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3-27日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CGCS)第十七届学术大会召开,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就妇科肿瘤领域的新观念、新技术、新进展进行深入研讨。9月24日下午由CGCS主办,再鼎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协办的Post ESMO&IGCS Select专场如期举行,这是国内妇瘤领域针对2020 ESMO精彩学术内容的首个总结会议。此外在2018年CGCS和IGCS达成战略合作后,今年两个学会进一步加大战略合作。CGCS将近200位委员注册参加今年的IGCS,并得到IGCS的官方认可和委托,在中国进行IGCS Select的学术报道。
本次会议引进国际妇科肿瘤新理念、新知识,融贯中西,推动国内妇科肿瘤诊治进步,提高我国妇科肿瘤领域学术发展。会议分为“赋能·前沿历览-PARP抑制剂治疗进展”、“聚焦·策略先行-ESMO学术进展”和“笃行·精研求索 IGCS-Select学术进展”三个学术板块。而在交流、传递前沿进展的同时,与会专家还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就多个妇科肿瘤领域热点问题展开探讨,高潮迭起,精彩不断。
大会主席致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
【第一篇章】
赋能·前沿历览-PARP抑制剂治疗进展
本篇章邀请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琦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令英教授作为会议主持。
第一篇章主持嘉宾
从左到右: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琦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令英教授
吴小华教授:从ESMO看复发性卵巢癌维持治疗优化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在《从ESMO看复发性卵巢癌维持治疗优化》的讲座中重点阐明PARP抑制剂在复发性卵巢癌治疗中的地位、个体化起始剂量优化卵巢癌维持治疗两大问题。基于NOVA、ARIEL3、SOLO2等多个临床标志性研究,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在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中的临床获益被肯定并被多国指南所推荐。如今,PARP抑制剂用于铂敏感复发卵巢癌维持治疗及多线复发卵巢癌治疗已经成为复发性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在肿瘤治疗领域,药品说明书上的推荐剂量并不总是临床常规使用剂量,PARP抑制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亮相2020ESMO的NORA研究结果很好的解答了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个体化起始剂量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问题。NORA是中国首个PARP抑制剂前瞻性III期多中心临床研究(RCT),也是第一项大多数患者使用ISD的RCT研究。首先,从疗效上看,NORA研究结果显示,尼拉帕利疗效卓越,全人群获益显著(无论gBRCA状态都可显著获益)。NORA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在所有ITT人群中,与安慰剂相比,尼拉帕利显著延长mPFS(18.3月VS5.4月),且尼拉帕利降低68%的复发或死亡风险,显著改善临床疗效。NORA研究生物标志物亚组的PFS(BICR)均有显著延长,gBRCA突变亚组患者中位PFS未达到: HR 0.22 (p<0.0001),非-gBRCA突变亚组患者中位PFS为11.1月 : HR 0.40 (p<0.0001),因此,不论gBRCA突变状态如何,尼拉帕利均有显著临床获益。此外,NORA研究前瞻性评估验证了NOVA回顾性分析,尼拉帕利200mg起始剂量可以明显改善安全性,尤其是血液学毒性,表明尼拉帕利200mg起始剂量更加适合中国卵巢癌患者,应被视为卵巢癌维持治疗的标准临床实践。
特邀讲者1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小华 教授
向阳教授:从2020ESMO新进展,探讨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策略
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中心向阳教授结合2020ESMO亮相的临床研究新进展,探讨了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策略。首先,IMagyn050研究结果显示,在一线含铂化疗+贝伐的基础上,再联合免疫治疗并未延长患者PFS,而首次OS中期分析还显示,在一线含铂化疗+贝伐基础上,再联合免疫治疗并未带来显著的OS获益。因此,目前在追求R0手术以及规范化疗的基础上,PARP抑制剂一线维持治疗仍是延缓晚期卵巢癌复发的最大希望所在。在PARP抑制剂单药一线维持治疗方面,解读SOLO-1和PRIMA研究发现:对于gBRCA突变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或死亡风险下降是类似的,下降60%-67%;对于BRCAwt患者,PRIMA研究探索分析发现,无论biomarker状态如何(包括HRD+和 HRD-),尼拉帕利一线维持治疗患者PFS显著延长,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50%和32%;同时,2020ESMO报道,尼拉帕利一线维持治疗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不同年龄组患者, 尼拉一线维持疗效相似。尼拉帕利是目前唯一在美国和中国获批用于所有卵巢癌患者一线维持的PARP抑制剂。在PARP抑制剂联合贝伐单抗一线维持治疗研究中,PAOLA-1公布的数据显示,与贝伐相比,奥拉联合贝伐一线维持治疗的获益局限于HRD+,那么,尼拉联合贝伐一线维持是否更优,目前OVARIO研究正在探索中。总之,精准诊疗模式下,面对晚期卵巢癌患者,应基于患者biomarker状态、不良反应可控性及用药便利性,综合选择PARP抑制剂一线维持方案。
