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日,北大医学妇科肿瘤论坛暨北京大学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研讨会 、北京大学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化疗及副反应防治学习班和全国子宫颈癌前病变防治研讨会圆满落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参会代表约500余人参加会议,第二天的会议围绕子宫内膜癌辅助检查和辅助治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化疗副反应防治、宫颈癌手术分型、盆腔廓清术、宫颈癌是否还做腹腔镜手术等热点和争议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专题一:子宫内膜癌辅助治疗的选择
李小平教授:晚期/复发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进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小平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晚期/复发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进展”。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升高并且呈年轻化趋势,其治疗首选手术治疗,术后可以辅以放疗和化疗,规范化综合治疗后早期患者的复发率为10~20%,晚期复发率则高达28%~33.3%。李教授从子宫内膜癌辅助化疗的适应症、化疗常用药物、多药联合治疗、晚期和复发内膜癌常用的化疗方案、新辅助化疗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对晚期/复发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进行了全面阐述。李教授强调,复发子宫内膜癌术后应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进行综合治疗,治疗时应以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前提,选择“高效低毒”方案。
黄曼妮教授:子宫内膜癌的放疗适应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曼妮教授介绍了“子宫内膜癌的放疗适应症”。子宫内膜癌放疗适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可以手术者术后的辅助治疗、不能耐受手术者和复发性子宫内膜癌局部肿瘤姑息性治疗。黄教授指出,哪些术后患者需要推荐放疗、放疗方式的选择和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放疗策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随后,黄教授通过一系列文献研究对子宫内膜癌放疗的推荐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为大家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对放疗指征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鹿欣教授: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鹿欣教授介绍了“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鹿教授从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免疫治疗、PARP抑制剂4个方面,结合大量文献和2018SGO、2018ASCO两个会议的参会体会对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进展进行了详细讲解。鹿教授表示,子宫内膜癌从临床病理分期到分子分型,从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到靶向治疗,肿瘤的异质性和耐药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对于治疗临床医生还应考虑治疗的毒副作用、患者生活质量和经济承受能力,来决定治疗决策;靶向治疗标志着子宫内膜癌治疗的发展呈精准治疗趋势。
崔满华教授:孕激素与早期子宫内膜癌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崔满华教授分享了“孕激素与早期子宫内膜癌”。内分泌治疗是子宫内膜癌辅助治疗方法的一种,可作为晚期/复发癌的姑息治疗手段,适用于因严重合并症等不适宜接受手术者的保守性治疗和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早期患者。崔教授分析了孕激素治疗早期内膜癌的可行性、保留生育功能保守性治疗指征、治疗前评估、孕激素治疗内膜癌的机理、疗效影响因素等。指出了子宫内膜癌内分泌治疗尚需讨论的问题,如早期子宫内膜癌保守治疗成功暂无生育愿望的患者是否需要低剂量孕激素维持治疗、孕激素治疗不能纠正雌激素长期维持高水平因素,以及复发和转移等相关问题。
曲芃芃教授:子宫肉瘤的化疗进展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曲芃芃教授介绍了“子宫肉瘤的化疗进展”。曲教授从子宫肉瘤分类、分期、子宫肉瘤化疗指征、化疗药物与方案3个方面对子宫肉瘤的化疗进展进行了精彩解读。曲教授表示,子宫肉瘤较为少见,术前难于发现,低级别子宫间质肉瘤可考虑应用雌激素阻断剂;其余型别早期是否化疗仍存在争议;不能手术者、晚期、复发转移者化疗以吉西他滨+多西紫杉醇及含有阿霉素的化疗方案为主;奥拉珠单抗临床试验效果肯定,已经进入指南;新的药物及联合用药方案临床试验的结果值得期待。
王志启教授:子宫内膜癌辅助治疗的相关研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志启教授介绍了“子宫内膜癌辅助治疗的相关研究”。王教授介绍的研究结果显示,GOG#99:早期中危内膜癌患者辅助放疗可以降低复发风险,但应限于符合中高位因素的患者;PORTE-1:I期内膜癌患者术后放疗可以减少局部复发,但不影响总生存,放疗增加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放疗不适合60岁以下和G2侵犯表浅的患者;PORTE-2:VBT对减少阴道复发有效,且消化系统毒性反应较外照射轻,对于中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VBT应作为辅助治疗的选择方案;PORTE-3:放疗中及放疗后辅助化疗,尽管可以提高无复发生存率,但是并不提高5年总生存率,III期患者可以明显提高无复发生存率;由于单独放疗具有很好的盆腔控制效果,因此化疗不应推荐用于I-II期内膜癌患者;由于III期患者复发性风险高,因此,化疗可以考虑用于最大程度提高无复发生存,但应个体化权衡风险和受益。
专题二:影像学在子宫内膜癌评估中的应用
唐军教授:超声如何评估子宫内膜病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唐军教授介绍了“超声如何评估子宫内膜病变”。使用超声观察内膜病变时患者的病史十分关键,超声下子宫内膜的特点为:内膜中线有、不清、无;内膜均质、不均质;连接规则与中断;边缘清晰、毛糙;血流信号无、有、分枝规则、不规则。超声检查的方法包括二维的腹部超声、阴道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三维的腹部超声、阴道超声;能量三维多普勒超声;静脉超声造影和弹性超声等。唐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上述超声方法在内膜癌评估中的应用,对内膜癌的超声表现、血流分级、RI值与内膜癌、能量三维多普勒定量分析、经阴道超声造影和不孕妇女早期内膜癌治疗超声监测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程瑾教授:MRI/CT在子宫内膜癌评估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程瑾教授介绍了“MRI/CT在子宫内膜癌评估中的应用”。程教授从子宫MRI扫描的基本序列、子宫MRI影像解剖、子宫内膜癌MRI影像特征及影像分期3个方面展开报告。她指出,DWI+DCE+T2WI三种影像表现通常作为子宫内膜癌MRI检查的标准序列;T2WI为关键序列,但对于特殊情况(肿瘤肌层分界不清等)DWI及DCE可以予以补充;在病理诊断基础上,磁共振成为有效术前分期影像方法。
岳明纲教授:PET-CT在子宫内膜癌评估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岳明纲教授介绍了“PET-CT在子宫内膜癌评估中的应用”。子宫内膜癌典型PET-CT表现为增厚的子宫内膜或肿块,呈FDG高摄取,PET-CT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方面,具有高灵敏度81.8%(77.9%~85.3%)的和高特异度89.8%(79.2~96.2%),但由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及宫腔积脓等良性病变也摄取FDG,呈假阳性,故NCCN指南中提到,PET-CT不常规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但对可疑转移的患者,推荐全身PET-CT检查。岳教授结合实际病例对PET-CT在子宫内膜癌诊断、术前分期、复发/转移诊断及术后再分期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宫颈癌学术争论:宫颈癌腹腔镜手术对患者有益吗?
