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10222145520_副本.jpg


值此新年来临之际,妇产科在线特邀我国妇产超声领域知名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吴青青教授就“2020年妇产超声领域重要进展”进行分享。以下是采访要点,与广大医生分享。


点击观看视频


一、产前超声诊断进展


产前超声技术是出生缺陷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产前超声的表型和线索是遗传学疾病精准诊断的重要内容。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和诊疗水平的提高,大多数的胎儿异常已经能在产前发现,许多从前未能发现和识别的异常得以诊断,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定位疾病,也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产前诊断更多疾病及产前识别更多的遗传综合征表现成为可能,如胎儿畸形的诊断、胎儿神经学超声检查、脑沟回异常等。超声多普勒对胎儿-母体循环的监测,评估子宫的血液供应及识别胎儿生长受限和胎儿贫血的胎儿-胎盘血流模式,也是产前监测的新亮点。


超声在介入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防止婴儿出生缺陷的发生,而且有助于治疗异常的胎儿。如超声引导下宫内输血治疗胎儿贫血和识别双胎输血综合征、术中引导激光凝结术、脊柱裂的产前矫正术等。


宫内感染超声异常特征的识别可以为围产期咨询和处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宫内感染是指多种病原体通过胎盘或上行性感染途径导致胎儿感染。与宫内感染相关的异常包括侧脑室增宽、脑实质钙化、颅内囊肿、小头畸形、Dandy-Walker、心脏异常、腹部异常、肢体异常、胎儿水肿、胎盘增厚、羊水过多/过少、胎儿生长受限等异常超声表现。


小于孕龄儿(SGA)与胎儿生长受限(FGR)的鉴别诊断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测量宫高来预测SGA和FGR并不理想,采用母体病史、生物物理指标和生物化学指标的联合筛查,可以更好地预测个体风险。通过子宫动脉多普勒监测脐动脉多普勒(UA)、大脑中动脉多普勒(MCA)、静脉导管多普勒(DV)的改变,可以预测SGA/FGR,脑-胎盘比值可以用来预测胎儿的不良结局。


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征(TAPS)是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的一种慢性的胎-胎输血,两胎儿出现严重的血红蛋白差异,但并不存在羊水过多-过少序列征(TOPS)。TAPS的产前诊断基于MCA多普勒异常,供血胎儿MCA-PSV>1.5倍中位数(MoM),提示胎儿贫血;受血胎儿MCA-PSV<1.0倍中位数(MoM),提示胎儿红细胞增多症;TAPS其他超声征象还包括胎盘回声及厚径差异,红细胞增多症胎儿的肝脏可能呈现星空征,供血儿心血管并发症或出现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总的来说,产前超声的应用变得更广、更深、更细。


二、妇科超声诊断进展


妇科超声的进展以应用为主,突出诊断的准确性。当然,除了常规的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检查外,也有一些新的技术和新的应用领域,其中盆底超声的应用和妇科超声造影技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指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缺陷及功能障碍造成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尿失禁(SUI)、粪失禁、梗阻型便秘和性功能障碍等。盆底超声的出现使这类疾病的诊断变得更加简便,同时也能够对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动态监测。此外,输卵管造影也为不孕不育的患者提供了更简便的方法。除二维超声以外,三维、四维超声新技术也使子宫畸形的分类和卵巢肿瘤的诊断变得更加准确。


妇科介入性治疗操作方面,要求介入超声学科医生在诊疗前详细了解患者病史,明确诊疗目的,对患者一般状况、相关检验检查、采取介入技术的必要性、可能的获益和风险进行评估,并对穿刺活检、囊肿穿刺抽吸硬化、微波/射频消融和粒子植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有所了解,之后再制定介入诊疗方案。


