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由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主办,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承办,经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的2021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021年北京大学妇科泌尿与生殖整形学术周系列活动暨十七届北京大学女性盆底重建与生殖整复研讨会于2021年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以线上的形式与大家见面。
本着北大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髓,作为我国大陆地区盆底及生殖整复专家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与交流平台,会议邀请国内多位著名的妇科泌尿及生殖整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及讨论,同时荣幸地邀请到多位有国际影响力的妇科泌尿、运动康复及生殖整复领域等知名教授云端相聚,共话盆底健康。10月31日,妊娠分娩与物理康复分论坛、生殖整形之私密手术分论坛、基础&临床研究论坛精彩继续。妇产科在线作为大会技术/媒体支持,为您带来会议报道。
妊娠分娩与物理康复分论坛
Kari Bø教授:如何治疗产后有症状的PFD与腹直肌分离?
盆底功能障碍和腹直肌分离是产后女性中很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挪威奥斯陆体育学院Kari Bø教授通过远程视频的形式,与大家一起回顾了有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和腹直肌分离的评估、诊断与治疗等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腹直肌分离、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Bø教授认为我们应该谨慎宣传绝经前女性腹直肌分离与盆底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Bø教授对目前针对腹直肌分离的运动方法,如俯卧吸气、仰卧起坐和卷腹等方法,进行了有效性对比研究,认为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腹直肌分离的运动干预治疗。最后,针对盆底功能障碍,她呼吁,我们也应该给予个体化指导、评估和校正盆底肌肉收缩,使用多样的盆底治疗方式,如牵伸、筋膜放松、肌肉能量技术、电疗等,在监督下进行盆底肌锻炼。
Hans Peter Dietz教授:分娩损伤相关的影像学评估及其临床后果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妇产科Hans Peter Dietz教授是国际上盆底超声领域的权威专家,他在讲座中为大家讲解了分娩相关的肛提肌与肛门括约肌损伤及其超声影像学评估的最新进展。目前有三项国际大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分娩与盆底功能障碍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即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和粪失禁。肛提肌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初次分娩的年龄和产钳的使用。盆底超声影像显示,80%~90%的肛提肌损伤似乎延伸到了髂尾肌上,分娩时更有可能遭受损伤的位置是肛提肌在耻骨的附着点。
Ajay Rane教授:到2030年可否消灭生殖道瘘?
澳大利亚汤斯维尔医院Ajay Rane教授,同时也是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瘘管和生殖器创伤学会主席。他指出,产伤相关瘘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大挑战,每年仍有10万新发病例,主要发生在非洲和亚洲等一些贫穷国家。WHO近期宣布到2030年消灭瘘。90%的产科瘘是由于难产引起的,50%的复杂瘘是由不恰当的剖宫产所致。诊断延迟、转送延迟、治疗延迟是瘘治疗面临的三大挑战,因此医生必须快速诊断,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设立修补成功的治疗标准。未来计划每年培训更多的医生,使女性不因产科瘘而等待修复手术达6周以上,目标是希望全球努力最终根除产科瘘。根据之前多年在多个国家的经验,要消灭产科瘘,最重要的是做好预防、教育和治疗工作。
Gabriel Y.K Ganyaglo教授:分娩损伤与瘘
加纳阿克拉科莱布教学医院Gabriel Y.K Ganyaglo教授在讲座中结合加纳国内的具体情况,分享了对分娩损伤与产伤瘘的防治重点。加纳育龄女性平均生育4个孩子,但40%的新生儿不是在医院出生,这也是女性盆底肌损伤的主要原因,产伤瘘和膀胱阴道瘘很常见,大多数这样的患者没有得到治疗;还有少部分患者是由于医疗失误而导致瘘管和输尿管损伤。另外,盆腔脏器脱垂和尿失禁也很常见。对于在医院发现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医生会组织多学科治疗,给予手术和理疗等。加纳与国际协会合作,希望可以培养更多的医生和护士,为女性提供更多的科普、咨询和医疗服务。
