掌握领域内的前沿进展。

 

前沿进展

 

绝经晚期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及临床病理特征

通常认为非产科慢性子宫内膜炎(NOCE)是育龄期女性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属于盆腔炎症性疾病,是女性生殖器官宫颈或阴道多种微生物上行感染所致的病变。然而,NOCE仍缺乏人口统计学数据。近期,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Vinita Parkash博士团队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根据子宫内膜活检样本,评估了绝经晚期NOCE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研究者分析了1990-2020年间YSM病理学数据库中诊断NOCE患者的子宫内膜样本,并按十年为组距对受试者予以分组,同时排除了诊断子宫内膜瘤变(非典型增生或癌)患者,评估绝经后老年患者(>70岁)NOCE的临床和组织学关联。

 

研究结果显示,NOCE的总患病率为2.93%(3222/109851)。年龄分组按十年来计算,NOCE发病率在第3个和第4个十年达最高(5%、4.7%),之后明显下降,在第5个十年降至3.9%,在第6个十年降至1.6%,在第7个十年更是低至0.7%;第8个十年的患病率为0.8%,略有上升,在第9个十年又有明显上升,达到1.86%。

 

在65例>70岁的绝经后老年患者中,评估了其中22例的子宫内膜样本。这些患者常合并糖尿病、痴呆、活动受限和尿路感染等疾病,在组织学上表现为急性炎症(12/22,54%)、浆细胞浸润性炎症(20/22,91%),以及相关的宫内病变(主要是梗死或坏死息肉)(11/22,50%)。

 

研究者得出结论,NOCE具有双峰分布,第一个患病高峰在育龄期,第二个小高峰在绝经晚期。老年人群表现出急性炎症及其严重程度加重,提示老年人的NOCE病因可能与育龄期女性不同。

 

这项研究进一步证明,NOCE不仅仅是一种育龄期疾病,绝经后的女性也可能罹患,而且在绝经晚期有第二个小高峰。绝经晚期女性NOCE的临床病理提示其可能是由该年龄组的不同微生物引起的,这可能对抗生素治疗有意义。未来有待对病原体进行基因组分析,并扩大病例规模,进一步探究老年人群的NOCE特点。

 

端粒长度与育龄期女性的卵泡数及体外受精结局相关

端粒缩短与人类衰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基于此背景,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Marcelle I. Cedars博士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的端粒长度是否与育龄期女性的卵巢储备功能及体外受精(IVF)结局相关。

 

研究纳入了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间治疗的40例不明原因不孕症或卵巢储备功能减低的患者,年龄在35岁至42岁之间。主要评估端粒长度与窦卵泡数(AFC)、抗缪勒管激素(AMH)、雌二醇峰值(E2)、获卵数、受精卵数量、第3天优质胚胎和可用的囊胚数量。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PBMC在卵巢刺激期间的平均端粒长度。分析模型校正了年龄的影响。

 

结果表明,较短的端粒长度与AFC显著减少(P=0.04)、E2峰值较低(P=0.04)相关,也与获卵数较少(P=0.02)、受精卵数量较少(P=0.02)相关。不过,端粒长度与基线AMH水平(P=0.46)、第3天优质胚胎数量(P=0.11)和可用的囊胚数量(P=0.10)之间不相关。

 

这项研究表明,端粒长度与卵巢储备功能及IVF结局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且与年龄无关。端粒与衰老的相关性可能会扩展到卵巢老化及年龄较大的不孕症女性中。研究者认为,尽管该研究的样本量有限,但它提供了PBMC端粒长度用于识别卵巢提前衰老女性的可能性。

 

卵巢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帮助无排卵女性恢复排卵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通过促进康复和抗衰老等机制来改善体内不同组织的功能和健康。近年来,它已被用于多个领域,如骨科、心胸外科和皮肤科,但目前仍缺乏关于PRP治疗与卵巢排卵的研究证据。基于此背景,来自美国的研究者开展了一项研究,探讨了卵巢PRP治疗是否可以帮助围绝经期女性恢复排卵。

 

这项研究纳入了8例平均年龄40.5岁、平均FSH为70.63 mIU/ml和AMH<0.015 ng/ml、确诊重度卵巢储备功能减低、无排卵但希望用自体卵子妊娠的女性。从患者自身的外周血中离心制备PRP,并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注射到至少一个卵巢中。对卵巢PRP治疗前后的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结局指标是排卵率。

 

结果发现,5例(63%)无排卵患者在PRP治疗后恢复排卵。8例患者经过第一次卵巢PRP治疗后,2例恢复排卵,有一次自然妊娠。6例患者经过两次PRP治疗后,3例排卵,但没有获得可用的胚胎。2例患者经过3次PRP治疗后,获得了1枚可移植胚胎。1例患者经过4次PRP治疗后,同样获得了1枚可移植胚胎。

 

值得一提的是,8例患者的平均初始FSH水平为70.63 mIU/ml,但经过两次PRP治疗后,6例的平均FSH水平降至36.85 mIU/ml,相当于血清FSH水平降低了48%(P=0.039)。

 

研究者得出结论,对于伴有低AMH和高FSH的无排卵女性,卵巢PRP治疗可有效诱导患者恢复排卵。另外研究也表明,PRP多次治疗具有累积效应,接受两次以上PRP治疗的患者排卵率提高,同时FSH显著降低。这项研究的初步数据为那些被告知无排卵的女性带来了希望,通过一次或多次卵巢PRP治疗,她们有可能会恢复排卵,并可能获得自体胚胎进行移植。

 

精子DNA甲基化预测可生育及不育症男性的衰老

表观遗传学是指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不涉及DNA序列的变化。目前研究最多的表观遗传学变化机制之一是DNA甲基化。据推测,与父亲年龄较大和辅助生殖技术(ART)相关的不良结局是由于表观遗传学变化。既往的研究已阐述了基于人类体细胞DNA甲基化的准确年龄估算。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评估了可生育男性和特发性不育症男性中体细胞和精子DNA甲基化的模式。

 

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间,招募了48例年满18岁的成年男性受试者,其中进行输精管结扎术咨询的可生育男性23例,进行不育症评估的特发性不育症男性25例。收集受试者的颊粘膜拭子和新鲜射精的精液,从这些样本中提取DNA用于甲基化分析,目的是评估基于DNA甲基化模式预测的年龄,即表观遗传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差距。

 

基于颊粘膜DNA甲基化模式的年龄预测结果显示,表观遗传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4,平均误差3.45岁。基于精子DNA甲基化模式的年龄预测结果显示,表观遗传年龄与实际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52,平均误差3.35岁。

 

综上研究者认为,精子DNA甲基化可以用来预测生理年龄,类似于体细胞表观遗传学变化的预测。精子可能受到许多表观遗传学变化的影响,与在体细胞中观察到的一致。未来有待在男性不育症人群,例如精索静脉曲张或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进一步研究,评估这些反映衰老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如何影响ART以及子代结局的。

 

— END —

 

专家简介


wei.png
魏兆莲 教授

魏兆莲,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常委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理事

安徽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被授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全科医学》和《国际生殖健康》编委,《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通讯编委;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于2016年及2010年分别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科研课题多项,参与及主持分单位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十一五及十二五项目各一项;发表临床研究论文70余篇,SCI源刊论文28篇。

 

锁定妇产科在线
ASRM 2022
前沿资讯一站掌握!

 

640 (1).png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到达ASRM 2022年会报道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