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学术讲座】


朱建幸教授:BPD诊断标准的现状及干预热点

2.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朱建幸教授从BPD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更新演变讲起,在介绍了不同标准的应用情况后,指出在不同定义和标准指导下带来的诊断结果不同。针对2018NICHD诊断标准与一项2019BPD循证定义研究,通过分析对比,他表示 2018NICHD标准更新是一种进步,更适宜作为新的诊断标准。随后朱教授围绕临床干预的热点进行探讨,指出皮质激素应用的临床效果证据不一致,临床上要平衡其益处和不良作用,探索短程应用的可能性。


王谢桐教授:产科脓毒症——不容忽视的问题

3.jpg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王谢桐教授从一例典型案例讲起,指出脓毒症是导致全球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我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王教授依次介绍了其高危因素、常见病因、致病微生物、常见症状,表示对于脓毒症的识别和处理延误,需要应用改良的产科早期预警系统来尽早发现疾病,以便早期干预和应对。对于脓毒症的治疗,一小时集束化治疗是科学有效的,要重视胎心变化和凝血功能的细微变化,确定感染并尽快开始控制干预。


张为远教授:子痫前期的预测、预防

4.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张为远教授讲到,子痫前期严重威胁母胎安全,加强预测和预防十分必要。子痫前期是胎盘源性疾病,了解子痫前期必须从胎盘发生发育入手。张教授介绍了其发病机制的两阶段假说,指出胎盘因子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研究显示,sFlt-1异常升高和PIGF异常降低与其发病有关。同时,他结合指南分析表示,妊娠16周前应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早发型子痫前期的风险。此外,要加强高危人群和孕产妇血压管理,以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病率。


封志纯教授:危重新生儿救治建设和管理指南

5.jpg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封志纯教授通过对危重新生儿救治网络建设评估项目的解读,讲解了危重新生儿救治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指南。他介绍,NTN组织结构包括县级、地级和省级救治中心,新生儿转运包括院内转运、院间转运和院前急救(急诊室)。接着他讲解了新生儿转运指征,指出由于患儿的特殊性和NICU的整体性要求,建设系统化救治是标准要求。对于危重新生儿救治管理,需要完善业务管理等核心制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参照指南,落实要点。


苟文丽教授:加强围产保健降低妊高病死亡

6.jpg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苟文丽教授介绍,全国不同地区孕产妇死亡中妊高病死亡占比较高,围产保健亟待加强,应当努力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进一步促进妇幼保健专科发展,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特别是一级妇幼保健机构工作者诊疗技术水平。她强调,加强妊高病预防及管理,制定更新适合中国国情,有生命力的(多数基层医生能够理解应用的),切实可行的妊高病诊治行业规范,当前临床应加强血压监测和管理,推荐更加严格的血压管理。


詹耀龙教授:激光处理胎间输血综合征

7.jpg

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詹耀龙教授表示,胎间输血综合征(TTT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在介绍了有关症候之后,他结合案例讲解了TTTS的诊断内容,随后针对激光治疗展开报告。他讲到,对于Ⅰ期TTTS:介入比观察好;小周数者跟心脏受影响者采取激光治疗;高危术后破水者进行羊水减积。此外,激光治疗TTTS可能发生胎膜早破、残余吻合、两羊膜间造瘘、手术中血管出血等并发症,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选用合理设备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古航教授:ACOG子痫前期指南解读(2019)

8.jpg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古航教授就历年来国内外子痫前期有关指南更新进行讲解。他表示,指南明确指出对于血压大于160/110mmHg的重度高血压患者,即使尿蛋白阴性,仍需按照重度子痫前期管理。指南强调,要重视临床症状,对于高血压急症,降压是关键,需要征求多科室会诊意见;有产后高血压者,应该进行子痫前期其他系统综合评估;硫酸镁可用于预防子痫抽搐,但是理想剂量仍需研究验证;对于子痫前期的预防,可依据风险因素决策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


