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妇幼精彩,共绘健康未来。为推动首都母婴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妇女儿童健康服务的创新发展,2021年8月7日至8日,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以线上视频的形式召开了2021北京地区妇幼健康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家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的领导以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线上,为我国的妇幼健康事业规划蓝图、建言献策,共同维护并促进妇女儿童的全生命周期健康。
大会为期两天,在设置有名家讲坛、专家论坛、专题报告会等主会场学术讲座的基础之上,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下属的8个专业学组也分别开设了相应的学术论坛,包括新生儿保健学术论坛、孕产保健学术论坛、生殖与遗传学术论坛、心理保健学术论坛、乳腺保健学术论坛、妇女保健学术论坛、妇幼健康促进与教育学术论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学术论坛。大会学术内容精彩纷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妇幼保健工作者参会学习,反响热烈。妇产科在线作为大会的技术和媒体支持,为大家带来大会热点报道。
8月7日上午,2021北京地区妇幼健康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张雪峰教授主持大会开幕。他表示,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协会坚定信念,团结各方力量创新发展,全力保障妇幼健康服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次大会邀请行业领导和国内知名专家、妇幼同行相聚云端,围绕妇幼健康工作的核心,探讨妇幼健康服务发展策略,推广新理念和新技术,为北京地区妇幼健康工作贡献力量。张雪峰副会长介绍了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行业领导、领域专家、北京市及各区妇幼保健院、相关医疗机构院长等,并对他们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秀丽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虽然疫情限制了大家的面对面交流,但阻挡不了妇幼人追求学术的脚步和热情。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2021北京地区妇幼健康学术研讨会如期召开,在此向参加大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以及收看网络直播的同道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本次大会设立了一个主会场和八个分会场,邀请到了国内60多位妇幼健康领域的领导和知名学者,围绕妇女儿童健康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为大家奉献一场丰盛的学术“盛宴”。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中,协会相继成立了7个学组,学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北京地区妇女儿童健康工作的发展。在本次会议上,协会又迎来了生殖与遗传专业学组、妇幼健康促进与教育专业学组的成立,同时成立了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委员会。相信在协会、专委会和各学组的带领下,北京地区的妇幼健康工作必将更上一层楼,起到首善之区的作用,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六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到,在全国新冠疫情防控紧张关键的时刻,2021北京地区妇幼健康学术研讨会仍然如期召开,说明行业领导对学术活动的重视和支持,妇幼人对学术交流的关注和参与。他也对大会表达了祝愿。第一祝愿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成为北京地区所有妇幼人的家;第二祝愿北京地区妇幼健康学术研讨会不只面向北京地区,而是把它办成品牌,引领全国,成为面向全国妇幼系统的学术交流会;第三祝愿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也发表了高屋建瓴的演讲。她说,在目前新冠疫情复杂的防控形势之下协会及时转变会议方式,大会得以如期顺利召开,对组委会有条不紊的认真准备表示钦佩。祝贺协会生殖与遗传专业学组成立,这进一步丰富了协会的工作内涵,为协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将促进我国生殖与遗传学科的整体发展。希望未来协会能够充分利用北京的众多优势,为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做出更大贡献,预祝我国的妇幼健康事业取得新的辉煌。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高坚副主任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成立近30年来认真履行协会宗旨,汇集智慧,贯彻国家和北京市妇幼健康发展规划和要求,与全市各行业工作者携手并进,开展多学科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健康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为提高全市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妇幼保健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希望协会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为提高全市妇幼健康服务水平不懈努力。本次会议上成立了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委员会,这是落实国家优化生育政策的有力举措,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从而有效释放生育潜能。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为首都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工作原因,未到会领导发来祝贺: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学军副主任、原国家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司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终身名誉副会长李长明教授,因工作原因不能与大家线上见面,他们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祝年会圆满成功!向长期奋战在妇幼健康工作一线的广大妇幼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妇幼健康、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为妇女儿童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推动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提升北京市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能力,协会决定成立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委员会、生殖与遗传专业学组、妇幼健康促进与教育专业学组。之后,协会刘俊英常务副会长宣读了新成立的专业委员会和两个学组的委员名单,希望新成立的专业委员会和学组与原来的协会学组一起,共同维护并促进妇幼健康!
