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办的“红房子论坛暨第五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的第二天开始了,会场上学员们的学习热情依旧高涨,妇产科在线继续为大家带来乳腺及支撑学科分论坛今天的精彩内容。


乳腺及支撑学科论坛共包括6 个学习班,本次乳腺及支撑学科论坛将围绕乳腺、母乳喂养、护理、超声、产前诊断检测以及药学等各个领域为大家进行全方位的解析。


今天将为大家带来的是妇产科护理专科实践拓展学习班和、以爱婴医院政策为导向的产科医疗机构哺乳顾问师资培训学习班、产前诊断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学习班的精彩内容,春风过桃李满天下,名家汇倾囊解疑惑,大家赶紧一睹为快吧!



【妇产科护理专科实践拓展学习班


Ganesh Achary教授:瑞典的助产服务和多学科合作

Ganesh Acharya教授,皇家妇产科医学院荣誉院士,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临床科学妇产科部教授及主任,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附属医院产儿部高级顾问。Ganesh Acharya教授的报告围绕瑞典助产服务以及多学科合作进行了探讨。他首先介绍了瑞典过去近30年的新生儿及孕产妇死亡率,强调了助产士在提高助产服务质量中的重要性,随后就瑞典助产服务的发展历程以及瑞典助产服务由19世纪的家庭分娩照护到20世纪的助产士主导的照护模式转变过程进行了介绍。助产士的专业领域涉及到孕前保健,妊娠期及分娩期保健,产后保健各个阶段。另外,Ganesh Acharya教授指出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助产士教育及培训密切相关,助产科研与教育在临床实践中同样十分重要。她强调助产士与医生及其他学科的合作对保障孕产妇的安全及提高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Stine Bernitz副教授:LaPS研究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意义&医院内差异化分娩照护

Stine Bernitz,挪威奥斯陆都市大学助产学副教授、世界卫生组织新产程图制作成员及挪威围产期委员会指导小组科研秘书。Stine Bernitz教授跟大家一起探讨了LaPS研究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意义和院内差异化分娩照护。近年来,世界各国剖宫产率高居不下,产程进展缓慢仍是剖宫产的重要指征。Stine Bernitz教授团队设计了一项严谨的多中心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得出新产程图与WHO产程图指导下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率全面显著下降可能是由于密切评估分娩进程而不是因为使用指南的结论,此成果已发表在杂志《柳叶刀》上。在另一项研究中,Stine Bernitz教授指出低风险产妇的手术分娩率、产后出血风险、新生儿预后不受分娩照护水平的影响,但助产士主导照护组的产妇不使用硬膜外镇痛和催产素等干预措施的自然分娩的几率明显更高。本次演讲,Stine Bernitz教授让与会人员对新旧产程图以及如何降低剖宫产率有了新的思考,对分娩照护也有了不同的理解,为妇产科同仁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Kyllike Christensson教授:剖宫产后新生儿护理

Kyllike Christensson教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高级研究人员,瑞典国际发展项目部高级顾问,马拉达伦斯大学教授和赞比亚卢萨卡大学客座教授。Kyllike Christensson教授围绕剖宫产后新生儿照护进行了探讨。Kyllike Christensson教授首先提到不断上升的剖宫产率对孕产妇及新生儿存在的危害,然后就剖宫产后如何进行新生儿护理进行了详细的汇报,Kyllike Christensson教授指出早接触可以刺激新生儿产生吸吮动作,同时是低体温新生儿复温的重要方法之一,早接触不仅可以保存热量还可以传递热量。她同时强调剖宫产术后父亲完成早接触对促进新生儿母乳喂养及减少哭泣的重要性。最后Kyllike Christensson教授呼吁为保障新生儿健康,剖宫产后新生儿应避免不必要的分离,对于母婴分离的新生儿,应鼓励父亲或其他照护者进行早接触。


