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流产、反复种植失败一直是辅助生殖工作中的难点、热点,2019年3月31日,第九届辅助生殖领域新视角研讨会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如期召开,本次大会为期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生殖遗传中心的教授及学者满怀期待与热情参加了此次会议,并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开幕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与遗传医疗中心主任、生殖会场大会主席徐阳教授主持开幕式,徐阳教授隆重介绍了参会的讲者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教授,并对专家、学者和学员的到来表示感谢。


徐阳教授主持开幕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教授为大会致辞,杨慧霞教授指出,随着生殖医学的发展,反复流产、反复种植失败越发引人关注,本次会议将从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对其进行全方面的阐述,最后,在众人的期待中,杨慧霞教授及徐阳教授共同宣布本次会议开幕。


杨慧霞教授开幕式致辞



学术讲座


刘平教授:IVF胚胎的评估与种植潜能

北医三院生殖中心刘平教授强调,对胚胎质量正确的评估与降低多胎妊娠率、提高临床妊娠率密切相关。2011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共识仍为现在常用的IVF实验室胚胎质量评估方法,除了胚胎形态以外,胚胎发育的速度对其质量的评估也尤为重要。胚胎的遗传学筛查及诊断技术进展迅速,胚胎非整倍体率与女性年龄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反复种植失败者的胚胎非整倍体率明显升高。对胚胎的活检可能对胚胎造成损伤,而无创的胚胎检测技术尚未成熟,时差成像培养系统可减少干扰,借助人工智能进行选择,已在部分生殖中心投入使用,尚期待进一步的研究。


王海滨教授:雌孕激素与子宫内膜容受性

首先,王海滨教授介绍了胚胎植入发生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囊胚“激活“,子宫接受性。针对模式动物妊娠期卵巢雌孕激素分泌水平的动态变化,王教授引出了此次演讲的重点,子宫如何进入接受态?,通过对子宫上皮和基质组织重构模型的介绍,王教授提出雌孕激素通过不同细胞类型中的核受体发挥多样生理功能。大量动物实验证明雌激素是决定子宫接受性窗口期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低剂量雌激素延长植入窗口期,高剂量雌激素迅速关闭植入窗口期,而子宫局部信号协同雌孕激素诱导子宫进入接受态。


邵小光教授:反复妊娠丢失的伦理问题

来自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邵小光教授讲述了生殖医学伦理的发展历史及重要性。针对反复流产,邵教授提出辅助生殖效率与人类生殖效率的矛盾,反复妊娠丢失的困难在于卵、胚质量和内膜容受能力下降,而两者都是目前无法根本解决的关键问题。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高速发展与女性自我决定权也构成伦理冲突。反复妊娠丢失对患者可能构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对这类人群,辅助生殖技术是沉重的负担。


黄学锋教授:反复IVF失败的精子因素和处理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黄雪锋教授详细介绍了不同精子因素对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包括精子的线粒体异常、RNA异常、甲基化异常、DNA损伤、染色体非整倍体等,精子异常是影响辅助生殖技术临床结果的因素之一,可能导致反复IVF失败和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改善精子质量和选择精子可作为辅助生殖中的主要处理措施。精子因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和相应处理异议尚需更多研究。


苏友强教授:卵母细胞与种植潜能的基础研究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苏友强教授阐述了卵细胞质量对于辅助生殖技术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在卵细胞及卵泡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及基因,通过小鼠动物模型,苏教授生动地讲述了MARF1基因在卵细胞基因调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优势表达有利于卵细胞成熟和胚胎种植。 


张卓莉教授:从风湿免疫科医师的角度看复发性流产

张卓莉教授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详细地讲述了免疫因素在妊娠丢失中的作用以及诊治方法。可能与妊娠丢失相关的细胞因子例如肿瘤坏死因子等已有较多研究数据,然而同种异体免疫排斥学说在妊娠丢失中所起到的作用尚存在争议,所以临床上常用的外周血及蜕膜NK细胞检测的意义尚未明确。通过详细的分子机制研究,张教授对血栓及纤溶因素与妊娠丢失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介绍了对于因免疫因素而反复流产的患者的标准化疗法。对于原因不明的反复流产患者,使用肝素/阿司匹林并无明显获益。最后,张教授对不同的免疫异常情况应用于辅助生殖领域的诊治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李媛教授:促排卵方案的改进在治疗RIF患者中的作用

