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打完一场持续3小时的攻坚战,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刘木彪马上又投入到一个妇科网络会议的讲座中。


手术、接诊、与患者谈话、各种线上线下会议,可以说是大多数医生的日常。2019年南方周末发布的《中国医护从业人员职业现状调研报告》中显示:55%的受访医护从业者表示一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27%的外科医生每周有10台以上手术。


作为广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其工作量自然更不会少,而需要他做的手术多数又会是高难度的,压力可想而知。从医25年,工作都在妇产科一线,他的患者都是女性,人称“妇女之友”。实际上,妇产科专业虽并非他最初的选择,如今却早已成为他为之奋斗且乐此不疲的战场。


军医梦


01.jpg

▲江西吉安的村庄 (图源:新华社)


刘木彪在江西省吉安市出生长大。吉安自古文风斐然,享有“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之美誉,欧阳修、文天祥、解缙和杨万里等文学大家都成长于这片土地。吉安也是近代红色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最终燎原神州,这里的家家户户可能都和红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刘木彪的伯父就是一名红军,1980年被政府追认为烈士,至今不知道魂归何处,这是当地很多无名红军的缩影。也许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刘木彪从小的愿望是考入军校,成为一名职业军人,献身国防事业。


高中时,刘木彪就读于省级重点中学吉安市第一中学,为了保证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足够的营养,一位医生叔叔主动让他住到了自己家里,一如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事实上刘木彪与这位医生叔叔并没有血缘关系,只是曾经救治了哥哥的外科大夫,因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哥哥痊愈后两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叔叔家的两年里,刘木彪耳濡目染,对医学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也萌发了手执手术刀悬壶济世的想法。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第一志愿毅然填报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成为军人,做一名军医,国防卫生事业成为了刘木彪青春时的梦想。


被三个电话改变的人生


据《201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在我国妇幼保健医疗机构中,执业医师男性为26.3%,女性则为73.7%,与此同时,全国执业医师当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5.2%和44.8%。这样一组数据对比,不难看出,妇产科当中,男医生的比例依旧比较低。


虽然成功成为了一名军医,但毕业后一直想象的是叔叔那样做一名外科医生,而最终成为妇产科医生,是一个“被迫”的选择。


彼时,军队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去向是没有双向选择可言的,完全听凭组织分配。“崩溃,没面子,大脑一片空白。”刘木彪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了妇产科,用了这样的三个词形容自己的感受,“妇产科的患者都是女性,涉及私隐,患者和家属有意无意对男妇产科医生的抵触,那个年代还是时常会有发生的,自己也从来没有这个思想准备”


当还是不当妇产科医生?平静下来的他拨通了三个电话号码。


第一个,他打给了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实习期间的主管领导。领导说:“男妇产科医生更容易成才,多数男妇产科医生都比较有成就,因为男性的家庭牵绊少些,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体力上也更有优势。”


第二个电话,他打给了医生叔叔。叔叔是脑外科医生,叔叔说:在患者面前,医生只是医生,无谓性别;在医生眼里,病人也只是病人,不分男女。


最后一个电话,他打给了已经年过花甲的妈妈。他最担心的是老人家接受不了,可意想不到的是,妈妈首先说出的是“天意”二字。也许,在妈妈看来,儿子今天分配到妇产科工作,早就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吧。


原来妈妈在生刘木彪那天,因胎盘不能娩出,并发了大出血,濒临休克,接生婆早已束手无策,父亲赶紧跑去村卫生所找医生,可卫生所的医生也从未有过此类经验,不敢前来。庆幸的是,该医生的一位同学恰好来卫生所看望他,而这位同学在县医院做外科医生,听闻此事二话不说就来到家里实施抢救,成功让母亲转危为安。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大农村,生孩子基本都在自己家里,请个接生婆来帮忙,而接生婆一般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情况,一旦出现稍微严重和复杂的问题,死伤风险极大,因此分娩对农村女性来说就是一个鬼门关。农村妇女的分娩场所能够从家庭转到医院,已经是八九十年代的事了。


而到了科室,看到科主任也是男的。而且“在我之前,也有几个师兄分到了妇产科,虽然最初也经历过各种想不通,但现在也干得挺好。别人能,为什么我就不能呢”