Ewa Andersson博士:新父亲角色及支持

Ewa Andersson博士,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妇女儿童健康委员会成员、妇女儿童健康顾问委员会董事会成员。Ewa Andersson博士围绕新父亲角色及支持进行了精彩汇报。首先Ewa Andersson博士指出父亲参与新生儿护理对于父亲和新生儿都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助产士和护士通常关注母亲和孩子的需求,而忽略父亲的需求。随后Ewa Andersson博士为我们分享了一项关于父亲参与新生儿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研究对象谈到支持父亲的反思、与其他父亲分享经验、赋予父亲权力、以及提供平等的为人父母方式可以更好的支持新生儿父亲。研究建议父亲团体提供的支持应作为卫生保健的常规内容。


Simone Schwank博士:中国城市女性的围产期心理健康:一项来自上海女性的洞察研究

Simone Schwank博士,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生殖健康研究所妇女和儿童健康系研究员及博士生、心理学讲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心理分析训练和研究中心研究员。Simone Schwank博士围绕中国城市孕产妇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在中国城市中,96.6%精神疾病患者在12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治疗。女性因需兼顾工作和家庭,其职业发展受到限制,面对多方面压力。Simone Schwank博士分析了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和二孩政策对妇女心理的影响,提示围产期医务人员应开展以女性为中心的照护。通过对上海地区卫生保健关键知情人访谈,从供方角度分析孕产妇心理保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结合我国生育政策Simone Schwank博士为我们全面分析了中国城市孕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和仍需解决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孕产妇心理保健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Helena Lindgren教授:分娩体位与会阴损伤,近期及远期影响:一项实验性研究

Helena Lindgren教授,现任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高级讲师,生殖、分娩和育儿研究小组组长,助产计划项目主任,同时Helena Lindgren教授作为国际委员会成员,自2015年以来负责与马拉维和埃塞俄比亚的教育和研究交流工作。在本次论坛中,Helena Lindgren教授就分娩体位和会阴损伤:近期及长期影响的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Helena Lindgren教授首先介绍了会阴损伤的研究背景,根据4项研究数据分别介绍了产后会阴损伤、痔疮、尿失禁和肛门括约肌损伤的发生现况及相关因素。最后,Helena Lindgren教授指出可以通过培训项目,强化女性盆底解剖学及预防会阴创伤知识,提高会阴损伤诊断能力及会阴外伤缝合技术。同时强调应通过提供基于循证的护理预防会阴损伤,以提高妇女分娩后的身心健康。


丁焱教授:WHO产时保健推荐指南——促进正向分娩体验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护理部主任丁焱教授以“WHO产时保健推荐指南——促进正向分娩体验”为题进行了发言。她分享了指南中产时保健的56条推荐意见,其中26条为新推荐意见,30条整合自WHO原有指南。内容涵盖贯穿整个分娩过程的照护、第一产程照护、第二产程照护、第三产程照护、新生儿出生后即刻照护和胎儿娩出后产妇即刻照护六大主题。在新产程标准的推广下,WHO针对健康孕产妇的产时保健推荐意见有助于指导国内助产人员采用基于优质证据的孕产管理手段,为孕产妇提供最佳围产管理方案,保障母婴健康、促进正向分娩体验。


顾春怡教授:助产服务干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顾春怡教授以“助产服务干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为主题进行了发言。顾春怡教授首先介绍了助产干预的关键概念、国际助产士联盟的助产服务框架及干预项目设计范畴。随后,顾春怡教授以既往干预研究为例,详细讲授了实验性研究六大步骤、五大要素互动域、研究过程阶段的具体内容。最后以红房子助产服务干预项目的实施进程为实例,顾春怡教授鼓励妇幼保健人员积极发现工作问题,以学科研究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工作内容,从而改善母婴结局、促进良好分娩体验。


姜丽萍教授:以家庭为中心整合性照护计划构建及开发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护理部主任姜丽萍教授“以人为中心的整合性照护开展——基于老年慢性病管理”为主题进行了发言。姜丽萍教授首先介绍了长期照护的概念及发展背景,讲授了不同阶段的照护需求及慢病医-护-养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慢性化、服务专业化,整合性照护的概念应运而生。姜丽萍教授就WHO关于整合性照护的定义、架构和机制、核心功能、类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她以台湾长期照护方案为例,分享了整合性照护内容和构建方法。最后姜丽萍教授介绍了WHO推荐的三种整合性照护模式及以人为中心的整合性照护管理的开展。姜丽萍教授精彩的报告,给大家带来了慢病管理模式的最前沿信息。


