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妇产科在线:郭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妇产科在线的专访。请您就子宫腺肌病的早期诊断策略这一话题,介绍一下相关经验。

 

郭孙伟教授:根据研究,子宫腺肌病属于进行性疾病,如果不尽早干预,病灶会越来越大,症状也会呈进行性加重,因此要尽可能及早诊断,并进行干预。我们去年发表了子宫腺肌病影像诊断的研究文章:根据子宫腺肌病进展的最终过程是纤维化这一特性采用最新的弹性超声方法来诊断病灶的硬度,即使病灶很小,或者子宫不大,也可以进行诊断,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根据弹性超声的诊断结果,能够制定最好的治疗方法:如纤维化程度很高,药物治疗效果差,可以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纤维化程度低,常常对药物治疗反应好,则不采用手术治疗。

 

2.妇产科在线:对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治研究,请您介绍一下,未来热点将集中在哪些方面?

 

郭孙伟教授:现在,关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治研究热点很多。子宫腺肌病主要症状为疼痛,经量过多及不孕。应根据腺肌病的症状及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如局限性子宫腺肌病常常伴有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如果采用海扶刀治疗,往往只能治疗腺肌病病灶,但无法治疗深部内异症病灶,病人往往花费很多钱,但疼痛得不到缓解。因此,最重要的是明确不同类型子宫腺肌病以及所致疼痛的发病机理。目前研究不多的是为什么腺肌病病人会出现月经过多等症状。只有先弄清楚子宫腺肌病病理生理,才能够研究出新的诊治方法。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主要有两种理论:大部分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向子宫肌层内陷生长是发病基础,另1种理论认为与苗勒管残余化生或干细胞分化有关。但这两种理论均尚未得到实验证实,而且好的理论应该不仅能够帮助解释疾病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预测以前未知的现象,所以,严格来说这两种理论还不成熟。我们团队在子宫腺肌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已基本掌握了子宫腺肌病的自然史,但对于缓解症状方面,还有待于大家的通力合作,进行深入的挖掘,至少要把病灶如何造成症状研究清楚。我们的研究发现,在特定的生理病理情况下,上皮细胞会向间质细胞转化,间质细胞是成纤维细胞,变成了肌层纤维细胞,分泌很多胶原蛋白,这些细胞逐渐变成平滑肌细胞,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腺肌病病人的子宫会增大、收缩强度大、蠕动方向与正常子宫不同。同时子宫腺肌病的细胞和血小板会分泌一些因子促使神经因子增长,从而增加感觉神经的密度,加上子宫收缩强度的增加,收缩的不规则,病人特别容易感受到疼痛。此外我们还对子宫腺肌病的起源进行了研究,半年到一年内会有研究结果发表,便于提前干预,降低腺肌病发病风险。


【专家简介】郭孙伟,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特聘教授,上海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公共卫生学院毕业,获理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公共卫生学院任助理研究员, 后升至副研究员。1997-1999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任副教授。1999至2007在美国威斯康新医学院儿科学系任终身教授。密歇根州立大学人类医学学院妇产科及生殖生物学系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2010年至2014年担任了2届Human Reproduction副主编,现担任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副主编, Reproductive Sciences副主编, Obstetric and Gynecological Investigation副主编, Journal of Endometriosis and Pelvic Pain Disorders副主编。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会(World Endometriosis Society)理事会理事(member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疾病协会(Society of Endometriosis and Uterine Disorders, SEUD)理事, 亚洲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肌腺症协会(Asian Society of Endometriosis and Adenomyosis理事,及主席(2017-2018)。担任过Bayer-Schering,Merck及Chugai公司的consultant。2012年起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生殖卫生及研究专家工作组成员(Expert Working Group on Female: Infertility work-up and general management (EWG3A)).迄今已在国际SCI杂志上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绝大多数为第一或通讯作者),总引用次数达12,000多次。h-指数为502014- 2018年连续5年被爱思唯尔列为中国医学领域高被引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