腹腔镜组VS开腹手术组
吴小华教授:宫颈癌诊疗原则及存在的争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分享了“宫颈癌诊疗原则及存在的争议”。 目前宫颈癌诊疗的争议焦点包括:1、临床分期与影像学应用及手术病理分期的准确性;2、新辅助化疗广泛应用与患者生存获益性;3、手术分型演进与个体化手术治疗的选择性;4、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优劣性;5、保育手术的指征扩大与妊娠率降低折衷性;6、指南广泛应用与医疗资源不均衡性。吴教授结合文献研究对上述争议一一展开讲解。最后,他总结道,手术病理分期可提供准确性预后信息指导术后治疗;手术治疗的个体化选择能够保证肿瘤安全性,提高生活质量;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易复发、生存率降低,如何找到合适的患者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林仲秋教授:宫颈癌开腹手术的优势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仲秋教授介绍了“宫颈癌开腹手术的优势”。林教授指出,术野暴露好,有触觉,并发症少,学习曲线短,较少热损伤,切除范围易控制是开腹手术的优势。他分享了宫颈癌开腹手术的手术技巧88口诀:1、紧贴腹膜,保留神经(直肠侧窝);2、找对间隙,锐顿结合(直肠间隙);3、切开侧膜,浅深分层(骶韧带)4、保持张力,找白分离(膀胱间隙);5、先出后入,两侧贯通(输尿管隧道);6、两窝之间,一次钳夹(主韧带);7、垂直转向,端端相接(阴道旁);8、U型缝合,不留死腔(阴道)。并通过手术视频更为直观地向大家展示了88字口诀在手术中的实际应用。
王世军教授:腹腔镜宫颈癌手术及利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世军教授介绍了“腹腔镜宫颈癌手术及利弊”。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宫颈癌QM分型,从手术安全、手术疗效、术中创伤、术后恢复、生活质量、卫生经济、学习曲线等方面分析了腹腔镜宫颈癌手术的利弊。王教授指出,宫颈癌手术的关键在于对主韧带、骶韧带、膀胱宫颈韧带、膀胱宫颈韧带后叶之血管的处理。随后,他结合手术视频对术中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梁志清教授:子宫颈癌微创手术治疗现状、挑战与反思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梁志清教授介绍了“子宫颈癌微创手术治疗现状、挑战与反思”。近年来,许多国外学者做了宫颈癌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腹腔镜广泛子宫颈切除、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系列研究,根据这些研究,梁教授对子宫颈癌微创手术治疗现状、挑战与反思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关于反思,梁教授指出,临床医师应关注无瘤技术,建议腹腔镜完成淋巴结切除及宫旁组织的离断,经阴道切除子宫,避免完全腹腔镜下子宫颈病灶组织因举宫而脱落并遗留腹腔;术中应避免阴道黏膜的损伤,防止脱落细胞的种植;必要时腹腔内化疗药物冲洗或灌注腹腔及穿刺孔;缝合阴道后蒸馏水或顺铂清洗阴道。
曹泽毅教授总结
通过4位专家的分享,曹泽毅教授对SGO年会上腹腔镜和机器人对比开腹手术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由于该项报告,美国妇科肿瘤学会建议今后对子宫颈癌治疗推荐开腹广泛子宫切除术,但并未阐明其原因。曹教授认为,可能与使用举宫器器械有关。因此,建议今后改变宫颈癌腹腔镜手术不用举宫器的广泛子宫切除术,术中用丝线悬吊子宫,避免使用举宫器,可以照样用腹腔镜手术,从而避免扩散、转移而达到好的效果。
随后,吴小华教授、林仲秋教授、王世军教授、梁志清教授、王永军教授、李斌教授、朱丽荣教授、王悦教授、梁旭东教授、王志启教授、薛凤霞教授和陈晓军教授等专家一起自由讨论了宫颈癌手术的学术争论。
王建六教授主持闭幕式
王建六教授在闭幕式致辞,他表示,会议邀请到百余位国内妇科肿瘤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会交流,为大家带来了诸多实用性强的学术报告。今天的会议延续了昨天的内容,对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明年的会议将聚焦妇科肿瘤切除淋巴结的区域、妇科肿瘤手术泌尿系的损伤、前哨淋巴结及淋巴管、盆腔廓清术等专题进行交流,本次会议闭幕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将着手准备明年的会议议题。此外,在会议开幕的前一天,例行召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发起的研究项目总结会是历届会议的传统,欢迎全国各地的同道关注和参与。
【主持风采】
【现场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