赵芳教授:生理和心理健康:相互作用、评估和治疗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主任赵芳教授以“生理和心理健康:相互作用、评估和干预”为主题进行了发言,她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这个复杂议题入手,与参会代表分享了心理困境与增加疾病风险的关系,心理健康在健康恢复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赵芳教授强调通过有效的生理心理评估有利于制定更为完善的干预策略,为孕产妇、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保健提供了新思路。


冯素文教授:再说妇科快速康复指南与实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委员,护理部主任的冯素文教授进行了“再说妇科手术快速康复指南与实施”的主题发言,她从妇科加速康复外科(ERAS)概论着手,深度解析了2018版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冯素文教授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各个阶段ERAS的核心项目及重要措施,对妇科ERAS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冯教授的发言使大家更加明确了加速康复外科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减少手术病人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反应为目的,通过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学科协作,减少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病人康复。


【产科医疗机构哺乳顾问师资培训学习班


以爱婴医院政策为导向的产科医疗机构哺乳顾问师资培训学习班


汤静主任:临床解读哺乳期用药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药学部主任,复旦大学硕士生导师,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带教导师,汤静主任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哺乳期合理用药”。首先,汤静主任分享了我国哺乳期用药现状,指出虽然哺乳期妈妈使用药物会有担心,但事实上大多数进入乳汁的药物并不能达到对乳儿造成危险的浓度,乳儿从母乳喂养中的得到的益处往往大于药物暴露风险,因此医务工作者应当义不容辞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为母婴保驾护航。最后,汤静主任从药物向乳汁中分布及影响因素、乳汁中药物对婴儿的影响、母乳喂养安全性评价、哺乳期用药数据库几方面分析了哺乳期合理用药策略,并以一例针对抑郁症母亲哺乳期用药处方流程结束了本次演讲分享。


任钰雯理事长:促进母婴同室,不仅仅在院内

任钰雯,上海市育人母乳喂养促进中心创始人和理事长,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国际认证哺乳顾问,于2013年创立了大陆第一个母乳喂养促进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创建了第一套专为中国医护人员设计的母乳喂养专项系统课程。她主编了中国大陆第一本母乳喂养教科书《母乳喂养理论与实践》,正在主持翻译“Breastfeeding A Guide for Medical Professionals”一书。任理事长进行“促进母婴同室,不仅仅在院内”的主题发言,她与各位学员分享与挚友汪洁医生几万公里徒步旅行中感受和参悟到的农村地区的母乳喂养现况和挑战,提出母乳喂养孩子一定要和妈妈在一起,亲肤接触不仅在医院里,更要在院外,孩子不属于老人,不属于月嫂,而是属于妈妈,妈妈们要像小动物护犊一样,紧密和孩子在一起,只要妈妈和孩子在一起,这个孩子就很幸福。最后,她提出身为医务工作者,我们除了关注院内的母婴亲密接触,还可以做什么?这也使得参会的学员对母乳喂养和亲子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汪洁主任:哺乳期常见乳房问题及哺乳期支持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乳腺保健专业专家委员会乳腺健康教育学组副组长,北京市乳腺病防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就职于北京市海淀妇幼保健院乳腺病防治中心,现就职于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的汪洁主任在此次红房子论坛的授课主题是“哺乳期常见乳房问题及哺乳期支持”,她结合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围绕常见的哺乳问题——乳头溢液、乳头疼痛、乳腺炎、乳头小白点、乳汁淤积、乳管堵塞等,同学员深入交流了问题的形成原因、治疗原则、护理方法等,详细分析了患乳腺炎母亲的疑虑以及如何做好这个时期的哺乳支持。最后,她勉励与会人员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帮助妈妈早期成功建立母乳喂养,不要轻易回奶,出现问题转介给专业人员。