三、妇产超声规范化培训的进程


国际妇产超声学会(ISUOG)中国分会一直致力于我国妇产超声的规范化培训。2020年ISUOG中国分会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国及中国香港的国际顶级专家12人,国内知名专家21人,带来38场专题讲座,妇产科在线作为大会合作媒体,也带来了精彩的会议报道。


产科超声方面,会议引进了国际规范化的超声培训课程,为大家讲解了超声的基本操作、结构识别及疾病的鉴别诊断等内容,具体包括早孕的孕周计算、标准切面的留存、规范化测量、中期胎儿结构畸形的筛查、中晚期生长发育的监测及双胎的识别;胎儿心脏超声诊断中设备的选择和条件设定,操作手法与规程正常标准切面及疾病的典型图像和特点等,均有规范化的培训。通过课程中的20个产前超声切面可以筛查出50种胎儿异常,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妇科超声方面,2020年国际研究组织通过国际子宫内膜肿瘤分析(IETA)和国际卵巢肿瘤分析(IOTA)制定了相关共识。对于子宫内膜疾病,会议对子宫和子宫内膜的规范化测量方法及相关术语均进行了规范化培训。可以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经腹部超声检查、经直肠超声检查来排除病变,绝经前患者应在子宫内膜增值早期(周期第4~6天)进行检查,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应在最后一片黄体酮服用后第5~10天进行检查。检查的基本步骤为自阴道至宫颈、子宫体、卵巢。如子宫内膜回声均匀,以子宫肌层回声为参照,分为高回声、等回声和低回声;若回声不均匀,可表现为伴有或不伴有囊样结构。


对于卵巢肿瘤,会议对相关标准术语描述包括良性和恶性的鉴别进行了培训。根据IOTA研究,良性描述术语判断良恶性结局的准确性达到98.6%~100%,恶性描述术语的准确性达到93%~95%。这套术语形成的模型能够帮助评估疾病风险,包括交界性肿瘤、FIGOⅠ期和Ⅱ期卵巢癌、卵巢转移四种情况的评估。


规范化课程的引入和培训为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了帮助,也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妇产超声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


2020年ISUOG发布了关于妊娠期和产褥期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临时使用指南和疫情期间产前超声检查共识,提供了疫情流行期间患者和医务人员防护的相关建议。即使在艰难时期,2020年妇产超声领域仍取得了迅速发展,如人工智能(AI)、3D容积超声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MRI)为产前超声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


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超声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客座教授Aris教授团队尝试通过AI 处理超声图像应用于胎儿的产前超声筛查。国内的一些专家也尝试将AI 应用于妇产超声的影像采集和质控、正常和异常结构的辨别、遗传学方面的研究等。


一些新的成像技术也大大推动了超声诊断水平的提高。

水晶成像技术,英国学者将其用于探索胚胎的发育和解剖学结构的显示,及内脏构造和畸形的诊断;

超低速血流(Slow Flow)的影像检查技术,可以检测出更多的微血管,有利于判定器官的结构和血流是否正常;

自动测量技术,不仅是大小的测量还有结构的测量,如侧脑室和枕大池的测量;

3D、4D超声的持续开发应用对颅脑血流解剖结构的还原,使得胎儿产前超声的诊断更准确更形象;

使用冠状动脉球囊导管行胎儿尿道成形术,治疗下尿路梗阻(LUTO)。


总之,随着各种新技术方法的迅速发展,超声诊断的图像质量越来越高,诊断范围和信息量不断扩大,诊断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也得到了提升。相信不久的未来,超声机器人的出现会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让我们拭目以待!


微信图片_20210222145526_副本.jpg

吴青青教授


吴青青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超声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超声学系副主任。

国际妇产超声学会(ISUOG)中国分会执行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全国产前诊断专家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妇幼健康委员会委员,出生缺陷防控关键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超声医学专科能力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常委兼妇产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妇产学组组长,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分会妇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妇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分子遗传与出生缺陷防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副主编,《中华超声医学杂志(电子版)》、《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等多个杂志的编委、审稿等。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