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规范(2013年版)》选取了13种心理治疗技术作为医疗机构内的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其中暗示-催眠技术是基础治疗方法之一。暗示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他人情感和思想影响的现象。暗示疗法是运用暗示现象获得疗效的治疗方法。催眠是持续地对患者进行暗示,以诱导催眠状态、达到催眠治疗目的的技术。本条所述规范限于临床专业人员针对特定问题,旨在诱导意识状态改变而有意地、系统地使用的暗示及催眠技术。


催眠是心理治疗的基础技术,可以单独使用以达到镇静、降低焦虑水平、镇痛的目的,也可以与其它技术联合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对于不孕症患者来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要经历更多的医疗操作,如宫腔镜、打针,也可能会面临不良的躯体体验,如卵巢过度刺激、疼痛等,而复杂的治疗过程,较长的治疗时间,也更容易让患者体验到焦虑、压力,同时也易引起与不良情绪相关的心理行为反应,如烦躁、坐立不安、失眠、疼痛加重等。因此,如何帮助患者利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达到缓解情绪,进而促进心理情绪以及躯体症状不良体验的消除,是生殖临床心理工作应该一直思考的问题。心理暗示疗法作为一种低成本、操作方便的方法,可作为生殖心理干预的方法之一进行运用。


心理暗示疗法关键操作技术及程序


前期准备

评估暗示性及合作意向:通过预备性会谈、暗示性实验检验受试的个体性反应方式,评测接受暗示的程度,以及有无过度紧张、怀疑、犹豫、不情愿等负性情绪或态度,避免出现副作用。


暗示性实验可采用布尔评定,以下方法任选其一即可:

(1)后倒法:告诉测试者,要进行神经特点方面实验。让测试者背向治疗师,两脚并拢而立,双手自然下垂,治疗师用手掌心轻轻平贴于测试者后背,低声说:“现在开始慢慢向后拉你,已经开始拉了!你开始向后倒了!已经开始倒了.”但实际只是把手后移,如果测试者向后倒,表明有足够的暗示性注意力。


(2)前倾法:站立姿势同前,令测试者盯着治疗师的眼睛,治疗师的目光集中固定于测试者鼻梁上,伸出双手,掌心向内,放到测试者太阳穴附近,并轻微接触,暗示说:“现在当我的手拿开时,你会跟着我向前倒。”


(3)勾手法:让测试者双手勾在一起,治疗师把自己的手包在测试者双手之外,给予轻微按摩,治疗师的目光固定于测试者的鼻梁,并要求测试者凝视治疗师的眼睛,暗示说:“你的手麻木了.两手握得很紧了.你已经不能把你的双手分开了!你用力试试看,你的双手不能分开了!”


 暗示治疗操作:直接暗示

在排除器质性障碍,或确认器质性病变基础与当前症状、体征不甚符合时,可以利用已建立的医患关系及医师的权威角色,营造合适氛围,直接使用言语,或借助适当媒介,如药品、器械或某种经暗示即能诱发的躯体感觉,实施直接针对症状的暗示,而不一定刻意诱导意识改变状态。


催眠暗示疗法对疼痛的缓解作用已被证实,催眠暗示可以产生和清醒状态感知到真实刺激时一致的体验(David & Peter, 2009)。 最近 10年的研究表明, 催眠与催眠暗示可以影响很多与疼痛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催眠暗示疼痛丧失可以缓解临床和实验研究中的疼痛, 而且催眠和催眠暗示影响了和疼痛相联系的很多 CNS网络的活动(Mark, 2009)。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 包括脑皮层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 PET 和 EEG 都表明催眠暗示疼痛丧失既减少了主观报告的疼痛体验, 又改变了生理反应(Vilfredo, Immacolata, & Francesca,2008)。


在临床中,多项研究证实暗示疗法的作用。如彭夏培等人的研究证实,积极心理暗示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暗示疗法可使负性情绪变为正性情绪,促进痛阈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使机体自身疼痛调控机制增加,达到镇痛效果。也有研究者报告了心理暗示作用对克拉霉素抗 HP 的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心理暗示作用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负面促进意义, 患者受心理暗示作用的药物不良反应加重,而不良反应的增加降低了药物疗效,因此建议在向患者说明药物使用时应尽量避免不良的心理暗示的发生, 而正面的心理暗示则可以产生积极的临床治疗意义。



在我们的临床调查结果中发现,对于男性心因性性功能障碍,经过测试男性受暗示性较强,在此基础上配合心身康复治疗进行心理暗示治疗,对患者治疗效果的促进和性功能康复以及患者依从性均有积极作用;对于心理暗示治疗在试管婴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将持续收集数据。


图片1.png

李慧  邢台不孕不育专科医院(邢台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身心健康助孕中心主任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西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中国非公医疗生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从事心理学工作以来,接受多位著名心理学专家指导,多次参加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培训、擅长不孕症心理诊断、家庭治疗、夫妻咨询与治疗、心理分析疗法等,自工作以来,不断创新技术,多次组织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并不断总结经验,已于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