陈光明教授:新生儿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治与防控

9.jpg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陈光明教授讲到,鲍曼不动杆菌(ABA)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新生儿ABA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器官功能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各种侵入性操作及呼吸机使用;大量持续使用抗生素;NICU环境与医务人员也是ABA感染的重要来源。临床上要注意与细菌定植鉴别诊断。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和ABA的耐药性,治疗时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


蔡文红教授: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与新生儿临床结局

10.jpg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蔡文红教授介绍,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FIRS)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在胎儿期的特殊表现,与多种新生儿严重并发症密切相关,正确认识FIRS的临床特点,有助于减少新生儿危重疾病的发生。她表示,产科及新生儿科医师应高度重视FIRS。FIRS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新生儿死亡。高危孕妇(如未足月胎膜早破、自发性早产)进行脐血穿刺及胎盘胎膜的病理学检查有助于FIRS的诊断。


王海俊教授:妊娠糖尿病和胎儿生长相关研究进展

11.jpg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海俊教授讲到,生命早期暴露可能引起母亲妊娠不良结局和子代不良结局,仍需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因果证据,由此,王教授团队开展了妊娠期糖尿病相关研究及胎儿生长相关研究。研究显示,孕前体质指数(BMI)较高是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时期的孕期增重对GDM发生的影响程度存在争议。王教授团队还进行了空气污染与早产关系研究、空气污染与胎儿生长研究、母亲维生素D缺乏和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生长的联合作用等研究。


朱丽萍教授: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孕产期健康管理

12.jpg

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朱丽萍教授从孕产期管理的目标与要求、现状与挑战、实践与发展几个方面内容展开讲解。她表示,生命周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循证及权利基础上制定的全球策略。她讲到,不同层面资源整合,扩大孕产期保健覆盖面和提升人民保健意识十分重要。个体化医学、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公众参与医学正是人民健康理念更新的体现——由疾病诊疗向健康管理理念的转变,因而,提高保健意识与能力,早评估早发现早干预健康问题是适应时代的管理策略。


李笑天教授:胎心监护的规范化诊断和处理

13.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李笑天教授围绕缺氧通路、CTG基本原理和处理原则几方面内容进行报告。他介绍,缺氧有解剖通路和生理通路,CTG三原理分别为原理1:出现明显的减速提示氧供中断;原理2:变异性正常or加速预示胎儿没有代谢性酸血症;原理3:胎儿氧供应中断不会导致神经损伤,除非出现严重的代谢性酸血症。李教授分享,胎心监护的诊断思路要依次思考以下问题:是否缺氧?是否出现胎心率减速?是否出现酸中毒?心率变异性正常?最后,他解读了CTG处理的ABCD原则。


罗东教授:孕产妇心脏骤停——快速分析原因及复苏

14.jpg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罗东教授介绍,中国孕产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分别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其处理要求在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同时,针对可能的原因进行积极处理,有利于复苏成功。她讲到,孕产妇心脏骤停的初级复苏中,若患者无反应性则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检查脉搏<10s则立即进行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执行早期除颤;孕产妇心脏骤停的高级复苏需要初级复苏团队工作继续进行,还需要一支综合的心脏骤停处理团队,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杨斌教授:新生儿脑损伤和多模态监测

15.jpg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杨斌教授就新生儿脑损伤及及其多模态监测进行了讲授。新生儿脑损伤发生率高,常造成脑瘫等严重后遗症,新生儿脑损伤防治需要新生儿科、产科、影像科、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团队合作。杨斌教授就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脑梗塞、胆红素脑病等新生儿常见重症脑损伤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近年来,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技术飞速发展,包括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脑氧监测、脑血流频谱监测、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临床医生清晰把握脑损伤水平,提高救治能力,大大改善了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潘勉教授:拥抱不确定性——宫颈环扎之双胎妊娠

16.jpg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潘勉教授讲到,由于双胎妊娠早产发病机制的特殊性与不确定性,宫颈环扎能否使双胎母儿获益仍存在较大争议。2019年SOGC指南指出,基于体格检查为指征的紧急宫颈环扎可能使双胎妊娠母儿获益,改善母儿结局。潘教授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和临床实践,认为双胎妊娠宫颈环扎虽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孕周,挽救不可避免的胎儿丢失,争取足够的时间促胎肺成熟,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致残率。他表示,紧急宫颈环扎术配合个体化的围手术期处理,可显著改善妊娠结局,使双倍的幸福大于双倍的风险。


