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旖旎,五彩缤纷;一年一度,轻寒可人;江河滔滔,红尘嚣嚣;妇产分会,明艳生辉。2020年河南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学术年会于2020年10月31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顺利召开!


河南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本次会议为网络录播与现场授课相结合,出席本次大会开幕式的网络及现场嘉宾和专家有:河南省人民医院邵凤民院长、河南省医学会王伟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沈铿教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河南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张菊新教授、河南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王悦教授、河南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郭瑞霞教授,出席本次会议开幕式现场的还有分会副主委:李留霞、魏利、王武亮、任琛琛、付秀虹等。开幕式在郭瑞霞教授主持下召开,现场王悦教授、张菊新教授致辞,邵凤民教授、沈铿教授、朱兰教授及王伟秘书长分别通过网络录播为本次会议的胜利召开致辞祝贺。
北京协和医院沈铿教授结合团队研究数据,引用大量文献,针对“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沈教授分别就宫颈恶性肿瘤、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及部分类型卵巢恶性肿瘤的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策略逐一进行讲解,结合研究背景,详细比较不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方案的预后、妊娠结局和注意事项,认为通过精心设计,全程管理,妇科恶性肿瘤是可以选择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沈教授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在国际重要会议上代表中国妇产科界发声。沈教授将研究成果制定成册形成指南,并提出殷切期望,推动我国的妇产科事业向前不断发展!
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讲授的是“植入网片手术的发展方向”,结合2020版盆腔器官脱垂诊治指南解读展开课程讲述。该指南分三部分:流行病学、诊断与评估、处理和诊疗。流行病学:症状性中国女性POP患者占成年女性的9.6%。指南主要修订内容包括诊断与治疗。其中诊断中强调有临床处理意义的POP:脱垂最低点达到或超过处女膜缘或POP超过Ⅰ度。在治疗方面提出无症状的脱垂不需要治疗。无症状POP-Q-Ⅲ或Ⅳ度病人,可随访观察。排尿问题需要辅助诊断:测残余尿等,而不单是病人主诉,警惕隐匿性尿失禁。非手术治疗:生活干预、子宫托、盆底肌训练等。手术治疗:重建手术分前盆腔筋膜折叠缝合阴道壁修补术、经阴道网片植入;中盆腔骶骨固定术、宫骶韧带悬吊术、骶棘韧带固定术,以及后盆腔手术。手术目标为恢复正常盆底解剖,消除POP症状,恢复肠道、膀胱及性功能。与看上去解剖复位相比,更强调功能恢复。TVM适应证:术后复发患者、(新增)60岁以上重度POP(阴道前壁膨出为主)初治患者,对年轻、性生活活跃患者应慎重选择。推荐手术方式共同选择,告知患者国内外手术相关成功率,及初步进行个体化成功率评估,术前充分与患者沟通,权衡利弊共同决策。手术患者常见并发症包括网片暴露、疼痛等。预防:剖宫产并不能远期预防POP的发生。一级证据推荐盆底肌训练。为进一步完善盆底疾病诊疗,我国目前已推行TVM统计,登记研究势在必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谢幸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是关于“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的诊治”的精彩讲座。谢教授从肿瘤起源、病理特征、临床特征及预后等方面概述了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的特点。详细阐述了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的治疗,其中初始治疗原则为手术+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理想的分期手术及肿瘤细胞减灭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PFS及OS;铂类和紫杉醇联合化疗是低级别浆液性癌的标准治疗,因其对化疗不敏感,所以新辅助化疗不推荐。激素维持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对于复发患者,首先考虑是否行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化疗采用传统化疗药物和激素治疗,靶向药物的应用有明显生存获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讲述了“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盆腔廓清手术”,分别就盆腔廓清术的适应症,手术类型、并发症、预后影响因素以及术后盆底功能的重建和术后辅助治疗逐一展开讲解。强调对于晚期或复发妇科肿瘤,治疗方法非常局限,盆腔廓清术是可行手段之一,主要适用于中央型复发孤立病灶或经评估可彻底切除的多病灶。但由于手术时间长、手术难度大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是目前妇科手术中比较棘手的一种手术方式,需要多学科合作共同完成。空骨盆综合征是盆腔廓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盆底功能重建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切缘阴性是预后关键,辅助治疗可改善预后。最后,王教授通过分享病历总结再次强调了手术彻底切除肿瘤,保证R0,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盆腔廓清术需要我们妇科医生毅力,胆量,信心和决心,多学科联合手术效果满意。