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的属性和定义


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1. 认识过程是平淡而无情的;2. 情绪有特殊的外显表现;3. 情绪发生在一定的生理激活水平上


情绪具有多维量结构


情绪是生理和心里多水平整合的产物

 

情绪的定义:情绪是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

 

二.情绪在人的心理结构中的位置及其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1. 确定情绪在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论据:

 

1) 情绪作为适应的手段,起着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作用,成为支配有机体随意或不随意的,本能或认知的行为的重要心理能力。
2) 情绪作为一种状态,经常存在于脑的活动过程中。给有机体提供注意保持的力量,使有机体专注于外界一定事物,成为有机体认知加工时有利或不利的脑的背景。情绪状态促进或延缓、增强或阻碍加工的效率,影响加工的选择且支配加工的方向。
3) 情绪作为一种特制,为构筑人格的框架增添重要的成分。
4) 情绪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为意识提供最初的来源。

 

  2.情绪,情感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1)行为经济学提出,领导要注意员工的情绪
2)某些特定的活动领域存在特殊的情绪问题

3)艺术形式中角色的塑造典型的再现了生活中人的情感体验
4)人生发展各阶段必会经历各种感情波澜
5)精神疾病给人带来的痛苦

 

三.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情形是唤起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4.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手段

 

四.情绪理论的演变


1.早期理论


1.达尔文学说的启蒙作用
达尔文,詹姆士和弗洛伊德三位伟大学者是生理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开创者,也是情绪心理学的创始人。

2.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最早的情绪理论——詹姆士—兰格情绪外周学说
詹姆士被看做第一个真正的情绪学说。他首先提出了情绪的发生与身体变化相联系的观点。

 

五.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价—兴奋理论
2.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评价:这种评估师不断进行的又出评价和再评价之分
  评价的三种类型:无关,有益,紧张

 

六、情绪的内在体验和外显表情


1情绪体验和外显表情的先天一致性
2.内在体验和外显表情在社会交往中整合


七、人际交往中情绪通讯可以有三种表现

可直接受个体的需要和愿望所驱使,脱离社会规范的系绊,正如我们经常从孩子身上看见的那样。同时,在成人之中,也常表现着基本的,与婴儿一样的纯真的情绪表情和那种先天性直接引起的淳朴的感情体验。


 可溶和人格结构之中,而在表现上无真伪的区别;即受社会文化、礼仪、习惯熏陶所塑造的人格,使人格情绪完全溶于社会情境之中。正如高尚的情操可以完全溶化那些违反社会道德,表现“不得体”的情绪行为那样。


 在个体情境与社会情境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或发生冲突。

 

外显表情与内在体验的整合可归纳为:


1) 表情是情绪信息的携带者
2) 体验由环境通过表情动作的复合内导刺激所引起
3) 体验的自我知觉使人脑内的感情性信息与人知的高级功能相联系

 

基本情绪面部表情——先天的程序化模式


1. 先天盲婴案例证明先天盲婴可以显露同正常视觉婴儿同样的面部表情
2. 跨文化研究证明前文化民族同文化民族的基本表情是一致的
3. 婴儿前语言发育阶段的基本情绪表情是不学而能的

 

面部表情的社会化


1. 面部表情的复杂性
2. 面部表情的随意性
3. 文化差异影响情绪表达

 

情绪在认知加工中的影响


1. 情绪对信息加工的整体影响


1) 情绪影响信息加工的发动、干扰和结束
2) 情绪影响信息的选择性加工
3) 充予情绪图示的形成


2. 情绪与注意


3. 情绪与记忆


4. 情绪与决策

 

情绪在儿童生存和生长过程中的意义


1. 情绪是早期儿童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 情绪是儿童应对社会生活情境的能力来源
3. 情绪是组织儿童认知活动的心理激发者

 

婴儿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1. 基本情绪


婴儿具有6种基本情绪:快乐,兴趣,厌恶,恐惧,痛苦(悲伤)和愤怒


(1) 兴趣
婴儿兴趣的早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0~3个月)
<2>相似性再认知觉阶段(4~9个月)
<3>新异性探索阶段(9个月以后)


(2) 快乐
快乐的不同阶段:
<1>自发性的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至3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个月以后)