特邀讲者2
北京协和医院 向阳教授
第一篇章主持&讨论嘉宾
从左到右:辽宁省肿瘤医院王丹波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张国楠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琦教授
【第二篇章】
聚焦·策略先行-ESMO学术进展
本篇章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继红教授作为会议主持嘉宾。
第二篇章主持嘉宾
从左到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继红教授
朱笕青教授:2020 ESMO 卵巢癌系统治疗相关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肿瘤医院朱笕青教授主要和大家分享了2020ESMO中卵巢癌的系统治疗相关进展。主要包括ICON8研究、INOVATYON研究以及NINJA研究。ICON 8研究主要评价周剂量密集化疗治疗一线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的有效性,目前结果显示在上皮性卵巢癌一线化疗方案中引入周剂量密集化疗未改善患者PFS和OS,TC3周方案依旧是卵巢癌一线治疗标准化疗方案。关于铂敏感复发患者曲贝替定能否代替铂类药物这一问题,INOVATYON研究公布的数据显示,曲贝替定+PLD序贯铂类与卡铂+PLD相比未延长OS;卡铂联合PLD的PFS更长,而曲贝替定联合PLD后序贯铂类的PFS更优;因此,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仍是复发卵巢癌的标准治疗,尤其最后一线铂类治疗后6-12个月复发的患者。在铂耐药复发方面,NINJA 研究主要是比较Nivolumab与吉西他滨联合脂质体阿霉素(GEM/PLD)在铂耐药卵巢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虽然研究中, Nivolumab组治疗相关AEs和3-4级AEs的发生率比GEM/PLD更低,但与GEM/PLD相比,Nivolumab没有改善晚期或复发的铂耐药卵巢癌患者的OS。
特邀讲者3
中国科学院大学肿瘤医院朱笕青教授
林仲秋教授:2020 ESMO 其他妇科肿瘤学术进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仲秋教授首先介绍了在2020 ESMO会议中公布的中国妇瘤领域研究进展。从《中国妇科肿瘤患者的基因检测及结果》报告中,可了解到中国人群中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致病胚系变异多于宫颈癌;BIM缺失多态性在不同妇科肿瘤患者中比例相似,与普通人群相似。《中国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患者PD-L1表达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状况》研究主要为了探索潜在的替代治疗方法和生物标志物,评估PD-L1在中国子宫内膜(EC)和宫颈癌(CC)人群中的肿瘤细胞表达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结果显示,PD-L1在中国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人群中的表达分布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将有助于进一步利用这些生物标志物来指导PD-1/PD-L1相关的治疗策略。其次,林教授介绍了有关宫颈癌的研究进展。Balstilimab(anti-PD-1)单独和与Zalifrelimab(anti-CTLA-4)联合使用在复发/转移宫颈癌两项独立的Ph2试验是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中检查点抑制剂研究的最大宗病例研究,初步结果提示,Balstilimab单药或Balstilimab和Zalifrelimab联合在宫颈癌二线治疗中均有效且耐受良好,单药或联合无论是对PD L1+或PD L1-患者、鳞癌或腺癌患者均显示出应答,无论是否接受过治疗,应答率相似,鉴于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方法有限,Bal和Bal / Zal联合都是重要的治疗选择。关于Tisotumab vedotin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innovaTV 204/GOG-3023/ enot -cx6 II期研究)的结果显示,在以前接受贝伐单抗双重化疗的复发和/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中,Tisotumab vedotinORR 24%,CR 7%和中位DOR 8.3个月;Tisotomab vedotin具有可管理和可耐受的安全性,没有新的安全信号;研究结果疗效较优,是以前治疗过的复发和/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一种潜在的新疗法,值得进一步关注。最后,林教授介绍的是子宫内膜癌的相关进展。