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日,由中国健康促进会和北京健康促进会主办,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承办,《解放军医学杂志》协办的“第二届妇科单孔与机器人手术研讨会暨妇科肿瘤微创治疗高峰论坛暨单孔机器人及免气腹腹腔镜手术培训班”进入大会第2天议程。

 

640.webp.jpg

 

继12月17日的单孔及机器人论坛后,12月18日会议特别设置了妇科肿瘤论坛,来自五湖四海的妇科专家分别就妇科肿瘤领域的热点话题和诊治进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妇产科在线的报道,再次共赴这场精彩的云端学术盛宴吧!

 

开幕式


640.webp (1).jpg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刘晓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640.webp (2).jpg

上海市医学会谭鸣会长开幕致辞

 

谭鸣会长在致辞中表示,谨代表上海市医学会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本次大会以“微创技术及妇科肿瘤的新进展”为议题,邀请了领域内众多知名专家交流学术热点,推广应用新技术。衷心希望此次会议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给大家带来一些思想上的启迪碰撞,并呈上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同时,期待通过大家的携手努力,为促进我国妇产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640.webp (3).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徐丛剑院长开幕致辞

 

徐丛剑院长在致辞中表示,谨代表大会向与会专家及云端的同道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本次会议以“妇科肿瘤的微创治疗”为主题,围绕三大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和微创领域最新进展、妇科微创技术诊疗规范、内镜手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手术技巧等热点问题展开专题讲座。会议邀请了全国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分享,正所谓“高手过招,电闪雷鸣”。在此,祝愿线上参会的同道们在今天的学术会议中满载而归,也希望本次大会汇集的理念、经验、共识能够对大家今后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预祝本次大会顺利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学术讲座

 

徐丛剑教授:遗传性妇科肿瘤高危女性的生殖问题

640.webp (4).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表示,遗传性妇科肿瘤高危女性生育力可能受到影响,现有生育力保存技术方法包括胚胎冷冻、卵母细胞冷冻、卵巢组织冷冻等,选择何种技术方法与肿瘤类型、治疗手段、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卵巢组织冷冻法需考虑移植后复发风险。对于遗传性妇科肿瘤高危女性对生殖遗传阻断需求问题,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T)是遗传性肿瘤患者的一级预防手段,对降低单基因甚至多基因遗传疾病的发生风险有积极作用。徐丛剑教授呼吁,遗传性妇科肿瘤高危女性在人群中并不少见,她们的生殖问题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万小平教授:Robotic Hysterectomy (Simple/Radical) and Lymphadenectomy for Endometrial Cancer

640.webp (5).jpg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万小平教授重点分享了自己在机器人子宫内膜癌手术实践中的经验体会。机器人手术的三维视野,增强了手术可视性;减少术者手部震颤和术者疲劳、背部不适,更易缝合;机械臂腕关节允许全方位的运动、同向移动;还可在显示器上绘图、查看患者超声/CT图像等。万小平教授指出,机器人手术要求术者有丰富的开腹手术经验、经过系统的机器人手术培训、适应其不同于开腹的视野和更弱的触感反馈,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曲线并反复思考和解决术中遇到的问题,才可以真正掌握这一技术并将其用于临床,造福患者。

 

狄文教授:复发性卵巢癌的诊治策略

640.webp (6).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狄文教授指出,卵巢癌维持治疗的目的是延缓复发,减少耐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对于复发性卵巢癌后线治疗一般的患者,状况较差,对药物反应不敏感,可供临床选择的有效药物较少。相对于化疗药物,PARP抑制剂毒性小,用于后线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多数靶向药物只提高了PFS,对OS效果不显著,应致力于寻找新的有效靶点;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的治疗处于瓶颈期,预后差,需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铂耐药复发患者的临床研究上。与化疗、靶向治疗的联合治疗或许成为卵巢癌患者治疗的方向。

 

吴小华教授: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v1)解读

640.webp (7).jp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在讲座中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的五大更新要点进行了详细解读。他表示,卵巢恶性肿瘤的管理,应当从管理患者个体转向管理患者家系;如何选择卵巢恶性肿瘤手术,应当综合考量术者能力、患者状态、手术风险、手术结局等因素;临床研究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看到研究结果的同时还需注意研究细节;只有做到规范的记录、转诊、治疗、随访,才能做到规范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全程管理;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诊疗仍有许多临床问题亟待解决,妇科医生还需更加努力。