杨欣教授:复杂膀胱阴道瘘+阴道前后壁修补+骶棘韧带悬吊术(四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杨欣教授分享了一例复杂产科瘘患者的处理经过,通过手术视频详细讲解了对该患者的的处理策略和术中手术要点,并总结了诊疗经验。这是一例53岁的复杂膀胱阴道瘘患者,产后做过一次手术,但手术修复失败,22年后因合并阴道穹隆脱垂而再次手术,行膀胱镜检查、膀胱阴道瘘修补术、骶棘韧带悬吊术(四壁悬吊)、阴道后壁修补术和会阴体修补术,最终修复成功。
Pierre Mares教授:欧洲盆底康复技术新进展
法国尼姆大学医学院Pierre Mares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欧洲盆底康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盆底康复就是通过物理康复技术作用于患者的腹-腰-骨盆部位,以帮助患者建立起预期姿势反射。针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整体康复治疗包括改变生活习惯、维持垂直静态力学平衡和加强营养等。在盆底康复的整体理念中,首先要考虑盆腔和脊柱的平衡,可以通过干预呼吸的方式来改善盆腹协调性,也可以通过咨询、调查问卷和超声检查等方式开展预防工作。要强调的是,采用新治疗技术实现从依赖型康复到自主康复的过渡,帮助女性有意识地进行盆底自主康复。
宋悦教授:基于盆腹力学基础的运动康复在女性产后疼痛康复中的治疗作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宋悦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妊娠和分娩对女性盆底功能产生明显影响,严重者可造成盆底和腰腹部肌肉的损伤、骨盆与筋膜韧带的损伤以及会阴的损伤。针对腰部核心肌群的训练可缓解腰背痛,基本方法有拱桥式运动、飞燕点水运动、侧桥运动、平板支撑运动和交叉支撑运动。之后,宋悦教授重点讲解了WAFF运动结合产后骨盆康复针对PGP和PLBP的治疗效果证据,强调康复治疗以稳定、运动、放松为理念,并分享了其医院开展WAFF运动康复的方案。
李环教授:顽固性慢性盆腔痛的诊治及病例分享
慢性盆腔痛是指病程超过6个月的非周期性盆腔疼痛。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李环教授讲到,顽固性慢性盆腔痛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它严重影响个人日常生活,常规治疗效果差,时间长,病情反复无常,患者常出现心理问题。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是其主要病因,肌筋膜疼痛也不少见。对这类患者强调病因治疗,采用个体化方案。对慢性盆腔痛患者可以采用神经刺激、康复、手术、药物、心理和营养改善等方法,以缓解疼痛、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李环教授还结合两例典型病例,分享了对顽固性慢性盆腔痛患者的诊治要点。
林忠教授:骨盆稳定与盆底功能障碍
骨盆在人体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承托上半身、作为中央枢纽传递力学和承载盆腔脏器等。广西生殖医院林忠教授讲解了骨盆稳定与盆底功能障碍方面的最新进展。骨盆与盆底关系密切,骨盆错位可引起一些常见问题。骶髂关节筛查试验主要有FABER试验、骨盆挤压试验和骨盆分离试验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有理疗、正骨手法、运动康复和日常指导等,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正骨手法,同时注意避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和动作,如长期跷二郎腿、长期卧软沙发、长期侧身劳作、外伤臀部着地、腰部闪挫等。
卢丹教授:产后盆腔生物力学改变与整体康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卢丹教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产后盆腔生物力学的改变与整体康复的要点。盆底康复不仅仅是盆底肌力的改善,而是要注重寻找引起盆腔生物力学改变的原因。针对不同患者的问题,采用不同方案的组合,如纠正形体、稳定核心肌群等恢复肌力的措施,以及重建生物反馈等。针对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整体康复方案,恢复盆腔生物力学的平衡。所谓整体康复,就是从女性整体的生理结构出发,关注女性的盆腔肌肉和脏器功能,注重呼吸系统与盆底功能协调和姿势平衡等。通过多种物理康复方法,恢复女性形体和肌肉等支持组织的预期反射,整体改善女性生活质量。