周乙华教授:母乳感染与母乳喂养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周乙华教授分享的是“母亲感染与母乳喂养”的相关议题。她从循证的角度出发,和大家分析并讨论了各种感染,比如乙肝、甲肝、戊肝、艾滋病、水痘、巨细胞病毒阳性、感冒、梅毒和弓形虫感染的妈妈能否母乳喂养,并分享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他同时指出了,如果感染的母亲因为担心风险而放弃母乳喂养,将婴儿暴露在人工喂养环境下的危害;分享了抗感染药物使用期间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最后,周乙华教授就大家感兴趣的哺乳期妈妈能否接种疫苗,一一作了解答。使大家对感染母亲的母乳喂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王靖主任—哺乳顾问在产科医疗机构的工作模式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感科科长,质控科副科长王靖主任,为大家带来了“产科医疗机构哺乳顾问工作模式”。王靖主任指出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多种母乳喂养的支持渠道,虽然目前社会上医生、护士、月嫂、开奶师等多人群貌似在“支持”母乳喂养,但其实反而导致了临床上母乳喂养问题凸显,专业的母乳喂养支持需要专业的培训与认证。随后,她分享了创建团队的初衷,介绍了哺乳顾问在红房子医院的角色定位、岗位职责和工作模式的构建。根据我院目前的人力资源安排,她指出哺乳顾问对人群的支持要从孕期开始,从产时到产后到哺乳期,与社区联动,建立全程母乳喂养支持。与此同时,她提出针对临床上母乳喂养疑难病例解决需以专业的哺乳顾问为主导,多学科合作共同解决。最后她与大家一起分享了目前团队取得的成就,为学员将来在自己医院开展母乳喂养专科角色和建立哺乳顾问工作模式提供参考。


张俊平护士长:母乳喂养咨询门诊的设置及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张俊平护士长分享了“母乳喂养咨询门诊的设置和管理”相关主题,张俊平护士长围绕母乳喂养咨询门诊设置的意义、布局、关键点等方面,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母乳喂养咨询门诊设置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为学员们呈现了红房子特有的母乳咨询门诊管理模式,使学员们在学习中有所感悟。



【产前诊断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学习班


王华梁教授:质量管理的常见误区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王华梁教授作为产前诊断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学习班第一位演讲者与大家介绍了质量管理的常见误区,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质控结果与测量结果以及质控规则。王华梁教授提出,当病人质疑我们的检测结果时,我们如何证明检测的准确性?首先,实验室误差60%在分析前,10%在分析中,30%在分析后,实验室检测人员只能通过控制分析中的10%来证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再好的质控结果也不代表样本的结果一定准确。最后,王教授强调,质控数据随机分布是应用质控规则的前提。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报告,王华梁教授让我们站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质量控制对实验室的重要性以及仍然存在的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为检验同仁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马端教授:代表性遗传病案例分析

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副主任马端教授带来代表性遗传病案例分析的精彩报告。马教授提出,我国出生缺陷率5.6%符合国际公布数据,其中包括单基因疾病,多基因疾病。单基因疾病分为孟德尔遗传病以及线粒体疾病,两种疾病在临床上诊断检测方法不同,而多基因疾病更为复杂。关于孟德尔遗传病,马教授介绍了戈谢尔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由于葡萄脑苷脂酶基因的突变,治疗费用高昂,因此需要提高产前诊断率。如何提高遗传病产前诊断的准确率,是所有相关专业人员面临的共同问题。尽管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的无创产前检查准确率已经接近诊断水平,但相对于众多的遗传病而言,仅此三项检测达标无疑是杯水车薪。增加对染色体疾病、孟德尔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以及多基因遗传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了解,选择临床适配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结果分析能力,掌握遗传咨询的基本方法,可以显著提升早中孕期胎儿遗传性疾病的检出效率。马端教授通过结合临床实践,对代表性遗传病的产前检测进行实用性分析,希望有助于产科医务人员增添医学遗传学的临床技能。