北京朝阳医院的李媛教授提出,促排卵方案多种多样,针对RIF患者,不停改变促排卵方案不一定有效。李教授的团队通过大量临床数据发现对于反复IVF失败患者,换用GnRH-a拮抗剂方案可显著改善临床结局,而使用固定或灵活拮抗剂方案并不能显示出其优势。数据提示LH水平应该作为拮抗剂使用的参考指标,部分患者甚至不需要使用拮抗剂,或与使用传统灵活方案的患者相比需要更小剂量的拮抗剂,对于这部分患者,如果使用了常规方案,可能导致多个周期无法获得优质胚胎。促排卵方案是否成功重点不在于选择哪种方案,而在于方案使用中的用药调整。


朱依敏教授:IVF反复着床失败的临床质控分析及病例分享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朱依敏教授对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可能病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中不可忽略心理因素。针对不同的病因相应展开不同的治疗决策,合并有生殖器官病变的,以对症治疗为主,去除病因,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合并内异症及子宫腺肌症者,临床主要通过应用GnRH-a和手术治疗改善盆腔内毒性环境,提高卵母细胞质量和胚胎着床环境;在IVF中选择优胚或者囊胚移植;免疫因素及不明原因的RIF患者因缺乏相关指南,现仍予以经验性治疗。


杨秀丽副教授:低分子肝素在复发性流产及IVF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的杨秀丽副教授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介绍了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机制及其特殊的非抗凝作用,其在辅助生殖中主要适用于复发性流产及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低分子肝素可以改善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的妊娠结局,对改善遗传性易栓症患者的妊娠结局的作用尚存在争议。在IVF治疗中,低分子肝素可能改善3次以上种植失败患者的助孕结局,可能不能改善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助孕结局。


陈亮教授:反复妊娠丢失病例中如何分析男性因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亮教授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述了男性因素在生殖领域尤其是反复妊娠丢失病例中所扮演的角色。遗传异常是男性生育障碍的重要病因,其中Y染色体微缺失是导致生精障碍的遗传因素之一,反复妊娠丢失患者精子畸形率及精子膜脂质过氧化反应较高。许多原因例如精索静脉曲张、放化疗、吸烟等会导致精子DNA损伤,卵母细胞可修复精子DNA损伤,但随着女方年龄增加,其修复能力显著下降,精子DNA修复失败,可导致妊娠失败或胎儿异常。陈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倡导男女同治、个体化、全方位的诊疗理念。


薛晴教授:细胞因子和HLA与反复种植失败和流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薛晴教授通过对文献的学习分享了TNF-a、IL-17等细胞因子、NK细胞在母胎界面中对于胚胎种植的影响,为我们分析了国内外对不同类型HLA尤其是HLA-G在妊娠组织中表达的基础研究数据,阐述了反复种植失败与反复流产患者异常免疫的特点。


尚鶄副教授:慢性子宫内膜炎与反复种植失败和流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尚鶄副教授提出,子宫内膜炎对人类妊娠的潜在影响通过近10年的研究越来越明确,其主要通过组织学及宫腔镜检查进行诊断。子宫内膜炎可能通过炎症导致内膜局部抗体过度表达从而不利于着床,并通过相关细胞因子导致子宫内膜分泌期容受性下降,对子宫内膜炎进行抗生素治疗是有效的,也可以改善不孕妇女的妊娠结局,但子宫内膜炎和不良妊娠结局治疗的因果关系尚无充足的临床证据。分子微生物技术等新的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炎应用于辅助生殖医学的新进展。


徐阳教授:反复妊娠丢失患者的诊疗流程与黄体支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阳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国际指南对于“反复妊娠丢失”的定义,欧洲指南将妊娠丢失分为非可见的妊娠丢失及流产。其中非可见的妊娠丢失又分为生化妊娠丢失、已解决的不明部位妊娠、治愈的不明部位妊娠。流产也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分类。不明部位妊娠作为存在异位妊娠风险的女性在诊断过程中的暂时状态,往往有四种转归。徐教授针对反复流产患者的诊治流程、危险因素、诊疗策略进行了分门别类的阐述和相关指南的解读,同时介绍了黄体支持应用于反复妊娠丢失患者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闭幕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阳教授进行闭幕式发言,宣布第九届辅助生殖领域新视角研讨会圆满成功,感谢各位教授分享了新知识、新看法,所有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知识互相碰撞经常会产生智慧的火花,而就是在这种无限的探索与研究中,我们的学科才能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在临床的诊治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度地诊断及治疗,这个度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基于卫生经济学的基础,也基于医学伦理的考量,本次大会希望向大家传递这一信息。徐教授对所有莅临指导的妇产科前辈、学者、学员等的支持表示感谢,期待明年新视角研讨会再相聚!


会议花絮


声明: 本文由会务组供稿,经专家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