安方主治医师:女性形体与盆底障碍性疾病关系研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安方主治医师为大家介绍了其中心开展的对女性形体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性的初步探索结果,目的是创建女性盆底疾病的预防方法。通过智能无创的形体检测软件来获取女性形体骨骼系统的数据,采用量化问卷、POP-Q评分、手测盆底肌力、盆底肌电生理检测等方法来获取女性盆底数据。其初步结果表明,形体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重力线前倾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未来还将继续深入研究,探讨其中的内在机制。
在本论坛的讨论环节,参加线上授课的多位专家就女性产后的各种损伤及物理康复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参会医生表示获益匪浅。
生殖整形之私密手术分论坛
生殖整形是对生殖器的先天畸形及后天性缺损进行修复重建,以达到恢复或接近正常的生理功能与外形的目的。目前女性生殖整形常用于产后阴道松弛、小阴唇肥大、会阴裂伤修复等患者,主要包括阴道紧缩术、阴唇整形、阴蒂整形等方面。10月31日上午,十位专家教授在生殖整形分论坛围绕女性生殖整形常见手术及并发症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讲座。
张海林教授:3D生物束带阴道紧缩术
阴道紧缩术是以保留阴道粘膜及修复肛提肌为目的,不单纯是缩小阴道内径。在重建会阴体的同时使阴道的内径得到解剖学层面的调整,塑造适度的盆底支撑、阴道内腔修复和阴道口修复,恢复自然阴道轴。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张海林教授讲解了阴道松弛的原因和常用治疗方式的利弊,并对3D生物束带用于阴道紧缩术的原理、手术方式、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系统说明。
罗新教授:外阴Limberg皮瓣转移设计应用女性生殖整复妇科医生应知应会的美容修复技术
会阴部病灶切除致局部皮肤缺损,术后留下的(椭)圆/不规则形创面,常以直接拉拢缝合、游离皮瓣及皮片移植修补、局部皮瓣转移等方法修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新教授在讲座中通过分享多个图片,对外阴Limberg转移设计应用女性生殖整复修复技术进行了精彩生动的讲述。
毕晔教授:阴道内注射填充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毕晔教授在讲座中讲解了阴道内注射填充技术的现状及问题。毕晔教授指出,使用填充剂进行阴道内注射时,可能存在发生严重肺部并发症或死亡的风险,阴道内脂肪注射一旦误入血管并发生脂肪栓塞,后果更为严重。为此,术前应对患者充分告知,加强医生培训,提高阴道内注射技巧。
王鲁文教授:小阴唇整形手术视频分享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鲁文教授首先介绍了小阴唇整形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手术方式,之后向参会医生重点分享了三例小阴唇整形手术病例,通过视频演示了三例手术的过程,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及手术操作技巧。
李峰永教授:小阴唇整形术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小阴唇整形术的传统术式主要包括边缘切除术、楔行切除术、中央切除术。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妇科整形中心李峰永教授首先介绍了这三种传统术式和几种复合术式的优缺点,随后重点讲解了小阴唇整形术的常见并发症,如出血、水肿、切口感染的预防及处理要点。她强调,实施小阴唇整形术,应掌握小阴唇美学标准,掌握小阴唇的标准数值,熟悉小阴唇的解剖特点,并熟练掌握至少两种术式,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术中保留足够的组织,以防二期修复。
Cecile Audrey Ferrando教授:易性症女性的阴道成形术
来自美国克利夫兰泌尿妇科及盆腔重建中心的Cecile Audrey Ferrando教授在讲座中首先分享了易性症女性阴道成形术的基本知识,随后通过分享一例手术视频,详细地讲解了易性症女性阴道成形术的手术过程、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等,并说明了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她表示,在克利夫兰诊所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操作这类手术,重大并发症非常罕见。
金杭美教授:妇科医生要做好生殖整形必须具备的能力
妇科医生手术主要着重于在会阴损伤、阴道子宫脱垂、尿失禁、生殖道瘘、生殖器官畸形等方面的手术,还有产科损伤和产后恢复的手术,涉及范围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金杭美教授指出,妇科医生在做好妇科手术的同时也应做好生殖整形美容的手术,为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功能完整、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为此,妇科医生必须具备妇科的常规能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整形美容手术的常规能力。