钱宝华教授:血小板输注在孕产妇中的应用


上海长海医院输血科主任钱宝华教授就血小板输注在孕产妇中的应用展开演讲。首先,钱教授介绍了凝血的基本过程,血小板的来源及作用。血小板作为输血成分之一,也具有包括红细胞血型抗原,组织抗原以及HLA 、HPA等。用于临床使用的血小板分为浓缩血小板悬液以及单采血小板两种。血小板临床输注对象为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和功能异常。钱教授指出血小板临床输注分为治疗性输注和预防性输注,分别起到迅速止血和预防出血的作用。临床上血小板输注指征为:小于50×109/L 考虑输注。根据AABB(美国血库学会)指南,血小板大于1万时输注证据不充分。钱教授提出,ITP的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阈值降低被证实是安全的。最后,钱宝华教授强调了应根据孕产妇不同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输血,实现孕产妇的有效诊疗。


王剑教授:遗传性疾病的精准诊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分子诊断实验室主任王剑教授发表了遗传性疾病的精准诊断的精彩报告。王剑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理想的遗传病诊治流程,包括先证者明确诊断,医学建议以及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通过几个临床病例,王剑教授指出,产前遗传学检测具有特殊性,包括缺乏详细、特异表型,对遗传变异分析人员的能力要求高;二是时间紧迫性,需缩短遗传学检测TAT时间;三是确保准确性,需要用一些“金标准”方法验证。此外,王教授提出遗传性疾病需要精准诊治,通过建立适合国情的遗传病诊断规范化流程,建立儿科-产科(生殖)-遗传科合作诊治体系,逐步建立基于人工智能(AI)的罕见疑难病辅助诊断系统,从而对我国现阶段遗传病进行规范化诊疗。


夏荣教授:产科输血与反应防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输血科主任夏荣教授就产科输血为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输血的发展历史,人类首次实现人与人之间输血是在1818年由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实施,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成功输血的先河。夏荣教授提出,产科输血主要在三个时间段,分别为妊娠期、生产时以及产褥期。妊娠期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主要为血容量增加40-45%,因此孕妇容易出现生理性贫血。妊娠出血的原因主要有病理妊娠以及并发症,还包括妊娠合并症。夏教授强调产科输血一定要测定抗体,并且建议检验科可以探究产妇血小板功能与非妊娠成人是否有差异,有何种差异,以寻找更有效的血液输注。产科DIC输血也至关重要,夏教授提出高凝期不能直接输注血浆,容易形成血栓,需尽早使用肝素抗凝药物治疗,有可能逆转DIC。确保在纤溶期才可使用抗纤溶药物。产科输血有三个风险,分别为容量性、感染性以及免疫性输血风险。最后,夏荣教授强调做好产科输血不良反应的防范工作。


朱宇宁教授:在NIPT时代,血清学产前筛查的应用展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检验科主任朱宇宁教授分享的内容是:在NIPT时代,血清学产前筛查的应用展望。产前筛查自20世纪70年代发展以来,经历了单纯年龄筛查、血清学产前筛查(加入了生化指标、超声指标)、多种血清学筛查模式(早孕期产前筛查、中孕期产前筛查、联合/序贯筛查)、以及与高通量测序技术(NIPT)组合筛查等历程,在染色体异常、神经管缺陷的二级出生缺陷干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血清学产前筛查所采用的指标能够反映胎儿和胎盘的功能状态,基于筛查指标和风险评估模型,血清学产前筛查还有非常大的应用空间可拓展,未来目标疾病可能会拓展到子痫前期、早产等严重妊娠并发症的风险筛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的妊娠风险筛查有助于进一步保障母胎安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有的血清学指标和更多正在发现中的指标能够协助临床早期发现更多的妊娠风险、指导适时干预,为降低出生缺陷发挥更大的作用。


范建霞教授:妊娠期甲状腺参考范围的建立与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围产科主任范建霞教授就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参考值范围设定作出精彩报告。首先,范教授介绍了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的生理改变作为参考值范围建立的理论基础,胎儿在12周之前自身还未发育出甲状腺,靠母体甲状腺分泌提供,因此早孕期甲状腺参考值范围需特殊制定。其次,范教授指出建立参考范围的方法包括横断面研究,序贯与非序贯研究,不同参考值范围的比较。中国荟萃分析表明, 4.0 mU/L可以作为中国妇女妊娠早期TSH上限的切点值。最后,范教授指出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在参考值范围统一前仅供参考。此外,缺碘在上海孕妇中普遍存在,轻微的甲减推荐补充碘盐。