宋莉司长:中国妇幼健康事业进展与展望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宋莉司长通过视频向大家高屋建瓴地讲解了中国妇幼健康事业的进展与展望,分别从疫情期间妇幼健康保障工作、妇幼健康事业进展状况、下一步妇幼健康事业发展策略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关于疫情期间的妇幼健康保障工作,可以概括为积极应对、优化网络、强化服务。近些年我国妇幼健康事业进展较快,妇幼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妇幼健康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不断改善,妇幼健康相关重大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妇幼健康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未来将以健康为中心,从生命起点开始,为妇女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
郗淑艳处长:勇担妇幼使命,护航健康未来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服务处郗淑艳处长以详实的数据,从以下5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市妇幼健康工作的发展及展望,(1)妇幼健康水平高位提升,(2)妇幼健康服务持续改善,(3)妇幼健康事业全面发展,(4)妇幼健康事业发展经验,(5)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机遇与展望。关于妇幼健康事业发展经验,郗淑艳处长总结为以下四点,坚持以首善标准为指引,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妇幼保健为重点,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在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机遇与展望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妇幼健康优先;坚持系统思维,完善健康治理机制;坚持需求导向,追求均衡优质高效;坚持使命引领,深化创新驱动。
吴娅副处长: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现状与设想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家庭处吴娅副处长首先介绍了北京市0~3岁婴幼儿照护的现状,即以父母或“四老”照料为主,机构照料仅占1%,但这些家庭有托育服务需求的比例达35%,而且公办托育服务机构成为家长的主选项,占85.1%。面对这样的现状,北京市正在建立以家庭为主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体系,重点是为家庭提供科学的养育指导,推进社区儿童中心建设。此外,为解决“入托难、入托贵”的问题,为群众提供安全质优、价格适中、方便可及的普惠性托育服务,需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金曦教授:妇幼保健服务规划与管理
原中国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首席专家金曦教授从妇幼大健康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了我国妇幼保健服务的规划与管理,说明从跨度确定重点阶段,从广度确定重点领域,特别是新生儿期、青春期和更老年期人群的保健重点。在儿童保健阶段,要保障并促进儿童体格、社会-情绪,以及认知-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儿童保健的核心是心理健康。此外,我国女性心理健康问题发病率高,妇女保健方面的服务需求巨大,需要从各个层面加强对女性心理保健工作的规划和实施。近期关注的重点工作是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儿童健康行动提升计划、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和健康教育等。
魏丽惠教授:宫颈癌HPV疫苗临床专家共识解读
接种HPV疫苗是预防HP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有效、安全性良好的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在讲座中为大家深入解读了宫颈癌HPV疫苗临床专家共识的要点。HPV疫苗不仅适用于一般普通人群,同样推荐用于高危、特殊人群,例如对于遗传易感人群、高危生活方式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应优先推荐接种HPV疫苗;不管女性是否有HPV感染、细胞学是否异常,均可接种HPV疫苗;有HPV相关疾病治疗史的患者,接种HPV疫苗可能降低复发率;近期有妊娠计划、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患者不宜接种HPV疫苗。此外,魏丽惠教授强调,接种HPV疫苗后仍应进行宫颈癌筛查。
王建六教授:学科发展与团队培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六教授从医院和科室管理者的角度分享了他在学科发展与团队培育工作中的宝贵经验。他指出,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灵魂,团队是核心,学科是基石,医院是平台,并以该院妇产科为例,阐述了他在抓团队建设、创临床特色、促学科发展中的一些做法。特别是,他将科室人员分成十余个专业团队,打磨临床特色技术,包括前哨淋巴结活检、妇科肿瘤保育治疗、盆腔廓清术和器官功能重建、卵巢癌创新技术、宫颈病变诊治、妇科内分泌、盆底疾病防治、生殖整形、妇科超声、胎儿先心围产期MDT、妊娠合并血液及免疫疾病、生殖医学、生殖外科、特色护理病区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医院妇产科的学术影响力和科技影响力得以大幅提高。