从此,刘木彪彻底了心结,让更多的女性患者恢复健康,成为了他为之奋斗的方向。


高难度的手术:犹如刀尖上的舞蹈


妇产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可以说有了人类的繁衍,就需要有人去接生,早期,助产工作由部落中有经验的妇女担任,她们就是妇产科医生的雏形。不过用尖锐的贝壳或锐石切割脐带之外,没有任何消毒措施及医疗设备。


中国的西医妇产科学始于19世纪末期,教会创办的医学堂和医院开始出现。1921年,第一所国立助产学校成立。今天,中国的妇产科专业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理念不断更新,医疗设备与器械不断发展,有了探索和创新更多治疗的可能性。但每往前迈一步,都是医生巨大的付出。


2011年,刘木彪完成了首例单孔腹腔镜下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这是国内妇科医生首次挑战在单孔腹腔镜下实施恶性肿瘤手术,也是首次尝试在单孔下完成盆腔淋巴结的清扫。淋巴结清扫,通俗讲就是在血管表面把淋巴结切除下来,一旦血管发生破裂,就会造成大出血而危及生命,风险很大。对于术者来说,犹如在刀尖上跳舞,很考验心理素质,而成功后又会体验到无比的快乐。


02.png

▲刘木彪在手术中


近年来,随着设备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盆腔淋巴结清扫看起来已经不再那么具有挑战性了。但在十年前,还只有少数医生可以在传统多孔腹腔镜下完成盆腔淋巴结清扫,而在难度明显增大的单孔腹腔镜下完成此类手术的妇科医生还没有。


那一场手术,刘木彪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每一分每一秒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没有前人的经验,意味着每一步都是探索,每一步也都是里程碑。最终,手术还是在有惊无险中顺利完成,一颗大石也终于落地。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不会有两完全相同的手术。经此一役,对刘木彪来说意味着一次蜕变,促使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敢于去挑战、探索和创新。而作为科室主任和业界专家,更应该敢于去挑战,去担当。很多疑难的病人,如果你不敢承担风险接手诊治,也许就放弃了。


盆底是人体最复杂的部位之一,很多解剖结构仍然不清楚,而目前相关的盆底理论也相对艰涩难懂,近几年来,刘木彪潜心于该领域,有了很多的理解、感悟和实践。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将复杂的盆底理论和高难度的盆底手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给更多医生同行,尝试将专业性非常强的知识科学合理地简易化、通俗化。


今年疫情期间,刘木彪完成了《盆腔器官脱垂与盆底重建手术:刘木彪2020观点》一书,该书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高深问题科普化,体现了他让盆底理论也可以通俗易懂盆底手术也能够简单易学的初衷。在解读的过程中,刘木彪提出了阴道分段支持、盆底重建手术的科学性评价法以及阴道支持结构原位重建系列手术等新的概念,丰富了盆底理论和实践。


治愈、帮助与安慰


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三宝,语言,药物,手术刀。高效的沟通能力,是排在首位的。


刘木彪则说,躯体的疾病,一定会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不能解答患者心理的困惑,只治愈躯体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妇科患者,涉及社会角色、隐私以及需要兼顾器官功能的保留等方方面面。如果不充分沟通,不充分了解患者的诉求,未经仔细权衡就做出决策,会很容易出现问题,最终演变成医患纠纷。


子宫与卵巢,除了是女性的生殖器官,还被赋予了很多社会功能或者意义,让妇科疾病的诊疗变得更为微妙和复杂。即便以最常见的子宫肌瘤为例,医生的决策不仅仅需要考虑肌瘤引发的症状,还权衡患者年龄、婚育状况、生育需求,以及个人对子宫这个器官认知和意愿。“我就马上变老了”“我就会变成男人了”“我不能生孩子,老公会不要我了”诸如此类的疑虑,也都需要去解答。


而中国的医生也许是世界上最忙碌的,常常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跟患者充分沟通。因此医生需要短时间内解决患者困惑的能力,刘木彪在此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谈话首先要展示专业性,能用通俗的三言两语就阐述清楚专业问题;其次要具有同理心,必须从病人的角度去设身处地提出最合理的方案;第三是言语要暖心,肢体动作要亲和,让患者感受到你的关爱和真诚;第四是能根据病情有重点谈话;第五是该花的时间不能少,比如面对情绪激动的患者,首先需保持冷静而耐心,并与之单独沟通,减少闲杂人等的干扰,通常15-20分钟后患者就能听从他的医嘱。想想如果说话不注意,沟通不当最后酿成了纠纷,牵涉的是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行医25年,刘木彪有一个值得骄傲的纪录——患者零投诉,也许跟他具有很好的沟通能力有关吧,这也是他作为医生的哲学和智慧。