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孔北华教授针对“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合理选择”进行了精彩讲解。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二位,结合不同分期子宫内膜癌的大型临床研究总结如下:子宫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目前尚存争议。依据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及不同风险分层,术后辅助治疗对病人的获益不同。对于早期低危患者建议观察随访;早期高、中危和Ⅱ期患者放疗或联合化疗;Ⅲ期以上及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建议术后化疗联合放疗。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指导辅助治疗选择是目前研究方向。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春林教授通过2018年FIGO新分期对宫颈癌ⅠB期各亚期治疗策略进行了探讨。首先回顾2009年指南与2018年指南对比,更改后2018年新指南最明显变化是ⅠB期,由原来的ⅠB1期一分为二改为新分期的ⅠB1、ⅠB2期,新分期淋巴结阳性直接归ⅢC期,ⅠB期中不再有任何淋巴结阳性病例,同时陈教授提出问题:对比2009年与2018年分期,ⅠB期各亚型的定义发生变化,但指南中ⅠB期治疗建议并没有相应改变,是否合理?新分期中ⅠB期的治疗方案应该如何选择?通过两套临床诊疗大数据分析,探讨ⅠB期中各亚型的治疗新策略,得出结论:1.2018年FIGO宫颈癌ⅠB1期,直接手术、NACT+手术及根治性放化疗三种治疗方式相当,首选直接手术;2. 2018年FIGO宫颈癌ⅠB2期直接手术、NACT+手术及根治性放化疗三种治疗方式相当,首选直接手术;3. 2018年FIGO宫颈癌ⅠB3期直接手术和NACT+手术治疗相当,前两者可获得较好预后,优于根治性放化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崔恒教授介绍了“复发性卵巢癌的手术治疗”。崔恒教授结合中国妇科恶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六版、国内外最新指南变化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主要从复发性卵巢癌的手术治疗、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辅助性姑息手术进行讲解,结合指南提出二次减瘤术需满足铂敏感复发患者、孤立病灶及无腹水条件。崔恒教授结合2020NCCN、AGO及国内外最新研究分析得出复发性卵巢癌二次肿瘤减灭术术前一定要详细评估,结合影像学或者必要时腹腔镜评估,评估手术情况如果能达到R0水平推荐二次减瘤术,二次减瘤术较不手术者延长PFS 5.5月,二次减瘤术可以使患者获益,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选择,预期能够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患者获益,获益患者比例在75%左右,非满意减瘤手术患者没有获益,甚至不及未手术患者,二次减瘤一定要在充分评估及手术需要在有经验的妇瘤医生或机构完成。
北京协和医院的陈飞教授通过“阴道镜检查病例分析”,为我们介绍了阴道镜做为风险评估工具,用于指导下生殖器病变的活检、治疗及随访的管理。对比了2017年和2019年ASCCP提出的基于风险分层的阴道镜检查策略,宫颈癌筛查低风险人群和阴道镜检查正常的人群(无醋白改变)可以不活检,对于非低风险人群推荐在醋白阳性区域进行至少2~4处多点活检。通过多个病例详细解读阴道镜的临床应用。随后提出了阴道镜的“盲”区,指出对于宫颈原位腺癌的处理应该是建立在诊断性锥切的基础上,而非阴道镜下的点活检。阴道镜在宫颈癌筛查策略和实践中具有“中轴”地位,是妇科医师,尤其是妇科肿瘤医师及宫颈癌筛查工作者的必备技术。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的方超英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分娩时急症的识别与抢救”。方教授主要介绍了肩难产、子宫内翻和脐带脱垂三个常见急症的发病机制、治疗及抢救方法以及预防措施。肩难产发生率逐渐上升,“乌龟征、双下巴”是其典型征象,出现时禁止牵拉胎头和加压宫底,通过“HELPERR”操作流程,争取在六分钟内分娩胎儿。子宫内翻发生率虽然仅0.05%,但孕产妇死亡率极高,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产程处理不当。临床表示为疼痛、出血、迷走神经反射亢进、休克及阴道内肿物等。抗休克、抑制迷走神经亢进、子宫复位和预防感染是其处理要点。脐带脱垂主要是脐带血流受阻引起胎儿缺氧,胎监异常、超声检查和阴道检查是临床识别的要点。快速分娩是解决的关键。方教授提出危机技能的训练是医生一辈子的事!产科安全和产科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王悦教授就“警惕妇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VTE)”进行讲座。王悦教授从VTE背景、常见部位、发生机理、危险因素、检查方法、预防策略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讲解。静脉血栓栓塞VTE是妇科术后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VTE显著影响妇科肿瘤患者生存预后,合并VTE的妇科肿瘤患者OS和PFS显著低于未合并VTE的患者。VTE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静脉最常见。血栓形成是机体促凝血活性与抗凝血活性失衡的结果,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三个因素同时具备会显著增加DVT的发生率。妇科相关VTE危险因素包括妇科手术、妇科恶性肿瘤、妇科肿瘤治疗(激素、化疗或放疗)、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DVT常见诊断方法包括D-二聚体检测、静脉超声、螺旋CT静脉造影、MRI静脉成像、静脉造影,其中D-二聚体敏感度高、特异度低,阴性可排除VTE,阳性对VTE确诊价值不高,静脉超声灵敏度和准确性较高,是诊断DVT对首选方法。对于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均应重视VTE对预防。妇科围手术期存在诸多DVT危险因素,应关注DVT的预防,妇科手术后DVT发生率高、危害重,重视预防、重视加强多学科合作,有效减少DVT发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郭瑞霞教授讲解了“II型子宫内膜癌的诊治”。