孙秀丽教授:盆底疾病的三级预防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在我国女性中的患病率高,患病人数近2亿,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秀丽教授在讲座中系统讲解了PFD的三级预防措施,三级预防是焦点,目前治疗PFD患者的手术方式多样化;二级预防受到关注,重点在于产后康复;一级预防主要针对妊娠期盆底锻炼不规范、分娩期产伤防护重视不足的问题加以管理。对PFD患者的管理策略可以概括为加强孕期锻炼、产伤预防和产后康复,建议建立孕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精准预防体系,关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综上所述,对于PFD患者的一级预防,强调重视宣教和指导,加强盆底肌肉锻炼和会阴按摩,避免困难阴道分娩;二级预防措施中强调产后早期筛查、积极干预;至于三级预防,则重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吴青青教授:生命周期1000天—超声监测
生命早期1000天是指从女性怀孕的胎儿期(280天)到新生儿出生后2岁(720天),这1000天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机遇窗口期”,是机体组织、器官和系统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关系一生健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吴青青教授在讲座中指出,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过程复杂,遗传因素控制其生长轨迹;胎儿目前的营养充足且胎盘功能正常、足以维护胎儿的增殖分化时,胎儿才能正常发育;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在生命早期1000天。她重点讲解了在生命早期1000天的超声监测策略,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讲解了如何采用医学影像学手段监测,判断是正常发育还是异常状况,以及如何保驾护航等问题,强调超声影像学筛查可以发现早期异常,监测发育过程。
童笑梅教授:晚期早产儿系统管理
晚期早产儿(LPT)一般指胎龄在34周到36周之间的新生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童笑梅教授在讲座中系统阐述了LPT的管理重点。她讲到,LPT人群在临床上具有不同于小早产儿和足月儿的特征,而且其绝对数量不断增长。LPT出生后早期易出现呼吸窘迫、低体温、喂养困难、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等情况,需要根据当地资源制定LPT的个体化住院计划,而且为保证安全,应延缓出院;LPT可能需要加强喂养,以实现追赶性生长;此外,要加强对LPT的定期随访和父母宣教指导。总之,LPT的远期预后值得关注,医生需要密切关注LPT这个高危新生儿群体。
杨洵哲教授: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早期识别与诊断
北京协和医院杨洵哲教授在讲座中为大家详细讲解了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早期识别与诊断要点。SMA是一种罕见、严重的遗传性致残致死性疾病,这种神经肌肉疾病是导致2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遗传原因,特点是运动神经元退化导致患者肌肉无力、萎缩,不影响认知和智力。SMN1基因纯合缺失或突变是SMA致病原因。SMA临床可分为5个主要亚型,各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严重程度及预后不尽相同。各型SMA患者普遍存在诊断延迟的现象,早期识别临床疑似患者至关重要,关注预警征象,如“松软儿”,基因诊断是确诊SMA的“金标准”。多学科管理是SMA患者治疗的核心,以诺西那生为代表的疾病修正治疗药物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正在改变SMA的自然病程。
孙秀丽教授:盆底康复新趋势
PFD在我国女性中发病率高,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秀丽教授在讲座中为大家概述了盆底康复新的发展趋势。盆底肌肉锻炼是盆底康复的重要手段,对于盆底肌力<3级、自主锻炼效果不佳者,可以采用盆底电刺激治疗。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互联网医疗技术的发展,家庭盆底康复治疗成为患者的选择之一,它具有家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等特征,免去了预约、奔波之苦,而且治疗时间灵活,可以保护隐私,利于长期使用。
8月7日下午,2021北京地区妇幼健康学术研讨会新生儿保健学术论坛如期举行。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新生儿保健学组组长张雪峰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就学组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计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秦选光教授、首都儿科研究所王晓颖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捷教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小静教授共同主持本次会议。会议上来自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等的数位专家教授进行了新生儿相关学术讲座。