医学很复杂,医学也常常能力有限。行医25年,刘木彪曾遇到过很多临床上少见而凶险的病例。去年7月份,一名大学生被确诊为一种少见的卵巢癌,现有资料显示预后会很差。女孩确诊时已是晚期,手术无法彻底,期望化疗带来奇迹,结果也是失望,女孩父母不放弃,接下来又去了其他医院尝试了其他一些治疗方法,效果仍然不好,最后不到半年就离世了。作为医生虽然已经尽己所能,问心无愧,但这种时候往往让他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


刘木彪认为,如果你治愈了患者,患者感谢你,这是初级阶段。如果你最后没有治好患者,对方仍然感谢你,才是医生要追求的高级阶段,医生的终极目标,你为患者全力以赴,而患者发自内心理解和认可你。


医学教育家特鲁多说,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却总是去安慰。医生不能保证治好每一个病人,但可以安慰每一个受伤的心灵。如果没有治愈患者,但患者仍然感谢你,意味着患者和家属理解你为付出的努力,理解你对的关心,理解你每一个治疗都是从专业的角度和病人的立场出发的,而不是夹杂了其他个人私利。其实每一个患者内心都是非常敏感的,你的每一个行为,都能感知到,也感受到。


03.jpg

▲刘木彪在手术中


关爱女性健康,让科普更专业


一直以来,刘木彪就对教学和培训有着格外的热情。因为他的“好为人师”,他有很多的“粉丝”希望能到他身边进修学习。他也很喜欢和青年医生交流,从他们身上,能看到曾经困惑和纠结的那个自己。


现在,刘木彪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用来做培训和科普,面向基层医生和普通百姓。简单幽默的言语,把最复杂的理论讲得清楚、透彻,这是需要足够的功力和水平的,所以他的课总是能吸引诸多同行来学习。


近四年来,刘木彪作为执行主席而组织的各种学术会议、培训班多达四十余场,参与授课的会议数百场。他倡导的“相约省医”系列学术论坛,覆盖了广东全省,也走了全国的东南西北。为基层妇产科医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有力促进了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


最近,他参加了南方周末主办、无限极特别支持的直播讲座《遇健公益行》,让女性更科学认识自己的身体。他说,目前比较积极参加科普讲座的原因,是因为“医学科普这块阵地,正规军不去占领,非正规军就会去占领”。


十多年前,公立医院的医生在医学科普方面花的时间远远不够,而出于各种原因,民间游医几乎主导了各大媒体的所谓科普讲座和广告宣传,导致公众获取的医学资讯很不规范,甚至误导,酿成惨痛的教训。


04.jpg

▲刘木彪在由南方周末主办、无限极特别支持的《遇健公益行》讲座中进行科普


他希望能用专业的知识,提高女性的健康意识,在妇科问题上的自查更及时。


未来会不会成为一个“网红科普医生”?刘木彪点点头,但现在还苦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或许不远的将来会开号直播科普吧”。在刘木彪看来,医生的职责不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救病治人,也在于向公众传递正确的科普信息。


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块写着“大医精诚”四个字的匾。这四个字出自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著作,意为大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崇高的医德。


“医术和医德是一个医生应该具备的,一个医生要成为良医,人文素养很重要。”刘木彪格外看重医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时代,他就喜欢读书,专业书和人文社科类,他都会涉猎。他喜欢唐宋诗词,微信朋友圈常可见到打油诗。他也喜欢看阿图·葛文德的三部曲《医生的精进》《医生的修炼》和《最好的告别》等,他也喜欢看妇产科郎景和院士的《一个医生的人文》等等,这些都对他从医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医者仁心,手术台与病房的空隙中,生发出关于生命与哲学的万千思考。医学进步是无止境的,对患者的人文关怀,需要伴随医治的每一个细节。


“尽己所能,问心无愧。”刘木彪如此形容25年的从医生涯,“竭尽自己的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让病人感受到我为她做出的努力。”


他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纠结,蜕变为业内权威专家怀揣着造福女性患者的梦想,坚定地在“妇女之友”的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