PARP抑制剂Talazoparib和PD-L1抑制剂Avelumab用于微卫星稳定(MSS)复发/持续性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中的Ⅱ期研究数据显示,Avelumab和Talazoparib符合预定的PFS6应答标准(8例患者),7名患者(20%)Talazorarib的剂量降低( Avelumab未降低剂量),没有患者因毒性而中断方案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Dostarlimab在晚期或复发性DNA 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正常(MMRp)的子宫内膜癌中的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GARNET)研究是迄今为止对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中PD-(L)1 治疗的最大宗前瞻性研究,Dostarlimab在dMMR 57.3%和MMRp 35.2%的缓解率令人鼓舞,且安全性良好,仅5.5%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林教授强调,靶向治疗是目前妇科肿瘤治疗研究热点。分子标记物分析是筛选潜在获益患者的必要手段,体现精准治疗理念。探索新药、单药或联合、不同作用机制药物联合、在不同基因状态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特邀讲者4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仲秋教授
第二篇章主持&讨论嘉宾
从左到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继红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师前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王莉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
【第三篇章】
笃行·精研求索 IGCS-Select学术进展
大会主办方对IGCS Select会议形式进行创新,筛选出三个不同主题方向的IGCS大会报告内容并原汁原味地呈现到本次会议现场,然后由中国妇瘤领域专家就相应的主题进行总结讨论。
IGCS-Select Session I:2020 IGCS Select 卵巢癌免疫及手术治疗进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高雨农教授分享2020 IGCS会议中卵巢癌免疫及手术治疗进展。来自III期JAVELIN ovarian 100试验的生物标志物分析——Avelumab联合化疗和/或化疗后维持对比化疗治疗初治卵巢癌的研究结果提示,无论PD-L1、CD8或胚系BRCA突变状态均不能确定从Avelumab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人群。II期多队列LEAP-005研究分析仑伐替尼联合帕博丽珠单抗在复发性卵巢癌队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仑伐替尼联合帕博丽珠单抗在≥3线治疗失败的卵巢癌中具有令人鼓舞的抗肿瘤疗效,ORR达到32%,DCR达到74%,安全性可管理。《盆腔和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对早期上皮性卵巢癌的治疗价值》报告中指出,盆腔和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延长DFS,但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推迟化疗开始时间,并且没有延长OS。达到R0切除的初始减瘤术可以给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带来最大程度的生存获益,那么,如何判断患者能否达到满意减瘤呢?2020 IGCS会议中公布的一项采用综合预测模型(IPM) 评分的研究结果显示,95例晚期卵巢癌患者,44例行PDS,51例行NACT;行PDS的患者更年轻,有更低的患者因素评分、可切除评分和手术复杂性评分;PDS组中5例患者未达到满意减瘤,患者因素评分均<3分,但手术复杂性评分均>10分,其中4例可切除评分>6分。可见,包含患者因素、可切除评分和手术复杂性评分的综合预测模型可有效选择能从初始减瘤术中获益的患者,但需要前瞻性研究证实。
特邀讲者5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高雨农教授
IGCS Select Session I 主持&讨论嘉宾
从左到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高雨农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力教授以及陕西省肿瘤医院田小飞教授
IGCS-Select Session II:2020 IGCS Select-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学术进展
云南省肿瘤医院杨宏英教授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相关的2020 IGCS学术新进展,探讨“子宫内膜癌是否需要行淋巴结清扫术”、“中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中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否能替代淋巴结清扫术”、“LND、SLNM+LND或者SLNM是否会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结果”、“前哨淋巴结低体积转移的EC患者影响预后有哪些因素”等相关问题。基于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的《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清扫术与前哨淋巴结活检的OS对比研究》显示,与仅SLN-B、SLN-B / LND或任何SLN-B相比,即使存在淋巴结转移,无论其组织类型如何,LND似乎都不能改善EC的OS。