中国疾控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保健部主任徐韬教授从养育照护框架的角度对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措施的实施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新生儿保健工作的两大主题——保生存、促发展,并从分娩前、分娩时、分娩后及出院前可进行的以新生儿需求为导向的保健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首都儿科研究所王亚娟教授围绕新生儿呕吐这一常见症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座,从先定性后定位的诊断思路出发,就新生儿呕吐可能的内科、外科原因,常采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及治疗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侯新琳教授从新生儿惊厥的定义、常见病因分类、发作形式及新生儿惊厥的治疗各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享了新生儿惊厥各种发作形式的珍贵临床视频资料。她指出,苯巴比妥钠是控制新生儿惊厥的一线药物,根据惊厥的基因分型进行精准治疗在临床也尤为重要。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主任张雪峰教授从母乳喂养的促进策略出发,就各种传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CMV感染母亲是否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及母乳喂养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采用的母乳种类展开讨论,给出指导建议,并介绍了哺乳期用药母亲的母乳喂养策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韩彤妍教授详细解读了2020美国新生儿复苏指南,指出该版指南在窒息复苏前的预期和准备、脐带处理及停止复苏指征把握方面与2015版指南的不同,强调了心率升高是对有效通气和复苏干预反应的最重要指标;胎粪吸入无活力新生儿,不推荐常规喉镜下、气管内吸引,在正压通气时有气道阻塞的,插管和气道内吸引可能有益等等。虽然2020版指南与2015版指南在流程图上差别不大,但还是有很多细节方面的改变,需要各位同仁认真学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茹喜芳教授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定义的创立及发展、不同定义的评估与争议出发,介绍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最新诊断及分度标准,并围绕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产前、产时和产后的预防及诊断后的规范治疗进行了详细阐述。内容详实又丰富,解开了困扰广大新生儿医师关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诊断标准是否合理的疑问。
2021年8月7日下午,2021年北京地区妇幼健康学术研讨会孕产保健学术论坛如期举行,本场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国莉教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苏涛主任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产科主任路军丽教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羊水栓塞救治——产科快速反应团队建设。路教授从两例抢救羊水栓塞成功病例切入,介绍了北京朝阳医院产科快速反应团队以及多学科协作的模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扬玉教授的讲座主题是降低分娩期并发症。赵教授介绍了阴道分娩并发症疾病谱,从强化风险评估预防、规范分娩安全管理、提高助产技术水平到组织建设等方面,对如何减少分娩期并发症进行了详细讲解。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重视围孕期保健,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杨教授以“大健康,全生命周期”为中心,从孕前、孕期到产后每个时期如何做到“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服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讲解。
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马海会院长的讲座主题是质量持续改进在产后出血防控体系中的应用。马院长以大量的客观数据为依据,对如何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减少异体输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提出了CDPA质量持续改进措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成功管理经验。
中日友好医院ICU李刚主任的讲座主题是产科危重症抢救案例点评。李教授以多个产科危重症抢救案例入手,从疾病的诊断、危重程度的识别、专科处理与患者整体状态关系、各学科沟通、MDT会诊、院际间会诊的及时性与参与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刘晓巍教授的讲座主题是妊娠高血压疾病最新指南临床应用案例点评。刘教授以一例典型的子痫病例为切入点,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最新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特别是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对子痫患者进行有效降压、解痉、镇静、利尿等方面分享了临床经验。
孕产保健学组沈汝刚组长最后总结发言,感谢六位专家的精彩讲解和两位主持人的主持,本次研讨会注重工作的实用性、基层的指导性、管理的紧迫性、问题的严重性和领域的前沿性,把最新的国际指南与工作中的共性问题相结合,对病例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同时为大家分享了医院成熟的临床、管理经验和流程。感谢所有听课的各位在线人员!