刘阳教授:易性症多学科团队建设经验分享
易性症是一种持续的生物性别与生理性别严重不协调导致的性别身份障碍性疾病。近年来,易性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更多人寻求医疗帮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刘阳教授带来了易性症多学科团队建设的经验分享。易性症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需要精神科医师、健康照护治疗师、内分泌科医师、外科医师、人类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参与,进行多学科团队诊治。
华克勤教授:生殖道梗阻所致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和长期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教授首先讲解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鉴别诊断、治疗等,随后讲解了单角子宫、残角子宫、双角子宫等生殖道梗阻所致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长期管理。她强调,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既不是新发疾病,也不是少见病,会导致女性不孕,手术不当可增加复发率,并且需要长期的随访和管理。
李强教授:阴道紧缩术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李强教授首先结合多个病例图片,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几种阴道紧缩术式的发展历史、操作方式和优缺点,之后重点讲解了阴道紧缩手术后出血、感染、伤口愈合不良、阴道直肠瘘、阴道内径过窄、外形不良等多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要点。
精彩的学术讲座之后,孙秀丽教授、李强教授、夏志军教授、刘阳教授等围绕女性生殖整形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学术气氛浓厚。
基础&临床研究论坛
基础医学研究是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机制的研究,属于新知识、新理论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是医学科技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先导,对培养医学高层次人才起着支柱作用。临床研究是以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病因和预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医疗机构为主要研究基地,由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组织实施的科学研究活动。在10月31日上午举行的基础&临床研究论坛,邀请到7位专家进行了研究成果的分享,开阔了参会人员的视野,丰富了学术认知。
Luyun Chen研究员:从生物力学视角看新一代盆底诊断与外科规划
美国密歇根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研究科学家Luyun Chen研究员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分享了生物力学视角下的新一代盆底诊断与外科规划新进展。例如,盆底手术后进行疗效评价时发现,术前和术后顶端位置和空隙大小并不完全都在正常范围内,不在正常范围内。基于现有的研究情况,Chen研究员讲到,未来的研究重点在于建立输入分布模型、验证预测模型中的术后临床测量指标,并积极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
罗家佳研究员:基于深度学习的盆腔器官脱垂的计算机辅助评估
北京大学跨学部罗家佳研究员结合磁共振影像学、工程学的发展向大家娓娓道来如何在盆腔器官脱垂的功能性解剖的基础上探索计算机辅助评估,主要涵盖了盆底器官的正常解剖功能、盆腔器官脱垂三维重建、计算机建模这三方面,提高了参会人员对三维重建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的认识。
汪海波研究员:临床研究与流行病学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汪海波研究员提到,在进行临床研究设计时,要明确研究目的以及影响研究质量的关键问题,重点关注研究人群、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干预措施、设立对照的选择、研究对象依从性的改善策略、研究对象的随访、研究终点的观察指标等。此外,他重点解读了研究设计选择的基本思路,帮助大家对临床研究设计的核心问题等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洪莉教授:基于经络的精准电生理诊断和治疗在女性盆底疾病中的应用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莉教授首先介绍了静息电位的特点、共振原理理论、经络与共振、如何检测振动、经络与可视化热图、可视化电诊断、盆底电生理发展等多项研究结果。她谈到,基于中医理论的科学化研究及与临床实践的交叉研究,可以收获更多成果。