田卫东教授:信息生物学在临床的应用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田卫东教授就单基因遗传病的生物信息学辅助诊断及非编码疾病关联SNP的生物信息学解读在临床的应用作出精彩报告。田教授指出全外显子测序已成为罕见病致病基因检测的主要手段,并介绍了其主要流程。田教授提出,现在临床存在的问题在于临床症状描述通常不规范。利用人工智能面部识别辅助筛查罕见病也是一种值得展望的新方法。绝大多数与疾病相关的SNP都位于非编码区域,而非编码区还有许多未知点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相对于疾病而言,人类也有特异性的表型,田教授发现人基因组中有约0.4%的调控序列发生加速进化,这些加速进化的调控序列的靶基因功能显著富集于神经发育有关的功能,并且靶基因的表达模式在人大脑中受到正选择。


季星教授:从脊肌萎缩症(SMA)携带者筛查看孕前携带者筛查的意义和原则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遗传中心专职副主任季星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从脊肌萎缩症(SMA)携带者筛查看孕前携带者筛查的意义和原则。季教授指出,遗传性疾病筛查与预防是出生缺陷防控的重要一环。哪些疾病可以筛查?致病因素明确的遗传性疾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等。而哪些疾病应该筛查?疾病的严重程度、起病时间、治疗转归和疾病的发生频率。第三个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方法筛查?这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季教授强调SMA的人群携带率约为1/40,筛查与诊断方法稳定可靠,残余风险清晰可控,适宜进行全人群推广。


徐晨明教授:产前诊断中的嵌合现象及咨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生殖遗传科主任徐晨明教授就产前诊断中的嵌合现象及咨询作了精彩报告。徐教授提出,嵌合现象影响遗传筛查诊断的准确性。因此,了解嵌合的起源、机制和临床结果对产前诊断的临床决策非常重要。产前细胞遗传诊断中遇到的嵌合现象主要有三种,一是有限制性胎盘嵌合体,绒毛染色体检查中比羊水染色体检查中更常见;二是真性嵌合,胚胎存在两种或以上细胞系;三是假性嵌合,是指体外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断裂重接、丢失或增加、或由于母体细胞污染造成。


王学锋教授:产科出血的DIC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检验系主任王学锋教授就产科出血的DIC管理作了精彩报告。首先,王教授简单生动地介绍了DIC的定义,并且分析了妊娠期凝血因子的变化、抗凝功能的改变,分娩期凝血机制的变化、纤溶系统的变化,由此解答为什么产妇容易发生DIC。产科合并DIC有许多病因包括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妊高症等。产科DIC的诊断特点为有产科相关基础疾病,出血部位多发于阴道。王教授指出,诊断最重要的时期在于临床前期(前DIC)及早期(高凝期)。患者情况好转后何时终止输血也至关重要。最后王教授提出临床止血新的治疗方法即使用凝血因子VIII,可用于产科大出血的治疗。


应春妹教授:无创DNA产前检测的临床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检验科主任应春妹教授就无创DNA产前检测的临床应用作出了精彩报告。应教授指出,出生缺陷预防包括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而目前产前筛查/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和超声,存在检出率有限、假阳性率较高以及增加不必要的穿刺等问题。因此,无创DNA产前检测的产生和发展至关重要。NIPT是一项新型的、针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的产前检测技术。该技术仅需抽取10ml 孕妇外周血,提取血液中胎儿游离DNA,通过高通量测序,并结合生物信息分析,即可准确判断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症(T21)、爱德华氏综合症(T18)和帕陶氏综合症(T13)三大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而NIPT-Plus:在NIPT基础上,扩大检测范围至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该检测主要适用于血清学筛查显示胎儿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风险值介于高风险切割值与1/1000之间的孕妇等。但该检测同样存在假阳性假阴性的问题。



【精彩瞬间



作者:吴梦滢  王霞 盛佳

文字校审:李敏 张英

声明:本文由组委会供稿,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