2021年8月7日下午,2021年北京地区妇幼健康学术研讨会生殖与遗传学术论坛在线上举办,刘晓红组长、马延敏副组长、王慧春及孟然秘书等共同主持本次论坛。参加会议的还有生殖与遗传学组的各位委员,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陈小劲院长、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谢立敏主任、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超声科赵华巍主任、妇女保健科赵温主任、王慧禹、北京朝阳医院生殖中心张旸等,以及科普书籍《漫画孕产期遗传与优生咨询》的编委代表及出版社主编等。
会议开幕式由刘晓红组长主持发言,介绍了本次论坛的内容安排,宣布生殖与遗传学组成立并颁发证书,对学组成立以来进行了工作回顾。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陈靖宇老会长虽已八十高龄,仍然作了深情致辞,肯定了生殖与遗传学组成立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他回顾了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成立以来克服困难、稳步发展逐步取得的成绩,祝贺生殖与遗传学组的成立,并表达了对生殖与遗传学组的工作寄予期待和厚望。
论坛的第二项议程是科普书籍《漫画孕产期遗传与优生咨询》的新书发布会,主编寄语。
之后由来自国内的7位权威专家相聚云端,深入探讨了生殖与遗传学领域的政策、技术发展及应用新进展,以及对目前生殖与遗传工作的思考。
中国疾控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辅助生殖技术管理部白符主任带来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配置利用与政策解读的讲座,分享了国内ART技术的发展现状,不同地区的配置,各项技术应用对不孕情况的改善,尤其是信息系统的支撑极大地支持了临床工作,最后还强调了加强管理的政策及具体办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潘虹教授带来产前诊断中应用的遗传病相关实验技术的授课,针对产前诊断的常见遗传学问题如高龄孕妇、不良孕产史,结合丰富的病例分享了传统细胞学诊断技术及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的特点及优势,也谈了全外显子检测技术的优势作用及如何处理的潜在后果,扩展到产前诊断应该严格控制适应证。
北京协和医院蒋宇林教授的讲座题目是产前分子遗传学诊断新进展,以孕前-产前-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控体系为核心,联合应用多种技术、多个平台在产前筛查、产前诊断领域扩展了筛查内涵,提升了诊断效果,并展望了一些正在发展的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如扩展性携带者筛查等。
蒋宇林教授的另一个授课题目是携带者筛查临床应用的思考,他就目前扩展性携带者筛查在国际和国内的应用现状,如何进一步加强技术规范、流程规范、临床医生如何进行遗传咨询等谈及自己及部分专家的观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吴青青教授的讲座主题是胎儿超声表型与遗传,她以丰富的病例及精美的超声图片,讲解了对胎儿期的遗传性疾病如何做到多学科诊断,将降低出生缺陷率的关口提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闫丽盈教授的讲座主题是PGT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她讲述了PGT技术的应用进展,并举例讲解一些单基因病的诊断过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唐文豪教授的授课主题是复发性流产的男方因素及临床对策,讲解了复发性流产时男方遗传方面的影响因素,临床对策要结合应用PGT技术及环境因素的管理等。
各位知名教授的精彩讲座获得了广大妇幼工作者的关注,超过8000多名在线听众,部分听众发来微信表示听完本次论坛生殖与遗传两个领域的专家授课,感觉干货满满,获益匪浅,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应用一些政策,对一些新技术联合应用的诊断效果及未来在PGT、产前诊断的应用前景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期待。降低我国出生缺陷率是妇幼工作者的目标,未来还有很多工作去做。
为了做好妇女保健工作,更好为广大女性健康保驾护航,妇女保健学组从规范多发病、常见病的临床诊疗工作角度着眼,针对基层妇幼保健工作人员迫切需要的妇女常见病诊治,以及今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妇幼重点工作女性盆底疾病的防治设置了讲座内容。
本场研讨会由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谷晓芬教授、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刘来庆教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张爱凤教授、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吕松桧医生主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主任郭红燕教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长期管理,提出针对内异症患者要分层次、分阶段、分需求进行立体化管理,并提出了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针对需求治疗的长期管理新模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超教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正确理解HPV感染,对HPV的分型、感染特点及HPV筛查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解,要求临床医生重视HPV的持续性感染。
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周志春教授解读了阴道炎规范治疗专家共识,从阴道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到治疗原则做了详细讲解,对混合性阴道炎患者要尽早明确诊断、足剂量足疗程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朝华教授带来的讲座是AUB-O病例分享,以典型的病例切入,层层剖析,从月经生理基础、AUB-O的出血机理到治疗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讲解。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陆叶教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POP-Q分期及其注意事项,详细讲解了POP-Q评分、定量评估及分期标准,在分期中重点强调6个指示点和3个衡量指标。
北京通州区妇幼保健院韩娜教授解读了会阴III及IV度裂伤专家共识,讲述了产科肛门括约肌损伤的定义、诊断及预防,详细讲解了肛门括约肌的修补方法以及术后管理要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王小榕教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整体筋膜技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从临床病例入手,阐述了筋膜的定义、分类及整体筋膜理论治疗PFD。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谢冰教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如何有效降低分娩相关PFD,分析了分娩相关因素导致的PFD,并阐述了三级预防策略,重在一级预防。
孙秀丽教授最后作总结发言,肯定了学组的各项工作,指出多发病、常见病诊疗是妇科临床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感谢8位讲者的精彩讲解,会议讲座详细解答了上述疾病在临床工作中有争议的部分,内容有病例、有进展、有分析,深层剖析,由点及面,非常精彩。祝贺会议圆满成功!
