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海市首届“医德之光”“医德楷模”“医德楷模抗疫特别奖”奖项评选揭晓。


我院党委书记华克勤教授荣获上海市首届“医德楷模”称号。


01.jpg


行医的幸福在于“被需要”


“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做一名妇产科医生。” 

—— 华克勤


01.jpg

华克勤教授获奖照片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导)



将仁心置于技术创新


不留疤痕,让女性的肌肤更完美,一个朴素的愿望让华克勤一头扎进了妇科微创领域,一干就是30多年。她思考的是:如何在保证生命质量的前提下让患者实现女性功能的完整。在手术中她尝试切除病灶部位,保留患者必要的生殖器官和盆底神经等,不仅达到了根治手术的效果,更保留了生育功能、泌尿排便功能和性生理功能,维护了无数濒临崩溃家庭的稳定。


怀孕15周被确诊为宫颈癌的凌凌(化名)在华克勤的帮助下实现了“母亲梦”。在多家医院建议“立即终止妊娠,切除子宫行抗肿瘤治疗”时,华克勤及其团队经多番论证,选择了在保证孕妇和胎儿安全的前提下,先腹腔镜微创行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排除转移后,再个性化地为她定制了妊娠期化疗方案。最终,孕34周的凌凌顺利生产,母子平安。130多个日日夜夜,为了确保母婴安全,华克勤承担的压力和风险可想而知。


01.jpg


生殖道畸形患者不仅要承受因生殖道梗阻、经血倒流至盆腔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造成的剧痛,还会因为无月经初潮,社会性别无法实现而饱受心理创伤的煎熬。华克勤将这个“烫手山芋”捡了起来,从用结肠、皮肤、盆底腹膜到生物网片代阴道,一项项微创技术的实现,弥补了生殖器官部分缺失畸形患者生理、生育功能,帮助她们实现了女性社会角色,重燃起她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六年前,31岁的丹丹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了华克勤。她从13岁起饱受剧烈腹痛的困扰,结婚三年未育,曾在当地医院先后接受2次手术,均未解除病因,而且疼痛加重并被告知今后无法再生育,家庭面临破裂。为了丹丹的未来,华克勤背水一战,决定奋力一试。丹丹由于先天生殖道畸形,单角子宫分离,还被结扎了与其相连的输卵管。而残角子宫未和阴道连接,经期血液倒灌造成输卵管积血和卵巢内膜样囊肿,这是腹部剧痛的原因。想让丹丹生孩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再造一个子宫,但要以人力媲美自然造物,难度可想而知。华克勤却说:“医生就是要有打破传统的魄力,没有创新,医学怎能进步?”华克勤团队巧思妙想,通过微创手术,将丹丹单角和残角两部分子宫融合,获得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子宫。两年后,丹丹顺利诞下一对龙凤胎。如今,这项生殖道畸形子宫融合技术更是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和赞誉,在第46届AAGL国际会议上被作为继续教育课程向全世界推广。


不因惧怕承担风险而拒绝患者,总是愿意为患者去挑战。华克勤一直在努力。


将大爱融于诊疗的全过程


“请放心。”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一句话,也是华克勤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背后的强大支撑,来自于三十多年的钻研,更来自于她对患者的仁爱之心。


很多人说,看华克勤给病人诊疗是一种欣赏和享受。问诊的时候,她一定会仔细倾听;诊断的时候,一定能听到她果断肯定的话语。做妇科检查之前,她一定会安慰完病人,然后才轻柔地操作。冬天,她一定会搓热双手给病人检查。对年老体弱的患者,她总是把她们扶上检查台,帮助她们整理衣裤;抢救病人时,她常常一守就是几个夜晚,不到病人稳定绝不挪步离开……点滴的安慰就在肢体动作上、轻声细语中让患者体验感受到。


01.jpg


一位晚期肿瘤患者,癌肿侵袭肠道及腹壁,稍稍移动或者触碰,大便就会漏出体外,恶臭味常常让人难以忍受,这种重危病人治疗护理起来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华克勤一点没有嫌弃,毫不犹豫将她安排到自己床位。每天查房必定会检查腹部创面,亲自为她擦拭,甚至带上手套为病人抠出宿便,病人家属很感慨:“华医生能亲自这么天天查看病人,不嫌脏,不怕臭,她做的,我们病人家属都不一定能做到。” 


华克勤坚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对她来说,妇产科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医心。在与患者的日常交流中,华克勤发现妇科患者往往存在焦虑等心理问题。于是她利用工作之余根据病人情况先后组建了多个医患沟通微信群。主动为患者答疑解惑,患友们相互关心鼓劲,还邀请了专业的医务社工为患者疏导心理问题。在她持续的关心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患者术后康复以及院外关怀中来。


01.jpg


华克勤常常说:“是病人成就了医生的成长与进步。所以医生必须全心全意地待病人好。”她的满足源于被需要、被信任、被托付。在病人的笑容和满足中,她享受这份独特的幸福感。


将身体力行体现在传承路上


善良与仁爱,是可以传递的。华克勤身体力行着医者对患者最本真的救愈之心,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她身边的学生们。


在华克勤的意识范畴里,只有不断壮大医院的团队,才能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只有毫无保留的传承、培育,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与团队、与学生分享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于是,我们总能看到在手术室里,她手把手为下级医生扶持腔镜的镜头,耐心、悉心指导;总可以看到在示教室里,她分享着自己的手术视频,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因为她知道,只有更多的医生掌握先进的技术,精益求精,才能造福更多的患者。她认为医生的身份寄托着患者的希冀和生命,也承载着她的梦想。


医术是根,医德是魂。在培养年轻医生的过程中,她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为人处事、治学态度、行为习惯都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她一直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现代教育应该是“育人”,而非“制器”。每每说到华老师,她的学生无一不翘起大拇指。在这样一位自律、严谨和认真的好老师的指导和培养下,她的学生们也都逐渐成为了岗位上的能手、业务中的骨干。不久前,华克勤的一个病人出院,临走时提出了一个要求:“华医生,让我抱抱您吧。”拥抱之间,在场的人无不被这一幕感动。而在医学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学生们不禁感慨:“医生的幸福莫过于此。”


01.jpg


荣誉墙上的奖牌越来越多,但华克勤依然云淡风轻,享受着行医的独道乐趣——被需要的幸福,支撑着她不断创新、前行、传承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