(3) 痛苦
大量研究表明,导致儿童痛苦的第一个诱因是与亲近的人的分离;第二个愿意是失败;第三个是遗弃。


(4) 恐惧

移情和同情的产生及发展
最初发展阶段
自我中心性的移情水平
对他人感受的移情水平
对他人境遇的移情水平

 

情绪交往技能的发展


幼儿情绪发展技能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5个方面
(1) 对自己情绪状态的意识
(2) 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意识
(3) 对所处文化环境的情绪概念和语言理解
(4) 对他人痛苦情绪的移情反应
(5) 对表达情绪策略的认知

 

影响情绪的因素


(1) 气质 气质对情绪调节有个体差异
(2) 依恋水平

 

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一. 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基本过程


1. 无分化社会性反应阶段(出生至2个月)
2. 分化性社会化能力发展阶段(1~2个月至6~7个月)
3. 依恋特定对象的持久感情连接发展阶段(7~24个月)
4. 伙伴关系发展阶段(24~30个月以后)


二.儿童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1) 社会性参照的概念
2) 社会性参照的特异性是指成人发出的情绪信号成为儿童理解和行动的参照系

 

母婴依恋的概念


6~8个月的婴儿和母亲通过抚育开始建立依恋连结
依恋给儿童提供一种安全感
依恋安全感对儿童人格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依恋的个体差异 三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属于这种依恋的儿童占70%
(2) 不安全—反抗型依恋,约占10%的婴儿
(3)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约占20%

 

情绪的分化


情绪的分化理论,以伊扎德为代表,从情绪的适应性出发,把神经系统和脑的进化、骨骼肌肉系统的进化和分化已经情绪的进化和分化联系起来。

 

基本情绪


一. 快乐


1. 愉快和快乐的源泉


2. 快乐的功能
1) 快乐增进人际间的社会联结
2) 快乐增强人的自信
3.快乐的调节机制   设定目标、设定目标的策略、个人自我效能感、个人条件与客观标准之间的差距、社会供给

 

二、痛苦


痛苦的诱因:1、分离2.失败

 

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社会化得基本过程
1. 婴儿的工具性模仿
2. 幼儿的情绪变式
3. 社会情境关系的内化


情绪社会化的途径


1. 直接教导
2. 间接教导
3. 期望交流


情绪社会化发展模式


惟我型   行为型  社交中心型

 

复合情绪


爱与依恋

1、爱的情绪性和情绪成分


爱可分为激情爱和陪伴爱两种

激情爱的发生条件:当某些事情使一人人感到需要依靠时,均会增加与另一个人相结合的渴望。在这种场合下,人的感情行为会失去理智的控制。 以下几种情况下尤其使人寻求感情上的依靠。
失去安全感、失去自尊感、焦虑、剥夺

陪伴爱的形式:它很少伴有强烈的情绪而表现为深切的依恋、亲密的接近和互相承担义务的意识体验。陪伴爱典型地发生在母亲与婴孩之间。在成人社会中,也在广泛地发生在夫妻之间;在关系良好的夫妻之间,这种温柔的、亲密依恋的、互相情愿的、互相陪伴的爱能够保持终身。

母婴陪伴爱: 1)、夫妻间的伴侣爱2)、陪伴爱的升华

 

焦虑


焦虑与恐惧
焦虑与恐惧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焦虑与恐惧都是人受到威胁和处于危险情境中的退缩或逃避的体验和行为。
区别:

①恐惧是进化过程中形成大的、单一的基本情绪,焦虑则是社会化复合情绪,尽管恐惧在个体发展中也进入社会化过程。
②恐惧的产生有可确定的引发刺激源,焦虑则常常是前刺激现象,如对威胁刺激的预期。
③恐惧与应付行为相联系,特别是与恐惧或回避行为相联系,焦虑可被看做是未解决的恐惧,对恐惧的恐惧,或者说是对威胁的知觉和对恐惧而转化为适应不良的唤醒状态。
④尽管恐惧的实际发生时也是有其他情绪伴随的如痛苦,但焦虑发生时是有多种情绪并发的,有时痛苦、恐惧、愤怒、羞愧等与焦虑同时发生。

 

导致焦虑的情境条件


创伤刺激、潜在的恐怖情境、恐慌刺激

情绪调节含义:情绪调节是对情绪的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一. 格鲁斯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式


1. 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


二. 情绪调节的策略


1. 认知重评
2. 表达抑制