2021年8月7日下午,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妇幼健康促进与教育学组成立大会暨学术论坛成功召开。
学组的成立旨在搭建妇幼健康促进与教育学术平台,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建设,提高基层健康科普能力, 探讨妇幼健康教育新模式,从而普及妇幼保健知识,培育公众妇幼健康意识,推动全生命周期人群的健康素养,促进妇幼人群健康。
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孙秀丽会长作大会致辞,表达了对学组成立的祝贺,刘俊英副会长宣读协会批复函,学组组长游川做了筹备工作报告,并宣读了组员名单。
随后,学组顾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吴青青教授致辞并主持学术论坛。主持本次论坛的还有学组顾问、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刘召芬副主任,学组副组长、北京医院王少为主任,学组副组长、北京妇产医院费秀珍主任等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院长阴赪宏教授做了以创新思维开展健康教育的讲座;健康报社科技科普采编部方彤主任做了新媒体时代健康科普的方向与技巧的讲座;百度健康医典负责人李宁做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如何助力科普传播的讲座;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促进办公室韩晔副主任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科普模式与实践的讲座;北京妇产医院健康教育科游川主任做了新时代妇幼健康传播模式与实践的讲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卢㛃护士长做了综合医院妇幼健康教育管理与实践的讲座;北京华信医院保健科郑东旖副主任医师做了小儿腹泻的疾病负担与疫苗预防价值的讲座。
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陈靖宇老会长作会议总结,赞扬论坛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并祝愿学组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大发展与成绩。
2021年8月7日下午,2021北京地区妇幼健康学术研讨会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学术论坛如期举行。论坛采用线上的方式举行。
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冯琪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童笑梅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王晨副主任医师、北京友谊医院丁瑛雪主任医师主持。
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陈靖宇老会长开场致辞,强调儿童早期发展是儿童健康人生的基础,需要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关注体格生长、神经发育、营养管理,并开展眼科、口腔、心理保健、早期教育等综合管理。陈靖宇老会长认可目前学组的工作,并对学组今后的工作寄予厚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刘春阳主任医师讲解了儿童言语及语言障碍的诊断、鉴别诊断、病因、早期筛查及干预方法,强调语言障碍要尽早发现,尽早查明原因,尽早干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熊晖主任医师简要介绍了儿童早期发展的项目及规划,从国外至国内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意义、项目实施及规划作了高屋建瓴的分析,并对北京市及我国现阶段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框架提出了思考及建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康复治疗师席宇诚主管技师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下,讲解了早期异常姿势识别与矫正,强调康复一定以活动及游戏为基础,以功能为目标导向。
婴幼儿营养状态是其一切活动的基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常艳美副主任医师就婴幼儿喂养的原则、方法以及常见问题讲授了婴幼儿喂养的相关知识,并就婴幼儿睡眠等涉及婴幼儿养育的各个方面予以讲解。
儿童眼保健及相关眼疾是儿童保健人员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李晓清教授就儿童常见的眼科疾病进行了讲述,并对儿童眼科筛查及后续管理提出了建议。
最后,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学组组长冯琪教授作总结。她说到,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工作意义重大,强调多学科合作,整合各专科人员的优势,结合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中的需求,加强培训,提高儿童保健人员水平及能力,帮助千千万万个儿童及家庭。
本学组会议线上参与人数645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