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


致敬祖国,致敬先辈

 

新中国成立以来,妇产科前辈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奋斗,为我国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王淑珍、林巧稚、柯应夔、严仁英、宋鸿钊、张丽珠等妇产科学前辈的带领下,我国的妇产科学取得了飞跃的发展。林巧稚教授是我国妇产科学发展的开拓者,王淑贞教授主编的《妇产科学》及一系列专著对我国妇产科医生教育意义重大,柯应夔教授主编的《生理产科学》、《病理产科学》、《中国女性骨盆》等也是临床妇产科医生必读的经典巨著,宋鸿钊教授在滋养细胞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引起世界关注,严仁英教授是我国围产医学之母,她的努力使我国围产医学及围产保健工作迅速的发展起来,张丽珠教授开创了我国首例试管婴儿,是辅助生殖体外受精-胚胎移植领域的先驱。


建国初期,百废俱兴

 

建国初期,在党的领导下,妇产科学界的主要任务是:普及新法接生,防治产褥期疾病;取缔娼妓,消除性病传播;“两病防治”(子宫脱垂和生殖道瘘),以及宫颈癌筛查等。这些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封建落后的面貌,使整个中国展现出新的气象。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率是1500/10万,婴儿死亡率200‰,而201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8.3/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6.1‰。正是因为广大妇产科人的努力,妇产科学的发展,这一切才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祖国发展、学科进步

 

祖国的发展为妇产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林巧稚教授曾强调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妇女保健,她提出:“妊娠不是病,妊娠要防病!只会处理难产,不会预防难产的产科医生,其职责已经丢掉了一大半”。后来,林教授的观念在围产医学保健、生殖健康、母胎医学的临床工作者的心中成为铭记。

 

严仁英教授在一个世纪的人生路上,致力于妇产科临床,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用一片医者仁心守护了千万母婴的平安和健康,她将国外的围产保健监测与出生缺陷监测的系统知识引进国内;80年代,我国部分省市相继开展了有关出生缺陷的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与出生缺陷监测等研究工作。

 

宋鸿钊教授在绒癌研究方面贡献卓越,他根据大量丰富临床资料,对绒癌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分期、转移表现等进行研究,通过通过大剂量化疗、针对各种转移的治疗以及疾病监测等使被称为“癌中之王”的绒癌从90%的死亡率转为90%的治愈率,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级声誉。

 

在计划生育方面,就当时中国的经济状态而言,计划生育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Family planning是国际上都承认的一项成就,我国也是开展的最好的国家。妇产科医生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走向世界

 

1995年,国家推行《母婴保健法》,围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婚前保健、孕期保健、产前、产时、产科质量、出生缺陷防控等方面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生殖健康是国际上提出的新概念,也符合现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张丽珠教授是中国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的开创者,从1988年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辅助生殖发展至今我国已经有478家辅助生殖中心,有近20万试管婴儿的诞生。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对人类的生殖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使不孕症有了新的治疗方法。

 

在妇科肿瘤领域,以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为例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广大妇产科人在科普宣教、早期筛查以及治疗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子宫颈癌妇科普查制度已经形成,并且有了阶梯型的防治筛查方案,极大的提高了妇女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但卵巢癌仍是我们需要重点攻克的堡垒。

 

在妇科内镜方面,从2000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成立妇科内镜学组到现在,我国妇科内镜的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完成从跟随者到领跑者,从听讲者到讲解者的转变。这说明内镜技术已经成为中国妇产科医生的必备技能。美国AAGL会议是国际公认的权威的微创妇科会议,而其年会连续5年都设置了中国专场,由中国的妇产科专家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妇科内镜技术方面的成绩,受到国际同道的关注和好评。

 

对于妇产科疾病的诊治,“四化”(规范化、个体化、微创化、人性化)的推行有了新的提升,妇产科领域出台了近100余种疾病的规范、指南和共识,这些指南与共识被编辑出版成两部“荟萃”在全国宣讲推广,荟萃中强调了人性化的诊治理念,即提出妇产科医生除了治“病”以外,还要有对“人”的关注,包括考虑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婚姻与家庭社会观念、美学观念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注重保留患者的组织、器官、功能以及精神心理健康。


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

 

随着妇产科学的不断发展,妇产科医生队伍也不断壮大,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现有妇产科医生达20万,而妇产科医生队伍不仅数量在增加,质量也在提高。在继林巧稚、宋鸿钊之后妇产科学界又出现了了数位“两院”院士,整个妇产科队伍欣欣向荣。

 

在妇产科队伍质与量的保证下,“健康中国”大目标的提出明确了妇产科人的任务与方向:关于生育水平的调适政策和策略研究;应对“二胎政策”带来的挑战;防控出生缺陷;妇科肿瘤防治;推行妇产科疾病诊治“四化”。

 

生育水平的调适政策和策略研究是目前非常适合中国的课题,通过对建国后我国生育水平的系统回顾,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分析,并与我国各时期状况加以对照比较,从而对国家整体大健康策略的考虑提供支持。

 

二胎时代和后剖宫产时代已经来临,随之也带来了严峻的人口形势危机:生育比率、生育意愿下降。此外,我国是人口大国,出生缺陷是影响人口质量,新生儿死亡、残疾的主因,也是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在后剖宫产时代,应严格把控TOLAC、VBAC的适应症;在出生缺陷防控方面,应重视防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孕前及围孕期宣教管理;做好预防和出生前的阻断,同时关注罕见病的研究。


未来的时代

 

展望未来,新的时代新的技术改变了很多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但是这是未来的科学,不是未来的医学。医生可以操控新的技术,但这不能够改变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不能够改变医生对患者的关爱,更不能让医生按机器的套路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应该有新的人文方面的考虑,不能一切都依靠大数据。最后,用纪念林巧稚教授的话同大家共勉:我们的任务是要体现对人的善良、同情和关爱以及用毕生力量改善人与社会健康。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