 

王玉东教授: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关键问题

640.webp (8).jpg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王玉东教授讲到,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患者在选择术式时需根据其个体差异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遵循无瘤原则,并注意举宫器使用、子宫捆绑、切除入路等。结合手术录像,王玉东教授重点强调了输尿管解剖的重要性,指出辅助生殖技术(ART)术后行宫颈环扎术可降低再妊娠流产率。妊娠时机的选择推荐在术后大于12个月,迫切要求生育者需间隔至少6个月,胚胎移植不可移植多个胚胎。临床医师若想做好早期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需要精良的设备、娴熟的技术、自信和胆识以及齐心协力的团队合作。

 

腾银成教授:外阴癌手术的多学科协作

640.webp (9).jpg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腾银成教授讲到,外阴癌患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原则包括鳞状细胞癌IA期、IB期、II期及以上,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或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去除病灶,最大可能地保留功能。腾银成教授通过多个临床案例分享,向大家全方位讲解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外阴癌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指出术者需根据外阴缺损的形状、大小和厚度,采用不同类型且精心设计的皮瓣来进行修复,并组建一个由妇科(肿瘤组)、泌尿外科、整形外科、麻醉医生、大肠外科等医生组成的多学科诊疗团队(MDT)以顺利完成手术。

 

陈晓军教授: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临床意义

640.webp (10).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晓军教授主要介绍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诊断方法、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临床意义及今后发展方向。基于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据和指南推荐,分子分型对于病理诊断、判断预后、选择治疗方案等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欧洲妇科肿瘤学会(ESGO)根据肿瘤期别、淋巴血管间浸润、深基层浸润等指标,结合分子分型对子宫内膜癌进行了更加精准的预后危险分组——低危、中危、高中-危、高危、晚期转移,并针对每个组别推荐了辅助治疗方案。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对手术、术后辅助治疗的指导尚处于初步阶段,且缺乏前瞻性高质量证据,有待妇瘤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汪希鹏教授: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640.webp (11).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汪希鹏教授表示,手术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子宫内膜癌手术可使用的方法有阴式手术、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及机器人手术。汪希鹏教授通过手术录像,从视觉、触觉、器械、团队四方面充分介绍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临床优势及局限性,指出高清三维显示可减少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组织创伤;能跨越解剖障碍进行操作;在宫颈注射吲哚菁绿等显影剂后可对淋巴结示踪,能更彻底切除淋巴结;高昂的检测费、维护费、购买费及手术费是制约机器人手术发展和广泛推广的重要原因。

 

蔡丽萍教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1000例分析

640.webp (12).jpg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蔡丽萍教授介绍,在1000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中,妇科恶性肿瘤占比70%,主要用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外阴癌、复发性卵巢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大约有20%是良性疾病,包括疤痕憩室、重度盆腔粘连、膀胱损伤缝合等。通过大量的手术视频分享,蔡丽萍教授对不同疾病类型的手术概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学习曲线、数据等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达芬奇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具备高度清晰的三维成像系统,子宫滤除颤抖功能,可缓解术者疲劳,在治疗恶性肿瘤复杂手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唐均英教授:年轻宫颈癌及其它生殖道疾病患者功能保护

640.webp (13).jpg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均英教授指出,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术式分为宫颈锥切术、局部宫颈切除、广泛性宫颈切除术+淋巴清扫术,其中宫颈锥切术的术式选择原则是以病灶为中心,做到切缘阳性。广泛性宫颈切除术指征包括早期宫颈IA1期、IA2至IB1期之间,肿瘤直径<2 cm,病理类型为鳞癌或腺癌,影像学非内生型无淋巴结肿大,除外特殊类型宫颈恶性肿瘤。唐均英教授通过多个手术视频分享,与大家讲述了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先天性无阴道、部分阴道闭锁等其他妇科疾病患者功能保护的具体举措,加深了广大医生对手术策略的理解和技术细节的把握。

 