子宫内膜癌的是妇科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与雌激素的关系主要分两型,即I型子宫内膜癌:雌激素依赖型,II型:非雌激素依赖型。本次郭教授就II型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发病率、病理类型、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讲解。II型子宫内膜癌发展快,预后较差,初始治疗需行全面分期手术,特别是需要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清扫,大多数患者术后需要辅助化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留霞教授的题目是“子宫切除术后膀胱阴道瘘的腹腔镜治疗”。指出泌尿系损伤是子宫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术中膀胱全层损伤容易被发现,当即进行缝合修补效果好,膀胱壁部分损伤或电凝热损伤在术中往往不易发现,术后10天左右出现膀胱阴道瘘,而手术修补是治疗的主要方法。详细阐述了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指出治疗原则是手术修补瘘口,充分引流,实现膀胱解剖和功能上的修复,但关于手术时机存在争议,术后延期修复和早期修复各有利弊。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较小瘘口,手术治疗适用于较大瘘口或不能自行愈合的瘘口,手术方式包括经阴道修补术、腹腔镜修补术、开腹修补术、经腹/腹腔镜膀胱内修补术。并分享了数个腹腔镜修补术视频,手术基本点是第一层全层缝合,第二层浆肌层缝合,缝合后可随即进行膀胱镜检查或美兰试验有无渗漏。授总结修补手术要点为:充分游离膀胱与阴道间隙,充分剪除瘘口瘢痕、坏死组织,无张力缝合膀胱壁,与膀胱镜联合应用,术后充分膀胱与膀胱周围引流,加强抗炎治疗。
河南省人民医院魏利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宫颈癌的免疫治疗”。魏利教授提出宫颈癌作为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宫颈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和放疗为主,但对于复发、转移和晚期宫颈癌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题,传统放化疗五年总体生存率仅为3.8%—13%,免疫治疗作为新兴的一种治疗方式,为复发转移宫颈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免疫检查点尤其是PD1在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为宫颈癌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撑,传统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是今后研究的热门方向。
郑州大学二附院妇产科主任王武亮教授讲授题目是“如何利用耻骨宫颈筋膜和骶棘韧带及宫骶韧带做盆腔脏器脱垂手术”。盆腔脏器脱垂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具有解剖结构复杂、病因个体差异性、损伤部位的多重性和隐匿性、手术方式多样的疾病特点。盆底网片植入具有排异、感染、挛缩、疼痛等并发症,2019年4月美国FDA下令宣布停止销售所有用于修复POP的经阴道放置的盆底网片,我国盆底疾病相关专家对网片的使用观点也尚不统一,而利用受损盆底筋膜进行盆底的重建可以为治疗提供多重选择。盆底重建术式极其复杂,种类繁多,目前尚无任何一术式可以解决所有盆腔脏器患者的问题,就术式来说,不能过度否定传统技术,不能过度强调新技术。王教授分享了两例手术视频剪辑,在视频中清晰展示了存在争议的“耻骨宫颈筋膜””的存在,曼式手术以及改良曼式手术的手术过程。最后,王教授提出采用简单的术式,打造牢靠的效果这一理念。
漯河市中心医院付秀虹教授讲解了“促排卵的内分泌基础”。女性生殖内分泌的特点是“一个轴,两个周期”,以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和优势卵泡发育周期、卵泡周期为引入点,随即讲解了两细胞-两促性腺素理论-LH和FSH的协同互补,强调FSH是刺激卵泡发育最首要的激素,并通过FSH阈值窗、LH阈值窗等概念具体阐述卵泡发育过程,并引申国内外研究数据分析LH活性的影响因素包括FSH-R和LH-R的受体多态性、“缺陷型”内源LH-vLH、不同基因表型对于妊娠率影响,最后指出对以下人群需要更多考虑LH对卵泡的作用:低促人群、垂体被过度抑制的人群、正常人群预期低反应、高龄人群和POI人群。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任琛琛教授讲解了“妇科恶性肿瘤与生育力保护”。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普遍推迟和癌症发病年龄的年轻化,生育力保护已成为肿瘤治疗决策时经常需要面临的问题。任琛琛教授介绍了保护生育力相关的最新技术和进展,包括宫腔镜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各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及放化疗过程中如何尽可能的保护生育能力,如何通过卵巢移位术甚至卵巢移植术保留卵巢功能:选择FSS时需全面评估病情,同时联合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生殖医学等多学科协作诊疗,制定个体化方案,最大程度降低复发风险,改善生育结局。提高FSS患者的生育力,改善妊娠结局,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纪妹教授从一个年轻有生育要求的宫颈癌IB1期病例引入,先介绍了传统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手术的特点和保留生育功能的指征,然后用精彩的视频给我们讲解了机器人手术相比传统手术的独特优势,3D效果下更精细的解剖,更少的出血,减少术者手部抖动对手术并发症风险的增加,360度无死角的精准缝合,在缝合阴道残端和宫体方面更是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机器人手术为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更优的选择。
声明:本文由会务组供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