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png

深切缅怀

02.webp.jpg

张珏华教授,1941年9月出生于上海,1965年9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后进入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成为一名妇产科临床医师。1979年起从事超声诊断工作,1987年建立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超声科,并任超声科主任。


2002年到2016年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超声科指导及产前诊断中心指导。主要从事妇产科超声方面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国内率先报道了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测卵泡,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卵泡、妇科肿块、异位妊娠胚囊等;最早发表了介入性超声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发表“介入性超声在妇产科应用”、“子宫内膜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临床应用”、“三维超声对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宫腔内超声在妇产科的应用”等论文50余篇。参编《临床介入性超声》、《超声医学》、《腹部超声诊断图谱》、《临床超声影像学》、《阴道超声学》、《实用妇产科学》、《现代腹部超声学》等专著、教材20余部。2008年主编《妇科与产科超声图谱》。举办多期全国性妇产科超声学习班,承担多项国家“85攻关”、“95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如胎儿宫内缺血缺氧(彩超检测胎儿血流)、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超声诊断安全性研究、卵巢癌早期诊断(彩超和活检)和胎儿窘迫时胎儿血流动力学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等。任上海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上海医学影像杂志》、《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和《中国超声影像学杂志》等编委。1993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先进工作者。


1979年张珏华教授因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从妇产科临床转到了超声室。手术只是缓解了部分心脏的血液循环,术后张教授的心律仍然紊乱,永久性房颤持续,每天服用地高辛,还常常需要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她一头栽进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一手开创和发展了妇产科医院的超声事业。当时的妇产科医院诊断设备只是A型超声诊断仪,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价值有限。但由于经费紧张,B型超声诊断仪的购买遥遥无期,张珏华教授得知部属医院可向卫生部申请购买大型医疗设备,就立即准备了申请书,多次前往北京,向卫生部申请资助,为了节约时间和节省住宿费,张教授总是乘坐下午的火车,在火车上坐一晚,早晨到北京后直接去卫生部,经过申请、答辩等一系列评议,终于购买了我院第一台B型超声诊断仪(ALOKA202),开启了妇产科超声诊断的新篇章。


03.webp.jpg


她擅长妇产科疑难杂症的超声诊断,多年的门诊为无数病人确诊了病情变化。因能紧密联系临床症状,诊断正确率较高,有很多临床和外院医生认为她的诊断可与CT、核磁共振的准确率媲美,全国各地的很多病人都慕名前来找她会诊。在她的带领下,妇产科医院在国内首家开展阴道超声检查,首家开展在超声引导下的妇产科疾病的穿刺治疗,如妇科肿块、卵泡穿刺等疑难手术。


在她的带领下,妇产科医院的超声诊断、治疗水平在国内不但是领先,且很有声望。在腹部超声、 阴道超声、彩色超声、子宫宫腔声学造影、超声骨密度检测、三维彩超、超声血管造影、经腹部或经阴道介入性超声、超声引导疑难宫腔手术、产科大畸形筛查等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始终处于国内妇产科超声界的前列,陆续参加了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等重要项目,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每年都举办超声新进展学习班,且在全国多家省级超声学会如北京、江浙皖及广州、深圳等地讲学。她始终坚持并为之付出的是:“独木不成林,万紫千红才是春”,她的学生在全国遍地开花,不仅扩大了妇产科医院超声科的影响,更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量妇产科超声专业人才。使超声科能和临床紧密结合,及时把超声新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更使超声科的年轻医生有机会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妇产科超声。


三十多年来,妇产科医院的超声从无到有,如今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没有张珏华也就没有医院超声发展的今天。张教授真正将毕生奉献给了妇产科事业,她的宝贵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医学超声的进步和妇产科医院的发展而奋斗。


音容已杳,德泽犹存
愿张珏华教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