以确定SLNB流程的敏感性作为主要终点的《中高级别子宫内膜癌分期:前哨淋巴结活检VS淋巴结清扫术(SENTOR试验)》的研究结果认为,与高度淋巴结清扫术相比,SLNB的诊断准确性与淋巴结清扫术相当,甚至更高;SLNB是EC手术分期的可行选择;在中高级别EC患者中SLNB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在低级别EC患者中SLNB也许也可以替代LND。关于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LND对比接受SLNM+LND和SLNM的的长期结果表明:低、中、高风险的EC患者分层后的DFS和生存结果没有影响;SLNM与淋巴结清扫术相比可提供相似的长期肿瘤学结局。一项关于《前哨淋巴结低体积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肿瘤学结局和辅助治疗的作用》的回顾性分析表明:接受ATx,G3,NE,LVSI和USI的SLN LVM患者是强预后因素,这样的患者即使接受辅助治疗依然预后较差。前哨淋巴结低体积转移患者比孤立肿瘤细胞的患者预后更差。具有G1和非高危特征的ITC患者即使没有ATx也具有良好的预后。
特邀讲者6
云南省肿瘤医院杨宏英教授
IGCS-Select Session III:2020 IGCS Select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学术进展
湖南省肿瘤医院王静教授分享关于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2020 IGCS会议学术亮点。在《子宫内膜癌的精细病理学解释完善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解释:从一项全国性新时代分子分类研究中得到的经验》一文中,在一系列组织类型中发现P53abn ECs,包括低级别子宫内膜样EC。在3.9%的病例中观察到亚克隆53染色,并且与致病性POLE突变显著相关(p=<0.001)。ProMisE分子亚型与临床结果显著相关(p<0.001),即使在早期疾病阶段 [ OS p=0.045,DSS p=0.009, PFS p=0.005 Ⅰ期 ]。异常或未知的p53的观察、MMR免疫组化染色模式及其相关临床意义,突出了在ECs中对这些参数进行常规检测的重要性。另一篇报告,通过前瞻性研究了解错配修复缺陷在子宫内膜样EC中的临床意义:MMRd与高龄、高级别、LVS I 、淋巴结受累、RFS较短有关;MMRd的EC更容易在腹膜后淋巴结复发;MLH 1甲基化EC展示出最差的3年-RFS;基于肿瘤分子表型的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从《联合PORTEC-1、-2和-3子宫内膜癌试验中Lynch综合征和散发性错配修复缺陷的患病率和预后》的研究中获得结论:PORTEC-林奇综合征患病率:3%;甲基化错配修复缺陷( MMRd )EC中Lynch综合征的患病率:10%;与散发性MMRd ECs相比, Lynch综合征患者更年轻,更常有浆液/透明细胞组织学改变;LS-MMRd-ECs似乎比散发性MMRd-ECs有更好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关于《子宫内膜癌分子亚型诊断:NGS-Panel和Promise分类器的比较》的研究显示,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子宫内膜癌的NGS测序和主要基于免疫染色(ProMisE)的分子亚型诊断在94.3%(kappa–0.91)的病例中产生相同的结果。王教授还结合相关研究就“如果根据分子分型进行治疗决策,将会面临哪些困难”、“将MMRd、p53和POLE的IHC检测或者NGS-Panel / ProMisE分类纳入常规临床诊断,意义如何”展开深入探讨,使人受益匪浅。
特邀讲者7
湖南省肿瘤医院王静教授
IGCS Select Session III 主持&讨论嘉宾
从左到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温灏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黄奕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开江教授
Post ESMO&IGCS Select专场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举办十分成功,7位主讲专家将今年国际上在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领域的学术前沿结合个人经验加以深入诠释,同时,辽宁省肿瘤医院王丹波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张国楠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师前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王莉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力教授、陕西省肿瘤医院田小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开江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卫东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黄奕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温灏教授共10位点评嘉宾对妇科肿瘤相关热点问题与授课专家展开热烈的讨论,博纳百家之言,共促妇瘤发展,相信妇科肿瘤事业将不断发展、不断深化,妇科肿瘤事业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