杨茵教授:围产期感染对母儿的影响

17.jpg

福建省立金山医院杨茵教授介绍,围产期感染有产科因素、非产科因素、艾滋病等。接着通过多个典型案例的分析,结合指南与自身经验,杨教授讲解了多种感染的定义、诊断、表现和处理。她讲到,A族链球菌在有致病性的链球菌中占90%,在产科中常常是引起严重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原因。对于围产期脓毒症,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强调多学科救治,尽早确定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尽早应用抗生素,应用降钙素原监测病情的变化,适时终止妊娠,及时清除感染病灶。


胡继芬教授:剖宫产手术中子宫切除术的问题

18.jpg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继芬教授介绍剖宫产术中切除子宫的指征有:胎盘异常、宫缩乏力、子宫破裂、凝血功能障碍等。对于存在多个危险因素的孕产妇,在剖宫产手术时应做好随时切除子宫的准备。剖宫产术中子宫切除分为择期手术和紧急手术,决策子宫切除时机需要综合考虑具体情况,针对各术式下的操作关键点和必要条件,胡教授做了详细阐述。她表示,目前尚无文献指南明确给出剖宫产术中切除的具体指征及时机,术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术前风险评估,及时转运,术后多学科协助处理可改善孕产妇预后。


苏志英教授:剖宫产术后非计划手术诊治探讨

19.jpg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苏志英教授介绍,非计划再次手术是指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需进行计划外再次手术,有医源性原因和非医源性原因。引起再次手术的原因主要有难治性产后出血(居于首位)、血肿与腹腔出血和感染。降低非计划手术率的举措有术前充分评估再次手术的风险,知情告知;提高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早期识别能力,早诊断、早治疗;对高危孕产妇全程采取预防措施;严格把握首次剖宫产指征;提高手术技巧;积极预防/抗感染;妊娠期血液保护。


严争教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解读

20.jpg

福州市第一医院严争教授就新生儿败血症最新临床诊疗方案进行了深入讲解,介绍了指南的更新点:区分了早发败血症与晚发败血症的诊断,对非特异性指标进行了更新,并对近年病原谱变化如B组链球菌(GBS)在早发败血症中检出有增高趋势进行了更新,规范了抗菌药物应用及预防策略;严教授对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病原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抗生素治疗原则进行了细致讲授。


黄秀敏教授:妊娠期合并心血管疾病

21.jpg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黄秀敏教授首先回顾了孕期、分娩期和产褥期心血管系统的改变,接着她介绍了妊娠期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和分级评估方法。她表示,风险评估应是个体化的、动态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多学科团队合作交流,讨论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并且要注意患者知情同意事宜。随后,她描述了心脏疾病的体征和症状,并阐述了如何区分正常妊娠与有异常提示的潜在心脏病。最后,通过对一系列典型心血管疾病的分析,黄教授解读了各情况下的处理原则。


林靓教授: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多学科团队诊疗(MDT)

22.jpg

福建省立金山医院林靓教授从凶险性前置胎盘有无MDT管理前后两份病例对比出发,通过介绍该病例的详细病程与处理措施,对其结局进行思考,总结通过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逐步探索完善,在术前运用适当评分量表可全面有效评估患者的胎盘植入情况和前置胎盘类型,有利于术中能及时采取相应止血措施,为产科医师赢得更多宝贵的时间,为患者保留子宫赢得更多希望。


孙丽洲教授:产科大出血与血液制品的使用

23.jpg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丽洲教授介绍,产后出血是全球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但绝大多数产科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可以避免,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她讲到,产科出血的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接着她阐述了其预防/处理措施。她强调,产后出血抢救要尽早呼救、止血、复苏和评估。对于血液制品的使用,她依据指南指出,需要患者知情同意,进行血型和交叉匹配,通过对各类血制品的作用进行解读,提出有关使用策略。


【主持风采】


24.jpg

25.jpg


【精彩花絮】


29.jpg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