王军教授:机器人辅助腹腔镜QM-C型手术——膜解剖理念指导下应用体会

640.webp (14).jpg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军教授通过精彩的手术视频分享到,不同胚源单位之间“庖丁解牛”式的间隙入路手术可能会成为宫颈癌患者手术的主流。用膜解剖理念指导的QM-C型手术是无瘤理念在精细解剖层面的推广,是实现组织胚胎层面的器官广泛切除,不仅达到器官便捷无瘤,更是组织胚源性的无瘤;机器人精准微创手术与膜解剖理念的结合,可最大限度实现加速康复外科(ERAS)、无瘤、减少损伤、延缓复发、进一步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术者学习曲线的目的。相信通过机器人技巧优势、膜解剖理念、QM分型的规范化范围、技术成熟的医生四者间的相互结合,未来能让更多患者获益。

 

李芳教授:早期宫颈癌精准诊疗

640.webp (15).jpg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芳教授介绍,宫颈癌病变组织形态学特征包括点状血管、镶嵌血管、异型血管等。点状血管薄层上皮下,间质乳头中的终末血管在阴道镜纵向观察下表现为点状,为局灶性不正常图像;异型血管是浸润癌的标志,与表面平行的部分上皮极薄,容易出血,在组织切片中,可见扩张的异型血管在癌细胞团之间上行至表面或呈水平走向。宫颈癌在体病理诊断作为诊断标准仍需继续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将会大大减少手术引起的创伤;宫颈癌的精准诊疗,可大大节约诊断和手术时间。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张颐教授:系统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SNSRH)

640.webp (16).jpg

中国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张颐教授结合手术视频分享到,掌握子宫深静脉及其属支的解剖学特点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明确切断子宫深静脉,减少出血、避免盆腔自主神经的损伤是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宫颈癌广泛切除的关键步骤。保留神经的宫颈癌根治术的手术要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在子宫神经脉宫颈支和膀胱支交汇处分离宫颈旁间隙,解剖出宫颈旁间隙、直肠侧间隙以及阴道旁间隙;(2)术中不对盆腔自主神经结构进行精细解剖及过度分离;(3)在腹侧阴道韧带中解剖出子宫深静脉的膀胱支保留其下方盆丛的膀胱支;(4)强调在两两间隙中处理韧带及血管组织。

 

袁勇教授:吉肿模式腹腔镜简化C1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640.webp (17).jpg

吉林省肿瘤医院袁勇教授表示,无瘤理念主要体现在省时、省力、无挤压、整块切除少污染、封闭、隔离、免种植等方面。宫颈周围环是进行宫颈癌根治术的关键理念,也是切除范围的解剖点。C1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解剖要点是切除的范围,包括宫骶韧带、主韧带和子宫深静脉、膀胱宫颈韧带和膀胱中静脉。充分利用神圣平面理念,间隙分离可保护组织,逆向思维可分层去隧道、精准确切可确定边界;以神经平面为基准,简捷高效可保护神经。最后,袁勇教授用一句话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无瘤微创解剖精,一次牵拉半侧净,血管裸化边界清,多步并举简捷明”。

 

范晨芳总编:编辑视角下的高质量论文撰写要点

640.webp (18).jpg

《解放军医学杂志》范晨芳总编讲到,高质量论文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报告。评价高质量研究的逻辑标准体现在主变量、机制创新、机制深度、数据的科学性和完整度,以及工作量等方面。科研设计的科学性与伦理规范性统一,不同的试验设计,涉及不同的伦理问题。范成芳总编从方法部分、统计学处理、结果部分、讨论、参考文献、论文逻辑性等方面对论文常见质量及审稿关注点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报告规范不仅在于提高研究论文的规范性、完整性和透明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研究者提高从选题、设计、实施等整个过程的规范和质量。

 

两天的会议内容充实丰富,大咖云集,百家争鸣,为大家奉上了一场精彩的云端学术盛宴。会议既有单孔与机器人手术的精彩内容,又有妇科肿瘤的最新进展和规范治疗。12月19日单孔机器人及免气腹腹腔镜手术培训精彩继续,敬请关注!

 

主持风采


640.webp (20).jpg

640.webp (21).jpg

640.webp (22).jpg

640.webp (23).jpg

640.webp (24).jpg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