牛晓宇教授:浅谈大数据库平台构建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意义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牛晓宇教授展示了临床平台大数据及大数据建设成果,阐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共促盆底健康的必要性。大数据平台建设可以加速临床科研成果产出及转化。她表示,大数据应用的方向仍需不断扩展,包括多中心队列管理和服务设计、临床运营管理等人工智能应用,促进专科数字化转型和学科全面发展。
吴氢凯教授:再生医学在盆底重建中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吴氢凯教授详细阐述了再生医学的定义,系统介绍了干细胞的来源、多种支架材料以及无细胞的相关治疗,并介绍了其团队在尿源干细胞应用于盆底重建治疗中的探索成果。最后她表示科研是打开未来医学之门的钥匙。
沈平虎主任:编辑视角看妇科泌尿科研文章撰写
《中华妇产科杂志》沈平虎主任从专家、审稿及个人等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对科研论著的不同要求,详细介绍了妇科泌尿科研文章的选题方向。他表示,要了解历史发展过程,才能知道为何所用、为何不用,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更进一步。在写文章之处,做学问、练内功,让更多读者阅读之后身心舒畅。
会议讨论环节由张松灵教授、谢冰副主任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有王建六教授、Luyun Chen研究员、罗家佳研究员、汪海波研究员、洪莉教授、牛晓宇教授、吴氢凯教授、昌晓红研究员、贾元元助理研究员等,各位专家就讲座中所提到的临床研究的样本采集质控、干细胞临床应用、临床研究设计优化、盆底评估人工智能化趋势、大数据库为盆底功能疾病带来的变化等不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进一步明确了研究重点和设计技巧,为之后的研究学习提供了更大的进步空间。
闭幕致辞
随着妊娠分娩与物理康复分论坛的学术环节结束,大会主席、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会长、第三届中国女医师协会妇产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孙秀丽教授发表了大会闭幕致辞。
孙秀丽教授表示,在学会领导、专家和医生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之下本届会议圆满落幕。鉴于当前的新冠疫情形势,会议采用线上的形式召开。大会特别开设了大咖论坛、经典术式视频集锦和手术视频解剖视频集锦、盆底重建会场、下尿路症状论坛、妊娠分娩与物理康复分论坛、生殖整形之私密手术分论坛、基础&临床研究论坛,并同期举行了中国女医师协会妇产科专委会第三届换届选举会和第六届中国女医师协会妇产科学术年会。
大会邀请了近百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线上授课,各位专家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奉献出来,与广大医生分享,内容非常实用,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是大家共同倾情打造的高品质学术盛会和交流平台,齐聚多学科国际泰斗殿堂级专家,追踪热点问题,深入探讨了PFD-MDT和生殖整复热点问题;国内大咖精讲手术要点,领会盆底重建核心;精彩手术视频点播,数十位专家倾情奉献盆底及抗尿失禁术式;国际泰斗手把手讲解盆底解剖和手术,盆底康复和私密整形精要交流,下尿路问题解决方案一站式获取;基础研究论坛“大眼界、大气度”,践行人才战略。
《盆底医学》是由王建六、廖利民、任东林三位教授联袂主编,特邀国内100余位包括妇产科、泌尿外科、肛肠盆底科、超声及放射影像以及解剖组胚等学科专业专家学者参加编写,内容涵盖了盆底医学的各个方面,系统全面。该书已正式出版,因疫情原因发布会延迟举行,敬请关注。
截止会议结束,本届大会线上累计观看量达8200余人次,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会的学术内容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性和实用性。
在此谨代表组委会感谢各位专家的倾情演讲,感谢各位同道的积极参与,感谢会务组的精心筹备和辛苦付出,也感谢确保网络会议顺利进行的工程师团队,以及为大会提供各种帮助的朋友们。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期待明年再相聚!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